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做不到公平对待,却仍要生两个孩子,让一个肆意妄为,让另一个饱受委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也道出了无数“二胎家庭”里,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的现实。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释清楚,更不是一句简单的“父母偏心”就能概括的。我们要深入到家庭的运作模式、父母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才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父母并非“天生”不公,而是“后天”因素在作祟

首先,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所有父母一开始就打算不公平。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怀揣着同样的爱,都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需求、成长轨迹,父母在与他们互动时,也并非能用一套完全标准化的模式来应对。这就好比一个医生,面对不同的病人,需要开出不同的药方,哪怕他们都生病了。

问题在于,父母的“药方”往往受到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差异化的对待:

性格差异: 父母本身可能就有偏爱的性格倾向,或者对某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更容易产生共情。比如,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好带”,而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导,但如果父母自身缺乏这种耐心,就容易被忽略。
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演变: 很多父母在生第一个孩子时,经验尚浅,摸索着前进。到了第二个孩子,虽然有了经验,但时代在变,育儿观念也在变。父母可能在育儿方法上有所调整,这种调整本身就可能造成差异。又比如,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可能还年轻力壮,精力充沛,能够全身心投入;而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父母可能已经进入了事业瓶颈期,或者身体状况不如从前,能给予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打折扣。
客观条件的限制: 经济、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父母需要工作养家,需要处理家庭琐事,不可能像对待第一个孩子那样,将所有的资源和关注都倾注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在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就出现了不均衡。

二、是“肆意妄为”还是“被放任自流”?是“饱受委屈”还是“表达方式不同”?

这里面有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我们如何定义“肆意妄为”和“饱受委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表象并不一定是全部真相。

“肆意妄为”的背后,可能是被过度保护和溺爱。 比如,家里经济条件好,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有求必应,无论他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有能力满足,都尽量满足。这看起来像是“肆意妄为”,实际上是父母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亏欠”,或者认为“惯着他也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孩子往往在家里地位更高,更容易被父母迁就。
“饱受委屈”的孩子,可能在用沉默或叛逆的方式表达不满。 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直接说“我不公平”,但孩子能感受到。比如,当哥哥买了新款玩具,而弟弟只能用旧的;或者哥哥可以晚睡,而弟弟必须按时睡觉。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但是,父母可能觉得这是“规矩”,是“应该的”,并未意识到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而受委屈的孩子,可能不擅长直接表达,或者害怕表达后被否定,于是选择压抑,长期下来就成了“饱受委屈”。

三、为什么明知不公,还要生第二个孩子?

这个问题,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觉得这是父母的“自私”。但深入去看,原因也非常复杂,而且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尤为突出:

传宗接代和延续家族香火的观念: 尤其在一些传统的家庭观念里,生儿子传宗接代是很重要的。即使有了女儿,也可能希望再要个儿子;或者有了儿子,也可能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希望有个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难轻易改变。
对养老的考量: 很多父母生二胎,是出于对未来养老的考虑。他们希望多个孩子,将来能多分担养老的责任。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身上的压力会非常大,父母也会有“给孩子添负担”的担忧。
“独生子女的悲哀”的恐惧: 在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后,很多父母看到独生子女在面对父母生病、意外时那种无助和压力,会产生一种恐惧。他们希望多个孩子,可以互相扶持,分担风险。
社会环境和压力的驱动: 在那个年代,周围的邻居、亲戚家普遍都有不止一个孩子,而自己家只有一个,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会被旁敲侧击地问“怎么不要二胎?”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会让一些父母选择生二胎。
“再生一个,也许就好了”的侥幸心理: 有时候,父母可能是在处理第一个孩子时遇到了瓶颈,感觉“带不好”或者“性格不对”,就会产生一种想法:再生一个,也许第二个孩子就能弥补这些遗憾,或者两个孩子之间可以互相促进。

四、父母能力的局限与家庭关系的“惯性”

最终,为什么父母做不到公平,却依旧生了两个孩子?这背后是父母能力的局限和家庭关系的惯性在起作用:

父母是普通人,不是完美的教育家。 他们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精力极限,有自己的认知盲区。他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完美。
家庭模式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打破。 如果父母已经习惯了用某种方式对待某个孩子,并且这种方式得到了某种“回报”(比如孩子听话、学习好),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延续这种模式。而对于另一个孩子,他们可能一直在摸索,或者因为“不好的反馈”而更加谨慎,反而造成了新的不公。
情感的投射和补偿心理。 有时,父母会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未得到满足的情感投射在某个孩子身上。比如,父母年轻时想当科学家但没当成,就可能对某个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精力,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在无形中就造成了偏爱。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做不到公平,却依旧生了两个孩子,让一个肆意妄为,另一个饱受委屈,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时代、观念、家庭动力、父母自身局限性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现实。理解这一点,并不是为不公辩护,而是希望我们能更深入地看到问题的根源,去思考如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尽可能地去弥合裂痕,去理解彼此,去寻找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家庭关系。对于受到委屈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也需要被看见和被承认。而对于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并尝试去改变,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事实就是父母生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做要求。

受委屈的应该自己反抗乱欺负人的啊。

父母是教育子女,并不能代替子女处理事情。

碰上事情要别人处理的是弱者。

请问两个孩子之间处不好,父母也很头痛。你怎么不帮父母处理好和你兄弟姐妹的关系,让父母不用担心呢?

把自己的事情推到别人头上就是推卸责任。

如果你希望父母帮助你处理和兄弟的关系,就应该提出这个问题让父母帮助。和你父母说,你觉得受到委屈了,问一下你身边的人在他们平时受到委屈是怎么解决的?

