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与子女签写赠与合同但是没有公证,父母可以随时撤销吗?

回答
说到父母给子女签了赠与合同,但没公证,这合同到底有没有效力,父母能不能随时反悔,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 这事儿在咱老百姓生活中也挺常见的,说白了就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但合同这玩意儿,跟口头承诺又有点不一样。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赠与合同。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赠与人,也就是父母)自愿把自己的财产无偿给另一方(受赠人,也就是子女),另一方表示接受。 这个行为,只要双方都同意,合同就成立了。

那么,没公证这件事,到底影响大不大?

在咱国家,合同的效力,原则上是看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法有效即可,不一定非要公证。 很多合同,比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只要内容不违法,意思表示真实,不公证也照样有效。 赠与合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要合同里写清楚了赠与的标的物(比如房子、钱、车子),赠与人的名字、数额(如果是钱),受赠人的名字,并且双方都签字(或按手印),那么这个合同在法律上就已经成立并生效了。

但是! 这就像坐过山车,总有那么个“但是”会让你心跳加速。 重点来了:赠与的撤销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你还没把东西真正给到子女手里,理论上你是可以反悔的。

什么叫“权利转移”呢?

动产(比如钱、车子、首饰): 一般是指占有的转移。 比如父母把钱打到了子女的账户里,或者把车子给了子女,并且办了过户手续,这就算权利转移了。
不动产(比如房子): 这个就比较严格了,一般是指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 父母把房子赠与子女,但如果仅仅是签了赠与合同,房子名下还是父母的名字,那法律上就认为权利还没有真正转移。 只有等房子过户到子女名下了,权利才算转移。

所以,如果父母跟子女签了赠与合同,但房子还没过户,钱也没真正给到子女名下,在法律上,父母确实是有权利随时撤销赠与的。 即使签了合同,没有公证,这个撤销权仍然是存在的。

但是,这里还有几个重要的“但是”和例外情况,会让你觉得事情又变得复杂起来,也更贴近现实生活:

1. 公证的赠与合同: 如果父母去做了公证,那么这份赠与合同的效力就更稳固了。《民法典》规定,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撤销。 也就是说,一旦公证了,父母就不能随便反悔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涉及大额财产赠与时,会选择公证。

2. 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 这种性质的赠与,一旦做出,即使没有公证,赠与人也不能撤销。 比如,父母看到子女生活困难,无偿赠与一笔钱帮助其渡过难关,这种就属于带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一般不能撤销。

3. 赠与财产已经交付的: 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是动产,一旦交付,父母就不能轻易撤销了。 比如,父母把一辆车直接开给了子女,并且车子也归子女使用了,这时候撤销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4. 受赠人有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如果子女对父母做了什么非常过分的事情,比如虐待、遗弃父母,或者对父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那么即使赠与合同已经生效,父母也可以撤销。

5. 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有些赠与合同,可能是附带条件的。 比如,父母赠与子女一套房,但约定子女要赡养父母,如果子女不履行这个义务,父母就可以撤销赠与。

那么,在没公证的情况下,父母“随时”撤销,具体操作是怎样的?

理论上,父母想要撤销,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通知子女,表明撤销赠与的意思。 如果赠与财产还没有转移,那么这个撤销是有效的。 如果已经转移了,但属于上述可以撤销的情况(比如子女忤逆),则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咱们就举个例子来说明:

情况一: 父母写了一张赠与合同,说要把10万元给儿子,儿子签了字。 但是这10万元一直还在父母的银行账户里,没给儿子。 那么,父母如果反悔了,可以跟儿子说:“这钱我不给了。” 儿子拿着这份合同,如果告到法院,法院也可能支持父母的撤销权,因为钱还没真正转移。
情况二: 父母写了赠与合同,要把一套房子给女儿,并且已经一起去房管局办理了过户手续,房子产权证也办到了女儿名下。 那么,即使没公证,父母这时候也不能随便撤销了,因为房产的权利已经转移给女儿了。
情况三: 父母写了赠与合同,说给女儿一套房子,但约定女儿要负责照顾生病的爷爷,并且女儿也同意了。 后来女儿根本不管爷爷,爷爷生病了也不闻不问。 这种情况下,父母有理由撤销这份赠与合同,即使房子还没过户。

总结一下,没公证的赠与合同,父母能不能随时撤销,关键看:

赠与的财产是否已经完成权利转移。
赠与是否属于法定可以撤销的情形(比如子女不孝)。
赠与的性质(是否具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

