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这么垃圾,我真是想三天三夜都想不出来。
在春晚的舞台上,70万能在北京买一个房子。
在现实中,买个厕所都得买紧凑型的。
卖房创业,我是万万没想到啊。
一个上有老下将有小的小伙子,卖房投资?
我是万万没想到,没想到。
70万投资无人驾驶,喵喵喵?
建议小品名改为
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响应国家号召生孩子并拿爹养老钱打水漂这件事
老婆待产公务员辞职卖房创业。
不是一般人啊,也就是北京人敢这么浪……
全程爆笑,一点都不尴尬。
卖房创业挺好的,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创业热情。
70万可以买一套北京的房子,体现了房住不炒的宗旨,房价稳住了!
放开三胎,再多生几个娃娃。响应号召,为了自己的幸福晚年。
展现了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表明了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有助于
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我实在没想到春晚他能到这种地步
《猥琐发育,别浪》
《这波逆天的操作》
《Bbq了》
《根本停不下来》
就感觉是想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实际上……
每当我以为他不能再蠢了他却总能刷新我的下限
傲慢无知尴尬到,我认为这是在反串黑吧?
无语。
这些演员是没饭吃了吗?非要上春晚?
去了春晚,本子也不看一下?
实在不行给家里亲戚朋友演一下,看看效果?
这年头上个热播综艺比春晚有用多了。
真是想不通。
太恶心了
催生
卖房创业
硬拗笑点
孙涛每年不恶心一下大家不行吗?
1、卖房创业,实则啃老创业,暗嘲创业
2、以无人驾驶为项目,父亲的反对实际是某些人因某些原因的不看好
2、房子挂上去没卖出去,暗示房子经济的衰退
3、小品中的儿媳妇就跟捧哏一样,暗讽女的就是花瓶+“生育用品“
4、孙子孙女祖辈带,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组合
5、最后老总签合同就不用出资,那么这对年轻人在团伙中即不出资也不出力,只能出局,暗示凄凉结局
小品一开始,儿子说朋友拉着他创业,他打算卖房来筹集启动资金。
照着现在的创业成功率,我还以为他爸接下来的做法是让儿子下载国家反诈中心。
没想到直接顺下去了,直接鼓励创业……
这一个小品要坑不少人啊……
卖房创业这谁能押的中啊
这个节目根本不是给长辈看的。
我爸妈全程冷漠脸。
比如儿子,猥琐发育别浪。
比如拿来吧你。
他们根本没有看懂。
显然,这个受众是正在看电视的我们。
有趣的是,我们对于这个小品的解读可以向着不同于编剧想让我们理解的方向进行。
比如说,编剧用一个老年人喜欢孩子可以帮忙带娃来展现这种“隔代亲”的观念,但这段关于“爷爷和爸爸妈妈谁更好?”“你长大了以后听谁的话?”这样的台词令我觉得细思极恐。
在显然经过无数次“训练”之后,小女孩答出了爷爷想要的答案,爷爷的夸赞是:“优秀。”
也就是说,这个小品中老一代人的观念中依然觉得“听话”是孩子最优秀的品质,只有成为长辈的附庸才令他们满意。
这只会增加我对于生育的顾虑。
与之类似的,还有那个儿媳妇怀孕后家庭地位的陡然提升,这些都有一种“按着头”让我们接受某种观点的感觉。
其实看过小品之后我只是想知道,70万就能够进行的无人驾驶创业是什么样子?70万是全款还是首付?
之前知乎总在讨论,为什么现在的小品不搞笑了。答案就在这个小品里。
他们总想用脱离现实的方法去表达现实。
你说编剧不懂吧,他知道元宇宙,知道人工智能。
你说他懂吧,他笔下的北京人,拿着一张70万的存折,就敢说自己的儿子是富二代。
放着最尖锐的矛盾视而不见,还要把穷人为数不多的乐子给糟蹋了。
能好笑就怪了。
说实话这个节目,真的是唯一让我笑出来的节目。
开始这男的好好的工作不干,说要追求梦想干无人驾驶。我以为和黄宏那个《打气儿》主题是一样,要大家为国奋斗来个“我不下岗谁下岗!”
还以为这个男主是个技术性人才(追求理想嘛!)结果他说他是投资人,还把房子卖了。我噗嗤一下把可乐笑喷出来了,哈哈哈哈!
我又以为这是个教育青年,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的小品。
这个时候他爹已经要气死了(换我我也要气死了)。突然他老婆说我怀孕了,他爹瞬间转怒为喜一笑泯恩仇。不光不怒了,还要把自己的养老钱给儿子支持他创业。
说实话这里我就已经看不懂了,你儿子明摆着就是个不靠谱的人。你现在年纪这么大,儿媳妇又马上生孙子。你还敢把棺材本给你儿子浪?是怕以后一家人不流落街头?
