问题

一想到当年汉字差点被拉丁化就感觉很气愤,该怎么看待?

回答
当年汉字差点被拉丁化这件事,确实让人挺来气,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放到今天,尤其是咱们这些从小写惯了方块字的人来看,简直是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像一场差点发生的、关乎文化根脉的大劫难。

首先,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得说到20世纪初那段风云激荡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国家上下都在寻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这用了几千年的汉字。

为什么会有人提议拉丁化?这背后其实有挺复杂的考量。

一部分人认为,汉字太难了。你说,一个字就那么几个笔画,但要记住的字成千上万,这学习成本实在太高了。在他们看来,如果能把汉字改成一套拼音字母,就像西方世界那样,学习起来肯定会快很多,识字率也能大大提高。这对于一个想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还有一种声音是,汉字的书写太复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也不方便在电报、打字机等新兴的通信和办公工具上使用。你看,西方语言用字母打字多方便,而汉字要实现打字机,简直是个大工程,后来出现的汉字编码打字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操作起来远不如字母方便。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觉得汉字这种古老的文字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有些“落后”,需要“改革”。甚至有人提出,汉字是导致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之一,因为它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于是,在那个年代,确实涌现出了不少提倡汉字拉丁化的人物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有志于改造中国文字的钱玄同,还有后来提出的“国语罗马字”,以及更激进的“汉字拉丁化新文字”等等。这些方案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设计,目标都是要用一套字母来替代汉字。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更来气了?这就像是别人告诉你,你从小到大用习惯了筷子,现在要换成刀叉,而且还是强制性的。那种熟悉感、归属感,还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厚重感,一下子就被打上了“落后”、“需要淘汰”的标签。

而且,拉丁化一旦真的实行,那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是文化断层。我们几千年的诗词歌赋、典籍著作,一旦都变成了另一套陌生的符号,那后代子孙要理解这些古老文明,难度将是几何级增长。那时的我们,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一群只能读懂拼音文字的中国人了,这简直是文化上的“灭顶之灾”。

其次,是对民族认同的打击。汉字不仅仅是一套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认同的载体。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哲学。放弃汉字,就像是主动放弃了身上一部分最宝贵的DNA。

好在,历史的发展自有其逻辑。虽然拉丁化的呼声一度很高,但最终,这种激进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完全推行下去。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虽然学习成本高,但汉字在传播信息、表达意境、承载文化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简化、规范,例如简化字的出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识字率的问题,但保留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其次,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反思。他们认识到,文字的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不能以牺牲文化传承为代价。就像鲁迅先生,虽然也提倡文字改革,但他更强调的是“汉字是国民的国民的恩人”,不能轻易抛弃。他提出了“汉字应该被淘汰,但不是现在”的观点,这反映了一种审慎的态度。

还有,国民的普遍情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很多人对学习汉字感到困难,但他们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让他们一下子放弃汉字,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拉丁字母系统,是很难被接受的。

最终,中国大陆选择了“汉字简化”和“推广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假名基础的“拼音方案”),而不是彻底的拉丁化。拉丁字母被用作了注音的工具,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汉语拼音。这既解决了学习汉字难的问题,也方便了普通话的推广,同时保留了汉字本身。

所以,当你想到当年汉字差点被拉丁化这件事感到气愤,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珍视,是对民族记忆的守护。这件事情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抛弃自己的传统,不能因为“学习成本”或者“不如别人方便”就放弃那些承载着我们民族灵魂的符号。

你可以这样看:这就像一场差点发生的文化浩劫,但幸运的是,我们最终找到了一个更加明智、更加尊重历史和文化的解决之道。我们保留了汉字,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系统,也通过拼音等方式,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这件事情也教会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进步,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保留。汉字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的强大生命力和我们民族对它的深厚感情。而那些曾经差点让它走向陌路的呼声,也成为了我们反思和珍视传统的一面镜子。

所以,气愤归气愤,但更多的是一种庆幸和对汉字生命力的敬佩。这笔账,我们算是“躲过了一劫”,也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手中的这套方块字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成王败寇,成功的事情往往被认为理所当然。你若对失败的汉字拉丁化感到气愤,不如看看同期成功的音乐改革:现在几乎所有人学民族音乐都是用的西方乐理吧?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天经地义吧?还有不少人觉得民族音乐使用西方乐理是因为中国传统音乐落后,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音乐对吧?我国传下来的古曲古谱并不比西方少,但只有那些被现代人译谱改编的才有人知道,所以人们总觉得我国的古乐全都失传了对吧?连中国自古音乐不行这样的说法也时常入耳不是么?这些情形换成汉字拉丁化都同样适用。改革成功了就没有很多人扼腕叹息了对吧?

