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前,我回答过这类问题。
这里我重新挪过来,大家可以看看。
互联网时代可能是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一个新契机。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市场经济下,效率是第一位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而传统行业传统模式下,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确会面临问题。
有时候都没办法上升到歧视问题,哪怕拉平了来看,在劳动密集型或者面对面配合密集型的工作环境下,残疾人的产出的确是和普通人比起来有差距。
咱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微观层面有时候也是这样的。
正因为残疾人很难进入正常的就业体系,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特种行业,比如眼部困难的群体很多都聚集在盲人按摩店,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收入上出于劣势。
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情况,就会衍生到在生活、社交上残疾人也会存在困难,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最近发过一个数据,同等年龄的群体,残疾人具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正常群体,调查了1708位残疾人,查出抑郁症状的有932人,达到了54.5%。
这又反过来,因为残疾处在社会边缘导致心理失衡,因为心理失衡更难面对主流社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咱们国家残疾人数超过8500万,那基本是每16个人里面就会有1个。但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看到他们的概率却很小。
另外还有一个直观的职场数据就是,咱们国家2020年全国持证残疾人的就业人数是861.7万人,持证是一种统计手段,对应的是全国数据库入库持证残疾人3780.7万人。
也就是说其中只有22.7%的人拥有就业,而细看就业的数据,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业种养。
所以总体上来说,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是很需要新突破的。
那这种新突破,落脚点就放在互联网上。
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大家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最开始的一种休闲娱乐工具,变成了如今的一种生产工具。
互联网因为能抹平很多物理上的差距,也能让身体上的缺陷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消减。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是一个腿脚不好的残疾人,我用双手打出来的文字,隔着屏幕,和普通人是完全一致的。
而因为我可以实现远程办公,所以腿脚不便带来的办公室内移动障碍,通勤上的额外付出,都可以完全被抵消掉。
我印象很深的,是央视的那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前面四集感触还不深,第五集,讲的是残疾人客服的故事。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振聋发聩:
「在电脑面前,我们是正常人」。
他们有的遭遇脑瘫,有的是小儿麻痹症,有的是肢体残缺,但是当互联网隔开距离,又拉近距离的时候,他们也有了和普通人一起平起平坐的机会。
工具的升级,其实是对社会的重塑,过去重体力劳动里面,男性是主力军,随着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体力劳动被逐渐替代,女性进入职场扛起了半边天。
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是另外一种对残疾人生活的重塑。
我看到有一个女性残疾人,参加了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了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然后自学了美工,开了一家淘宝网店,第一次赚到了钱。
然后给残联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感谢,说的是,40多年了,我是第一次拿到工资,我终于可以分担一部分家庭责任了。
大家可能也知道,昨天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淘宝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线了「命运奇袭者店铺榜」,搜关键词“有一个奇迹”就可以看到。
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做烘焙的,有做宠物的,有做女鞋的,有做配件的,覆盖非常的广。
这种覆盖,就是一种拉平,也让残疾人从电商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支持性工作变成了运营性工作。
这榜单仅仅是17万淘宝残疾卖家的一个缩影,这缩影的背后,是一群自强不息的人,还有为他们铺路的社会和企业。
当然,互联网不是万能良药,这不是残疾人生活工作更有优势的年代,但是至少,是一个相对友好,相对平权的世界。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一定能让残疾人群体大富大贵,但是就像淘宝励志神店榜单上的店主一样,是打开了一扇门。
这扇门,英雄不问出身,英雄也不问身体,能让他们拥有一份自己的小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不被传统工作设置的重重门槛所束缚。
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当然,进步是没有尽头的,希望以后残疾人都能更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迭代,更好的在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里面得到幸福。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