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想到晚明史,尤其是萨尔浒及之后辽东史,心里就不舒服,类似靖康耻一个感觉。?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

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

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宁铁骑、辽东铁骑,以及数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声势浩大地要一举荡平刚刚崛起的女真。结果却是全线溃败,四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总兵、提督、总督等高官纷纷战死沙场,十几万大军的覆灭,这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惨剧。

你想想,当时的女真还只是一个崛起的部族,尽管努尔哈赤雄才大略,但论国家实力、军队规模,明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可是,就是这样一支号称“天兵”的军队,却在努尔哈赤灵活机动的战术下,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终溃不成军。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但战略上的轻敌冒进、指挥上的脱节混乱、战术上的僵化保守,却将这优势拱手相让。

从战前明朝内部的论调,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难以置信的盲目乐观,认为几个月就能平定辽东,甚至是凯旋而归。而努尔哈赤,则是在对明朝军队的优势和劣势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下,制定了以少胜多的周密计划。这种对比,就像一个巨人和一群被自己力量冲昏头脑的蚂蚁。

二、文明的碰撞与民族的伤痛:

辽东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或渔猎)文明的交界地带,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复杂而敏感的地位。明朝将辽东视为帝国屏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然而,女真的崛起,却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女真这个新兴民族对大明这个庞大帝国的一次沉重打击。它打破了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绝对统治地位,为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对于汉族而言,这是一种文明的被冲击感。我们习惯了中原王朝的强大,习惯了周边民族的臣服,这种“失地”和“被侵略”的感觉,如同宋朝靖康之耻一样,是对民族自信和文化优越感的一次巨大打击。辽东的沦陷,意味着长城内外不再是坚不可摧的界限,意味着我们所认为的“天下”的概念被打破了。

三、制度的腐朽与军队的崩坏:

晚明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党争不断,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军事。辽东的军队,虽然号称精锐,但长期以来也饱受营私舞弊、克扣军饷、训练废弛的困扰。许多士兵甚至连基本的军饷和口粮都无法保证,战斗意志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坚守辽东的,很多都是像袁崇焕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将领,他们试图在腐朽的制度中挽救危局。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常常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无情地扼杀。袁崇焕的下场,至今仍让很多人感到悲愤和不解。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民族英雄,最终却被自己人诬陷致死,这无疑是晚明悲剧的又一个缩影。

你说的“靖康耻”,其实在很多方面与萨尔浒之战后的辽东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国家最危急的时刻,都是内部的动荡与外部的压力相互作用,都是一次对民族尊严和生存空间的严峻考验。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或许正是源于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对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而感到痛心,对那些为国捐躯却未能改变结局的英雄而感到扼腕。辽东的故事,就像一道伤疤,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进程是多么的残酷,而国家的强大与否,不仅仅在于士兵的勇猛,更在于制度的完善和领导者的清醒。

所以,当你想到晚明辽东,想到萨尔浒,心中泛起那种沉重感,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一种对英雄的缅怀,也是一种对教训的深刻体悟。这恰恰证明了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历史感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作安安饿殍 效尤奋臂螳螂

每天念十遍 可能就好了

user avatar

你应该读的是明事才那么感伤吧……

晚明辽东史不止包括明金战史,晚明辽东的社会经济发展,华夷贸易,边民的国家认同等等都能算在辽东史内,你真要去读能烦死人,所以题主应该只是百度的萨尔浒战役然后代入明军视角自作伤感,读作心里不舒服,写作矫情

所谓赵家视角看问题,题主不要怀疑,大家以前都这样,等过了中二期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