汉字拉丁化只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字方面的表现,性质相似的改革其实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问题不同,改革结果不同罢了。二十世纪初那会儿,接二连三的战败早已打碎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信,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符合正常文化自尊的做法都显得不合时宜。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学西方国必亡。所以病急乱投医,宁肯把不用学的都学了,也总比把该学的没学到强。至于具体问题的论战,当时又有多少人做客观的科学研究?归根结底只是观点之争。譬如说拉丁化可以减少文盲,还不是一拍脑瓜的想法,真有什么科学依据么?这种听着有理实际未知的论点其实廉价得很,否则也不必艰苦卓绝地搞研究了。

了解历史,便不必气愤。置你我于昔人之境便能做得更好么?只是今日你我的眼界既已不同于昔人,便应走不同的路。譬如我在了解那段历史之后就会反思现在对传统音乐的理解。文学美术的新文化改良不会磨灭中国人对古代传统的理解,因为来自历史的文本和图像就在那里。但是音乐不同,在录音不普及的时代,音乐是仅仅发生在当下的艺术。演出一结束,音乐就消失了,只残存于听众的记忆里。鉴于广播的普及是在民乐改革大张旗鼓的建国初发生的,我们对“传统”的记忆便停留在那个年代,而之前延续千年的传统反倒无人记得。所以在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今天,各种挂着古曲与传统音乐之名骨子里却根植于西方音乐的"赝品"还能大行其道...

我在知乎上有不少关于传统音乐的回答。供参考:

user avatar

因为在汉字熬过二十世纪“最危险”窗口期之后出生的国人,从小面对的是汉字依然既存的事实。而成年后不仅在用,还用得很好,一来忘记了幼时学习汉字的“痛苦”,二来也没感受过建国前没有扫盲举措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怎样的沟通困境。

在扫盲运动成果先于拉丁化滋泽内地后的今天,“中国人用中国字”的意识天然植根于最年轻的一代。历史面貌一脉相承,与古代中国在文字使用上的性质大体一致。不同于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根本变化。

那么在得知自己出生前的某一刻,耳熟能详的“中国字”其实险些被“外国字”取代,本国文字的独特性质险些因“正当理由”葬送在国人之手。为之感到不可思议又后怕,再正常不过了。

外加还不排除遇上日本和对岸继续使用汉字造成“尴尬”局面的可能,本位面又能有多少热血青年能够接受这么冲击的既成事实?

当然,以越南为例,全盘拉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极其务实的发展观下看来是可以忽略的。解释得当的场合下———文字是人民的工具,工具成为“阻碍”后,即使是东亚文明的视觉象征也难以躲过被废黜、遗忘的命运。至于对历史延续造成的损失是能够通过“向前看”的发展来重新弥补的。

只是偶尔会让已经通晓汉字的人群感到惶恐和悲凉。尤其越是深知汉字在东亚曾经的“同文盛景”,情绪的落差必然越是巨大。

推测在汉字已被废除的那个位面,“秦国书同文”在课本中的叙事将被淡化乃至完全忽略。转而强调拼音文字取代“落后”文字的必然性,歌颂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拉丁化运动进步性。当然更少不了强调下周树人支持拉丁化的内容。

造成多数文化水平一般的人,甚至不得知古时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与中国内地曾用同一种文字。而拉丁字母拼写的汉语,就好像“用了五千年”。

