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父子争执中误将铅笔插入男孩后脑勺 7cm,为何父母教育子女时很难控制情绪?亲子冲突当下,该怎么做?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且令人痛心,武汉父子争执中误将铅笔插入男孩后脑勺7厘米的事件,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警醒的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失控情绪的严重后果。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父母教育子女时为何难以控制情绪,以及在亲子冲突当下,应该如何应对。

一、 父母教育子女时为何难以控制情绪?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情绪失控并非个例,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

1. 生理与心理的疲惫:
长期压力: 养育子女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父母需要承担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压力。长期的压力会导致身心俱疲,降低情绪调节能力。
睡眠不足: 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孩子频繁夜醒,父母往往睡眠不足,疲惫是情绪爆发的重要诱因。
荷尔蒙变化: 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经历荷尔蒙的剧烈波动,这可能影响情绪的稳定性。男性也可能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导致情绪不稳。

2. 高期待与现实落差:
完美主义倾向: 很多父母对子女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习、品德、技能等方面都出类拔萃。当孩子未能达到这些预期时,父母会感到失望和挫败,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社会比较: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父母更容易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会加剧内心的焦虑和不满。
对未来的担忧: 父母往往会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担心他们会走弯路,吃苦头。这种担忧有时会转化为控制欲,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时,父母会感到失控,进而情绪激动。

3. 父母自身成长经历与原生家庭的影响:
习得性行为模式: 许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也经历过被严厉批评、打骂的教育方式。这种被动接受的模式可能内化,并在他们为人父母时无意识地复制出来。
情感表达模式: 如果父母的原生家庭中,情感表达比较直接甚至带有攻击性,那么父母也可能难以学习到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父母自身可能存在一些未解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问题在面对育儿压力时会被放大。

4. 育儿知识的匮乏与方法不当:
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 有些父母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育儿知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容易感到无助和焦虑。
依赖经验或迷信“传统方法”: 有些父母过度依赖自己的经验,或者盲目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传统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并不适合孩子,也容易导致冲突。
惩罚与奖励的误用: 过度依赖惩罚或者错误的奖励机制,都可能导致孩子行为模式的扭曲,也让父母在管教过程中更容易陷入情绪化的对峙。

5. 孩子行为的触发性:
孩子的“试探”和挑战: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尝试边界,挑战父母的权威,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和发展自主性的过程。当孩子的行为触碰到父母的底线,或者反复出现时,很容易激起父母的怒火。
情绪感染: 儿童的情绪具有感染性,当孩子哭闹不止、叛逆不配合时,很容易让父母感到烦躁和无力,从而影响父母的情绪。
认知发展差异: 父母与孩子在认知和理解能力上存在差距。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应该”明白的事情,孩子却不理解,这种沟通上的障碍也可能引发父母的挫败感。

6. 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技巧:
不懂得暂停和冷静: 很多父母在情绪激动时,无法及时按下“暂停键”,而是任由情绪发展,导致说出或做出后悔的事情。
缺乏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 不知道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将愤怒、失望等情绪简单粗暴地发泄出来,而不是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社会支持不足: 缺乏倾诉的对象和获得支持的渠道,独自承担育儿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二、 亲子冲突当下,该怎么做?

武汉父子事件的悲剧,提醒我们亲子冲突时,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在冲突当下可以采取的步骤,目标是避免升级,保护孩子,并维护亲子关系:

1. 立即停止冲突,保护孩子安全(最优先!):
暂停一切行动: 一旦意识到情绪失控或可能导致伤害的危险,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任何行为,包括争执、责骂甚至肢体接触。
确保物理安全: 如果冲突涉及争夺物品(如武汉事件中的铅笔),要立即将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移走。如果是争吵,确保孩子和自己处于安全、不会发生身体冲突的环境中。
深呼吸,暂停一下: 这是最关键的自我调节步骤。尝试用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地用嘴呼出。重复几次,直到感觉心跳稍稍平缓。