所以,虽然法律允许父母在赠与财产未转移前撤销赠与,但实际操作中,考虑到亲情关系,父母可能更多的会考虑“是不是真到了那个地步”才去撤销。 而一旦涉及到房产过户,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正式了,父母的撤销权会受到更大的限制。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情况,并且对此有疑虑,最好还是咨询专业的律师,他们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更精准的法律建议。 毕竟,家事也得按规矩办,才最稳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父母给子女签了赠与合同,但没公证,这合同到底有没有效力,父母能不能随时反悔,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 这事儿在咱老百姓生活中也挺常见的,说白了就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但合同这玩意儿,跟口头承诺又有点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赠与合同。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赠与人,也就是父母)自.............
  • 回答
    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是一种利益交换,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答案远不像“是”或“否”那么简单。如果非要用“利益交换”这个词来套,那得先好好掰扯一下,这里的“利益”到底是指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最基本、最纯粹的生物学和生存角度来看,它确实带点“交换”的影子。父母养育子女,投入了巨大的时间、.............
  • 回答
    一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其实藏在那些平常却又充满爱意的细节里。它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每天都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日子里细水长流的渗透,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被深深理解和珍视。首先,是“倾听”这件事,但绝不是那种敷衍的“嗯嗯啊啊”。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放下手中的手机,即使在忙碌,也会转过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每每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都让人感到无比痛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17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人生才刚刚展开,却因为一次沟通的失误而走向生命的终点,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裂痕?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起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孩子赌气”这么简单.............
  • 回答
    嗯,聊到日本动漫里子女与父母的矛盾,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要说“很少出现”,我倒觉得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比起一些西方作品,或者我们国内的一些影视剧,确实是感觉上没那么激越、没那么直接。怎么说呢,这中间好像藏着一种日本人特有的、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他们文化背景下家庭关系的一种自然流露。首.............
  • 回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提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建议,它背后承载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家庭伦理价值以及对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思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这项政.............
  • 回答
    《朗读者》这个节目,总能把一些看似寻常的文字,通过真诚的朗读,赋予新的生命。其中,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一同朗读《父与子》,这景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温情。《父与子》的解读与情感的流淌郑渊洁和郑洪升父子朗读的《父与子》,选段自然是充满共鸣的。我们都知道,郑渊洁笔下的童话,常常蕴含着对成人世界的讽刺,.............
  • 回答
    好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孙涛、王雷、颖儿在2022年春晚表演的小品《父与子》进行详细评价。整体印象与主题《父与子》这个小品在2022年春晚的舞台上,试图通过一个相对温情且略带戏剧性的故事,来探讨代际沟通、家庭责任以及年轻人成长中的迷茫与父辈的关怀等主题。从整体上看,小品试图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 回答
    关于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备之与禅,则父为帝而子为虏”一句中的“虏”字,这背后蕴含着毛宗岗对刘备父子命运的深刻感慨与尖锐批判。要理解这个“虏”字,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要深入体会其多重含义和作者的用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里的“虏”字,最直接的理解是指被俘虏、受制于人的身份。刘备一生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我们想弄明白一件事情,总会试图找出单一的、清晰的原因。但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情感,那股子劲儿,更像是两种东西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那么深沉,那么难以言喻。我们先来掰扯掰扯“沉没成本”这个说法。它本身是个经济学概念,说的是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 回答
    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挺复杂也挺能触动人心的话题。你想知道这份爱是不是建立在孩子“有没有价值”这个基础上的,对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直觉上,我们很多人会觉得,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不管这块土地贫瘠还是肥沃,它都沐浴在阳光下。父母养育孩子,那是天性使然,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身为师范大学毕业的父母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家里随处可见的也是书本、教案,甚至连餐桌上的话题都常常围绕着学校里的趣事或学生的困惑。这样的成长环境,似乎天然就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优秀”的道路,至少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可现实却是,我这成绩,真的只能用“一般般”来形容,离父母曾经的.............
  • 回答
    “你快三十了,怎么还没动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就想早点抱孙子,也算有个寄托。”“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都二胎了!你再不抓紧,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还在单身/结婚没孩子。”“再不生,以后你身体不行了,再生就危险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这些话,在很多家庭里,尤其是中国式的家庭里,不算新鲜事。父母对子女.............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虽然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父母状告子女不孝”这种直接的诉讼形式,但关于子女对父母“不孝”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纠纷,乃至被家族或乡里惩戒的记载却屡见不鲜。这些案例,虽然并非以“状告”的法律诉讼形式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要求以及违反孝道的后果。为什么没.............
  • 回答
    很多父母对子女有操不完的心,这背后藏着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交织,以及一些实际的现实因素。这不是某个父母的特例,而是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普遍状态。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最根本的源头在于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羁绊和血脉责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身上流淌着父母的.............
  • 回答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句话出自佛教的某些教义,尤其是强调“心净则国土净”的净土宗等流派。它指的是,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念头,如果与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相应,都可能成为造业的种子,进而导致轮回的痛苦。这是一种对心念力量的极致警醒,目的是引导人们通过修行来净化内心,熄灭妄念。那么,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子女对父母.............
  • 回答
    宁夏首创的“夫妻共同育儿假”,允许0至3岁子女的父母每年各享受10天假期,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是对当前社会现实和家庭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首先,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共同”二字,这彻底打破了过去育儿责任主要压在女性身上的传统观念。 以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且令人痛心,武汉父子争执中误将铅笔插入男孩后脑勺7厘米的事件,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警醒的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失控情绪的严重后果。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父母教育子女时为何难以控制情绪,以及在亲子冲突当下,应该如何应对。 一、 父母教育子女时为何难以控制情绪?父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