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国产芯片订单量井喷,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将给国产芯片发展带来哪些新机会?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2021年国产芯片订单量井喷这个现象,以及它为国内芯片产业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契机。

订单量井喷:不止是简单的需求增长

2021年国内芯片订单量的“井喷”,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变化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全球半导体格局的深刻调整。

首先,全球性的“缺芯潮”是直接导火索。 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导致全球芯片产能紧张,交货周期拉长。原本就增长强劲的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不减反增,进一步推高了芯片价格和订单的稀缺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自然会加大对国内芯片供应商的采购力度,以规避国际供应链的脆弱性。

其次,国家战略的持续推动和大力投入是根本支撑。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这种持续的投入,使得国内芯片企业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能扩张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国内企业有了一定的技术和产能基础,能够抓住机会,承接更多订单。

第三,国内应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内在驱动。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领域,在中国市场率先迎来爆发。这些领域对芯片的需求量巨大且多样化,从高端的AI芯片到基础的MCU,都需要大量的芯片供给。国内芯片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些国内市场的需求旺盛期,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第四,过去几年技术积累的初步显现。 不要小看过去几年国内芯片企业在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的点滴积累。虽然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驱动IC、电源管理IC、部分存储芯片、以及一些专用ASIC芯片等,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能够提供性价比高、响应速度快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国内厂商在面临缺芯时,有了更多可以“国产替代”的选择。

新的机会:国产芯片发展的“黄金时期”

订单量的井喷,对于国产芯片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它将为国产芯片的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 市场验证与技术迭代的加速器:
过去,国内芯片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获得大规模的市场验证和应用机会。这次订单的井喷,意味着国内厂商的产品得到了实际应用的检验,也获得了宝贵的反馈数据。大量的订单流转,会促使企业更快速地发现产品中的不足,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迭代和优化。这种“边生产边改进”的模式,是任何实验室研发都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订单来自于真实的市场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政策驱动。这意味着国产芯片正在逐步摆脱“政策性”的标签,真正走向市场化竞争。

2. 产能扩张与供应链成熟的催化剂:
订单量的激增,直接带动了国内芯片制造(Foundry)和封装测试(OSAT)企业产能的扩张。为了满足庞大的订单需求,企业会加大在先进工艺、设备和自动化方面的投入。这将加速国内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成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同时,这也带动了上游原材料、设备和 EDA 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当一个环节的订单量出现井喷时,整个生态链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3. 人才吸引与储备的助推器:
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订单量的激增,直接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好的薪酬待遇。这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加入到国内芯片产业中来。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会更加重视半导体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的流入和培养,是任何高科技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订单井喷带来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累,也将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实战能力的本土人才。

4. 生态构建与产业集聚的契机:
订单井喷,也意味着国内芯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制造、封装、材料、设备、EDA等)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的构建,将有利于分担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成果、降低创新风险,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的进步。同时,也可能带动产业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形成区域性的产业优势。

5. 国际竞争地位的重塑:
虽然目前国内芯片在高端领域仍有差距,但订单的井喷,尤其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对国际厂商的替代,将提升国内芯片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当国内市场需求越来越依赖本土供应时,国际厂商在制定市场策略时也会有所顾忌。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订单的井喷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它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产能瓶颈与技术瓶颈: 即使产能扩张,一些关键的先进制程仍然受制于国外设备和技术。同时,高端设计人才的缺乏、核心IP的受制也是长期问题。
低端同质化竞争: 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盲目追求低端产品和产能扩张,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缺芯潮”的依赖: 过度依赖外部的“缺芯潮”来拉动内需,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国内芯片产业的增长动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对于国产芯片而言,抓住这次订单井喷带来的机遇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要“接单”,更要通过这些订单,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核心在于能否将市场化的订单转化为技术进步的动力,能否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生态。这需要持续的投入、长远的眼光,以及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2021年的井喷,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腾飞的序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

以前同样的芯片,就算国外的更贵也都是买国外的,因为出了问题可以推责任。反之,买国产的出了问题,就得解释你为什么不买国外的偏要买国产货,是不是收了好处什么的。这个并不是决策人员崇洋媚外什么的,而是自保心理下的理性决策而已。

现在么,“国产芯片可能会差一点,但外国货有断供的危险啊”。这理由说起来理直气壮,别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同样,这也是自保心理下的理性决策。毕竟如果你坚持买外国货,真断供了,锅就全背在自己身上了。

从芯片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还真得感谢美国人的禁售之功。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在民用领域搞所谓的高科技封锁是一步臭棋。。。

世界上阻碍民用科技进步的唯一根本阻力就是需求。有了需求,什么资金,人才都是小问题。没有需求,你就是人均诺贝尔奖,到时候也全部转行流失到别的行业去。

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有了足够大的需求,别说中国,黑非洲都能把芯片搞出来,最多是时间长一点(假如某天黑非洲以外的世界消失了,黑非洲恢复人类文明的速度会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

