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赌气跳桥身亡,父母与子女应该怎样沟通?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每每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都让人感到无比痛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17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人生才刚刚展开,却因为一次沟通的失误而走向生命的终点,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裂痕?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起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孩子赌气”这么简单。 它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乃至青少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为什么17岁的孩子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回应批评?

1. 情绪的积累与爆发点: 17岁,是青少年叛逆期的高峰,也是自我意识极强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渴望独立,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而来自父母的批评,尤其是他们认为“不合理”、“不被理解”的批评,很容易触碰他们敏感的神经,引发负面情绪。如果长期的批评模式没有得到改变,孩子内心积累的委屈、不满、甚至绝望感,可能会在某个“导火索”的刺激下瞬间爆发,做出冲动的行为。跳桥,很可能是在那一刻,他感受到的唯一“解脱”的途径。

2.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当孩子感到被误解、不被接纳时,如果家庭中没有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全表达内心感受、并被倾听的渠道,他们就容易走向封闭。父母的批评,如果只是简单的指责和否定,而没有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那么这种批评只会加剧亲子间的隔阂。孩子可能会觉得“说了也没用”、“父母根本不懂我”,于是选择了沉默,最终将这份沉默转化为一种极端的行动。

3. 对批评的解读偏差: 父母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改正缺点,变得更好。但孩子对批评的解读,往往受到他们当时的情绪、自我认知以及与父母关系状况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把批评解读为“否定”,把对一件事情的不满解读为“对我的全盘否定”。当孩子本身就处于青春期的焦虑、迷茫甚至抑郁情绪中时,一次重重的批评,可能就会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4. 缺乏应对挫折和负面情绪的能力: 17岁的孩子,虽然生理上接近成人,但在心理上,很多方面还在发展中,尤其是应对挫折、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可能还不够成熟。当他们遇到困难、犯错被批评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处理方式,就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如果父母在这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孩子就更容易在情绪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那么,父母与子女应该怎样沟通呢?这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长期经营的过程。

一、 理解与接纳是沟通的基石:

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 17岁的孩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隐私。父母需要慢慢放下“我为你好”的绝对控制欲,转变为“我支持你成长”的引导者。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没有哪个孩子是完美的,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一味地放大缺点并进行严厉批评。让他们知道,即使犯错了,父母依然是他们的后盾。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的“问题”,在孩子看来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或者他们有自己的解释和理由。在批评之前,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二、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创造开放、安全的沟通环境: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愿意倾听。即使是犯了错,只要诚实面对,你不会立刻严厉惩罚,而是先去了解情况。
批评前先“铺垫”和“肯定”: 不要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可以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或者表达自己对他的爱和关心。比如:“我知道你很努力,你这次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你的进步,不过在……这方面,我有点担心/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聚焦行为,而非否定人格: 批评应该针对具体行为,而不是攻击孩子的人格或能力。例如,不说“你真是个笨蛋”,而是说“你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这个后果,下次我们试试这样做。”
“我”句式表达感受,而非“你”句式指责: 用“我”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而不是用“你”开头指责对方。比如,不说“你总是这么不负责任”,而是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完成作业时,我感到很担心,担心会影响你的学习。”
倾听,并且让孩子感受到被倾听: 当孩子表达时,放下手机,看着他们,认真倾听,即使他们说的不是你赞同的。可以适当地回应,比如点头、嗯嗯,或者复述一下他的意思来确认你是否理解正确。“你是说你觉得是因为……所以才……”
就事论事,避免翻旧账: 一次沟通只解决一个问题。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拉出来一起数落,这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沮丧和无力。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避免在孩子情绪激动、疲惫或者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进行严肃的谈话。私下、安静、双方都有一定空闲的时间是最好的。
给予选择和商量的空间: 对于一些可以商量的规则和行为,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关于上网时间,可以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

