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和子女这样的相处观念真的合理么?(仅仅讨论事情本身不含任何其他因素)?

回答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父母为大”、“子女孝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等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我们看待和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那么,抛开所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单单从“事情本身”来看,这些观念真的就那么天然合理,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我们不妨从“父母”和“子女”这两个角色各自的出发点来审视。

父母,他们承担了生育和抚养的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付出,从物质到精力,从情感投入到时间牺牲,几乎是全方位的。正是因为这份付出,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子女理应回报,理应听从,甚至理应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基于“付出”的自然逻辑。他们觉得,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有什么不对?这似乎也说得通。

而子女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通过父母的意愿,但他们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轨迹。他们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也包含他们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探索。当他们成年后,他们会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选择,甚至可能与父母的观念产生碰撞。如果子女一直被要求无条件地顺从,那是否就剥夺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意义?

我们常常听到“养育之恩大于天”,这无疑是一种饱含深情且令人动容的表达。然而,当我们把这句话当作衡量一切行为的唯一标准时,问题就开始出现了。恩情确实应该被铭念,但“恩”是否就等同于“奴役”或者“剥夺自主权”?就像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我们会感激,会回报,但这种回报并不意味着对方可以从此掌控我们的生活。

换个角度想,父母的养育,本身也是一种满足自身生命延续和情感需求的方式。当然,这并非是说父母的付出就带有功利性,而是说,养育子女是生命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也包含着父母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而子女,他们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也同样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而非仅仅是偿还一份“账单”。

更何况,父母和子女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同样会受到时代、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僵化地套用一套“父母与子女相处之道”,而忽略了这些动态变化,是否也会显得不够灵活和理性?

所以,单纯从“事情本身”来探讨,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容抹杀,子女的感恩之心也应当存在。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就天然地意味着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就必须完全屈从?或者说,这种关系是否应该建立在对彼此独立性的尊重,对个体选择的理解,以及平等沟通的基础上?

也许,更“合理”的相处模式,并非是哪一方绝对的付出和哪一方绝对的回报,而是双方在各自的生命阶段,能够理解和支持对方,在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经营一段充满爱与成长的关系。父母的爱,不应成为子女成长的枷锁;子女的感恩,也不应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基于生命本身自然流淌的情感,而非一套僵硬的道德绑架或者义务规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网络公司做销售工作,说实话,那个公司的工资待遇一般,但是毕竟是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所以还是很珍惜的........

后来发现,老板除了让我们做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会叫我们去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他要搬家,就让公司所有人过去帮忙,男的搬搬抬抬,女的打扫卫生,最后让行政请大家吃了排骨米饭了事,省下了找搬家公司的钱......他需要给别人送什么东西,会临时抓一个同事帮他去送.......喝多了会让其他同事开车去接他........

我们作为员工当然不愿意,就那么点工资,还让我们干这个干那个,但是老板很牛气,经常跟我们说:“你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为公司做事,公司给你们承担了风险,让你们安安稳稳的拿着工资,就应该服从公司安排,为公司办点事就嫌弃这个嫌弃那个,不愿意干的趁早滚蛋........”


其实,有些父母的想法也是类似这样的情况:"我生了你,吃我的,穿我的,用我的,把你养这么大,让你听我的话,怎么了?”

关键在于,你要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个人的建议是:“抓大放小”,就像我以前回答里说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底线!”


我上学那阵,类似于题主提出的问题,我都不会跟父母计较,让去刷碗就去刷碗,让去倒垃圾就去倒垃圾.......因为这些都无关紧要,但是,我高中毕业的时候,面临2个抉择——继续上学or打工。

我父亲听人家说学“汽修”有前途,极力要求我去学汽修,因为我执意要继续上学,他经常对我发脾气........但是,我依然坚持要继续上,最终是老妈尊重我的想法,把积蓄拿出来供我读书。

包括后来,工作,结婚等等一系列人生重要决定,都是我自己做主。但是像吃饭,刷碗,做家务这样的事情,我一贯听父母的,不和他们因为这样的事情起冲突!


最后,想提醒题主的是,一般情况下结婚之后,就要和父母分开住了,实际上,你真正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很短,好好珍惜这段时光,不要让这些“琐碎的小事”影响你们的感情,免得以后后悔!