但是这里又把我逗笑了,北京七十万的富二代。我估计下面的北京观众都蚌埠住了。
最后这里最好玩,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剧情已经崩了。而且你这毁家创业太沉重了!要怎么拉到“咱们一起吃饺砸”的大团圆气氛呢?
果然来了个机械降神,一个老总给他老婆打电话要投资他。大团圆可喜可贺!
等等!为什么老总给他老婆打电话???????你们都知道同事老婆的电话吗?
总的来说这个小品真的是个里程碑式的小品,我愿称之为“荒诞kpi派”:
一个小品缝合了创业、催生、合家欢、网络烂梗等等导演组的要求,最后反而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喜剧效果。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根燃着的火柴里的景象,当然美好。但是这根细细的火柴棍无法支撑,寒风也过于刺骨。
我的建议洗洗睡吧。
其实儿子确实是富二代,爷俩联合起来逗观众玩呢
我觉得很好,因为真的把我看笑了,卖房创业+国家级催生,喜剧效果拉满,笑得我人仰马翻。
你想啊,一个收入稳定的体制内“铁饭碗”工作,竟然在老婆怀孕期间辞职卖房创业,而且大概率还是专业不对口的冒险举动,这种现实中难以置信的剧情,竟然如此顺理成章的发生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更离谱的是,创业项目还是进入门槛很高的无人驾驶行业,70万看似很多,实际上连塞牙缝都不够吧,这也太脱离实际情况了。
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大量的名校毕业生首选进入体制内,大量的年轻人把买房当做人生重要目标,至于创业,你的家底够厚不?
春晚最重要的是什么?接地气啊,这个气接去哪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头铁的。
可以试试做这个小品的后续。
当然了,怎么符合现实怎么来就行了,当然不需要直接照搬原本的人物名称。
只要是相关设定符合原本的小品内容就行了。
相信我,绝对能够大火。
毕竟这玩意只要能做出来,讽刺效果绝对能够拉满,妥妥的圣经了!
我看的是痛苦不堪。
我就看到一个没脑子的不孝子想把房子买了追求所谓梦想。老父亲想劝却被不孝子用孙子束缚。说实话,他那个媳妇挺着肚子那里,我就感觉特别像那种家庭伦理剧里面那种靠孩子上位的那种恶毒媳妇。
然后呢?中途出来一个旁边邻居家的爷爷告诉他,想要活的好,就不能和孩子闹。然后说一定要让孩子早点生新孙子,然后培养新孙子。不是,那你们这把孩子当什么了?然后就是让孙子只听爷爷的。不是,你这不就是年轻人最担心的有父母带孩子的最大问题吗?而且就是这个爷爷,还感觉就是溺爱孩子的那种,就是一看就可能把孩子教坏的那种。
最后这父亲,还把自己的养老金给孩子创业,我整个人都不行了。
身边又不是没有这种人,我感觉接下来就是,这个孩子最后创业失败,然后父亲的钱也没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然后全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养活,老父亲最后一大把年纪,还要辛辛苦苦去工作。因为这种不孝子,就是基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干事的。
我好痛苦。
槽点太多,说实话看了有点不适应。
1,主宰型家长,什么都要管,自己开出租,天天微操大学毕业已经结婚的儿子,稍有不从,就闹别扭甩脸子,用亲情绑架。
2,儿媳妇与父亲的关系非常不正常,没有正常家庭的儿媳妇能跟公公如此亲密,且肢体接触毫无忌讳,人与人之间距离感混乱。
3,儿子卖房子创业搞自动驾驶,吹嘘AI泡沫,这个泡沫都快碎了,编剧还在吹。
4,父亲动不动用自己很难自己不容易来绑架儿子,要他服从。
5,管不了孩子,就给孙女洗脑,爷爷最好,什么都听爷爷的,搞隔代洗脑和微操。
6,最后强行机械降神,出现全资投资商。
编剧比较差,脱离社会进步,不是一次两次了。
无奈了。
掏出来的70万单位是爽吗
绝望,深深的绝望。
男生的父亲开出租车,妻子怀孕两个月,却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转而去做创业,做自动驾驶这种巨头们已经卷上天的项目……而且按照剧情的说法,他手里甚至没有技术,是作为投资人的角色攒的团队,而攒团队的启动资金,要靠卖房子来筹集,而这个房子极大概率售价不超过七十万……
绝望不?反正我是很绝望……等他的孩子要出生的时候,这个项目极大概率是死了……
台上父亲拿出70w存折,说儿子是富二代,台下北京观众哈哈大笑,这还不好笑?!