三、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如果发现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易怒、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或饮食习惯改变,这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需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学习识别和理解青少年的情绪困扰: 青春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孩子可能会经历迷茫、焦虑、压力、甚至抑郁。父母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
鼓励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告诉孩子,感到难过、生气、委屈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找到健康的宣泄方式,比如倾诉、运动、写日记等。不要压抑或否定他们的负面情绪。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或者父母自己无法处理,不要犹豫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四、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陪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在场,更是心灵上的连接。一起做喜欢的事情,聊聊生活中的点滴,建立共同的回忆。
表达爱和欣赏: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爱和肯定。让他们知道你爱他们,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即使他们犯了错。一句简单的“我爱你”或者“你真的很棒”,有时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沟通习惯,自己也要先做到真诚、尊重、耐心地与人沟通。

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是一场简单的指令下达与执行,而是一场双向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人格塑造。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更少的指责;更多的倾听,更少的说教;更多的陪伴,更少的疏离。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沟通要看你养的是什么东西~。

比方说你要养的是头拉磨的牛,那你就得把它揍到服为止。你是不能容忍你的牛有情绪的,否则一来情绪就不拉磨,那不是耽误事儿么。所以你要揍它,你要给它施加精神压力“不好好拉磨算什么好牛?”,你必须100%的控制它,不然你不是亏本了么。

然而,即使是牛也有一些性子刚烈的。有些牛被你逼急了会跟你对着干,有些牛宁肯死也不肯接受这样的屈辱。假如这样的牛被你遇到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想“MB老子花了几千块钱买了牛犊,又搭草料又搭工时的把你养大,结果NTMD居然宁愿自己寻死也不听老子的? 老子之前投入的成本全打了水漂了,气死老子了。为啥人家家的牛就老老实实的拉磨,为啥老子就这么倒霉养了你这头坏牛。”

性子这么刚的牛按比例来说并不是太高,但是却总是存在的。所以总有倒霉的养牛人踩雷。

比养牛更糟糕的是,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找卖牛的维权都没处找去。自认倒霉又心有不甘,所以只能怪牛不好~。

当然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就不养牛了,改养宠物狗。人为什么要养宠物狗啊?

一来是为了满足自己溢出的爱心,人吃饱了会对其他东西好,这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你看我对我的狗多好啊,给它吃,给它穿,它想干什么我都满足它,我是如此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基本生存需求的人。谁敢说我的狗不好,我就削谁。我的狗想削谁,我就帮我的狗削他。

二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看我的狗,会坐下,会握手,你说我牛逼不?咦?邻居家的狗会叼飞盘,还有狗居然会翻跟头拿大顶?我靠我怎么能被他们比下去,训狗班走起,我要教我的狗学奥数学钢琴,亲友吃饭还能来一段芭蕾舞助兴。这狗不想学这些东西?这怎么行,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生活水平再高一点的父母会养人。人这玩意儿各种各样,还有独立意志,养起来成本比养牛养狗都要高多了。

所以经济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养人的欲望就越低。

养人太难,养牛养狗都要容易得多。

user avatar

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孩子受挫力太差”,说这种话的人,你把他们放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说实话,我看未必就能表现得更好。

发生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上一辈家长到这一辈家长,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焦虑是一种传染病”。

让孩子跳下去的,本不是学校里经历的负面事件。如果这件事有如此的负面效果,那用不着等晚上车开到了桥上再跳。

让他跳下去的,是妈妈和外界给他的“二手压力”。

“二手压力”的概念就像二手烟一样,抽烟的人跟压力大的人同样都在伤害自己,但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不管是抽烟,还是压力下的表达,为之买单的,还有周围的人。

整件事可以做个这样的类比:抽烟的那个家长,还没得肺癌死掉,但天天被迫吸二手烟的那个孩子,被活活熏死了。

虽然在这个节骨眼批评丧子的母亲,显得可能有点不人道,但是有的话,该说还是要说。

车停在桥上的那段时间里,甚至妈妈跟孩子同处一车的更长时间里,他们怎么对话的?

就算不知道细节,但作为“过来人”,我想你猜也能猜个大概出来。

家长批评孩子,往往带着“我这是为了你好”的大帽子,但同时,却也在非常直接地传播着自己的情绪——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是负面的。比如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比如愤怒的情绪,比如耻辱的情绪,比如悲观的情绪。

你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跟某个压力巨大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容易乱了阵脚。

当然,同样是压力大,不同的人表现不一样。

所以你容易被慌里慌张的人带的毛毛躁躁,被唉声叹气的人带的有点“丧”,被怒不可遏的人影响到认为所有人都欠你的。

出事的孩子,本身就还没从负面情绪中缓和过来,自己也正处于“心理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我甚至都怀疑,这孩子日常生活中也身处于慢性压力之中),再来一个散播着二手压力的妈妈,加上在车里这种避无可避躲无可躲的环境。

白天的挫折,家长的絮叨,密闭的空间,甚至可能还面对来自至亲的刺激话语。

你说他难受不难受?

