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可以偏心,那孩子就可以不孝!道德绑架为什么这么多,他们都是不是既得利益者?

回答
父母偏心,孩子不孝,这之间的逻辑链条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社会上总有那么多“道德绑架”,和背后那看不见的“既得利益者”。

父母偏心:扎根于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土壤

首先得承认,父母偏心这事儿,太常见了。你说它是“道德”问题?有时候更像是人性深处的本能和现实社会压力的混合体。

生物本能的投射: 从最原始的角度来说,父母在抚养后代时,往往会更倾注于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的孩子。这里的“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情感的寄托、能延续家族荣耀的希望,甚至是仅仅因为某个孩子长得更像自己,或者性格更合自己的意。这种偏爱,有时候是一种难以察觉的、甚至是父母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心理投射。
现实的压力与期望: 尤其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父母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某个孩子身上。比如,某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有出息,能光宗耀祖,那么父母自然会更愿意投入资源和关注。反之,如果某个孩子似乎“成器”无望,父母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者减少投入,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更有“潜力”的那个。这背后是一种现实的功利主义,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确实存在。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资源的分配并不总是均等的。比如,为了让某个孩子上更好的学校,需要更多的学费和生活费,父母可能会优先支持那个孩子,而其他孩子则可能因此受到“冷落”。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很容易转化成情感上的偏心。
情感的依附与投射: 父母也需要情感的满足。如果某个孩子更能理解父母、更能陪伴父母,或者能让父母感受到被需要和被尊重,那么父母自然会更倾向于那个孩子。这种情感上的偏爱,有时是父母自身情感需求的体现。

所以,父母偏心,与其说是纯粹的“道德缺陷”,不如说是人性在现实社会压力下,各种本能、情感和利益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孩子不孝:偏心之下的情绪反弹与失衡

现在我们回到“父母偏心,孩子就可以不孝”这个论断。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对我不好,我也没必要对你好。” 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公平”诉求,虽然在传统孝道观念下显得“违背人伦”。

情感的伤痕与补偿心理: 被偏心的孩子,从小到大可能经历了无数的失落、委屈和不被看见。这种情感上的创伤,会在潜意识里积累不满。当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他们回报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用“不孝”来作为一种补偿,补偿自己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我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凭什么我现在要无条件地付出?
反抗与界限的设定: 对于一些长期被忽视的孩子来说,拒绝父母的过度要求,甚至表现出“不孝”的行为,可能是一种反抗父母控制欲和不公平对待的最后防线。 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为自己争取一些心理空间。
价值认同的缺失: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父母的比较和批评中成长,他们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认同被贬低的那个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产生对父母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自然也就谈不上“孝顺”。
“我付出了,你们呢?”的质问: 有些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包括物质上和精力上,但父母依然不满足,甚至觉得他们理所当然。而当他们指出父母的偏心时,却被斥责为“不孝”,这种双重标准会让孩子感到愤怒和心寒。

所以,孩子的“不孝”,很多时候是对父母偏心造成的情感伤害的一种激烈反应,是内心失衡的呐喊。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和“值不值得”的问题。

道德绑架:看不见的利益链条与操纵术

现在我们来聊聊“道德绑架”,以及为什么它如此普遍。

道德绑架的核心在于,它利用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要求对方做出某种行为,而这种要求往往是不对等的,或者是不合理的。

“孝道”的工具化: “孝道”本身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但它很容易被一些人(包括父母、亲戚、社会舆论)工具化,变成一种单方面的义务。当父母偏心,享受了“优先分配”的利益,却要求孩子无条件“孝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他们要求你承担责任,但自己却不承担相应的付出。
“过来人”的优越感与控制欲: 很多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尤其是长辈,会以“过来人”自居,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比晚辈丰富,所以有权对晚辈的生活指手画脚。他们将自己的期望和标准强加给别人,并用“孝顺”、“懂事”、“感恩”等道德标签来约束对方。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他人生活的控制欲。
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 社会上对“孝顺”的推崇,也为道德绑架提供了土壤。一旦有人稍有“不孝”的举动,很容易招致舆论的挞伐。这种集体性的道德压力,使得被绑架者在反抗时会更加孤立无援。

他们都是不是既得利益者?