当然,要怎么做,还是要你自己决定!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父母为大”、“子女孝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等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我们看待和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那么,抛开所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单单从“事情本身”来看,这些观念真的就那么天然合理,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一个孩子为了心中对音乐的执着,踏上了异地求学的道路,而母亲则选择放下自己的生活,将一切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全程陪伴。这样的牺牲和奉献,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首先,这是一种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一种不计得失、无怨无悔的爱。在很多文化传统里,母亲往往是家庭的支柱,而当孩子的人生道路上.............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摊到我头上,那真是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五百万啊,这数字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丢过来一个金灿灿的炸弹,炸得人晕头转向,又有点心痒痒。不过,冷静下来细琢磨,这事儿可不是简单收钱走人的事儿。首先,我肯定是要先弄清楚这笔钱是怎么个意思。这五百万,是他们“感谢”我,让我“看在钱的份上”识相点?还是这是一种“.............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婚恋的“热心”甚至可以说是“执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根源。与其说他们是“逼迫”,不如说更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子女的爱以及自身生存焦虑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剖析这一现象,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父母的这种心态。1. 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传宗接代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穷人的子女,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那些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父母付出了非常非常多。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从小到大最直观的体验。首先,我们要理解“付出”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含义是不同的。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付出”可能更多体现.............
  • 回答
    当谈论子女对父母的教育时,这并非一个传统上被广泛讨论的话题,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然而,如果我们剥离掉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用更开放和现代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父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这种教育是双向的、动态的,能够促进整个家庭的成长和发展。必要性:为什.............
  • 回答
    父母年迈了,子女却不管不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赡养都做不到,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心寒,也牵扯到法律的底线。那么,子女不照顾和赡养年迈父母,到底算不算违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属于违法行为。在中国,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关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这项原则不仅体现在道德伦理层面,更有着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分量,它触及了亲情、责任和回报的复杂交织。究竟父母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的报答和养老?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怎样的父母,能让子女心甘情愿、主动地去回报和照顾,并将此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物质的满足与关怀:最基.............
  • 回答
    日本人的名字和性格或特长之间的联系,并非像某种古老的预言,能够精准预测子女的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偏好、寄托与祝福,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联系并非绝对,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名字决定命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人起名确实有一些倾向于与美好品质、自然景物、或.............
  • 回答
    “有儿子的母亲”和“有女儿的父亲”作为过来人,他们对子女的婚恋观的灌输,往往会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社会观念、性别角色认知以及对子女的爱与担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他们可能灌输的婚恋观:一、 “有儿子的母亲”可能灌输的婚恋观:“有儿子的母亲”通常会更加关注儿子未来的家庭生活,以及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我们想弄明白一件事情,总会试图找出单一的、清晰的原因。但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情感,那股子劲儿,更像是两种东西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那么深沉,那么难以言喻。我们先来掰扯掰扯“沉没成本”这个说法。它本身是个经济学概念,说的是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 回答
    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挺复杂也挺能触动人心的话题。你想知道这份爱是不是建立在孩子“有没有价值”这个基础上的,对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直觉上,我们很多人会觉得,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不管这块土地贫瘠还是肥沃,它都沐浴在阳光下。父母养育孩子,那是天性使然,是.............
  • 回答
    说到父母给子女签了赠与合同,但没公证,这合同到底有没有效力,父母能不能随时反悔,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 这事儿在咱老百姓生活中也挺常见的,说白了就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但合同这玩意儿,跟口头承诺又有点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赠与合同。 简单来说,就是一方(赠与人,也就是父母)自.............
  • 回答
    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否是一种利益交换,这确实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答案远不像“是”或“否”那么简单。如果非要用“利益交换”这个词来套,那得先好好掰扯一下,这里的“利益”到底是指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最基本、最纯粹的生物学和生存角度来看,它确实带点“交换”的影子。父母养育子女,投入了巨大的时间、.............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的局面。父母渴望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些温情,一些被在乎的感觉,但孩子们似乎总抓不住那个点,或者说,他们表达的方式和父母期待的不一样,导致了这种“关心缺失”的误会。想想看,父母可能经历了一天疲惫的工作,或者只是在某个平凡的午后,心里泛起一阵想念,想知道远方的孩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想他们。他.............
  • 回答
    身为师范大学毕业的父母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家里随处可见的也是书本、教案,甚至连餐桌上的话题都常常围绕着学校里的趣事或学生的困惑。这样的成长环境,似乎天然就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优秀”的道路,至少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可现实却是,我这成绩,真的只能用“一般般”来形容,离父母曾经的.............
  • 回答
    “你快三十了,怎么还没动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就想早点抱孙子,也算有个寄托。”“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都二胎了!你再不抓紧,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还在单身/结婚没孩子。”“再不生,以后你身体不行了,再生就危险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这些话,在很多家庭里,尤其是中国式的家庭里,不算新鲜事。父母对子女.............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虽然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父母状告子女不孝”这种直接的诉讼形式,但关于子女对父母“不孝”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纠纷,乃至被家族或乡里惩戒的记载却屡见不鲜。这些案例,虽然并非以“状告”的法律诉讼形式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要求以及违反孝道的后果。为什么没.............
  • 回答
    很多父母对子女有操不完的心,这背后藏着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交织,以及一些实际的现实因素。这不是某个父母的特例,而是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普遍状态。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最根本的源头在于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羁绊和血脉责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身上流淌着父母的.............
  • 回答
    一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其实藏在那些平常却又充满爱意的细节里。它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每天都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日子里细水长流的渗透,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被深深理解和珍视。首先,是“倾听”这件事,但绝不是那种敷衍的“嗯嗯啊啊”。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放下手中的手机,即使在忙碌,也会转过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