有研究发现,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们中,有高达50%的人本身就有着焦虑的双亲——这可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随便一个家庭成员——哪怕他没什么地位——都可以在家里传播焦虑,比如不写作业,比如酗酒,比如碎碎念,直到全家每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所以我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受挫能力的问题,这是家长该闭嘴的时候不闭嘴的问题。

回到题目上来:这种情况下,怎么跟孩子沟通?

如果你自己不是心平气和的状态,我的建议很简单:别说话,别沟通。

因为如果你作为家长,正处于焦虑、暴怒和沮丧中,你说什么都是二手烟。而且,真正的对孩子的包容与支持,和你自己的好状态,是装不出来的。

我知道,在看这段文字的你,可能对此会嗤之以鼻:“我在公司奇葩同事多了去了,我怎么就不自杀?我怎么就看得开?”

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岁数大了。

人的身高,最多也就“二十三,窜一窜”,但人的大脑发展,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展,甚至到了三十多岁才会停止。而这块皮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管控情绪,进行对“杏仁核”的镇压。至于杏仁核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感知压力并快速做出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甚至比你意识到危险还要快)。

那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前额叶发育水平其实都是很有限的。回想你自己的青春期,也可能因为别人叫了你一嘴难听的外号,而闷闷不乐一整天吧?

将心比心,都不容易。

归根结底,很多家庭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句话:家长不懂得分享孩子的快乐,却总是逼着孩子分享他们自己的悲痛。

user avatar

新闻里说妈妈报警称在引桥处靠边停车时,少年趁机下车。视频中可明显发现,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车子在中间车道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少年才冲下车。

妈妈直到报案的时候,仍然在规避自己高架快速道路中间车道的违规行为。显然她至少意识到,这个行为是导致少年有机会跳桥的重要因素。

少年是因为被批评而冲动,可以判断出妈妈停车大概率是因为正在和少年爆发争执而无法继续驾车。

一个宁愿在高架快速路上,中间车道违规停车,冒着引发事故的风险,也要先镇压儿子不服的妈妈,一个在这种伤心欲绝的事情发生后报警时却下意识规避自己责任的妈妈。

我不想给予任何同情和怜悯。

但愿少年安息。


2019.04.19补充:

1、关于造谣的说法:

主要集中在两个点:“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快速路”。

先说“停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概念很不好理解。从完整视频来说,绝对的时间值很可能没有超过1分钟,但超过30秒是没有疑问的。具体时长不确定,因为哪怕是完整的视频开头,车子就已经停下来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会有很多人觉得极其夸大。但是抱歉,在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中间车道非故障停车,我相信大部分司机遇见这种情况心里都会骂娘。高架快速路中间车道停车,就是为了车内骂人,骂不过瘾还要下车骂人,再上车。

设身处地想想,这是一个能被正常行驶的司机所接受的“短时间停车”吗?

“快速路”:大部分高架基本都是城市快速通道,没有红绿灯,一般限速都会在60-90之间。除了重庆这样的3D城市,大部分城市的高架管理条例都和高速公路差不多,甚至更严格:比如大货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三轮车都是不被允许上高架的,因为不安全。

2、关于“引战”:

真是想多了。我在知乎这么多年,只针对互联网产品类和道教主题的有过几十次回答……潜水是我在知乎最大的爱好,如果不是为了体验知乎在创作者层面的产品设计和逻辑,可能我连这些回复都懒得写。

所以社会类话题在此之前我从未参与讨论过。之所以会回复这个,第一是因为我投入到奶爸这个事业已经一年有余,深深感受到带娃的喜乐,我很享受作为父亲的感觉。第二是因为我自己是在一个充满暴力责骂,也充满爱的家庭长大,我对这样的事情深有感受。