之前国产芯片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国产芯片的需求,人家美国人的芯片价格便宜量又足,你吭哧吭哧搞半天,不就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何必浪费这个资源?没有需求,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岗位,你再多的人才都要流失到其他行业去。然后没有人才,技术发展就会停滞,和国外的差距就进一步加大,国产替代的需求就进一步减弱,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好了,人家帮你把需求造出来了,我听说现在各个大大小小的芯片公司开始到处挖人,芯片行业的工资在贸易战之后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据说现在好一点学校毕业的,有3—5年工作经验的博士一年没有100万已经找不到了,按照这个趋势搞10年,恐怕中国队美国芯片行业的威胁就更大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中年硬件工程师,这段时间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把公司的产品国产化,包扩服务器和终端。

目前公司每年芯片的采购额都在千万级,之前95%都是都是进口货,不管是低端的二级管和MOS管等分立器件,还是高大上的CPU和FPGA,通通进口货,国产的只有电阻电容了。

从去年得到公司的支持开始搞国产化,开始用国产器件替代,才发现我们的很多产品真的可以做到100%的国产!!包括多媒体芯片、FPGA、MCU、网络交换芯片等等,并且已经做出了原型机,下一步就是产品化,预计可以有几大百万的采购额留在中国。

写上面这些是给那些天天诋毁国产器件的人说一下,qnmd。老子东西都做出来摆在那里了,还在那里装鸵鸟。就是看不惯老美的那股傲慢!

我看很多工程师对国产的芯片了解不多,现在把链接发给大家,可以看到应有尽有。mp.weixin.qq.com/s/VgWd

大家有需求可以直接在网上按公司名字找

user avatar

我最近在摆弄单片机,时髦的叫法是MCU。

我上学那会儿(20年前),一水儿的Atmel51单片机,其他的51单片机也是国外的。后来工作的时候,听说有个什么stm32特别厉害,一查资料也是国外意法半导体的。有时候我就感慨,难怪被别人卡脖子,连个单片机都造不好。

不过,作为中国人,心里还是有些不甘,暂时造不出高性能CPU也就算了,怎么会造不出个单片机呢。然后我就给自己找借口,觉得是单片机不值钱吧,或者市场小,或者生态成型了。总之就是不停的给自己洗脑,不想认输。这种不甘,一直持续到去年。

去年帮朋友升级一个项目,这个设备用的是Atmel的52单片机(13年前的一个项目了),我就上网准备找一款单片机用。

结果发现了一个bug般的存在:宏晶STC,价格便宜量又足,魔改51。网站将庸、土、俗做到了极致。

然后发现了全志V831、V833等一众芯片(ARM系)。

还有RISC-V系的GD32V以及超级好用的K210。

此外还有一个MIPS的龙芯1C300B,价格贵了点,一个芯片30多块,做完板子得100以上了,但是性能强啊,除了ADC弱一点、功耗稍微高了点。

当然,除此之外,肯定还有我没发现的国产芯片,没去仔细研究,至于ESP32就不用说了吧,好用的很。

还有,为了给我的树莓派配ADC,我发现了一堆国产做开发板的好厂商,微雪、正点原子、野火、零知、矽速等等等,实在是太猛了,各种板子都有,给你整的明明白白的。你只要不是特别冷门的需求,国内厂商总能满足你。

后来我又去看了一下国外的开发板,发现那叫一个坑爹啊,板子类型不丰富,价格还贵的一批,就国外那些整天领救济金的小年青们,还怎么搞创新啊。

这几年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趋势,就是西方率先发明的东西,最终都是咱们迅速跟进、追平直至赶超最后烂大街。什么3D打印机、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RISC-V等等,就连以前看着科幻的机器狗,现在也有烂大街的趋势。以前我以为稚晖君已经很厉害了,后来我发现网上这样的小青年有很多,他们都能画图、打板、焊接、调试,简直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甚至还有一帮更厉害的中年工程师,在技术上已经逐渐有吊打国外中年人的趋势了。当然祖国的花朵也很厉害,小学生都会用人工智能识别垃圾,然后做垃圾分类。还有小学生教你学swift的呢,佩服!

全产业链真香啊,你想想,单层、双层的电路板,你用传统方式还能自己DIY(蚀刻、钻孔),三层呢?四层呢?你还怎么DIY,嘉立创解君愁啊。还有各种bom商城,直接给你配好,又快又省心。最牛的是,我国正在上升期,各种建设还在继续,创造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不要小看这种需求,它能推动你创新,也能让你的创新变成财富,形成正反馈,能让国人看到希望。好多国外的小青年搞的东西其实非常好,但是就是卖不出去,没那么大的市场,并且还不能被中国小青年看到,一旦我们国家的小青年看到他们的创意,立马就会出现N多山寨,甚至改良品,那种挫败感估计能让外国小青年直接抑郁。

感谢川普,川普是个合格的好同志,感谢stm32涨价,国产芯片一下子就变的不鸡肋了,一下子就变的那么的有性价比,国产芯片设计公司利润空间也有了,各种开发文档也有中文的了,中文看着多亲切啊。各种教学视频比比皆是,学习效率高的很。

通过去年对MCU领域的了解,我就认为MCU这一块,以后注定是我们的天下。甚至中高端其他芯片,也注定要被我们逐渐占领。华为不就是一个例子吗?华为搞出昇腾310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们能迅速搞出一个完整的体系(996也要辩证的看)。

拿下光刻机,未来在数字半导体领域,注定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下。国外模拟半导体元件估计也没有好日子过,一是模拟半导体元件市场在萎缩,二是未来国内竞争激烈的时候,利润空间变低,国内厂商不会放过这点市场的。

再次感谢川普同志!

