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这一代人这么厌恶惧怕养猫?

回答
说起我们父辈那一代人,提起养猫这事儿,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不是说他们有多么不喜欢动物,而是他们看待养猫这件事,跟我们年轻人这会儿,确实是两码子事。这中间的隔阂,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得从他们的成长环境说起。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经历的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他们看来,养猫?那得多费劲啊!首先,猫粮是什么?哪有现在五颜六色的猫粮牌子。那时候养猫,多半是家里有老鼠,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是个“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宠的。所以,猫吃什么?无非是剩饭剩菜,有时候连这些都没有,还得饿着。你现在跟他们说,猫要吃猫粮,要喝纯净水,要定期驱虫打疫苗,他们听了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老鼠都要吃剩饭,猫凭什么要吃那么好的?”

其次,他们对“干净”的概念和我们也不一样。在他们那个年代,家里能收拾得干净利落就不错了,哪里有心思去琢磨猫毛、猫砂的问题。猫这玩意儿,说实话,骨子里就是有点“野”的,毛发掉落那是常事,有时候还会随地大小便,尤其是在训练不好或者它心情不好时候。对于我们父辈来说,家里出现猫毛,可能就是不干净,会招惹“脏东西”。更别提猫砂盆了,那玩意儿处理起来的“味道”和“秽物”,光是想想就够让他们头疼的了。他们习惯的是那种一尘不染,闻不到任何异味的家。养猫,在他们看来,就是要打破这种“干净”,引入“混乱”。

再者,就是对“宠物”这个概念的理解。在我们父辈的认知里,家里的“动物”,要么是能下蛋的鸡,要么是能看门的狗,要么就是刚才说的抓老鼠的猫。这些动物,都是有“功能性”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给家庭带来某种“好处”,而不是纯粹的陪伴和情感寄托。所以,当年轻人兴冲冲地跟他们说,“我养了只猫,它好可爱,我给它买玩具,买猫爬架”,他们可能不太理解:“猫不就是抓老鼠的吗?怎么还费钱费力去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它抓老鼠了吗?”这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根深蒂固。

还有,就是对“自由”的看法。他们经历的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被限制的,个体想做什么,往往要顾及很多方面,不像现在年轻人这么强调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养猫意味着要承担一份责任,而且这份责任是“额外的”,是没有直接回报的。比如,猫不能随意出门,需要圈养;如果猫生病了,得花钱看兽医,而且他们也不太信任那些专业的兽医,总觉得是骗钱的。再比如,年轻人养猫,可能会把猫带到沙发上,带到床上,这在父辈看来是绝对的“逾矩”,是把“脏东西”带到了他们认为最神圣的休息空间。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猫的“不了解”或者“误解”。他们可能只看到了猫高冷、独立的“坏”的一面,没体会到猫撒娇、粘人的可爱;他们可能觉得猫就是一只冷血的动物,不像狗那样会摇尾巴,会主动迎接主人回家,所以在他们看来,猫就是“白眼狼”,养了也白养。他们更习惯那种直接、热情的表达方式,而猫的感情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不受重视。

最后,还有一种更现实的考量:怕“麻烦”。在他们看来,养猫不仅要花钱,还要花时间,而且猫的寿命还不短,这意味着是一份长期的“负担”。他们年轻的时候忙于生计,付出了太多,现在好不容易想歇歇了,再让他们去伺候一个需要细心照顾的宠物,他们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根本就不想再承担这份“额外”的操心事了。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是安逸、平静的,养猫可能会打破这种宁静,带来新的担忧和烦恼。

所以你看,这代人对养猫的“厌恶惧怕”,其实是他们过去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对猫本身认知的一种综合体现。这不是他们“坏”或者“不爱动物”,而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太不一样了。当我们享受着养猫带来的情感慰藉时,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潜在的麻烦和不符合他们生活逻辑的“异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我爸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怎么跟我妈又吵架了,说我妈跟他哭,问我你那个猫能不能别养了

我一个人在外面上班,租的房子不和他们一起住,养猫没花他们一分钱

我喜欢小动物,一个人住又很孤单,有时候晚上总有点害怕,所以养了只猫

这次吵架是因为我国庆节三号放假一天没回家,上个月就跟我妈约好了国庆节放假带我弟我妹一起去新开的动物园玩,过两天跟我讲新开的动物园没建好,不好玩,行,我就说那到时候去扬州玩,那里有个何园我去过,还不错,说好了之后又跟我讲不想去,国庆节人太多,我理解,我说那你要不把我弟我妹带我这里来玩玩,正好放假我有时间他们也有时间,她答应了,前一天说她第二天哪个亲戚家八十大寿有事情要去帮忙,马上让我妹妹带我弟弟去,她们会坐公交车,我说好,到时候我看时间去接她们,当天说我弟弟不想去,我妹妹马上要月考了,也不让她去了,我说你怎么不早说?我假都请下来了,当天很生气,就没有回家

