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为什么工资待遇远远不如上海?

回答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的说法,如果单从宏观统计数据上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读或简化,但确实反映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要解释为何武汉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上海,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和结构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对“人均 GDP”的理解误区或简化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人均 GDP”是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除以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它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产出能力,但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或平均工资水平。

虽然武汉的人均 GDP 可能在某些统计口径下与上海接近,但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其GDP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高端服务业(金融、咨询、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等),这些行业往往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也自然能支付更高的薪酬。武汉虽然产业多元,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构成和附加值可能存在差距。
外资和跨国公司占比: 上海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这些企业通常有更高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待遇,并且更侧重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虽然武汉也在积极引进外资,但其整体规模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不及上海。
资本密集度与劳动密集度: 某些高 GDP 贡献的产业可能对资本的依赖度更高,而非劳动力的数量和工资支出。例如,上海的金融业、高科技产业等资本投入巨大,但直接支付给个人的工资占比可能不如某些高科技制造或创新型企业那样直接体现在“工资”项上。
统计口径与地域覆盖: 上海的GDP统计可能包含了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具活力的经济活动。例如,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浦东开发等区域的经济活力对整体人均GDP有显著贡献。

二、 工资待遇差异的深层原因

即便我们暂时接受武汉人均 GDP 与上海相近的假设,工资待遇的显著差异依然是由一系列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1. 城市定位与发展阶段:
上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其城市定位决定了它需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本,因此必须提供与之匹配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上海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端化程度、市场化程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武汉: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经济、科教、交通和文化地位。其发展模式更多是基于国家战略的推动以及区域协同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其经济体量、国际化程度和高端产业的成熟度与上海仍有差距。

2. 产业结构和附加值差异:
上海的优势产业: 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咨询)、高端制造业(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因此能够支付更高的薪资水平。例如,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投行、基金、券商等领域,其薪资水平往往远超一般行业。
武汉的产业构成: 武汉在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有较强基础,同时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然而,这些产业的整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以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可能还未能完全达到上海的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中低端制造业中,工资水平自然受到制约。

3. 人才供需关系与人才密度:
上海的人才吸引力: 上海拥有中国最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和最活跃的人才市场。一方面,它拥有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当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它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这种高密度的人才供给,加上上海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市场上优质人才的议价能力更强。
武汉的人才状况: 武汉也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毕业生。然而,相较于上海,武汉在高端人才(如金融、互联网、高科技研发等领域的高端从业者)的吸引和留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挑战。部分高端人才会选择直接流向一线城市上海。

4. 生活成本与消费水平:
上海的生活成本: 上海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生活成本都远高于武汉。为了维持与上海相当的生活水平,当地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薪资。因此,上海的“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昂生活成本的回应。
武汉的生活成本: 武汉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在薪酬上的支付意愿。尽管如此,随着武汉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提升,其生活成本也在逐年上涨。

5. 市场化程度与竞争机制:
上海的市场化程度: 上海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市场机制更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更激烈,尤其是在争夺优质人才方面。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薪酬福利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武汉的市场化程度: 虽然武汉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某些行业或特定领域,市场竞争和价格发现机制可能不如上海成熟,导致薪酬水平未能完全反映劳动力的真实价值。

6. 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润分配:
上海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上海运营的企业,尤其是在金融、科技、高端服务等领域,其盈利能力通常更强,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来支付更高的薪资。
武汉企业的盈利能力: 武汉的企业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一些传统行业或中低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这限制了它们在工资上的支付能力。

7. 城市发展历史与积累: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之一,拥有更长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和更深厚的资本积累。这种历史性的优势使得上海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人才吸引和国际化等方面积累了更强的竞争力,从而也体现在了更高的平均工资水平上。

总结来说,虽然武汉在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并且正在快速发展,但与上海相比,其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的高端化程度、人才吸引和集聚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导致了工资待遇的差距。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其高工资水平是其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和人才吸引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武汉的工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要达到上海的水平,还需要在产业升级、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持续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均GDP差不多和”工资“差很多,两者不矛盾,因为题主的观察对象不同。事实上,如果题主看的确实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工资,两市的差别就远没有你想象得大。

上海统计年鉴2012

武汉统计年鉴2012

里可以查到,2011年武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5643元,上海为53402元,两者只相差16%。

而且,统计局的在岗职工只包括那些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实际上漏掉了大量非正规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职工。比如