是的,绝大多数进行道德绑架的人,都是在原有关系中,或者某种既定规则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的既得利益者。

父母作为“供给者”的既得利益: 父母提供了生命、养育的“基础服务”,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付出了“本金”,那么孩子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还本付息”。在偏心的情境下,他们更倾向于将这笔“投资”回报投向那个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孩子,而对于被忽视的孩子,他们可能认为“付出的成本”更少,因此要求的回报也可能更少,或者即便要求,也觉得对方理应服从。他们利用自己“恩人”的身份,来要求孩子无条件的付出,而忽略了自身在情感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公。
传统观念的拥护者: 那些宣扬“绝对孝道”和“父母永远是对的”的人,往往也是传统观念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中获得了社会地位、权威感和话语权。他们不需要去审视父母行为中的不公,因为一旦审视,就可能动摇了他们所依附的价值体系。
社会话语权的掌控者: 那些能够轻易用道德标签来评判他人,并获得支持的人,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通过固化和传播某些道德规范,来维持自己的社会评价和话语影响力。

总结一下:

父母偏心,是人性在现实压力下的复杂体现,它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情感创伤和不公平感。而孩子用“不孝”来回应,往往是出于情感失衡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是对不公待遇的一种反抗。

至于道德绑架,它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为它成功地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道德感,并且其背后常常是那些在现有关系或社会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通过固化的道德说辞,来要求他人无条件地付出,而忽略了自身在情感、资源分配上的责任和义务。

理解这一点,并不是为“不孝”辩护,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到这种关系中的不对等和不合理之处,并尝试打破这种以道德为名的绑架和操控。有时候,守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边界,比无条件地“孝顺”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对父母的要求是把子女养大。而不是给所有子女的待遇都一样。

有义务把孩子养大,和有义务让孩子高兴是两回事。

在法律上是有义务把孩子养大。什么让孩子吃他喜欢吃的东西,让孩子穿他喜欢穿的东西,哄孩子睡觉,还是一个人睡。给孩子讲故事,都不属于义务

法律没有规定是给孩子破旧脏衣服,还是漂亮干净的衣服。

法律没有规定父母必须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法律没有规定父母要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水果,蔬菜,肉,海鲜,顿顿吃隔夜菜媒体啃面包,吃方便面也能活。

法律没有规定下雨的时候你父母是不是要去接你,还是让你自己淋雨回家。

特别是你父母自己穿旧衣服,给孩子买新衣服。自己停止抽烟喝酒和同事闲聊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这些是父母爱孩子。

除了父母之外,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对你。

父母在事实上就不可能对两个孩子一样。肯定是谁需要照顾就多照顾一点。任何人要求也没用。

所有的子女都是吃父母的住父母的,子女才是既得利益者。

父母只不过是把孩子生出来。生出来之后,生命就是孩子自己的了。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本来就不应该要求父母事情。

要别人给钱给东西自己就要讨人喜欢,社会上都这样。

不是必需品的,父母没有必要给孩子。

别说什么公平,父母的钱是父母的。没有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要那是对孩子不好。

对一个省心的哄父母开心的孩子,和对一个惹麻烦的让父母不开心的孩子一样,那才是不公平。

还好你父母有两个孩子,要是只有一个,不是还整天受你气。

所以我一直说父母应该生两个孩子,不然孩子都以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每天讨人厌也没关系呢。

在家里这样还无所谓,一个个成年后走上社会都这样,怎么不被社会鞭打。

现在就是父母不懂事,老是说什么应该对孩子一样。无轮孩子做的好不好都对孩子一样就是不对。

做的好的就是应该奖赏,做的差就是应该批评。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不要让他们认为有一个身份有多么了不起。