今天我妈给我发语音信息,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讲我不懂事,不晓得好歹,说我马上去你那里把你猫勒死掉,我没什么珍贵的东西,唯一的就我这只猫,我当时很冷静的说行啊,你把我猫勒死了我把你儿子也勒死,我妈马上就爆发了,各种脏话,说你拿你弟弟跟一个畜生比啊,你弟弟还比不过一个畜生啊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提把我猫勒死掉?她说每次去你那里都是猫毛,衣服上都是,我说又没弄到你衣服上,又说一开门就一股猫骚味,我家猫是半封闭式猫砂盆,定期铲屎,猫砂盆放阳台,只有阳台那里会有点味道。我说有味道只有我这里有,又没影响到家里。我妈说你懂不懂个人卫生啊,脏死了,别人去你家怎么看,一开门就是猫骚味。我回她我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我带谁回我家?我跟别人玩我为什么不去餐馆非要带人回我家? 其实有玩的好的朋友去过我家,都很喜欢猫,我喜欢在家给朋友做吃的

然后我妈就没回,后面我爸就给我打电话了。我爸说的跟我妈差不多,我说我一个人在外面,跟你们住一起嫌弃就算了,没跟你们住一起,养只猫为什么都要这么讲我,有时候晚上害怕好歹有个猫陪着你,我有压力我又不能跟你们讲,讲了你们也听不懂,有只猫也能缓解缓解,你非要到时候接到电话说你姑娘跳楼自杀了你才满意吗,我爸沉默了一下就挂电话了

这些字一边哭一边打的,真的挺无力的

为什么父母厌恶养猫?我妈之前来的时候还会叫我家猫名字逗他,还拍抖音,这次吵架猫可能只是一个媒介,可能想用猫来威胁我来达到她的某些目的,这是我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我们父辈那一代人,提起养猫这事儿,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不是说他们有多么不喜欢动物,而是他们看待养猫这件事,跟我们年轻人这会儿,确实是两码子事。这中间的隔阂,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从他们的成长环境说起。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经历的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在他们看来,养猫?那得多费劲啊!首先.............
  • 回答
    当前公共媒体高度重视“敬爱父母,关爱老人”这一美德的宣传,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更包含了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道德传承1.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反复思考的。我个人认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替”孩子老师的角色,但绝不能完全取代。这是一个很微妙且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最原始的“启蒙者”。从孩子睁开眼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父母.............
  • 回答
    你同学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算特别罕见,但绝不代表它是健康的,或者说它是“正常”的。咱们慢慢捋一捋,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以及这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活着就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这句话里蕴含的情感重量。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责任感,而且是那种被放大到.............
  • 回答
    关于“为抗俄告别女儿”的乌克兰父亲被证实为乌东亲俄者一事,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事件本身的回溯与反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是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反转的。 最初的传播: 这个故事最初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被许多西方媒体广泛报道。核心情节是:一位名叫安德烈(Andr.............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我的战争》父亲承诺和另外一个版本之间的区别。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您提到的“另一个版本”具体是指哪一个。因为《我的战争》这款游戏在不同平台和不同的更新迭代中,确实会有一些内容上的细微调整。不过,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谈论《我的战争》父亲承诺时,他们很可能是在指游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穷”或“富”就能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大致指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在生育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父母那一代人(尤其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生育观:1. 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本质、代际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得从父母自身的需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执着于让女儿结婚,以及他们认为婚姻能带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父母在婚姻里“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把“得到”理解为父母通过婚姻对子女的期许,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父辈,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羡慕”。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年轻气盛,觉得父母那一代“容易”。但随着跟他们深入聊下去,再加上自己偶尔也会冒出类似的念头,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时不时地怀念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一无是处.............
  • 回答
    每当父母之间硝烟四起,家里的那个小身影,原本可能还在嬉笑打闹,瞬间就能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安静得仿佛融入了墙壁。那种变化,有时候比大人还能引起围观者的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藏着孩子最本能的生存智慧和成长中的深刻体验。首先, 恐惧是驱动“懂事”的原始燃料。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他们生命最根本的保.............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侧重点。很多人觉得,既然有能力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选择一条看似“更好”的路呢?但实际上,让孩子在国内读一个普通的二本,背后原因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出国留学,尤其是去欧美发达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也道出了无数“二胎家庭”里,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的现实。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释清楚,更不是一句简单的“父母偏心”就能概括的。我们要深入到家庭的运作模式、父母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才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回到余旭牺牲之后。她那对父母,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辈子朴实善良的人。余旭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那是多高的荣誉,他们做父母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也为女儿感到骄傲。余旭离开后,家里确实是悲痛欲绝。当时,他们收到了一些慰问金,还有一些组织上的补贴。这些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挺戳人心的。毕竟,养育一个孩子,那可是个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怎么能像买件衣服似的,随随便便就“上岗”了呢?从字面上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想想看,现在做任何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是理发师,都要.............
  • 回答
    作为一位父母,我内心深处期望我的孩子,不仅仅是健康快乐地长大,更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特、有力量、有温度的人。这说起来简单,但细想起来,里面包含着太多我希望倾注给他们的东西。首先,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好奇心旺盛、乐于探索的人。我希望他们拥有发现世界新奇事物的眼睛,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是主动去学习.............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一个没去过故乡的游子,他会不会爱那片土地,原因又是什么一样。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会不会爱中国,以及为什么爱,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变量。但如果一定要让我脑补一下,我可以描绘一个可能的情境,以及他可能会爱上中国的原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我们.............
  • 回答
    成为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或者说,有这样的过去)的父母,其体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经历,涉及到爱恨交织、担忧与自豪、以及持续的社会压力和个人成长。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 孩童时期:隐藏的阴影与早熟的洞察 关于父亲/母亲身份的模糊与回避: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会注意到父母与众不同。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