===========================================

补充,为了跟杠精们抬杠,我特意买了润和的Hispark开发套件(海思Hi3861),去玩了一把鸿蒙-LiteOS-a,这一玩不要紧,文档、开发板、教学视频一整套下来,我突然失去了跟杠精较劲的念头。我发现喷鸿蒙的喷子大多都没认真研究过鸿蒙的架构,所有的喷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意淫之上。这些喷子但凡买过一块鸿蒙配套的开发板,认真撸过一遍代码,都不会黑的那么不到位。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网上反驳杠精的工程师那么少,撸过了就真的不屑于再跟黑子们杠了。

海思真是国内半导体设计里面的扛把子啊,除了东西贵点,真的是强的一批。



2022年3月10日补充:

最近又入手了点国产的板子,左边这个是基于晶晨(Amlogic)A311D芯片的开发板,叫Khadas VIM3 Pro,买它主要是为了搞实时人脸识别。右边那个小的是乐鑫的ESP32-C3开发板,替代8266的新产品,处理器是Risc-V的。

此外,为了替换常用的MT7260N,又买了套乐鑫的网络开发板做测试。

另外,瑞芯微电子的RK,RV系列也不错,只不过手上有一堆intel的破烂还没消化完,暂时就不买了。

user avatar

芯片这玩意,这几天我已经回答过好几次了,今天再补充一点。

大家要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芯片,其实是很廉价的,可以说是论斤卖的

这种芯片呢,制程大多数在90纳米以上。

像这种芯片,其实用处是无处不在的,小到一个温度计、手电、灯管、门铃、微波炉、交通灯,等等,用处太多了。

大家是不是以为这种芯片,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是不是该轮到我们的包打天下呢

事实是恰恰相反的。

这种芯片用量太大、技术太成熟、太便宜,所以大家有使用惯性,都是市面有什么、什么最便宜就用什么。

而且实在是太便宜了,都不值得重新去开发。

更恐怖的是,我们用的是老美的电路设计软件,这些成熟的芯片早就做为模块固化到软件里去了。一个学数电、模电的学生,从本科开始设计电路,里面用到的单元就是这些现成的模块。

软件里设计好了,然后去店里面找名称和代号一模一样的芯片,烧成板子。

所以,这种玩意基本都是被老牌的芯片厂家垄断了的,然后拿到国内来制造的,然后被国内的厂家买走。

宁南山有篇文章里说,我国芯片制造业的利润,连机械制造业都不如。想想看,得有多低!

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这些芯片是永远不可能实现国产替代的。

但是,不妨碍美国也可以用这种芯片来打击一个企业啊!而且也是一打一个准的。

虽然市场上有大量渠道买到,可是你的产品上用了,人家也是很容易发现的。到时候还是你违反了它的强盗法律。用金融支付啥的还是可以来搞你的。

到那个时候,就好比你要建一个房子,连砖都要自己去烧了、去研发一遍了。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这种低级的芯片,我们这边真的在一个一个地做、一个一个地替换了

短时间内,一个芯片的成本从0.2元变成了0.5元,或者100元一斤变成了200元一斤,但是现在也开始试用国产的了。

这种芯片没有任何难度,就是看你要不要做,做出来有没有人愿意用;然后你的产量能有多少,这决定了你的价格能降到多低。

目前虽然稍微贵一点,但是不会被制裁啊,所以,一件产品最终成本就多那么几块钱,值啊!一个温度计的话,增加2毛;一个灯管的话,增加5毛;一套交通灯原本10万,增加200元。


再说一点,现在是情况是:国外的芯片设备,已经跟不上国内芯片厂的采购速度了。

日本的二手设备都在被拆了直接运过来。

设备翻修厂忙得热火朝天。

显然,下一步就是倒逼国内的设备厂加紧出货了。

以前鲜有人问津的国产芯片设备,现在也开始一机难求了。

这些设备,做不了14纳米、7纳米的,90纳米、56纳米还是个问题?