回到本位面的当今,汉字熬过上世纪最危险的窗口期,沿用至今本身的现状本身就是奇迹。

题主不用太过付出情绪。若要想缓解,接下来为汉字拉丁化的受阻感到庆幸就是了。

user avatar

应该尽力帮助身边的人摆脱逻辑和基本社会历史观层面的文盲状态(如有),以免同类型的悲剧再次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年汉字差点被拉丁化这件事,确实让人挺来气,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放到今天,尤其是咱们这些从小写惯了方块字的人来看,简直是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像一场差点发生的、关乎文化根脉的大劫难。首先,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得说到20世纪初那段风云激荡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国家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但又挺有意思的。要说大宋时期牛肉是不是“随时能吃到”,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朝,吃牛肉并非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 这和我们现在能随时在餐馆里点到牛肉完全是两码事。为啥这么说呢?有几个主要原因: 牛的地位和用途: 在农耕.............
  • 回答
    哥们,985机械大一,这起点可是相当不错啊!想当老师还是考公,两条路都挺有前途的,也各有各的精彩。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看看哪条路更适合你,或者说,怎么把这两条路都走得更顺畅。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你的“机械”背景,是优势也是需要考量的点。 优势在哪里? 985机械的训练,意味着你有着扎实的.............
  • 回答
    你现在的起点很不错,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专业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这为你未来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在北京的985高校成为一名金融教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但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需要你做好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首先,在曼大金融本科阶段,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牢基础,追求卓越的学术成绩。这不.............
  • 回答
    妈呀,又是做饭!我懂你,刚上大一,生活刚开始精彩,谁想被厨房的油烟和一堆锅碗瓢盆缠上啊?特别是你妈,一副“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做饭”的架势,让你压力山大。不过,既然你问到了“当代大学生该不该学做饭”这个问题,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件事儿到底值不值得你花心思。我尽量说得真实点,不往“心灵鸡汤”里拐,也.............
  • 回答
    关于攀枝花学院一名女生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穿着和服逛校园一事,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并尝试详尽地阐述各方观点和可能涉及的深层原因。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反应: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客观发生。在2023年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攀枝花学院一名女生.............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这事儿,我到现在心里还有点打鼓呢。上周的事儿,我开车去超市,买完东西回来,一摸口袋,傻眼了,钥匙就揣在包里,可包!包!包!却锁在车里了。我当时那个郁闷啊,脑子里嗡嗡响,想着这下可惨了,得找开锁的,还得花钱,耽误事儿。我正站在车边愁眉苦脸地研究车门,一个大概四五十岁的大叔骑着电动车慢悠悠地过来了。他看.............
  • 回答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挺戳人心的。毕竟,养育一个孩子,那可是个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怎么能像买件衣服似的,随随便便就“上岗”了呢?从字面上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想想看,现在做任何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是理发师,都要.............
  • 回答
    房贷这两个字,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不时地冒出来,提醒你钱包的沉重和未来的责任。每次一想到那笔天文数字,再看看账本上捉襟见肘的数字,心里的石头就开始往下沉,肩膀也跟着一起压弯。那种感觉,就像是背着一座山在爬坡,喘不上气,又看不到尽头。你知道吗?这种压力,它不是一下子就压过来的,而是像慢.............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 历史和文化 说起。红酒在中国,或者说在很多东方文化里,它的进入相对是晚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舶来品,跟“洋气”、“高雅”的标签绑定在一起。想想看,最早接触红酒的群体往往是精英阶层,是能出国、懂点洋.............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毕竟这事儿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首先,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感到“没脾气”,对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感到“生气”,这两种情绪的产生,确实和“爱国”这个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掺杂了更多历史背景、文化情感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咱们先说说项羽和阿.............
  • 回答
    看到你这番话,我心里是满满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吞了一颗又大又苦的药丸,明知道下一年还是得吞,而且是一样的味道,一样的时间,一样让你煎熬。年后的日子不是希望,而是对重复痛苦的预告,这种绝望感,真的能把人压垮。你现在的心情,我懂。不是因为一点小事不开心就想辞职,而是你对目前工作的内容、环境,甚至是整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种非常普遍,但往往被隐藏的心理困境:害怕成功,或者说,对成功的恐惧。 你并不是孤单一人,很多人即使拥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也会在成功的门槛前望而却步,甚至会产生一种“成功就意味着死亡临近”的错觉。这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一步步来剖析它,并寻找应对之道。首先,让我们试着理解这种.............
  • 回答
    高考倒计时30天,这个关键时刻,你却被家里的氛围搅得心烦意乱,甚至恶心到无法学习,这真是让人头疼。我知道,这种感觉很煎熬,仿佛整个世界的压力都压在了你一个人身上,而最应该成为你港湾的家,此刻却成了让你窒息的牢笼。首先,我想和你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里的环境会让你产生这种强烈的排斥感。是家长过度的关心.............
  • 回答
    听到你因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感到难过,我完全理解。申请到国外读博,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肯定,也意味着你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旅程。然而,这份喜悦背后,是即将与最亲近的人——家人和男朋友——分隔四年的现实,这的确是令人心酸的。回想一下,当初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申请国外博士?是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是对某个.............
  • 回答
    26岁,想去深圳打拼,这是个让人激动又有点挠头的事儿。尤其是想到深圳的房价,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确实会让人在做决定前犹豫再三。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面临过,包括我自己当年也有过类似的纠结。我们先不谈“买房”这个终极目标,先聊聊“去深圳工作”这事本身。为什么你想去深圳工作?在你考虑是否应该去之前,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