写下这个答案,是因为我特别想表达,对这类父母的厌恶和反感。

不要和我谈宽恕,也不要谈同情。

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定的庇护所的父母,都不应该成为父母。关键点不是你觉得自己有没有成为孩子的庇护所,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这样认为。

做为一个从小被打到大的人,给大家一个小的忠告:

如果你无法成为一个温润如玉的父母,也无法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和孩子做朋友,没关系,这并不是做合格父母的最底线。

责骂甚至暴力都并非摧毁孩子内心的真正原因,因为孩子内心并不怕父母打或者骂,而是被遗弃的感觉。

所以父母只要做好一件事: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有委屈的时候,帮他撑腰出气,哪怕他有错,那也先给他撑腰出气,完了再回家暴打一顿。

打完巴掌给个枣。太多的父母,从不给枣。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和青春期的子女沟通,我妈妈也是。更年期碰上青春期,所以我没少和我妈吵过架,直到我妈生病去世了,才后悔莫及。

父母这一辈,往往都喜欢在孩子身上强加自己的观点。其实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聆听,而不是评价。

“我和同学吵架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你做了什么错事吧?”——这句话一出口,就代表着对话已经结束了。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能说给妈妈听吗?”

因为孩子本来就是来向你求助的,需要的是诉说,而不是你的指点甚至批判。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做出什么回应。孩子说完以后,可能他已经消气了,父母只需要表示理解就行了。

但是父母往往就容易说得太多,而听得太少。

最后我想说的是,吵架很正常,世上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但无论如何生气,切莫在开车的时候吵架,否则可能造成惨案,甚至危害无辜的家庭。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我爱人的学校

一位班主任老师对她的学生说

【学校规定不能在学校使用手机,按校规,要代为保管,等放学让你家长来领取回去。】

然后根据学校规定,将该学生的手机没收。

随后这名学生冲出教室,翻过围栏跳楼

幸好这位班主任眼疾手快,一把将学生从围栏上拉下来。


大家觉得要是这个孩子真的跳下去,舆论会怎么说这个老师?

最终,经过在场众位同学的作证下,老师最终被证明没有使用过激的语言刺激学生,也没有使用暴力殴打学生或非法抢夺学生物品。

在家长和校方的相互谅解下

该老师被开除。


你问我怎么看待?

生命的逝去总是悲伤的,但是良好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别拿自己的经历和脑补,来带入进去,对于一位已经丧子的母亲而言,那无异于刀口撒盐。