2. 识别并命名情绪(自我觉察):
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 是愤怒?失望?沮丧?恐惧?还是疲惫?
尝试给情绪命名: 简单地说出“我很生气”、“我很失望”等,能帮助我们与情绪拉开一点距离,而不是完全被情绪吞噬。
承认情绪的合理性(但非行为的合理性): 理解你的情绪产生的原因是正常的,但允许情绪驱使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3. 分离和冷静(创造缓冲空间):
给双方都留出空间: 如果可能,告诉孩子:“我需要冷静一下,我们稍后再谈。”然后暂时离开孩子,去另一个房间。同样,如果孩子情绪激动,也鼓励他们去自己的房间冷静。
找到冷静的方式: 在独处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能帮助自己冷静下来的事情,比如:
听舒缓的音乐
进行简单的运动(如快走几分钟)
洗把脸,喝一杯水
写下自己的感受
与信任的伴侣或朋友简短沟通(但注意不要是抱怨孩子)
避免说伤人的话: 在冷静下来之前,绝对不要通过手机或文字与孩子进行沟通,因为这很容易误解和升级。

4. 重新评估情况,寻找原因:
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能理解什么?他们当时可能有什么需求或感受?
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的情绪反应是否过度了?我的期望是否合理?我是否有清晰地表达规则?
寻找根本原因: 这次冲突是偶然事件,还是某个长期问题的表现?例如,孩子是否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行为异常?父母是否因为工作不顺而迁怒于孩子?

5. 重启沟通,但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选择合适的时间: 当双方都基本冷静下来后,再进行沟通。不要在孩子非常疲惫或饥饿的时候。
使用“我”信息: 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例如,说“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希望你完成作业后有玩的时间”,而不是“你总是磨磨蹭蹭,气死我了!”
清晰、温和地表达规则和期望: 重申家庭的规则和重要性,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倾听孩子的解释: 给孩子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你不同意,也要认真倾听。
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中来。例如,“下次我们这样约定,如果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多玩半小时,好吗?”
为不当行为道歉(如果适用): 如果父母在冲突中说了过分的话或做了不恰当的事,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6. 事后反思与学习:
记录经验: 事后可以记录下导致情绪失控的原因和有效的应对方法,为下次做好准备。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反复出现情绪失控,或者感觉自己难以应对,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育儿专家的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他们可以帮助父母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
加强亲子连接: 在没有冲突的时候,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冲突的发生。通过共同活动、积极的互动、表达爱和欣赏,增强亲子间的信任和情感纽带。
建立家庭的“冷静区”规则: 和孩子一起讨论,当家庭成员情绪激动时,如何识别并给彼此空间,比如设定一个“暂停时间”的信号,或者一个特殊的“冷静区”。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当父母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用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时,孩子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些重要的品质。武汉的悲剧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在爱与管教的平衡中,情绪的稳定和理性的沟通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种人就应该剥夺生育权和抚养权。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有个当爹的不满意女儿追星,拿菜刀架在女儿脖子上逼迫她放弃追星。

结果把女儿砍死了。

这个老畜生在法庭上哭的稀里哗啦,你信他真心忏悔吗?

我反正不信。

事实证明,别看很多“老实人”看上去老实,一碰到家庭的G点瞬间爆发。

觉得我言过其实?

作为一个法制节目爱好者,我举三个家庭的惨案吧,出自《庭审现场》和《夜线》。

案子1.后妈饱受第一个老公家庭暴力,离婚后再婚,第二个老公带着一个小男孩。按理说这种人再婚了应该珍惜眼前生活,自己又是家暴受害者,更应该变得善良。

但这个后妈没有。

不知道是出于嫉妒还是保护欲,后妈对男孩就是各种不顺眼。两人结婚后有了个女儿,后妈就很偏袒女儿,处处针对男孩。

矛盾一步步积累,有一天男孩把后妈买的鸡腿给吃了,原本是买给亲女儿用的。

后妈直接用斧头砍死了男孩,藏身楼上的水柜里,直到尸体腐烂发出恶臭才被人发现。中间像个局外人跟其他人一起寻找。

凶手在法庭上哭天抢地,全然忘记男孩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就几个鸡腿,至于要人命?