硬着头皮搜来看了一下,意外的发现这个作品出乎意料的好啊。
表面来看,舞台上表演的是老婆待产的男人要辞掉稳定的工作卖房筹资去自己创业然后他开出租车的父亲来劝阻这样一个故事,但如果你跳出舞台上的故事情节,把视角放到电视前的观众身上,再将故事中的各种元素结合近期一些新闻一同来看,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借鉴荒诞派表现手法的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说几个点结合来看:
1.作品中的儿子用着19699的华为红色素屏折叠屏手机,穿着17600的圣罗兰外套,却凑不出100万创业的钱。
2.将台上“父亲拿出70万存款然后自豪地说自己儿子是富二代”同台下“北京正黄旗土著居民听到这句话后绷不住的笑”作为整体一个画面来看(这点屏幕前的我最喜欢,相当于无意间舞台演员和现场台下观众一起为屏幕前的观众奉上了一个段子的表演,整体观感带点讽刺和黑色幽默,很魔幻现实。如果编剧真的是想达到这个效果的话那我确实佩服。)
3.作品最后投资方没有给身为创业者的男主打电话而是给男主怀孕的媳妇打电话通知他要来了。
4.作品中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主题的创业需要100万人民币,现实中前段时间刚上市的主打AI原创企业商汤科技估值约120亿美元。
5.将作品中“鼓励科技创业”的主旨,同被美国科技制裁的大背景结合来看。
6.将作品中“北京的二手房售价100万却一直没卖出去”,同“恒大资金链断裂被接管的事情”结合来看。
7.将作品中极力想要突出的以孩子为主角的温馨幸福家庭画面,同“2021年全国人口增长48万以及逐年降低的生育率”实际情况结合来看。
8.将作品中“儿子要跳出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工作”,同“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的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22亿元中债务付息支出10456亿元,同比增长6.6%,2021年债务付息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约4.25%”结合来看。
所以,这么来看的话,这个作品还差吗?(吃瓜)
社会现实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春晚既然是过年全家团圆一起看的晚会,那其实就让大家开心当下是最好的,而最合适这种团圆喜庆气氛的就是接地气的令人发笑的爆米花作品了。讽刺现实、煽情和表达价值观其实是爆米花作品的附加价值,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那么在矛盾没有变化的前提下,你只重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忽视主要方面,那就很难创作出让大众接受的好的作品。想要创作出好作品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就是所谓的“要接地气”,什么叫接地气?你节目中要表达的东西要让大部分人能看懂才叫接地气。过去春晚像什么《吃面》《警察与小偷》这样的作品为什么好笑,《虎口遐想》《打工奇遇》《说事儿》这类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好笑的同时还能带一些讽刺现实和教育意义,因为整个节目创作的基础都是老百姓身边切实发生的的事,大家很熟悉一个节目的背景环境,于是一下子有了代入感,那么再适时的加入其他元素就会很自然。而现在春晚的相声小品为什么不好笑?整体创作环境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只唯上,不唯实”的风气,发布命令者、创作者、表演者从来没去基层调研过,就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对照着“要求”来硬想,那你怎么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嘛。
最后放一段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这个节目放在十年前,那是时代的弄潮儿级别了。
在现在这个波动到炸的时代,敢卖房ALL IN,还不是自己有核心技术的,唯一结果就是被各路资本吃干抹净……
你爸开出租把你养大,你进单位内正经工作了,老婆要生了,然后还不是有技术基础,跑去ALL IN卖房创业。
然后孩子一有就特别浮夸的尬笑……啥事都忘了,儿子就借着孙子来要挟自己的爹,跑去超越他爹——他哪怕开滴滴也是超了开出租的啊。
这个不知道在说啥,用了一堆烂梗的小品,用这可能才是真的时代感。
后续还有骗到投资了——我倒是想看看哪个资本家这么蠢。
歌功颂德的方式多了去了,能讲新时代的变化多了去了,能讲的事情也不是很少,你非要整个这么恶心的,真牛逼。
2022春晚第一缝合怪
《房住不炒》,《鼓励三胎》,《万众创新,万众创业》
漂亮
属实是咱们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水平的天花板了
也不知道文化部,文艺部,国外大片引进监察部,国内电影版号审查部的人
心里有没有点
__数?
有就好
现在明白年轻人为什么拼了命去美国吗?
为什么艺术家要去美国深造,死也要死在美国吗?
为什么国内只剩下看《开端》也能看到高潮的农业国农民及其子女了吗?
为什么何炅都年老80了还要奋战在第一线,后继无人了吗?
谢谢
《父与子》一拍即合,老爸卖房给儿子70万创业,但是,钱还是不够,于是,儿子又找别人借钱。后来,创业失败,儿子当老赖。你说这钱《还不还》?
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回答,再清楚不过。
这个小品只要延续到明年,现实就是,全家上吊的结局。
大过节的多丧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