上海统计年鉴2012

显示上海2011年共有840万在岗职工,除去农业人口共有838万人,但从人口普查可以算出,上海共有1230万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差不多400万人,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根本没有被包括在计算平均工资的范围里面。

而在武汉,虽然也出现了在岗职工的漏报,却远没有上海那么严重。比如

武汉统计年鉴2012

显示2011年武汉有498万在岗职工,除去农业人口还剩352万人,而人口普查的计算得出,武汉非农工作人口为370万人,没有被统计在内的只有18万人左右。

而那些没有被统计进去的劳动力,平均来说工资都比较低,那么当两市都把那些没有被统计在内的非正规就业人口算进去后,两市平均工资实际上是差不多的,最起码上海不会比武汉高很多。

上面说的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工资两市其实差不多,而题主所说的工资高一倍,其实不是我在上面计算的这个概念,而应该指的是对于同一个岗位,相同的工作,武汉的工资远低于上海。

我们把不同的岗位用教育程度区分开来,假设有这样的排列(手头没有武汉的分教育工资水平,所以不要在意具体数字):

一个大专学历以上的白领在武汉赚6000,在上海赚8000

一个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办事员在武汉赚3000,在上海赚4000

一个初中或小学学历的农民工在武汉赚1500,在上海赚2000

但两市的不同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上海大专/本科生:中专/高中生:初中小学生=1:2:7

武汉大专/本科生:中专/高中生:初中小学生=2:4:4

那么简单计算可知,虽然每个岗位上海都比武汉高33%,可此时两市的平均工资都是3000。

在上面为了计算方便我给出了非常夸张的教育结构差异,那么两个城市不同教育的人数比例究竟是怎样?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可以算出:

出乎意料:上海的教育水平低于武汉不少,如果算人均教育年限,上海要比武汉低0.4年。如果就算初中以下人口,上海的比例为55.3%,而武汉只有50.9%。相减之后再求比值,能算出在武汉,低端岗位(初中及以下)和中高端岗位(高中以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而在上海,低端岗位比例要比中高端岗位多出22%。

上表也在情理之中。2012年,上海有990万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这部分外来人口70%仅有初中以下学历,而户籍人口中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只有46%。而武汉只有200万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20%,即便外来人口的平均教育程度低于武汉户籍人口,对整个城市的教育结构影响也要远小于上海。

因此,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岗位来说上海的工资都要高于武汉,但上海的低端岗位占比比武汉高得多,两者加权平均,上海的平均工资也就和武汉没什么区别了。

2014/03/23

现在距离该问题的回答已经有60个小时,我解除了匿名。

这个问题同时是

知乎会出现盲目赞同名人现象吗?

