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穷人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父母付出很多?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穷人的子女,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那些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父母付出了非常非常多。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从小到大最直观的体验。

首先,我们要理解“付出”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含义是不同的。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付出”可能更多体现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海外旅行、兴趣班、甚至是一笔丰厚的创业启动资金。这些付出当然是巨大的,但它可能更多地是以一种“锦上添花”或者“理所当然”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对物质的匮乏没有切肤之痛。

而对于穷人家庭的孩子,父母的“付出”则常常是“雪中送炭”式的,它关乎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是什么让穷人的子女特别有“父母付出很多”的感觉?

1. 物质上的极致节俭与牺牲: 穷人家的父母往往需要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孩子们会亲眼看到父母为了省钱而做出的种种牺牲。比如:
食物的节约: 父母宁愿自己吃得简单、粗糙,也要把家里最好的、最营养的留给孩子。孩子可能看到父母偷偷把碗里的肉夹给自己,或者在孩子睡着后才吃剩饭。这种“吃穿不愁”的背后,是父母自己肚子饿着,或者选择最便宜的食物。
衣物的破旧与缝补: 孩子们可能会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或者别人穿过的旧衣服,而父母的衣服可能更旧、更破。父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缝补、修改旧衣,只为省下买新衣的钱。
生活条件的简陋: 家里可能没有多余的电器,取暖、降温、娱乐都依靠最基本的方式。孩子可能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看着父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或者在酷暑中默默忍受。

2. 时间与精力的无限投入: 穷人家的父母,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家庭的运转。
拼命工作: 很多穷人父母可能身兼数职,或者从事最辛苦、最耗费体力的工作,只为多赚一点钱。孩子会看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即使生病也不敢轻易休息,因为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家庭就可能陷入困境。
事必躬亲: 除了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从照顾孩子到打扫卫生,再到修理东西,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亲力亲为,很少有请人帮忙的机会。这种全方位的操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们奔波。
放弃个人需求与梦想: 为了养育孩子,很多父母可能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机会、个人爱好,甚至是健康和幸福。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拼尽全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可能想学习一门手艺或者发展一项事业,但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将这些梦想搁置。

3. 对教育的极端重视与付出: 在很多穷人家庭,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父母会将所有的希望和资源倾注在孩子的教育上。
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 为了学费、补习费、甚至是买一本课外书,父母可能会变卖家中不多的值钱物品,或者向亲戚朋友借债。孩子们看到父母为了让自己吃饱穿暖、有书读而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因此节衣缩食,这种感受是刻骨铭心的。
亲自辅导与陪伴: 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也可能尽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或者至少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这种陪伴和支持,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4. 情感上的无私奉献: 除了物质和时间,穷人父母在情感上也常常是无私的。
精神支持: 在孩子遇到挫折、感到迷茫时,父母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即便他们自己也深陷困境。他们会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努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
承受委屈与误解: 有时候,孩子可能因为年轻不懂事,或者受到外界影响,会误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而穷人父母往往会默默承受这些,很少抱怨,只希望孩子能理解。

为什么这种感觉会如此强烈?

对比效应: 穷人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尤其是有钱的同学或亲戚)之间的差距。当他们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是自己父母无法提供的,他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父母为了让他们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
生存的压力: 对于穷人家庭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战斗”。父母为了“活下去”和“让孩子活得更好”而付出的努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存质量。这种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付出,其分量自然比纯粹的物质赠予要重得多。
情感的深刻体验: 当你看着父母为了你而忍饥挨饿、受冻挨累,看着他们因为你的学费而愁眉不展,你会不仅仅是“知道”他们付出了,更是“感受”到了那种心酸和爱。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记忆中,塑造他们对父母付出的认知。

然而,这种“父母付出很多”的感觉,也可能伴随一些复杂的情绪和影响:

内疚感: 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不能给父母带来更好的生活而感到内疚,尤其是当他们看到父母的辛苦。
回报的压力: 这种感觉也可能转化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回报的压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改变家庭的命运。
偶尔的抱怨与不解: 即使是穷人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而抱怨父母“不够好”,或者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这种不解往往会转化为理解和感恩。
对物质的渴望: 长期处于物质匮乏中,也可能导致孩子对物质产生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将来能获得财富,从而弥补童年的缺失,或者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总而言之,穷人的子女认为自己父母付出很多,是一种基于切身体验和深刻情感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是对父母物质付出的量化,更是对他们时间、精力、情感牺牲以及为孩子未来所做的无私奉献的深刻理解和感念。这种感受是他们成长经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往往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强大的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富人更倾向于放飞自己的子女,给他们尽量好的条件,和尽量少的束缚,让孩子去广大的世界自由发挥。孩子不会从父母身上收获太大的压力。

