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成王败寇,成功的事情往往被认为理所当然。你若对失败的汉字拉丁化感到气愤,不如看看同期成功的音乐改革:现在几乎所有人学民族音乐都是用的西方乐理吧?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天经地义吧?还有不少人觉得民族音乐使用西方乐理是因为中国传统音乐落后,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音乐对吧?我国传下来的古曲古谱并不比西方少,但只有那些被现代人译谱改编的才有人知道,所以人们总觉得我国的古乐全都失传了对吧?连中国自古音乐不行这样的说法也时常入耳不是么?这些情形换成汉字拉丁化都同样适用。改革成功了就没有很多人扼腕叹息了对吧?
汉字拉丁化只是新文化运动在文字方面的表现,性质相似的改革其实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问题不同,改革结果不同罢了。二十世纪初那会儿,接二连三的战败早已打碎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信,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符合正常文化自尊的做法都显得不合时宜。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学西方国必亡。所以病急乱投医,宁肯把不用学的都学了,也总比把该学的没学到强。至于具体问题的论战,当时又有多少人做客观的科学研究?归根结底只是观点之争。譬如说拉丁化可以减少文盲,还不是一拍脑瓜的想法,真有什么科学依据么?这种听着有理实际未知的论点其实廉价得很,否则也不必艰苦卓绝地搞研究了。
了解历史,便不必气愤。置你我于昔人之境便能做得更好么?只是今日你我的眼界既已不同于昔人,便应走不同的路。譬如我在了解那段历史之后就会反思现在对传统音乐的理解。文学美术的新文化改良不会磨灭中国人对古代传统的理解,因为来自历史的文本和图像就在那里。但是音乐不同,在录音不普及的时代,音乐是仅仅发生在当下的艺术。演出一结束,音乐就消失了,只残存于听众的记忆里。鉴于广播的普及是在民乐改革大张旗鼓的建国初发生的,我们对“传统”的记忆便停留在那个年代,而之前延续千年的传统反倒无人记得。所以在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今天,各种挂着古曲与传统音乐之名骨子里却根植于西方音乐的"赝品"还能大行其道...
我在知乎上有不少关于传统音乐的回答。供参考:
因为在汉字熬过二十世纪“最危险”窗口期之后出生的国人,从小面对的是汉字依然既存的事实。而成年后不仅在用,还用得很好,一来忘记了幼时学习汉字的“痛苦”,二来也没感受过建国前没有扫盲举措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怎样的沟通困境。
在扫盲运动成果先于拉丁化滋泽内地后的今天,“中国人用中国字”的意识天然植根于最年轻的一代。历史面貌一脉相承,与古代中国在文字使用上的性质大体一致。不同于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根本变化。
那么在得知自己出生前的某一刻,耳熟能详的“中国字”其实险些被“外国字”取代,本国文字的独特性质险些因“正当理由”葬送在国人之手。为之感到不可思议又后怕,再正常不过了。
外加还不排除遇上日本和对岸继续使用汉字造成“尴尬”局面的可能,本位面又能有多少热血青年能够接受这么冲击的既成事实?
当然,以越南为例,全盘拉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极其务实的发展观下看来是可以忽略的。解释得当的场合下———文字是人民的工具,工具成为“阻碍”后,即使是东亚文明的视觉象征也难以躲过被废黜、遗忘的命运。至于对历史延续造成的损失是能够通过“向前看”的发展来重新弥补的。
只是偶尔会让已经通晓汉字的人群感到惶恐和悲凉。尤其越是深知汉字在东亚曾经的“同文盛景”,情绪的落差必然越是巨大。
推测在汉字已被废除的那个位面,“秦国书同文”在课本中的叙事将被淡化乃至完全忽略。转而强调拼音文字取代“落后”文字的必然性,歌颂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拉丁化运动进步性。当然更少不了强调下周树人支持拉丁化的内容。
造成多数文化水平一般的人,甚至不得知古时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与中国内地曾用同一种文字。而拉丁字母拼写的汉语,就好像“用了五千年”。
回到本位面的当今,汉字熬过上世纪最危险的窗口期,沿用至今本身的现状本身就是奇迹。
题主不用太过付出情绪。若要想缓解,接下来为汉字拉丁化的受阻感到庆幸就是了。
应该尽力帮助身边的人摆脱逻辑和基本社会历史观层面的文盲状态(如有),以免同类型的悲剧再次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