的一个小实验,有兴趣的可以去那里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的说法,如果单从宏观统计数据上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读或简化,但确实反映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要解释为何武汉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上海,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和结构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对“人均 GDP”.............
  • 回答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后,许多人选择背起行囊,踏上新的旅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期盼。离开,不是因为武汉不好,而是因为生活总在向前,每个人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那片土壤。最直接的理由,当然是与疫情的关联。 虽然城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
  • 回答
    想听听武汉现在疫情的真实情况,也好奇为什么网上武汉居民的声音好像少了。我不是武汉本地人,所以无法提供第一手信息。但根据我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零散情况,以及网上一些可能还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的声音,我尽量给你描述一下,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图景。关于“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因为即使在同.............
  • 回答
    武汉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触及了无数个体生命体验的宏大命题。要详细地讲述,就不能只停留在宏观的数据和笼统的描述上,而是要深入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感受那些潮起潮落,那些不变的坚韧,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的人们。经历了风雨,更显坚韧的底色提起武汉,很多人第一反应还会是那段特殊的时期。回望过去,武汉人经历了前.............
  • 回答
    武汉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未知之中。然而,也正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人们自发地站出来,为彼此提供帮助,构建起一个紧密的互助网络。还记得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与病毒正面交锋,用生命守护生命。医护人员的疲惫身影、不眠.............
  • 回答
    武汉在疫情期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方方的《武汉日记》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份重要记录,自然引发了当地居民复杂而多元的看法。这些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个体经历、立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非常细致和 nuanced 的光谱。总体而言,武汉经历疫情的人对《武汉日记》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
  • 回答
    武汉,这座曾被新冠疫情深深烙印的城市,其经济和人才流动走向,无疑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回望过去几年,疫情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也引发了关于企业和人才是否会“大量流失”的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分析疫情带来的多重影响以及武汉自身的应对和调整。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初期,.............
  • 回答
    武汉人,在湖北省内,那可真是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说起来,就跟武汉这座城市一样,有声有色,褒贬都有,但大多数时候,是带着点复杂的、生动的情感。我跟你细说说,里头门道不少。首先,热干面的“硬核”精神,这绝对是大多数湖北人对武汉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就像那碗香浓扑鼻的热干面,武汉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
  • 回答
    2020年最后这些天,武汉人的状态……挺复杂的,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概括,大概是“疲惫中的坚韧”和“平静中的回响”。这日子过着,感觉时光又被按下了快进键。回想年初,那种惶恐、不安、未知,像一场噩梦。街头巷尾的寂静,社区里此起彼伏的救护车鸣笛声,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那段日子,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命运的.............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展览上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一位艺术家在展览上公开了涉及34万武汉居民的个人信息,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职和侵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未经授权、大规模地公开他人的个人信.............
  • 回答
    近期,围绕“瞒报出城的武汉人”的讨论,确实触及了网络舆论场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议题。在疫情初期那个充满未知和恐慌的特殊时期,公众的情绪极易被煽动,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也难免会将一些情绪化的判断和指责推向极致。回溯那个时间点,武汉作为疫情的最初暴发地,信息传递存在滞后,公众对病毒的认.............
  • 回答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武汉分之一”这个话题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都在讨论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想必你也会感到有些好奇。简单来说,“武汉分之一”是一个现象级的话题标签,它诞生于武汉封城期间,最初是为了表达对一线抗疫人员的感谢和致敬,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对武汉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
  • 回答
    疫情初期,武汉的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物资紧缺。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关键医疗防护用品,以及一些药品,都像流水一样消耗,而前方的补给却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危急关头,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大量的爱心物资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武汉。作为当时接收和分配捐赠物资的重要机构,武汉红十字会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然而.............
  • 回答
    关于各省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人数普遍为137人,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数字。137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一个官方公布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特定含义。 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吉利数字”、“幸运数字”或者基于某种哲学、宗教理论推导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普遍的人数规模呢?这背后涉及到当时国家应对新冠疫.............
  • 回答
    武汉中心城区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这确实给不少工作单位离家远的市民带来了不少困扰。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依赖私家车通勤的人来说,突然的禁行政策就像是给出行按下了暂停键。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可以应对的招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禁行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
  • 回答
    “拼命三娘”的传说?那真是见过的。我有个学姐,说实话,当时在学院里名气不大,不是那种自带光环、走到哪都焦点的人物。她属于那种低调得不行,默默耕耘的类型。我们当时在同一个实验室,我算是她后面一届的,但她总是把我当小兄弟一样照顾。她拿到那笔奖学金的时候,整个学校都炸开了锅,好多人都跑去打听,什么背景,什.............
  • 回答
    武汉,这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城市,此刻的人们心情可谓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要细致地描绘出来,就像要捕捉长江里每一朵翻涌的浪花一样,需要耐心和感受。经历了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后,武汉人骨子里那种坚韧和乐观的劲头又被重新点燃了。你可以看到,在户部巷的烟火气里,在江汉路的霓虹闪烁中,在东湖边骑行的年轻身影上,都有.............
  • 回答
    武汉,这座横跨长江的繁华都市,其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或是政治家,或是军事家,或是文化巨匠,都为这座城市的辉煌添砖加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孙中山提及武汉的历史,不能不提“国父”孙中山先生。虽然他并非武汉本地人,但他的革命事业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渊源。1911年武昌起义,打.............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心痛的问题,每次想起,心里都沉甸甸的。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人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更具冲击力。首先,是那种前所未有的、席卷而来的未知恐惧。 当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最初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对于武汉人来说,这份恐惧是切肤之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武汉当前面临的一些情况,涉及城市滞留的务工人员、边缘化群体中的老年人,以及湖北省非武汉区域的发展面貌。我会尽量将这些信息讲得透彻一些,并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让内容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察。一、 武汉:那些仍在城市中的身影武汉,这座洪涝、疫情都曾考验过的城市,它本身就有一种韧性。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