我反正不信这个女人的忏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个无辜丈夫的心酸……


案例2.也是后妈引发的悲剧。一个男人离婚后再婚,带着个女儿,大概就八九岁。

也不知道是啥情况,找的这个后妈脾气很奇葩,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有一次因为做家务问题,这女的寻死觅活还把吹风机弄坏了。

我要是这男的果断分手,果断止损。

但是他没有,然后悲剧就发生了。

因为一次争执,后妈直接把小女孩淹死在浴缸里,是活活淹死啊!

事后还问别人怎么处理尸体。

在法庭上说小女孩出言不逊侮辱自己,冷血到了极致……

女孩亲妈知道后差点崩溃。

这个案子男的难逃其咎。


案例3.杀人的不是后妈是亲妈了,无论是残忍程度还动机都让人不寒而栗。

这家人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女儿,小的儿子。

有一天大女儿离奇失踪了,起初以为是拐卖,找了一遍没有找到。

中间通过电视台还发布了寻人启事,小男孩呼唤着“姐姐你快回来”。

谁也想不到亲妈居然是凶手!

我看这个案子一直觉得会有反转。

案子突破口是在亲妈口供上,她供述女儿失踪时穿的衣服和实际情况不一致。

警方一调查发现亲妈当天有的时候拎着一个桶,回来时桶没了。

原来她把亲女儿掐死后抛尸,然后对外谎称走丢了!

杀人原因既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家暴。

用亲妈自己的话说是:

当不了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老公挺能装的,还经常和婆婆欺负自己。

我是不清楚何等的控制欲让她如此心理扭曲,扭曲到亲身骨肉都不放过。


回到这个案子上,我是不信当爹是无意的。

各位可以试试找块猪肉用铅笔捅,要多大力度才能捅进去,还是捅7厘米。

这个男的和之前在防疫点殴打家人一个德行,无法控制自己,不择手段。

哪怕他平时再好,再“老实”,也不过是进入平静模式的野兽。

假如这种人是我同事,我不太担心,但是要是我身边人,我必须考虑走法律途径解决。

别指望心理辅导能治好他。

趁他没用锤子把孩子砸死之前,离婚吧,赶紧的。

user avatar

什么叫误?

不小心呗

不小心用铅笔刮破后脑勺还可以理解

不小心用铅笔插进后脑勺七厘米,

来,演示下,怎么个不小心法

怎么个不小心法能把人插成这样。

每次执法司法以及媒体报道涉及家庭领域就是这个德行。

本质上还是默认了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嘛。

所有物有损失,那受损的肯定是父母。

所以要是别人把孩子脑袋上插了个笔,那不能轻饶。

那是虐童

是故意伤害。

毕竟受损失了。

可要是父母干的,那就不一样了

打了几个小时打死了就是过失

把铅笔捅进小孩脑袋里是不小心

背后的逻辑不还是认为所有人有权处置所有物吗?

可是,孩子是人,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啊。

终有一天他会长大

会记得你做过的一切。

到时候你情何以堪呢?

何况,仅仅因为字迹潦草就可以不小心把铅笔插进孩子的后脑勺

那在此之前应该发生过不止一次没有那么严重的不小心了吧?

不小心把他打得遍体鳞伤?

不小心把他关在门外?

不小心没有给他饭吃?

为什么涉及到家庭领域,尤其是亲子关系上司法执法的干涉意愿就这么低呢?

监护剥夺,故意伤害都是笑话吗?

这么严重的人身伤害,一句不小心就可以带过。真的合适吗?

即便是用笔遮挡,成年人这个力气对孩子说得过去吗?