刨根!坚决刨根!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作者洪雨晗

邮箱hongyuhan@pingwest.com

知名芯片调研公司IC Insights曾做过一个有趣的估算,如果想追赶上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起码需要五年时间外加一万亿人民币。这里追赶的对象,指的就是台积电在芯片先进制程上的制造能力。

芯片先进制程的魔力不需赘述,在技术上它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赖以运转的关键;在经济价值上,掌握先进制程能力的台积电2020年创造了1197.8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在战略重要性层面,芯片已关系到产业安全乃至地缘之间的经贸关系……

但有意思的是,事实上,并非所有芯片工厂都在拼命追求制程。全球前五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三星、联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中,中芯国际在制程工艺上不停追赶,然而排名三四号位的联电、格罗方德都已几乎放弃了先进制程的研究。

联电在2018年时已放弃对12nm制程的研发,当时还是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厂的格罗方德也随后宣布放弃7nmFinFET工艺的研发。如今,纵观全球的晶圆代工厂(Foundry)和IDM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实际有能力生产7nm及更小芯片制程的只有台积电、三星以及稍后一步的英特尔(7nm已taped-in)。

为何各大芯片厂商纷纷放弃对先进制程的研制呢?制程更小的芯片性能就一定更好吗?这其中其实有不少门道。

芯片的先进制程,简单来说就是把芯片从大做小,具体是指芯片晶体管栅极宽度的大小,数字越小对应晶体管密度越大, 芯片功耗越低,性能越高,但要实际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从芯片的进化历史来看,芯片的研发主要遵循着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到两年间,芯片的性能会翻一倍,使一块芯片内装上尽可能多的晶体管来提升芯片性能。

上个世纪80年代,芯片内晶体管的大小进入微米级,再到2004年,芯片内的晶体管已微缩至纳米级别。此时,问题陆续出现了,纳米级别的晶体管的集成度和精细化程度非常高,要知道一个原子就有0.1nm,在人类物理认知极限上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出现的最具代表的两个问题是短沟道效应和量子隧穿难题。短沟道效应(short-channel effects)是指“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导电沟道长度降低到十几纳米、甚至几纳米量级时,晶体管出现的一些效应”。这些效应主要包括“阈值电压随着沟道长度降低而降低、漏致势垒降低(Drain-induced barrier lowering)、载流子表面散射、速度饱和(Saturation velocity)、离子化和热电子效应”。

被这些复杂的技术术语绕懵了吧,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晶体管是一个有三个端口的管子——电子从源端跑到漏端,借此完成信息的传递,而决定“跑”的节奏的是其中的一个“开关”,也就是栅端。它的开关由端口对应的电压变化来决定。

而由于大部分时候电子的速度都是全速运转,因此传递信息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芯片一定意义上的效率就由管道长短决定。但是,当管道变得很短后,由于尺寸变小,长沟道时本可以忽略的电场干扰就变多,导致栅端可能“关不严”,也就是所谓的短沟道效应。

短沟道效应对纳米级芯片造成的影响就是,因为管子管不住电,所以只要一通电,芯片内的晶体管就会不停漏电,导致芯片发热和功耗严重,进而影响使用寿命。

直到1999年胡正明教授发明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简称FinFET)—— FinFET可以理解为加强栅对沟道的控制能力,从而减小短沟道效应。由此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个问题的办法,如今台积电、三星能做到5nm/7nm都依赖此项技术。

但是到了3nm阶段,FinFET的三面栅的控制作用减弱,短沟道效应再次凸显。直到下一世代的晶体管结构即所谓Gate-All-Around环绕式栅极技术(简称为GAA结构)出现,问题才得以缓解。它可以简单理解为沟道被栅极四面包裹,从而降低操作电压、减少漏电,降低芯片运算功耗与操作温度,从而继续为摩尔定律续命。如今三星的3nm和台积电的2nm都已采用该技术进行研发。

然而,当制程继续往下走时,又一个难题出现在眼前——量子隧穿效应带来的漏电流。该原理已涉及到量子力学相关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当材料逼近1nm的物理极限时,有一定的电子可以跨过势垒,从而漏电。这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暂时是无解的,因为物理理论还没有搞清楚这个现象。

可以说不管是FinFET结构还是GAA结构,都是人类通过工艺手段来逼近自己的理论极限,但实现这些结构对芯片产业来说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不仅技术难度陡然剧增,工艺成本也让一般的芯片企业望洋兴叹。

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芯片主流设计成本模型图,采用FinFET工艺的5nm芯片设计成本已是28nm工艺设计成本的近8倍,更复杂的GAA结构耗费的设计成本只会更多,这仅仅只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中的设计环节,晶圆代工厂实际研发技术、建厂、买生产设备耗费的资金会更多,如今年三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计划新建的5nm晶圆厂预计投资170亿美金。

对台积电和三星来说投资数百亿美金来建造一座先进制程的晶圆厂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它们已有稳定的客户订单和巨大芯片销量来分担成本,但对于制程相对落后者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

从成本上它们技术不成熟,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资金成本来突破新技术;芯片质量上来说,即便强如三星在生产采用5nm芯片的高通骁龙888时,也遭外界诟病功耗“翻车”、发热严重等问题,后来者更难在开始阶段就保证芯片的良品率和性能;从客户上来说,采用价格更高的先进制程的客户有限,近来手机、平板、PC等消费电子已增长趋缓,在存量市场下新入局者如非价格和性能上更优,没有机会能争夺过三星和台积电的客户,况且这些老牌霸主先进制程的研发成本已被巨额销量所稀释,成本只会更低。