而有些穷人,会把孩子作为投资栓住,感情和物质都需要孩子的回报。

以这两种不同心态教育出的孩子,当然会有不同。并且富人的孩子也可以是很感恩和孝顺的,只是不会把对父母的回报时时挂在嘴上,而是去理解父母的需求,需要的时候尽力满足。

user avatar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

只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需要哭穷,所以把困难啊,父母辛劳啊什么的挂在嘴边。富人家的孩子会把这些放在心里。

那些媒体上的“我父母月收入只有xxxx供我读书付出很多”的孩子,多半是在期待捐助吧?学校里这样讲话的孩子,多半是在争贫困生补助金吧?到了社会之后讲这种话的孩子多半是在跟自己对象谈彩礼嫁妆讨价还价吧? 真的是感恩到了极致所以发自肺腑挂在嘴边的吗?我觉得并不是。卖惨的成分多一点。大家回忆一下,身边的穷苦出身的普通孩子,有几个在私底下把父母付出挂在嘴边的?

反而,我认识的富二代官二代们(都是小富小官),公开场合一般不会把感恩父母之类的话挂在嘴上,私底下尤其是喝多了点酒却会常常说起自己爹妈当年赚钱往上爬遭了多少罪,当年家里穷成个什么13样,爹妈如何拼了老命才攒下了家业,自己能有今天的风光和舒坦全部都是爹妈手上的水泡换来的。他们非常感恩,放在心里感恩的。

其实每个孩子看见父母为自己拼命的时候都感恩,但是有些人需要说出来换取某些东西,有些人不需要说出来一直放在心里。

user avatar

题主首先要求比社会平均水平富

查了下,广州和深圳的平均收入是7000多,我松了口气,可以回答问题了

我们就说这个平均水平吧

别的地方不清楚,在广州地方,如果一个月拿到8000税前,高于平均水平,想提供给子女一个还不错的教育,供他上个不差的大学,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要竭尽全力的

包括我爹妈,都是教师,收入水平是远高于故乡当地的平均水准的,但我一直都觉得日子过的紧紧巴巴的,提供的教育也仅仅是及格水平以上的

如果真的是社会平均水平的家庭教育,我见到最多的是初中辍学打工或者念中专技校或者大专毕业做技术工人的

没有比富士康工厂的低级技工更惨,但也不会好太多

这就是平均水平所能提供的教育和生活现状

所以如果自身是低于平均水平的收入,但是能提供子女上大学的条件,在我看来这不是题主说的“不思进取和道德制高点”,而是很伟大和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且说真的,全世界各地这么多国家,真的特别重视教育的,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一定要让子女受高等教育的,还真的就只有中国的父母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很多国家的父母,是根本不愿意自己节衣缩食来给子女省下教育开支的,没这么好的事

所以穷人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且的确是付出了很多


另外有关这个:

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除了极个别很走运的生在帝豪家或个别智商很高的天气就比别人会赚钱),一般都经历过相当坎坷的奋斗。
做为富人是否有必要让子女知道,你能获得现在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你老爹我奋斗过了,隔壁老王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你老爹我在加班、上培训班,读书、应酬,攒下了一笔钱做生意九死一生几次被对手逼进死胡同最后终于翻了身


这个怎么说呢,暂且不说题主说的到底对不对吧,我放几张图,大家体会体会

这个图截自某个访谈,当被人问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回答的


简单粗暴的认为财富的多寡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把这个社会贫富问题的责任全部都转嫁到个体头上,这不仅是智商问题,而且是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如果自身有钱,仍然这么认为,那么就是无耻和傲慢
如果自身没钱也这么认为,那么就是无能和愚蠢了

user avatar

恩,想到了这幅图,不知道有没有人贴出来


我也是在贴吧上看到的,然后就贴过来了,有点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感觉,大家不要在意啊


最后,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何不食肉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