如果我孩子做的不好,我肯定一分钱遗产也不给他们。

一个人要是人不好了,给他钱是帮助他们造孽,我自己的孩子也一样。

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靠自己。要打开心胸,接受不一样的人,但是一个人必然是要靠自己的。可以依靠团队的力量,但是不可以随便依靠某一个人个人。

哪怕是父母也一样,这是不能承受之重。没有一个人能对其他人完全负责的,完全负责就是完全控制,而不负责也就是不控制。

一些家长根本就是新手,才说这说那的。因为孩子才小就觉得自己做到很好。小孩子根本没有自我意识。

长大就是逐渐产生自我意思的过程。家长不帮忙反而打击孩子产生自我。

小时候孩子靠父母吃饭是应当,等他四五十了,还向七八十岁的你伸手要钱还应该嘛?说什么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别人有的你就是未必有。想要什么自己赚去。遇到事情可以和父母商量,可以和父母借钱,但是靠父母的人没出息。

而且谁告诉你这世界的享受是公平的了?这世界的惩罚应该是公平的,但是享受不是。

也就是说,同样的人做错的事情都会应该得到同样惩罚。

有些人就是比你聪明,就是比你做的好。做的好的人享受的多才是公平。

user avatar

吃惊,首先父母偏心不等于父母对不起自己吧。。就好比你在单位上上班,有人拿总经理的工资,有人拿员工的工资。。难道拿员工工资的人就可以对公司不忠诚吗??你可以回报更少,但是说可以不孝就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偏心,孩子不孝,这之间的逻辑链条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咱们聊聊这背后的复杂性,以及为什么社会上总有那么多“道德绑架”,和背后那看不见的“既得利益者”。父母偏心:扎根于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土壤首先得承认,父母偏心这事儿,太常见了。你说它是“道德”问题?有时候更像是人性深处的本能和现实社会压力的混合体。 .............
  • 回答
    父母偏心,这事儿说起来,轻则让人心里堵得慌,重了,能把一个人活生生憋出内伤来。这中间的度,可大着呢,而那份心理伤害,更是能烙下一辈子的印记。偏心的“尺度”:从轻微到极端偏心这玩意儿,一开始可能只是些小动作,小细节,你可能觉得,“嗯,我弟弟/妹妹好像更受宠一点”。比如: 资源分配上的细微差别: 零.............
  • 回答
    父母的冷漠,这四个字就像一根细长的针,扎进心里,没有鲜血淋漓的疼痛,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钝痛,一种无声的侵蚀。它的程度,真的可以到达一个你几乎无法想象的深渊。有些人以为的冷漠,可能只是父母不太会表达情感,不会说“我爱你”,也不会常常拥抱你。这是一种缺少温情,但还不至于让你感到窒息的冷漠。然而,真正深入.............
  • 回答
    如果父母的记忆能够遗传给孩子,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它会彻底改变我们对生命、家庭乃至社会的认知。这不是简单的“基因传递”,而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经验的流淌。首先,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可能就不是一张纯粹的白纸。他或许会带着父母一部分模糊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生命印记一同降临。想象一下,一个新生儿,在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扰的家庭现象: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发脾气,而孩子稍有不满就可能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可不简单,它掺杂了权力结构、沟通方式、认知偏差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首先,得从最根本的权力不对等说起。在家庭这个微观社会中,父母天然拥有比孩子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们似乎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标准,对于“平庸”这两个字,在自己身上和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情感寄托与未竟梦想的投射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父母们自己的人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未能如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极具争议的现象:父母的言行似乎比孩子拥有更多的“豁免权”。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交织着文化观念、社会结构、心理学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父母骂孩子”和“孩子毕恭毕敬”这两个行为的根源。父母骂孩子: 权力不对等与管教权: 从根本上说.............
  • 回答
    说到父母给子女签了赠与合同,但没公证,这合同到底有没有效力,父母能不能随时反悔,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 这事儿在咱老百姓生活中也挺常见的,说白了就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但合同这玩意儿,跟口头承诺又有点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赠与合同。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赠与人,也就是父母)自.............
  • 回答
