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为什么工资待遇远远不如上海?

回答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的说法,如果单从宏观统计数据上看,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读或简化,但确实反映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要解释为何武汉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上海,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和结构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对“人均 GDP”的理解误区或简化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人均 GDP”是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除以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它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产出能力,但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或平均工资水平。

虽然武汉的人均 GDP 可能在某些统计口径下与上海接近,但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其GDP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高端服务业(金融、咨询、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等),这些行业往往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也自然能支付更高的薪酬。武汉虽然产业多元,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构成和附加值可能存在差距。
外资和跨国公司占比: 上海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这些企业通常有更高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待遇,并且更侧重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虽然武汉也在积极引进外资,但其整体规模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不及上海。
资本密集度与劳动密集度: 某些高 GDP 贡献的产业可能对资本的依赖度更高,而非劳动力的数量和工资支出。例如,上海的金融业、高科技产业等资本投入巨大,但直接支付给个人的工资占比可能不如某些高科技制造或创新型企业那样直接体现在“工资”项上。
统计口径与地域覆盖: 上海的GDP统计可能包含了更广泛的区域和更具活力的经济活动。例如,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浦东开发等区域的经济活力对整体人均GDP有显著贡献。

二、 工资待遇差异的深层原因

即便我们暂时接受武汉人均 GDP 与上海相近的假设,工资待遇的显著差异依然是由一系列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1. 城市定位与发展阶段:
上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其城市定位决定了它需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本,因此必须提供与之匹配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上海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端化程度、市场化程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武汉: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经济、科教、交通和文化地位。其发展模式更多是基于国家战略的推动以及区域协同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其经济体量、国际化程度和高端产业的成熟度与上海仍有差距。

2. 产业结构和附加值差异:
上海的优势产业: 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咨询)、高端制造业(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因此能够支付更高的薪资水平。例如,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投行、基金、券商等领域,其薪资水平往往远超一般行业。
武汉的产业构成: 武汉在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有较强基础,同时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然而,这些产业的整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以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可能还未能完全达到上海的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中低端制造业中,工资水平自然受到制约。

3. 人才供需关系与人才密度:
上海的人才吸引力: 上海拥有中国最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和最活跃的人才市场。一方面,它拥有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当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它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这种高密度的人才供给,加上上海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市场上优质人才的议价能力更强。
武汉的人才状况: 武汉也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毕业生。然而,相较于上海,武汉在高端人才(如金融、互联网、高科技研发等领域的高端从业者)的吸引和留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挑战。部分高端人才会选择直接流向一线城市上海。

4. 生活成本与消费水平:
上海的生活成本: 上海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生活成本都远高于武汉。为了维持与上海相当的生活水平,当地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薪资。因此,上海的“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昂生活成本的回应。
武汉的生活成本: 武汉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在薪酬上的支付意愿。尽管如此,随着武汉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提升,其生活成本也在逐年上涨。

5. 市场化程度与竞争机制:
上海的市场化程度: 上海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市场机制更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更激烈,尤其是在争夺优质人才方面。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薪酬福利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武汉的市场化程度: 虽然武汉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某些行业或特定领域,市场竞争和价格发现机制可能不如上海成熟,导致薪酬水平未能完全反映劳动力的真实价值。

6. 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润分配:
上海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上海运营的企业,尤其是在金融、科技、高端服务等领域,其盈利能力通常更强,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来支付更高的薪资。
武汉企业的盈利能力: 武汉的企业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一些传统行业或中低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这限制了它们在工资上的支付能力。

7. 城市发展历史与积累: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之一,拥有更长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和更深厚的资本积累。这种历史性的优势使得上海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人才吸引和国际化等方面积累了更强的竞争力,从而也体现在了更高的平均工资水平上。

总结来说,虽然武汉在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并且正在快速发展,但与上海相比,其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的高端化程度、人才吸引和集聚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导致了工资待遇的差距。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其高工资水平是其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和人才吸引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武汉的工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要达到上海的水平,还需要在产业升级、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持续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均GDP差不多和”工资“差很多,两者不矛盾,因为题主的观察对象不同。事实上,如果题主看的确实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工资,两市的差别就远没有你想象得大。

上海统计年鉴2012

武汉统计年鉴2012

里可以查到,2011年武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5643元,上海为53402元,两者只相差16%。

而且,统计局的在岗职工只包括那些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实际上漏掉了大量非正规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职工。比如

上海统计年鉴2012

显示上海2011年共有840万在岗职工,除去农业人口共有838万人,但从人口普查可以算出,上海共有1230万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差不多400万人,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根本没有被包括在计算平均工资的范围里面。

而在武汉,虽然也出现了在岗职工的漏报,却远没有上海那么严重。比如

武汉统计年鉴2012

显示2011年武汉有498万在岗职工,除去农业人口还剩352万人,而人口普查的计算得出,武汉非农工作人口为370万人,没有被统计在内的只有18万人左右。

而那些没有被统计进去的劳动力,平均来说工资都比较低,那么当两市都把那些没有被统计在内的非正规就业人口算进去后,两市平均工资实际上是差不多的,最起码上海不会比武汉高很多。

上面说的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工资两市其实差不多,而题主所说的工资高一倍,其实不是我在上面计算的这个概念,而应该指的是对于同一个岗位,相同的工作,武汉的工资远低于上海。

我们把不同的岗位用教育程度区分开来,假设有这样的排列(手头没有武汉的分教育工资水平,所以不要在意具体数字):

一个大专学历以上的白领在武汉赚6000,在上海赚8000

一个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办事员在武汉赚3000,在上海赚4000

一个初中或小学学历的农民工在武汉赚1500,在上海赚2000

但两市的不同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上海大专/本科生:中专/高中生:初中小学生=1:2:7

武汉大专/本科生:中专/高中生:初中小学生=2:4:4

那么简单计算可知,虽然每个岗位上海都比武汉高33%,可此时两市的平均工资都是3000。

在上面为了计算方便我给出了非常夸张的教育结构差异,那么两个城市不同教育的人数比例究竟是怎样?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可以算出:

出乎意料:上海的教育水平低于武汉不少,如果算人均教育年限,上海要比武汉低0.4年。如果就算初中以下人口,上海的比例为55.3%,而武汉只有50.9%。相减之后再求比值,能算出在武汉,低端岗位(初中及以下)和中高端岗位(高中以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而在上海,低端岗位比例要比中高端岗位多出22%。

上表也在情理之中。2012年,上海有990万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这部分外来人口70%仅有初中以下学历,而户籍人口中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只有46%。而武汉只有200万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20%,即便外来人口的平均教育程度低于武汉户籍人口,对整个城市的教育结构影响也要远小于上海。

因此,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岗位来说上海的工资都要高于武汉,但上海的低端岗位占比比武汉高得多,两者加权平均,上海的平均工资也就和武汉没什么区别了。

2014/03/23

现在距离该问题的回答已经有60个小时,我解除了匿名。

这个问题同时是

知乎会出现盲目赞同名人现象吗?

的一个小实验,有兴趣的可以去那里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