况且,现今全球的缺芯潮缺的更多是成熟制程的芯片。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紧缺的为MCU芯片(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汽车的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等都需要用到这种芯片,它主要由8英寸晶圆生产,芯片的制程普遍在45-130nm之间。

28nm及以上的芯片工艺都可以叫做成熟制程,整个业界技术非常成熟了,厂家对芯片的成本控制也不会相差太多,三星、台积电在该领域对联电、中芯国际来说没有什么绝对优势。如今,成熟制程芯片极缺,只要有晶圆代工厂有产能就不愁销售不出去,完全不会遇到先进制程中的种种问题,对格罗方德和联电来说,现在投资先进制程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两家厂商最近纷纷扩产的也都是成熟制程晶圆厂。

在更广阔的领域,如工业以及军事领域,先进制程芯片反而没有成熟制程芯片可靠。先进制程可以理解为同样功耗、尺寸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但在工业以及军事领域,对芯片的功耗、发热和占用面积上并没有手机、平板那么苛刻,它们更关注的是芯片在各类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如,民用芯片、工业芯片和军用芯片所要求的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就有很大不同。民用级要求0℃~70℃、工业级要求-40℃~85℃、军用级要求-55℃~125℃,这仅仅是温度这一项指标,工业、军用级芯片还有抗干扰、抗冲击乃至航空航天级别的抗辐射等等要求,这些反而是更精密、更细小的先进制程芯片所难以达到的。

先进制程虽好,但实现难度既艰难适用范围也有其局限性。虽然今天芯片已经成了老百姓都在关心的话题,而且人们天天讨论的往往都是谁达到了几纳米,谁停留在几纳米,但对于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芯片产业来说,制程并不是衡量芯片价值的唯一标准。

user avatar

国内现在被卡的是高端设备和工艺

但是芯片种类这么多大多数都用不到多好的,加上这几年开始重视,井喷也很正常

上面有答主已经提到宏晶了,这个厂的单片机是真的便宜好用,唯一的缺点是他官网长这样,第一次访问差点劝退我(逃)

user avatar

从特朗普制裁华为开始,我们公司也开始进行国产芯片替代了。我们公司分成高中低三挡产品,低档产品基于 MCU 很容易就找到了国产兼容 STM32 的芯片。中档产品也有国产替代品,只是种类少些。只是高档产品目前还无法找到国产替代,希望中芯等厂家尽快在制程方面赶上来。这还是我们现有产品的主动替换,是白花研发成本,收益并不大的任务,但是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更是优先国产供应链的了。

哦,最近两年也在尽量避开台湾供应链了,虽然这个也是国产,但是原因你懂的。

user avatar

首先要解决自己制造的问题,否则你井喷的越多,对外依赖的越重。

这个东西单纯靠市场推动有难度。

芯片需求者,会订购高性价比的芯片。

芯片设计者会找便宜的地方流片。

流片的厂商会采购性价比高的设备,除非买不到。

而你的芯片设计者,又是买国外公司IP搭积木,自己缺乏有竞争力的技术。

那么,这种井喷和智能手机的井喷是一样的。

一纸禁令,就能卡死一家公司。

不允许含有美国技术的公司,给某家芯片公司制造,这家芯片公司立即死。

不允许含有美国技术的公司,给某家芯片公司授权IP,这家芯片公司立即死。

不允许含有美国技术的公司,给中国排名前二十名的芯片公司制造和授权IP,这20家公司立即死,所谓井喷的行业,一下子就崩溃掉了。


芯片这种涉及国计民生的东西,还是要有全产业链的,哪怕是个低水平的备胎。

全产业链的意思,是你可以从沙子,矿石,石油这种原材料,一直造到芯片。

美国如果带着盟友一起卡脖子,卡不到你。

市场竞争下,这样做浪费且不经济,一直赔钱,但是小规模存在,必要时可以大规模复制,卡脖子就失去意义了。

用国家的钱,研发这么一条落后但是能用的产业链(譬如,完全自主的28nm生产线)是有必要的。

产业链上下游,可能需要千百家企业,这个东西和军工是一样的,你不能依赖别人。

user avatar

说说自己公司的情况,在19年之前几乎全部芯片都是进口,那个时候国产芯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山寨进口芯片,不可靠。

20年开始,情况开始起变化:

1、军用设备要求100%国产化,可以性能下降成本增加,但是必须国产;

2、进口芯片价格暴涨,有的芯片上涨幅度达到原价几十倍,民用设备必须降成本,开始考虑国产化。

经过一年的改设计和测试,目前对国产芯片有一定改观:

1、产品芯片全国产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某些特定指标会下降;

2、国产芯片质量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么差,相反某些型号甚至优于进口,虽然这样的型号不多。

