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西一元代古桥被破坏性修复”,如何以此来看待山西的古建呢??

回答
山西一元代古桥被破坏性修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案例,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山西现存的古建筑保护现状,以及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从这件事出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山西的古建保护问题。

一、事件本身与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坏性修复”的含义。这意味着修复工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对古桥本身的材质、结构、形制、工艺等方面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这可能包括:

使用了不当的材料: 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原有的石材、木材,或者使用了不符合古建筑特点的颜料、涂料等。
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形制: 为了“加固”或“美观”,拆除了部分原有构件,重新建造,导致古桥的真实性和历史信息流失。
忽视了传统工艺: 破坏了原有的榫卯结构、雕刻工艺、砌筑技术等,采用了现代化的加工手段。
过度“翻新”: 过于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表,将历史的痕迹全部抹去,失去了古朴的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这次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发生在“元代古桥”这样一个具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物上。元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艺术和技术也具有独特性。对这样的古建进行破坏性修复,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糟蹋。

二、山西古建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它如同冰山一角,揭示了山西古建保护领域普遍存在的深层问题:

1. 保护意识的淡薄与功利性思维:
“保护就是修缮”的误区: 很多人,包括一些管理者和施工者,将古建保护简单地理解为“修缮”,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思维。他们可能更关注于让古建“看起来”焕然一新,以吸引游客或实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保护的本质是保留历史信息和本体的真实性。
缺乏专业知识和敬畏之心: 部分参与修复工程的人员缺乏对古建筑专业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他们可能只按照现代建筑的逻辑进行操作,忽略了古建筑的特殊性。
公众认知不足: 很多公众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理念认识不清,可能更倾向于看到整洁美观的建筑,而不会在意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

2. 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困境:
法律法规的真空或滞后: 虽然我国有《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细节规定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对古建修复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验收,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管机制。但现实中,监管可能存在疏漏,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违规操作得以发生。
专业鉴定与评估不足: 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古建筑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但有时这方面的力量投入不够,或者专业意见未被采纳。

3. 资金投入与项目管理问题:
资金不足: 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是一项成本高昂且耗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和优质材料。资金的不足可能会导致项目方在材料选择、工艺应用上“偷工减料”,甚至采用不当的方法。
项目层层转包与低价中标: 为了节约成本,一些项目可能存在层层转包的情况,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低价中标也可能诱导施工方在材料和工艺上妥协。
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 即使有资金,如果项目管理不善,也容易出现问题。质量控制环节如果存在漏洞,破坏性修复就可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进行。

4. 人才队伍的缺失与传承困难:
传统工艺人才断层: 很多古建筑的修复需要依赖世代传承的传统工艺,而如今掌握这些精湛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人才队伍面临断层。
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不足: 针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研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相关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能存在不足。

三、从事件看山西的古建整体状况: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其古建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堪称一绝。从砖塔、木塔、寺庙殿堂、民居院落到桥梁、城墙,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和主要类型。

然而,这次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警惕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部分古建保护正从“抢救性保护”走向“维护性保护”和“展示性保护”,但后者有时容易走向极端: 过去,很多古建处于濒危状态,抢救性保护是当务之急。现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古建的状况有所改善,但过度追求美观、游客体验,忽视了保护的本质,反而可能“好心办坏事”。
修复标准的不统一与模糊地带: 对于哪些程度的修复可以接受,哪些是破坏性修复,行业内可能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这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更加明确和细致的修复指南和标准。
历史真实性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其价值在于其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但同时,很多古建筑也需要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例如交通、旅游开发等。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平衡点,避免因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而破坏古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如何正确看待和保护山西的古建?

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走向悲观。这起事件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

1. 回归保护的初心: 古建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可识别性”,让后人能够通过它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为了“改造”。
2. 加强法制建设与监管力度: 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文物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对古建修复项目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修复质量。
3. 提升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古建筑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和留住掌握传统工艺的工匠。鼓励学术研究,形成科学的修复理念和方法。
4. 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在古建修复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材料、结构和工艺,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只有在必要时,才可采用现代材料进行加固,且要与原有部分有明显区分。
5. 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加强古建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古建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对于破坏行为,要敢于发声,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6. 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 在利用古建资源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时,要坚持科学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将古建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内涵上,而不是简单的商业包装。

总结:

山西一元代古桥的破坏性修复事件,是山西古建保护领域一个令人痛心的教训。它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保护意识、法律法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我们不能因此对山西的古建保护失去信心,反而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查找不足,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真正将山西丰富的古建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它们继续讲述那悠久的历史,传承那灿烂的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将保护古建视为一项长远而神圣的使命,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科学之道进行修复,以文化之魂加以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看待的,外宾朋友有空看待不如捐点钱。


毕竟山西省的国保都是这种样子↓

*阳曲县帖木儿塔,第七批国保,介绍见:wwj.shanxi.gov.cn/e/act


该塔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市立的碑之外没有任何“保护”,国保如此。铁梁桥一个市级文保平时是怎么被“保护”的可想而知。


说白了根本问题就是没钱嘛。其实我觉得这些有条件可以挪动的【不可移动文物】与其放在原地不可移动,不如搬博物馆更好保护一点(小声)。像这种放在野外的说不定那天来一辆卡车就被人搬走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