==========================================

很多人说因为铅笔是孩子拿在手上遮挡,父亲用铅笔扎孩子并非本意,

但是,刑法里面故意伤害,只要求有故意的动作,能够预见到轻伤以上的结果,并不要求动作和伤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和朋友吵架,开车吓朋友,朋友因为躲避摔倒重伤,一样是故意伤害,并不要求你的车撞向了朋友。

这么用力一巴掌打后脑勺?没有伤害的故意吗?不能够遇见可能的伤害结果吗?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就一肚子火大。

就是因为这种和稀泥的状态,才会有那么多可怜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又会变成什么样?

user avatar

故意伤害罪起诉,有期徒刑,剥夺抚养权。

哪那么多废话

user avatar

来吧,我们一起来直面残酷吧。

父母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

2017年,比利时心理学家Moira Mikolajczak发表过一篇业内小轰动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精疲力尽的父母》,详述了导致父母倦怠的各种因素 [1]

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Related, Parent-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

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心理疾病,叫父母倦怠

「父母倦怠」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症,是成年人长期处于养育孩子的压力中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这个病体现在3个方面

  1. 角色倦怠:

    这个爸爸我当的太累了。

    我不想当妈妈了,想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单身女青年。

    因为不得不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害怕面对新的一天,被父母这个角色耗尽了热情。

  2. 疏离孩子:

    不愿意跟孩子产生过多的互动,只进行就低限度的交流,互动仅限于功能方面,一切满足目的为主,会忽略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会牺牲个人情感。

  3. 对于自己失望。

    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没有办法想到更好的办法的,自己没有办法处理的亲子问题的。

    遇到了养育烦恼,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什么都做不了。就像这个题目中这个爸爸这样,在亲子冲突爆发的时候,除了打骂、动手撒气以外,一时间竟想不到什么办法,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什么人容易出现父母倦怠?

  1. 社会人口学因素

    身为女性 [2]因为妈妈通常承担了更多的育儿任务,因此育儿压力也更大,更容易出现倦怠

    多子女 [3]每多生一个孩子,对父母的考验也更多了一层。我之前写过为什么小朋友的体力是开挂的,为什么ta们的体能堪比铁人三项运动员。一个娃撂倒一个成年人那肯定妥妥的,多个孩子多重力竭的风险…… 当然,多了个孩子家务量也是成倍的增加…… 再加上孩子上学之后,接送、辅导作业…… 二胎三胎落在每一个父母的身上,都是不轻的负担。

    家有幼儿:幼儿是完全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我看过一个比喻就是说人在婴儿时的危险系数,相当于一个成年人骑车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要特别小心,因为处处危机四伏。比如,一个非仰睡的睡姿就可能给新生儿带来猝死的风险。一粒花生、一个果冻就可能会夺取一个2岁孩子的生命。

    单亲家庭:没有另一半的互相帮扶,没有人跟你分担家务,在跳脚的亲子冲突中也没有人出来转移一下注意力,单亲父母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重组家庭:继父继母的心理压力会更大,因为更难获取孩子的信任,也更难建立起自身的权威感

    居住环境小:全家人挤在一个小空间的话,父母就无法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孩子吵闹或者亲子冲突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容易能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经济压力大:没钱就没有办法请人帮忙照看孩子,或者也没有钱负担孩子的课外班,父母也是更无法逃离当下的环境

    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只是一个小侧面,全职妈妈全职奶爸最大的弊端是缺少转移注意力的机会,没有其他价值感的来源,没有其他滋养自己自尊的渠道

    兼职工作[4] :经历过隔离在家还有工作的爸爸妈妈们肯定特别有共鸣,一遍工作一遍带娃的滋味,真是酸爽,好不容易想到一个解决方案孩子哇地一声,思路全断……

    超时工作:每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的父母不可避免的就没有那么多经历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父母自己的休闲时间过少,也是一个重大的压力来源。