这两年国产芯片发展迅猛,一方面感谢美帝禁运,导致国家下决定突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感谢狗曰的买办们炒高进口芯片价格,逼得我们不得不国产化。

user avatar

这新闻有点滞后啊,我所知的是从去年贸易战升温的时候就开始了,像我手头设计的产品已经全线都切换国产芯片了,而且现在新选型连台湾芯片都不让用了。

以前我们用的方案都是Ti的,现在换了大陆某公司的,确实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的来说顺利程度还是大大超过我的预期的。

而且他妈的还贼便宜,成本差不多低了一半。这还是在涨了价以后。


回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我们老师当时对国内的芯片产业挺悲观的,说大部分所谓“国产芯片”,无非就是打磨丝印冒充国产,或者切开人家的封装,用电镜拍下die然后照着抄。

但是明显能感觉到现在的国产芯片已经进步太多了。

user avatar

这个我有发言权。

这个我有发言权。

这个我有发言权。

我是发电厂的,而且是搞运行的,500kv的开关刀闸我都操作过,6kv的凝泵变频器我也操作过,6kv磨煤机我也启动过。

可能专业人员就会问了,这跟芯片没啥关系嘛!

的确没啥关系,哈哈哈,你的怀疑很正确,我就是一个芯片专业的门外汉,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我之所以强答,其实就是要看看谁在喷国产,谁喷国产我就怼谁!!!

一个多事的老哥!


打开唱衰的那些人答案就是:

光刻机难度超大啊,好比是两架飞机同向飞翔,一架上的机械臂,要在在另一架上刻出米粒一样的图案……

你这样给我这样的门外汉说,我肯定感觉特别难啊!

但是中国目前已经能在另一架飞机上刻出黄豆大小的图案,国内玩这些技术的人还会感觉遥不可及吗?

我承认很难,但是也不是让我这样的门外汉来开发的呀!

user avatar

21-5-20更新,现在GD都不接订单了。。。。得等6月才出新价格和工期。而且说是工期可能3-5个月。。。呵呵。。。

/****************************************************************************************/

21-5-14更新,本来从STM32F429换成GD32F450就是怕ST没货价格虚高。结果周一淘宝问的GD80周三就涨到120了。。。。客户已经准备不做小批等批量订单了。

/****************************************************************************************/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当你之前当做入门用的7块多的STM32F103C8T6涨到70+了,就这还买不到货的时候。只能用国产代替啊。

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国产现在也买不到货啊!

当然这次缺货潮过去之后,可能中低端的进口芯片就会面临很大问题。大家纷纷发现普通的芯片国产并不比进口差,价格只是2/3甚至1/2。以后谁还费劲的再换回去?更何况还存在断货风险。

国内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发展,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有更多的开发投入才能在硬实力上取得进步,冲击更高端的市场。

user avatar

美国的一通操作实际上是大大利好国产芯片的,按下了华为海思这个龙头,却浮起了大批的龙身和龙尾.

在此之前绝大部分领域内的中国芯片是没有机会的,一个是利润太薄,没有留足够的空间给后来者,对资本也没有吸引力。二是技术太成熟了,形成了稳定的生态,下游厂商不会冒险切换到不成熟的国产芯片方案,软件等相关领域对小众的国产芯片也缺乏适配.

在美国一通操作之后形势发生了明显改变,对我们来说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对美国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现在芯片产业下游的厂商非常没有安全感,美国随性的制裁叠加芯片荒让进口芯片的供应链变得非常不稳定,已经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出货,进一步造成违约.我们公司就有段时间不得不去现货市场抓货,5刀的芯片不得不花50到100刀去买,还不一定能买到. 这就逼着这些厂商做投入进行国产化替代,必须要有备选方案在关键时刻顶上.

国产芯片产业自身也跟着成了蓝海,既然别人明目张胆制裁我,我们政府现在也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进行政策扶持和直接投资,同时带动了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其实芯片虽然属于高科技产业,但真的高端芯片只占一小部分,对于绝大多数的芯片来说,技术已经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了,用钱一砸就发现只是层窗户纸而已,现在既有了钱,又有了下游生态的支持,我仿佛听到了粉碎机轰隆隆发动的声音。

user avatar

建议完全放开大型单机游戏。

需求有了,芯片造出来了,国力上去了,要啥核心价值观没有啊…

user avatar

长期以来,以芯片为首的半导体产业都持续把持在西方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自2018年美ー中全面对抗后,中国为了摆脱半导体受制于人的窘境,开始大力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近年逐渐有了成果。

提高半导体元件的自给率,已经是列入「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之一。

从2020年下半年起,由于科罗娜大流行的冲击和产能失调,爆发了「芯片荒」。

普遍的隔离、居家办公与上网课,对电子通讯设备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也带动了本轮全球半导体相关企业的迅速复苏。

这块每年数万亿市值的产业,如果长期把持在敌人手里,怎么实现产业升级

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与打压,中国企业在采购时要考虑政治因素,没有任何企业能接受供应链随时可能被切断的风险。