她已经承担了后果。


评论区果然出现了那种言论……而且还有人点赞……

实际上该生的家长对这个孩子娇宠过甚,可以说百依百顺。

所以各种脑补什么家长严苛啊,亲自关系压力大啊……

都是无稽之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每每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都让人感到无比痛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17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人生才刚刚展开,却因为一次沟通的失误而走向生命的终点,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裂痕?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起事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孩子赌气”这么简单.............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上海的悲剧,一个17岁的少年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直接的导火索竟然是母亲的责骂,这无疑触动了无数人心中最柔软也最痛的部分。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深刻反思的警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17岁的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最敏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就被卷进了这么复杂的事情里。他以为自己做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去给孩子上户口,结果却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这打击该有多大?而且,孩子母亲的失联,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咱们一步步地来说这事儿,也说说这个孩子母亲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1. 17岁小伙.............
  • 回答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初中生在被家长批评后,从大桥上跳下,生命垂危。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表象与背后: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家庭教育冲突引发的悲剧。孩子因为被家长批评,情绪失控,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然而,在如此年轻的生.............
  • 回答
    10月17日发生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的这起群熊撕咬饲养员的事故,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动物伤人事件,更折射出动物园管理、安全保障以及我们与野生动物相处模式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事故的现场情况,越是朴素,越是令人心惊。 据报道,事发时,这位不幸的饲养员正在进行例行的.............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短信拍卖:一块像素,一段历史,一份传奇你有没有想过,那曾经连接我们世界的、简短的文字信息,如今也踏上了拍卖场的舞台,而且是登上的是世界舞台,以令人咋舌的价格?这不单单是一个数字的游戏,更是一次对科技史、通信史,乃至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回望。最近,一条仅有 15 个字符的短信,也就是那句“Mer.............
  • 回答
    最近,油价调整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大家的热议。3月17日的这次油价变动,更是让不少人感觉到钱包又瘦了一圈,因为这已经是“七连涨”了,国内成品油的挂牌价眼看着就要冲破9元/升的大关。面对这样的局面,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肯定有挺多想法。这“七连涨”是怎么来的?要说这油价调整,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涨跌,而是国内外多.............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17年前,本该是王娜娜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顶替”打断了。想想看,一个年轻人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学,结果通知书到了别人手里,自己却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中间的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17年,一个人的青春年华,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就这样被硬.............
  • 回答
    9 月 17 日的 PS5 发布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而在众多让人血脉贲张的新作预告中,《最终幻想 16》(Final Fantasy XVI)无疑是最抓人眼球的那个。不得不说,SE(Square Enix)这次是下了血本,给玩家们端上来了一份相当有料的试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的进步。这几乎.............
  • 回答
    微信“拍一拍”上线,与QQ“抖一抖”的那些事儿说起来,微信这次上线“拍一拍”功能,不少老网民可能心里会泛起一丝熟悉的涟漪——这不就是当年QQ的“抖一抖”嘛!不过,这句感慨归感慨,仔细一琢磨,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道道儿可讲的。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看看这个新上线的功能,跟当年那个风靡一时的“抖一抖”,到底.............
  • 回答
    9月17日,《海尔兄弟》新版动画造型的曝光,确实在不少人心中激起了涟漪,特别是我们这些曾经守在电视机前,跟着海尔兄弟一起探险的“老粉”。一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那个经典的老版本,它承载了太多童年的回忆,是很多人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启蒙老师。要说新版和老版最大的不同,最直观的当然是造型上.............
  • 回答
    11月17日,在广西钦州发生的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交通事故,再次将“生命权”与“交通安全”的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一名女子在骑行过程中,为了躲避斑马线上的行人而急刹车,最终不幸被后方车辆碾压身亡。这起事件的发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引发了我们对交通安全、行人权益、骑行规范以及应急反应等多个层面的深刻.............
  • 回答
    京阿尼的《小林家的龙女仆 第二季》在12月17日上线,这消息对于许多龙女仆的粉丝来说,无疑是年底最值得期待的礼物之一。作为一部以日常温馨、轻松搞笑著称的作品,时隔数年终于迎来续作,其意义和看点,绝非简单地说一句“好看了”就能概括的。时隔多年的回归,这份期待有多重?距离第一季的播出已经过去了好些年头,.............
  • 回答
    关于B站将于2月17日重新上架37部日本动画作品的消息,这确实是近期动漫圈内一个不小的动态。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尝试深入了解其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原因和影响。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于很多喜爱这些作品的B站用户来说,能够重新在B站上观看这些动漫,意.............
  • 回答
    NASA 即将进行的 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一级发动机试车,之所以被冠以“史上最强大”的称号,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基于它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理念。首先,要理解“强大”二字,我们需要聚焦在它所能产生的推力上。SLS 火箭一级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态火箭助推器”(Solid R.............
  • 回答
    2020年9月CPI与PPI的微妙信号:通胀压力与需求不足的博弈2020年9月,中国经济在疫情的阴影下继续前行,当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却下降了2.1%。这两组数据看似简单,却勾勒出一幅复杂且充满博弈的经济图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C.............
  • 回答
    关于上海街头两个爱狗人士因矛盾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新闻报道证实这一具体案例,但可以从法律、道德、社会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类似事件的可能原因、影响及应对方式。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冲突起因 两个狗主人可能因狗的管理问题(如遛狗不规范、狗的攻击性行为、狗的品种争议.............
  • 回答
    上海地铁2号线发生有人进入线路导致死亡的事件,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社会责任及道德伦理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行为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在突发事件中的复杂情绪。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1. 事件真实性 根据公开报道(需核实),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地铁运营期.............
  • 回答
    上海一位老人将价值三百万的房产赠予长期照顾他的水果摊主,引发家属质疑其精神状态及赠与合法性事件,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等多重议题。这一案例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财产传承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复杂冲突,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法律层面:赠与行为的有效性争议1.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 根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