  2. 孩子自身因素

    孩子有行为、情绪或学习障碍:比如孩子有多动症、自闭症等,那父母肯定需要额外的关注、照顾和更多的耐心

    孩子有疾病或生理缺陷[5]:同样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照顾这些孩子

    孩子是收养的:收养家庭的先天心理压力,比如邻里的指点,亲朋的闲言碎语

    孩子是寄养的 [6]:寄养的孩子出现暴力和性早熟的风险更高

  3. 父母自身因素

    父母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父母自己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就会非常容易诱发父母倦怠,这类父母也会更容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养育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孩子

    焦虑回避型依恋:过分担心孩子,或总是害怕被孩子拒绝,对亲子关系没有信心,过分控制或可以回避孩子

    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夫妻关系会带来更大的养育压力

出现父母倦怠综合征的成年人,就容易出现虐待孩子、辱骂孩子、忽视孩子等极端负面的养育行为,也面临着更大地酗酒、抑郁症和早亡风险

父母的一个所谓不小心的情绪发泄,就给孩子造成了这么严重的人身伤害。这实在不是误伤,是成年累月压力的累积,是「父母倦怠综合症」,也是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前兆。

在源头为自己找找舒缓压力的办法,

在失控之前,为自己找找暂停键的位置,

是成年人必须要自我面对的课题。


成年人的世界很残酷,为人父母也绝非易事。

跟孩子相处是需要动脑子思考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喷发。


盘点这些并不是为了给父母的失控找理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咱们为什么总是觉得很累。为了让我们知道自己压力的来源。

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问题出在哪里了,是哪里来的什么样的枷锁束缚住了我们。

有所觉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你看这么多的压力来源,别人给的建议再多也不如自己去审视。

直视症结,我们才能用成年人的理性思维见招拆招。

直面痛苦,才能及时按下暂停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

才能结束「痛苦而不自知,任由情绪肆意发泄,伤了自己,更伤了孩子的」恶性循环

参考

  1. ^ Mikolajczak, M., Raes, ME., Avalosse, H. et al. Exhausted Parents: Sociodemographic, Child-Related, Parent-Related, Parenting and Family-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Parental Burnout. J Child Fam Stud 27, 602–614 (2018). https://doi-org.eproxy.lib.hku.hk/10.1007/s10826-017-0892-4
  2. ^ Norberg, A. L. (2007). Burnout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surviving brain tumou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14, 130–137.
  3. ^ Lundberg, U., Mårdberg, B., & Frankenhaeuser, M. (1994). The total workload of male and female white collar workers as related to age, occupational level, and number of childre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 315–327.
  4. ^ Zick, C. D., & Bryant, W. K. (1996). A new look at parents’ time spent in child ca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ime us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5(3), 260–280.Return to ref 1996 in article Article Google Scholar Over 10 million scientific documents at your fingertipsSwitch Edition Academic Edition Corporate Edition Home Impressum Legal information Privacy statement California Privacy Statement How we use cookies Manage cookies/Do not sell my data Accessibility FAQ Contact us Affiliate program Not logged in - 147.8.204.164 13518 SpringerProtocols Hong Kong Consortium (3001118663)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3000094795) - Hong Kong eBook Consortium (3991332067) - 5132 SpringerLink Hong Kong eBook Consortium - 2008-2010 (3000171489) - 4752 SpringerLink Hong Kong eJournal Consortium (3000196685) - 9859 ZM Hong Kong Consortium (3000709474) - 8636 SpringerLink Hong Kong eJournal Consortium (3000506437)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Acquisitions Dept (1600000882) Springer Nature © 2022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5. ^ Lindahl Norberg, A., Mellgren, K., Winiarski, J., & Forinder, U.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s related to child late effects and parent burnout after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ediatric Transplantation, 18, 302–309.
  6. ^ Denby, R., Rindfleisch, N., & Bean, G. (1999). Predictors of foster parents’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continue to foster. Child Abuse & Neglect, 23, 287–303.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老师,看着这样的新闻,我在想如果这件事换作是老师将铅笔插入孩子后脑勺7厘米,那将是怎么样一副情景?