互联网与通讯,全都高度依赖芯片。

美国近几届政府(特朗普/拜登)的核心目标从未改变:买美国货、雇美国人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尖端产业的垄断,中国也需要竭尽全力进行公关研发,并且让生产成本低于西方垄断控制的价格。

产业升级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让每个人享受发展红利。

前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输血」,通过内部市场需求让企业逐渐成长起来。

如果能吞下全球的芯片市场,那我们每个人的人均GDP都能提升1000美元

未来会有更多企业遭受西方的打压,资本家的软弱性也会让他们趋向于放弃。

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也不能令人满意,许多人称其为「劝退行业」,人员流失严重,无数从业者撑不过五年就跳槽了。

这些问题都是要解决的,否则....在文件里描绘的蓝图也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user avatar

在实验室呆过几年,也做过一段时间采购,以前预算下来可劲造,当然买进口的啊,钱不是我出的,但是仪器是我用的,顶着上限花钱。当然我们小实验室,一年仪器预算也不超过一百万,但是花钱的心态都是一样的。

后来风向变了,买国外的必须论证,经费年年折上折,不再到期收回没花完的经费。现在我负责采购,一年800万的体量,就一个原则只要有国产替代,坚决买国产,实验室想要国外的,拿出对比实验数据为什么国产的不行。

回答与芯片无关,经历过这几年美国的高科技打压,从国家到个人,有良知的都该觉醒了。

补充一些:做采购最恶心的是什么?

一些进口的设备试剂耗材凭借垄断地位,搞一个独家代理,价格就这样,什么公开招标多家比价,你爱买不买。或者便宜点卖给你仪器,试剂耗材贵的一批,你还得一直捏着鼻子买,要不然几百万的仪器坏了,配件再敲你一笔!原装配件就是明着告诉你我要割你韭菜。我们一个塑料废液瓶裂了,厂家报价8000!说是内部抽真空排废液,我们领导也嘀咕一个塑料瓶这么贵,我网上找了一圈没合适规格,后来换了一个大概20元的厚三角瓶搞定!

国产仪器试剂耗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品牌,都在低价区混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机会来了,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各个国产芯片企业这两年业绩爆棚!给我使劲的奶!让那些靠高科技割韭菜的欧美大爷们吃土去吧!

user avatar

看了立党同学的高赞发言,感觉就是二dai提醒了三sha:有什么好吹的?都是低端芯片嘿,沸腾啥嘿。。。

窝了个大去,报道里都说了是深圳小厂做微控的,底下提的公司也是灵动微电子什么的。

这帮Dai sha不会不知道华为,中兴,紫光,中芯国际吧?中国有人否认中国的顶级公司在半导体产业比米国大幅度落后么?否则是个人就知道的华为被米国国家黑事件还能有个卵用。

从井里爬出来大惊小怪个啥?你们在井里没听说中国人茶叶蛋都吃不起么?

半导体产业难在哪里?前期投入是航天级别的,后期能卖的大多是白菜价。叉子们难道以为只有CPU, GPU才是芯片么?LED灯板上都有,你们mother用的电黄瓜上都有。

这些芯片国际市场上卖都是几分钱,你中国还自研自生产个毛啊(跟民科眼里的圆珠笔芯一样)。可这玩意儿量大啊,比CPU高N个数量级。半导体产业8成的利润在中低端芯片。

中国也有头铁的企业,在某个分支上国产了,可中国一国产,人家国际公司就降价。所以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在市场上存活很难。

现在好了,你米国公司质量好卖得还便宜,可我中国公司怕你这个grandson断供,宁可吃亏也要买国产的

这对谁是天大的好事?对谁是丢客户如丧烤P?

瞅瞅自己的屁股坐哪儿,就该明白你该是什么态度了。立党同学,您说呢?

在半导体产业,中国落后最大的不是芯片设计,是工具(设计软件,光刻机,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几乎全套), 工艺和材料。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有中国自己的企业与市场输血,天大的好事。

就跟京东方的屏幕一样,当年(和现在)多少横裆13往外露的和一群地瓜粉讽刺京东方屏幕不如三星。苹果太君也在搞。但中国良心企业,良心消费者的输血,让京东方立住了。


关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可以看看下面这个:

中国在80~90年代错过了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窗口期(那时vvvv与南韩都是弟弟)。半导体产业让位给了几百条重复引进的彩电生产线。当时联想和柳某人是教父,公知江湖一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2021年国产芯片订单量井喷这个现象,以及它为国内芯片产业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契机。订单量井喷:不止是简单的需求增长2021年国内芯片订单量的“井喷”,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变化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全.............
  • 回答
    褪去青涩,直面现实:《冲破黑暗 Out of Darkness》的毕业答卷,一份直击人心的思考2021年,一批动画专业的毕业生们,用他们的毕业设计《冲破黑暗 Out of Darkness》交出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答卷。这不仅仅是一部技术上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成长、对困境、对希望的真诚表达,它就像一股.............
  • 回答
    《爸妈来自二次元》这部国产动画在2021年10月播出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部试图融合现实生活与二次元元素的动画,它在概念上是挺有意思的,但实际观感嘛,就像一次装修,材料挺新颖,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见仁见智了。亮点与尝试:首先,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那个 “父母是二次元人物” 的设定。.............
  • 回答
    《百妖谱》第二季:惊艳依旧,匠心之作,却也暗藏隐忧2021年7月,《百妖谱》第二季如期而至,对于许多翘首以盼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厚礼。作为国产动画领域的佼佼者,第一季就以其精美的画面、细腻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妖怪文化的独特解读赢得了口碑。那么,第二季是否能延续这份辉煌?在我看来,它在很多方面都做得.............
  • 回答
    《原神》在 2021 年成为 Reddit 浏览量最高的板块,这一成就非常显著,也为我们深入评价这款国产游戏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个现象,一个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以及一个在商业模式和内容驱动上都颇具深度的产品。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详细评价《原神》:一、 游戏品质与核心体验的卓越表.............
  • 回答
    关于“官宣国产新一代战斗机2021年首飞”这一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突破的数字,更承载着国家战略、工业实力以及未来空战想象的重量。首先,我们得明确“新一代”这个词的含义。这通常指的是相比于现役装备,在性能、技术理念上有显著飞跃的战斗机。它不一定直接等同于外界常说的“第.............
  • 回答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亮眼,总计达到31万辆,其中特斯拉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这一情况着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多维度反映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态势。首先,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崛起进入了快车道。 3.............
  • 回答
    2021 年,国际局势波诡云谲,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事件让我对生活在中国感到更加庆幸和幸福。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关于疫苗接种和疫情管控的。那一年的上半年,我看到了大量关于西方国家疫情反复、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印度,经历了.............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分享一下2021年我所在的领域,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和一些结果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AI生成的。背景: 我当时瞄准的是国内高校的普通“非985/211”的省属重点大学或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非核心院系中的青年教师岗位。 这里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指相较于顶尖名校和热门学科,竞争.............
  • 回答
    2021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确实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七成,收入恢复至六成,这无疑是个令人鼓舞的数字。但刨除这些宏观数据,更值得我们深挖的是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细节,它们能更真实地反映出疫情常态化下,人们出游方式、消费习惯以及旅游业本身的变化。一、 “周边游”、“短途游”的持.............
  • 回答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经新鲜出炉,考试定于11月29日进行。作为备考的各位考生,这场“国考”无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公告一发布,各种信息点就如同潮水般涌来,我们得火眼金睛地从中捞出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干货。首先,最直接、最关键的莫过于“招录规模”和“职位分布”。 往年国考招录人数的多少,以及.............
  • 回答
    2021年,我作为一名博士毕业生,开始了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之旅。那一年,正值新冠疫情的余波仍在,但高校的招聘似乎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因为一些政策导向,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求职前的准备:我的专业是[你的具体专业,例如:光学工程],在国外读博期间发表了几篇SCI论文,也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回国求职前.............
  • 回答
    2021年国内的2A游戏团队可不少,虽然“2A”这个概念本身在不同语境下定义会有些模糊,但如果我们将它理解为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制作能力,不追求3A的极致画面和体量,但又能提供较高品质的游戏体验,并且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团队,那么在2021年,确实有不少团队在这一领域耕耘并崭露头角。要详细讲述这些团队.............
  • 回答
    2021年的国庆长假,恰逢新中国成立72周年,这更是激发了许多人想要去祖国各地,用脚步丈量这片广袤土地,亲身感受那份“山河壮美”的渴望。如果你也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心灵与祖国山川同频共振,那么有几个地方,绝对能让你感受到最真切的震撼。第一站:新疆,广袤无垠的北疆风光。提起“山河壮美”,新疆绝对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战绩彪炳,但我们更应关注背后的故事:浅析《长津湖》8天破30亿现象2021年的国庆档,无疑是属于《长津湖》的。仅仅8天时间,这部军事题材的史诗巨制就以雷霆万钧之势,票房轻松突破30亿大关,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个惊人纪录。这个数字,何止是亮眼,简直是震撼,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解读。惊人的票房数字背后.............
  • 回答
    关于“2021年深圳国际弦乐大赛冠军有黑幕”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家长群体。要还原真相,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比赛的背景。深圳国际弦乐大赛(Shenzhen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通常是由政府或者有影响力的艺术机.............
  • 回答
    日本官方将亚速营(Azov Regiment)移出“2021年国际恐怖主义要览”,这个举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国际恐怖主义要览”是个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份由某个国家政府发布的、列举了他们认为的、.............
  • 回答
    2021年是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极不平凡的一年,正如您所言,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如此广泛的成就面前,作为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人,我最关注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军事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实战能力的锻造:这是我最核心的关注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军队的有效作战能力。 军事科技的突.............
  • 回答
    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惊人的1143670亿元,而且增速达到了8.1%。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信息,它们不仅勾勒出过去一年的经济图景,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首先,8.1%的增速,这个数字本身就意义非凡。 强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