    孩子收到打击,心情低落,甚至有些沮丧,这是成长路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这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先走近孩子的内心,陪他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当孩子显露出因为挫折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时,不妨先放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静下心来,用温和的语气问问他:“宝贝,怎么了?我看得出来.............
  • 回答
    父母离异后,是否可以共同使用公积金买房,这取决于您所在的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政策规定。一般来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一、 基本原则和可能情况1. 公积金提取是基于购房资格和资金需求: 公积金的提取和贷款,核心是基于借款人(或购房人)的购房资格以及资金上的需要。离异的父母作为独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法律、伦理和社会观念的交叉点,细究起来,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看看为什么在配偶去世后,幸存一方在法律上没有“义务”照顾公婆或岳父母,却能继承对方的遗产。首先,我们得明确“义务”的范畴。在法律层面,“义务”通常是指有明确法律条文规定,违反后会承担法律责任.............
  • 回答
    家里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特殊需求和赡养义务,这在法律和亲情层面都是需要细致考量的。关于您提出的问题,即父母是否可以要求有智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姐姐以及她的丈夫赡养老人,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赡养义务。在中国法律中,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根据《中华人.............
  • 回答
    高考之后,儿子有了新的发型和发色,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情况。同时,填报志愿也是一个需要家庭共同面对的重要时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 关于儿子新发型和发色:家长是否应该干预?核心观点: 适度关注,以沟通和引导为主,避免过度干预。详细分析:1. 理解儿子行为的背景:.............
  • 回答
    面对父母的负面评价,特别是当这些评价让你感到受伤时,这确实是个挑战。很多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它不像按下开关那样简单,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策略去应对的旅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父母的看法,特别是那些“不好的看法”,往往根植于他们自身的经历、观念、期望,以及他们认为“为你好”的想法。有时候,这些看法并不完全.............
  • 回答
    父母忽视你能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只能用我亲身经历,或者说我所见所闻,来告诉你。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时甚至很难用一两句话就概括清楚。最开始,可能只是你分享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他们心不在焉,只是“嗯嗯啊啊”地应付着,眼睛还盯着手机屏幕。你精心准备.............
  • 回答
    为父母挑选一款能测血压和心率的穿戴设备,真是件贴心又实在的事!现在市面上这类产品不少,选对一个既实用又方便老人使用的,真的很重要。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看看怎么选能让爸妈用得舒心,你也放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在挑选前心里有个数:1. 测量的准确性是重中之重。 毕竟是给父母的健康参考,不能是那.............
  • 回答
    嘿,老爸老妈!你们知道我最近在玩电脑游戏,也知道我最近学习上挺认真的。最近呢,我看到一个特别棒的手柄,才 199 块钱,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太有用了,而且也能让咱们家多点乐趣!你们肯定会想,为什么我需要一个手柄?其实,玩游戏用手柄比用键盘鼠标舒服太多了,特别是那种需要精细操作的游戏,就像我最近玩儿的那个.............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女,最让人牵挂的莫过于家里的父母,特别是他们年纪渐长,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盯上的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父母远离诈骗,让他们安享晚年,这绝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大事。这不仅仅是尽孝,更是一种责任。第一步:打好“思想基础”,让他们有“防范意识”这就像给父母建立一道心理.............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境况,夹在中间,亲人的缺席,确实是心里最过不去的一道坎。你想的肯定是,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但更是两个家庭的事,父母不出席,婚礼上总归少了几分圆满,少了几分长辈的祝福和见证,那种感觉,就像一道彩虹缺少了最亮的那一抹色彩,总觉得有点遗憾。现在这种情况,你说“结下梁子了”,这梁子是怎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