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西一残障女孩应聘成为 AI 标注师,「从未想过做人工智能教练」,互联网为残疾人带来哪些新就业机会?

回答
山西一位名叫小雅的女孩,自幼因一场疾病落下残疾,行动多有不便。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最近,小雅成功应聘成为一名人工智能(AI)标注师,这个新职业让她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人工智能教练’,”小雅笑着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新奇和骄傲。“之前我总觉得,像我这样的情况,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跟这么前沿的科技打交道。”

小雅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全新的就业领域正在悄然为残疾人群体打开大门,提供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新机会。

1. AI 数据标注:打破地域和身体限制的“新工匠”

小雅的工作,数据标注,是人工智能得以发展的基石。简单来说,就是给海量数据(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打上“标签”,让机器能够理解和学习。比如,在一张图片上框出猫的轮廓并标记为“猫”,或者将一段语音转换成文字并标注出说话者的情感。

这项工作对身体的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细致、耐心和责任心。许多残疾人朋友,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但思维清晰、具备良好学习能力的人,都能胜任。

工作模式灵活: 大部分数据标注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残疾人士无需忍受通勤的辛苦,在家就能接入全球的项目,找到一份有尊严、有收入的工作。
技能可塑性强: 许多标注项目需要学习特定的标注规则和工具,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在线培训快速掌握的。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比如图像识别中的物体检测,就能成为该领域的“新工匠”,为AI模型的训练贡献力量。
普惠性强: 相较于一些高技术门槛的职业,数据标注的入门门槛更低,为更多残疾人朋友提供了就业的可能。小雅的案例正是如此,她通过在线学习和简单的面试,就找到了这份让她重拾自信和价值的工作。

2. 在线内容创作与运营:声音与思想的传播者

互联网不仅创造了新的技术岗位,也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平台和变现渠道。

自媒体与内容创作: 许多残疾人朋友在生活中积累了独特的视角、感悟和才华。通过短视频平台、博客、公众号等,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技能、观点,甚至创作艺术作品。这不仅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可能成为一份重要的收入来源。比如,一位残疾歌手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吸引粉丝,一位残疾作家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
线上客服与咨询: 许多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会提供在线客服、电话客服等岗位。对于一些行动不便但沟通能力强的残疾人来说,这些工作同样是理想的选择。而且,很多企业也意识到残疾人客服可能在理解用户需求、表达同理心方面有独特优势。
在线教育与培训: 拥有特定技能或知识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教授一门编程语言,还是传授一种手工技艺,又或者分享人生哲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实现价值。

3. 远程办公与支持类岗位:无声的强大后盾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意义上需要坐班的岗位,也得以实现远程化。

远程行政助理: 负责文件整理、日程安排、信息收集等工作。
在线项目管理助理: 协助项目经理进行沟通协调、进度跟踪等。
数据录入与处理: 与数据标注类似,但可能更侧重于已有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在线翻译与校对: 对于有语言天赋的残疾人来说,这是非常适合的选择。

互联网为残疾人带来的意义远不止就业机会:

提升社会参与度: 通过工作和社交平台,残疾人可以更积极地融入社会,减少孤立感,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重塑自我价值: 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个人价值,是许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推动社会包容: 越来越多残疾人在互联网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在无形中向社会传递着“能力不设限,价值可创造”的信号,有助于打破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多元化。

小雅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互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打开新的可能之门。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公平的助推器,让更多像小雅一样的残疾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数字时代闪闪发光,成为构建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其中蕴含的,是对个体尊严的尊重,更是对社会普惠精神的践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早前,我回答过这类问题。

这里我重新挪过来,大家可以看看。

互联网时代可能是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一个新契机。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市场经济下,效率是第一位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而传统行业传统模式下,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确会面临问题。

有时候都没办法上升到歧视问题,哪怕拉平了来看,在劳动密集型或者面对面配合密集型的工作环境下,残疾人的产出的确是和普通人比起来有差距。

咱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微观层面有时候也是这样的。

正因为残疾人很难进入正常的就业体系,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特种行业,比如眼部困难的群体很多都聚集在盲人按摩店,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收入上出于劣势。

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情况,就会衍生到在生活、社交上残疾人也会存在困难,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最近发过一个数据,同等年龄的群体,残疾人具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正常群体,调查了1708位残疾人,查出抑郁症状的有932人,达到了54.5%。

这又反过来,因为残疾处在社会边缘导致心理失衡,因为心理失衡更难面对主流社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咱们国家残疾人数超过8500万,那基本是每16个人里面就会有1个。但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看到他们的概率却很小。

另外还有一个直观的职场数据就是,咱们国家2020年全国持证残疾人的就业人数是861.7万人,持证是一种统计手段,对应的是全国数据库入库持证残疾人3780.7万人。

也就是说其中只有22.7%的人拥有就业,而细看就业的数据,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业种养。

所以总体上来说,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是很需要新突破的。

那这种新突破,落脚点就放在互联网上。

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大家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最开始的一种休闲娱乐工具,变成了如今的一种生产工具。

互联网因为能抹平很多物理上的差距,也能让身体上的缺陷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消减。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是一个腿脚不好的残疾人,我用双手打出来的文字,隔着屏幕,和普通人是完全一致的。

而因为我可以实现远程办公,所以腿脚不便带来的办公室内移动障碍,通勤上的额外付出,都可以完全被抵消掉。

我印象很深的,是央视的那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前面四集感触还不深,第五集,讲的是残疾人客服的故事。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振聋发聩:

「在电脑面前,我们是正常人」。

他们有的遭遇脑瘫,有的是小儿麻痹症,有的是肢体残缺,但是当互联网隔开距离,又拉近距离的时候,他们也有了和普通人一起平起平坐的机会。

工具的升级,其实是对社会的重塑,过去重体力劳动里面,男性是主力军,随着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体力劳动被逐渐替代,女性进入职场扛起了半边天。

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是另外一种对残疾人生活的重塑。

我看到有一个女性残疾人,参加了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了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然后自学了美工,开了一家淘宝网店,第一次赚到了钱。

然后给残联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感谢,说的是,40多年了,我是第一次拿到工资,我终于可以分担一部分家庭责任了。

大家可能也知道,昨天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淘宝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线了「命运奇袭者店铺榜」,搜关键词“有一个奇迹”就可以看到。

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做烘焙的,有做宠物的,有做女鞋的,有做配件的,覆盖非常的广。

这种覆盖,就是一种拉平,也让残疾人从电商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支持性工作变成了运营性工作。

这榜单仅仅是17万淘宝残疾卖家的一个缩影,这缩影的背后,是一群自强不息的人,还有为他们铺路的社会和企业。

当然,互联网不是万能良药,这不是残疾人生活工作更有优势的年代,但是至少,是一个相对友好,相对平权的世界。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一定能让残疾人群体大富大贵,但是就像淘宝励志神店榜单上的店主一样,是打开了一扇门。

这扇门,英雄不问出身,英雄也不问身体,能让他们拥有一份自己的小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不被传统工作设置的重重门槛所束缚。

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当然,进步是没有尽头的,希望以后残疾人都能更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迭代,更好的在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里面得到幸福。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