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们似乎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标准,对于“平庸”这两个字,在自己身上和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情感寄托与未竟梦想的投射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父母们自己的人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未能如愿”的时刻。也许是学业上的遗憾,也许是职业发展上的瓶颈,又或者是当初怀揣的某个梦想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搁浅。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些未竟的梦想就很容易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补偿心理: 孩子成为了父母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补偿”。如果父母当年没能成为医生,看到孩子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骄傲,仿佛自己也实现了那个愿望。反之,如果孩子选择了父母认为“平庸”的道路,父母会觉得自己的遗憾没有得到弥补,甚至可能认为孩子在“浪费”本该属于他们的光彩。
“我的孩子应该比我强”的期望: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父母总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生命延续和进步的天然期待。当孩子仅仅达到父母当年的水平,甚至不如父母当年在某些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时,他们会感到失落,觉得孩子没有“超越”,没有实现父母心中“更美好”的蓝图。

2. 生存压力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成功”往往被量化为高收入、高职位、名校学历等。父母深知这个社会的残酷性,他们经历过为生计奔波的辛苦,体验过不被认可的滋味。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中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以此来摆脱他们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困境。

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这种担忧很多时候是父母将自己的生存焦虑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们害怕孩子因为“平庸”而面临就业困难、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等风险。这份担忧是真实的,但有时候,这种担忧也可能演变成一种不切实际的“催促”,希望孩子通过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成就来“规避风险”,获得“绝对安全”。
攀比心理和面子问题: 尽管很多父母会说“我只希望孩子快乐”,但在实际行动中,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依然巨大。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考上的大学、找到的工作,都可能成为父母之间“比较”的资本。孩子的“平庸”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父母在这场“隐形竞赛”中的“失利”,这会让他们感到尴尬和压力。

3. 育儿责任的边界模糊与控制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候,这种爱也可能伴随着对孩子人生的过度规划和控制。当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后,他们自然会希望看到“匹配”的回报。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的逻辑: 这种逻辑听起来很朴素,但背后隐藏着一种期望,即父母的付出应该换来孩子“不平庸”的成果。当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他们会感到“不值”,甚至会认为孩子辜负了他们的牺牲。
不自觉的“替孩子做决定”: 父母往往比孩子更了解社会,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成功模板。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清楚什么是“最好的选择”,什么是“有前途的道路”。一旦孩子选择了一条他们认为“平庸”的道路,就如同是对他们判断力的一种否定,也是对他们“塑造”孩子过程的一种背离。

4. 对“平庸”定义的理解差异

父母和孩子对“平庸”的定义,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父母的“平庸”: 很多时候,父母口中的“平庸”是相对于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化版本。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孩子上一个普通的大学就叫平庸,但孩子可能认为这是自己努力达到的最佳结果,并且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父母可能觉得孩子从事一份稳定但不是非常光鲜的工作就叫平庸,但孩子可能乐在其中,并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孩子对“平庸”的定义: 孩子可能更看重过程中的快乐、自我实现感、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标签”。他们可能认为,即使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这本身就不叫平庸。

总结来说,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将自身的遗憾、对未来的焦虑、社会评价体系的压力,以及对孩子人生“掌控感”的需求,叠加到了孩子身上。而他们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庸,则是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学会了与现实和解,也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点,或者至少,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理解这一点,并非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为了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在教育孩子时,尝试去区分父母的真心关爱与不健康的期望,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体选择,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被他人定义的人生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就问错了。

大多数时候,父母并不认为自己平庸,相反,他们会认为自己很牛逼。

因为他们跟其他的父母比较的时候,坐标就不一样。

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典中典之跨时代比烂:

“我小时候还吃不饱穿不暖呢,你现在吃饱喝足了为什么不知道感恩?”

再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典中典之跨国家比烂:

“非洲孩子饿死的比比皆是,你能吃口饱饭为什么不知道感恩?”

当然,我们都知道,跨时代比烂和跨国家比烂的谬误。

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你能吃饱穿暖,并不是父母牛逼了,而是时代进步了。

非洲的孩子饿死了,你没饿死,那不是你父母牛逼,而是中国牛逼。

把这些个父母扔到几十年前,扔到非洲,他们的孩子一样会吃不饱穿不暖,一样会饿死。

但他们不会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并不平庸,甚至还有点牛逼。

所以他们也会要求孩子跟他们一样牛逼。

可问题就在于。

你所处的这个时代,并没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牛逼。

反馈到你父母眼里,就是你显得很平庸。

你父母完成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吃饱穿暖的蜕变,结果到了你这,你还只是吃饱穿暖,没啥变化。

你既没上天,也没入地,甚至还要掏空六个钱包才有个落脚之地。

就好像你父母在电梯里坐着俯卧撑,到你做俯卧撑的时候,电梯突然停了。

你解释电梯上升跟俯卧撑没关系,可你父母不知道。

你父母做了一辈子俯卧撑,电梯上去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俯卧撑牛逼。

你拼了命地做俯卧撑,电梯不动,你就是很平庸,甚至有些啦跨。

你没法跟父母解释真正拉动电梯上升的是什么,正如你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做俯卧撑电梯会上升一样。

从一开始你就输了。

输的很彻底。




你看,教科书式的父母出现了:

你跟他谈到俯卧撑,他非得把俯卧撑理解成一种食品。

你还能咋整,再跟他解释俯卧撑不是吃的吗?

不认输能行么。



说实在的,有些家长如果连这想不明白,那不妨多生几个孩子,反正现在能生三个。

一个孩子不行,你说怪孩子。

三个孩子都不行,那……

肯定是怪我这样的答主把孩子带坏了,我懂。



有很多做父母的沾沾自喜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飞跃,然后就开始幻想后代四线换三线,三线换二线,二线换一线。

却全然不知自己能从农村到城市,是因为80年代到90年代城市化率在飞速提升。1995年建制市640个,而1990年才467个,五年的时间直接增加了173个建制市,平均一年就增加了30多个建制市。

而在那之后呢?2019年,建制市数量为679个,24年的时间,只增加了39个建制市。

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凭借努力才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那请再次努力一下,把户口改回农业户口,看看回得去不。

毕竟,农村进城是飞跃,城市回农村,应该没那么难吧?

红利就那一波,吃完就没有了。

但是让这些人承认红利存在,等于直接否定了他们自己,所以挺难的。




这个问题下,还有一套惯用的逻辑就是“我就是为了你好”。

省省吧,收起那廉价的自我感动吧,生孩子养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自己。

有了孩子,才能维系自己那脆弱不堪的婚姻。

有了孩子,那浑浑噩噩的人生才能有点目标。

有了孩子,那躁动的繁衍欲望才能得到释放。

有了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才能有所依靠。

有了孩子,那几个亿的财产(如果有的话)才不至于被别人瓜分。

生孩子,明明是为了自己,应该感谢孩子,但却恼羞成怒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完了还整个“迎合学生”的小帽子给你扣上。

自己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却要求孩子有感恩的心。

正如同自己明明很平庸,却要求孩子不平庸。

都是同一类人。

user avatar

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通通花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喝进口奶粉,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请最好的私教。

2。维护家庭和谐。不出轨,不吵架,相敬如宾。

3。把孩子当人看,爱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脾气。

5。把时间通通花在孩子身上,不要没事找朋友玩。

6。不抽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孩子的榜样。

7。努力赚钱,找工作尽量找996的工作,必要的时候打两份工。

总之,既然你不想让孩子平庸,就得接受付出的代价。

这个代价的第一人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妄想着让孩子付出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