想子都不用想,如果换作是老师,那么此刻这个新闻一定会引爆网络,汹涌的民意一定如同扑面而来的滔天洪水,而不是现在这样就几个不痛不痒的回答,而且始作俑者将面临的首先是社死,其次是开除公职,第三还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毕竟能把铅笔插到别人的头皮上故意伤害没跑了。

抱歉,作为一名生理老师,我并不觉得人随随便便一“动怒”就可以把铅笔插进一个人的头皮,不信的拿根竹签子去插下鸡,看看需要用多大的力度。用竹签子插鸡,这都已经是放水了,要知道人的头皮比起鸡肉还是结实很多的。

能把铅笔插进孩子的头皮,而且不是戳了个血道子的程度,是直接插进去了七厘米,这得用多大的劲?

如此深厚的“功力”,这位家长平时就没少练“武术”吧?

更令人气愤的是,孩子作业正确率还不错,仅仅是因为字迹潦草,就受到这样的暴力伤害,要知道字迹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有的人就是再练也写不出工整的字迹,尤其是男孩子,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好,反过来,可能有的学渣却写得一手好字,而他却从未专门练习过。

可笑的是这问题下面还有人顶着一张大脸说孩子跟家长都太难了。。。

这个孩子是挺不容易的,作业做的都对,就是因为字写得不工整,就被自己的亲爹把铅笔插到了头皮上,要是再寸一点,直接插到脑子里,说不定就瘫痪了。

可我不知道这家长难在什么地方?

检查孩子的作业,仅仅是因为孩子字迹潦草,就把铅笔插到孩子的头上,如此暴烈,我看不是做家长太难了,而是太容易了!

容易到很多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丝毫无克制,别说他们是一时失去理智,拜托,都是成年人了,他们会在单位跟领导起冲突把铅笔插到领导头上吗?他们在大街上跟别人起冲突会把砖头直接砸在别人头上吗?

如果会,我相信他们是真的丧失理智,可是,据我所知,他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脾气可是好得很呢,堪称文质彬彬,怎么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动辄就丧失“理智”了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知道,面对领导陌生人,不克制自己的脾气是要付出代价的,吃不了得兜着走,而面对自己的孩子,就算他们为所欲为,孩子对他们无可奈何,再委屈也得乖乖憋着。

典型的权衡利弊之后的欺软怕硬罢了。

令人窒息的是,把铅笔插到别人头皮上这样的伤害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绝大部分人都能明辨是非,同情受害者谴责加害者,而一旦发生在亲子之间,家庭内部,所有人都在潜意识中试图合理化它,甚至试图用“教育”掩盖伤害。

只是可怜这些孩子,铅笔插在他们头上还能看见,插在心上那些无形的刀很多人看都看不见。

家庭,不应该是法外之地,教育更不应该成为暴力的遮羞布。

user avatar

老板和甲方比孩子可恨多了,为啥就没听说过有人把老板或者甲方给失手打伤的?

欺软怕硬咱就说是欺软怕硬,冠一个教育之名上去挺没劲的

还有,这算故意伤害罪,麻烦警方将这位大哥绳之以法

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和没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人谈恋爱、结婚,前有孕妇剪婚纱,后有虎爸铅笔插孩子后脑勺,和这种人结婚就是荼毒三代

我个人能够接受最严重的情绪爆发时的行为是摔自己家的盘子,大哭大闹都可以勉强接受,但是自残或打人,毁坏他人财产、公共财产的人,劝大家远离,会变得不幸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本问题下的所有答案。

家长这么做也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就没有一个答主能领会到家长的好意?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孩子长大了就能理解家长的做法了。

user avatar

立法太滞后了

急促建立针对监护人失格行为的法律条款

这位父亲下手之重令人惊恐万分

完全可以“虐待儿童”和“过失伤害罪”

甚至是“故意伤害罪”论处


中国传统文化给父母赋予了绝对权威

很多明显超越必要尺度的伤害行为

都被以“家事”为名掩盖了下来

这严重违背了尊重子女人权的现代观念

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