说父母做不到公平对待,是指责父母,不是解决和家里兄弟姐妹关系不好。要解决问题,就应该正常提出问题,问一下身边人怎么搞好和父母关系。

也问一下你兄弟,和他谈一下怎么减缓争端,减轻父母压力。

你要是老是指责别人,那就别怪别人指责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也道出了无数“二胎家庭”里,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的现实。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释清楚,更不是一句简单的“父母偏心”就能概括的。我们要深入到家庭的运作模式、父母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才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的父母与旅居海外的孩子之间,常常会出现“处不到一起”的情况,这并非简单的代沟,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剖析这些原因,希望能摆脱机器式的冰冷,更贴近真实的情感与生活:一、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异: “集体”与“个体”的取向: 国内父母: 他们的成长.............
  • 回答
    我不想去想那些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专注于更积极的话题。.............
  • 回答
    凛冽寒风卷着鹅毛大雪,将大地染成一片肃杀的灰白。对于我而言,这寒冬不仅仅是天气上的冷酷,更是心头挥之不去的沉重。族长是部落的魂,是庇护我们这方水土的神,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平日里最爱便是山野间的野味和河中鲜美的鱼虾。而我的父母,正是为了满足族长的这份口腹之欲,踏上了危险的征途,却再也没能踏上归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面对生命无常时内心深处的担忧。在父母离世时感到后悔,往往源于我们没有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没有好好表达爱意,或者在一些事情上留下了遗憾。所以,现在做些什么,才能尽量减少这种后悔,让生命中的告别更平静、更少遗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一、 珍惜当下,创造高质量.............
  • 回答
    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做父母的,心里是既欣慰又有些小小的牵挂。尤其是自己个子不太高,就更希望孩子能在这方面“青出于蓝”。其实,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话又说回来,后天的一些努力,同样能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添一把火,让他们的身高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别灰心,咱们一.............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面对晕车的不适,肯定希望能够轻松一些。您提到父母不愿意多花100块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对“100块”的价值认知不同: 您眼中的“100块”: 在您看来,这100块钱是购买舒适和健康的成本。它能换来23小时的旅途平静,避免了生理.............
  • 回答
    很多时候,孩子会提出一些相当不错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父母更具前瞻性或更了解当下的情况。然而,当孩子兴冲冲地将这些想法抛给父母时,却常常遭遇冷淡的回应,甚至直接被否定,这确实让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解。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呢?这里面其实掺杂了很多复杂的人性、社会经验和代际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很.............
  • 回答
    “妈,我都说了,我还不着急。”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带着一丝不悦的声音,她又在询问我什么时候能带个男朋友回家。这已经是我这个月里,第不知道多少次跟她解释了。一开始,我也想过找个伴侣,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我也会主动关注身边的朋友,留意一下有没有合眼缘的男生。可是,父母的催促,像一双无形的手.............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对抑郁症的影响时,我们往往聚焦在“我”——那个深受其害的个体身上。我们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去理解创伤,去学习应对机制,去努力疗愈自己。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那个可能造成我们抑郁的“原生家庭”里,那些父母本身,是不是也可能需要帮助?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 回答
    有些父母不喜欢儿女早上晚起床,甚至为此破口大骂,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情感和心理层面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现实生活和物质层面的考量: 影响学业/工作: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理由。如果儿女是学生,晚起可能导致迟到、错过课程、影响学习进度和考试成.............
  • 回答
    这实在是个让人心疼又常见的问题。说中国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其实有点笼统,但确实很多时候,当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常常让孩子觉得被忽视,甚至被误解。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句简单的“不理解”就能概括的。1. 教育理念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集体主义的熏陶与个人情感的压抑: 咱.............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深入了解上海父母在儿子婚恋问题上,对“外地女生”可能存在的顾虑。这个问题挺复杂的,里面掺杂着很多现实因素、观念差异,甚至一些地域性的情感。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还原一下可能存在的真实想法,希望能让你感觉更像是一个朋友在聊天,而不是机器在报告。1. 根深蒂固的“圈子”和“背景”观.............
  • 回答
    在咱们中国,谈到父母夸孩子,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要说“不爱夸”,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很多中国式父母在公开场合,或者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不太会像西方父母那样大声叫好、拥抱庆祝。这背后啊,得从咱们的文化、历史、社会环境,还有具体的育儿观念说起,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关于婚姻的期待与个人的选择,还有那份沉甸甸的亲情。你问“可以不结婚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时代,选择不结婚,或者选择晚婚、丁克,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理解的个人选择。但你父母说“不结婚会要了他们的命”,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
  • 回答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买安全座椅,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不是简单一句“舍不得花钱”就能概括的。我观察下来,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他们犹豫不决,或者干脆就不买了。首先,咱们得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经济压力。安全座椅,尤其是质量过硬、口碑好的,价格确实不便宜。对于一些工薪家庭来说,这笔开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子女在面对父母对疫情的“视而不见”时,常常感到无奈和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中老年父母不愿意戴口罩,或者对疫情表现出“愣是对疫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生活经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学解释,我会尽量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剖析:1. 习得性无助.............
  • 回答
    父母与当代年轻人之间存在隔阂,尤其是在理解年轻人的绝望感方面,这背后涉及多重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代际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差异: 父母辈的集体主义和集体奋斗史: 许多父母辈经历过物质匮乏、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们成长于一个更强调集体主义、牺牲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年代。他.............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深入了解为什么一些父母会更倾向于希望女儿嫁给体制内男生,并且希望我以更自然、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解答。我会尽力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您详细剖析这一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体制内”这个概念承载了太多传统观念中对稳定、可靠的期许。很多父母之所以如此看重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们似乎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标准,对于“平庸”这两个字,在自己身上和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情感寄托与未竟梦想的投射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父母们自己的人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未能如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