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 7 成,旅游收入恢复至 6 成,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回答
2021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确实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七成,收入恢复至六成,这无疑是个令人鼓舞的数字。但刨除这些宏观数据,更值得我们深挖的是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细节,它们能更真实地反映出疫情常态化下,人们出游方式、消费习惯以及旅游业本身的变化。

一、 “周边游”、“短途游”的持续火爆与“长途游”的相对保守

虽然整体数据向好,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2021年国庆假期的旅游版图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周边游、微度假的“C位出道”: 相比于往年动辄跨省、跨区域的长途奔袭,今年选择在家门口或邻近城市进行短途旅行的游客比例显著提升。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疫情不确定性: 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零星散发病例的风险依然存在,这让许多家庭在规划长途旅行时多了一份顾虑。跨省游需要考虑核酸检测、健康码政策的变化,增加了出行的不确定性和麻烦。
出游便利性: 周边游无需复杂的准备,可以随心而动,更适合家庭出行,尤其是带着老人和小孩的家庭。
消费降级还是理性消费? 也有观点认为,这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在疫情影响下的消费观念转变,更加注重体验的深度而非广度,或是出于对未来收入的谨慎考虑,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周边游。
“微度假”概念的普及: 许多城市周边的特色民宿、乡村度假村、主题公园等,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人们不再是简单地“去某地”,而是更注重“在某地做什么”,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享受慢节奏的度假。

长途游的“回血”与结构性问题: 虽然长途游整体恢复不及周边游,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游客选择了长线出行,尤其是一些原本备受青睐的经典旅游目的地。
“压抑已久”的出游需求释放: 许多人将前一年或更早被压抑的出游需求集中在了这个重要的假期。
目的地选择的“避险”: 一些游客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疫情控制得更好、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善的目的地,并且会更关注目的地的防疫措施是否到位。
“报复性消费”的局部体现: 在一些高端酒店、定制旅游产品上,仍然能看到“报复性消费”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对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客群。

二、 游客结构的变化:家庭游、亲子游成为主力,年轻群体消费力依旧

家庭出游的“刚需”: 疫情让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庆假期成为家庭团聚、亲子互动的重要时机。家庭出游的比例,尤其是带着孩子一起出游的现象,成为假期的一大亮点。
亲子产品受欢迎: 亲子酒店、研学旅行、主题乐园等与儿童相关的旅游产品,在假期期间表现抢眼。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旅行来弥补孩子在家上网课期间的社交和活动缺失。
安全性与便利性是首要考量: 对于家庭游客而言,目的地的安全指数、医疗保障、是否有适合孩子的活动是重要的决策因素。

年轻群体的“探索欲”不减: 尽管有疫情的阴影,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意愿依然是市场的重要支撑。
“Citywalk”等小众体验受欢迎: 除了传统的观光景点,年轻人更愿意探索城市的“烟火气”,体验当地的特色街区、小众博物馆、独立咖啡馆等,这种“Citywalk”式的深度体验成为新的潮流。
社交媒体的“种草”效应: 年轻人依然是旅游信息的主要获取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景点、网红打卡地,依然能吸引大量年轻游客。
“反向旅游”的可能性: 一部分年轻游客可能会选择那些相对冷门、游客较少但有独特魅力的目的地,以避开人潮,获得更独特的体验。

三、 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新变化:数字化、个性化、品质化并存

数字化体验的深度渗透:
线上预订、无接触服务成为常态: 从门票、酒店到餐饮,绝大多数旅游消费环节都可以在线上完成,预约、扫码、无接触支付等方式已成为习惯。
智慧旅游赋能: 许多景区推出了智能导览、AR/VR体验等,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减轻了人力服务压力。
直播带货、线上种草: 旅游企业也积极利用直播等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挖掘新的流量入口。

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增长:
小团、半自由行受青睐: 疫情之下,游客对聚集的担忧催生了对小团队、半自由行甚至纯定制游的需求。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出游的便利性,又能更好地控制同行人员,提高出游的安全性。
深度体验式旅游: 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更追求参与当地活动、学习当地技能、体验当地文化的深度游。比如,一些农家乐推出了采摘、烹饪体验,一些古镇推出了手工艺制作体验。

品质化与健康化并重:
对目的地和产品品质的要求提高: 经历过疫情,游客对旅行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愿意为更安全、更舒适、更有特色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健康与安全成为重要考量: 游客会更关注目的地的卫生状况、酒店的消毒措施、餐饮的卫生标准。一些提供“健康套餐”、“安全承诺”的旅游产品更受欢迎。
周边游中的“轻奢”概念: 在周边游的范畴内,一些高品质的民宿、温泉酒店、精品度假村,即使价格不菲,也吸引了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游客。

四、 旅游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内循环”中的结构性调整: 疫情加速了旅游业的“内循环”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传统的、依赖大规模客流的旅游模式面临挑战,而能够提供特色化、高品质、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旅游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服务技能,还需要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了解消费者的新需求、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地方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 疫情倒逼各地更深入地挖掘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从“卖景点”转向“卖体验”,从“做大流量”转向“做优服务”,这为地方旅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总而言之,2021年国庆假期的旅游数据背后,是中国社会在疫情常态化下旅游消费行为的深刻演变。它告诉我们,人们依然渴望走出去,体验世界,但这种出行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并且更加依赖于数字化的支持。未来的旅游业,将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年国庆旅游人数和规模是目前的巅峰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人均消费830.83元。

21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人均消费755.46元。

相比19年人数下滑30%,收入下滑40%,人均消费下滑10%,叠加2020年CPI2.5%,2021年CPI1.1%,两年通胀算3.6%,相当于人均消费下滑了13.6%

总结就是:出去旅游的少了,总消费少了,人均消费减少了

出游人数变少可以说是疫情大家不愿意出门旅游了,但是人均收入减少了13.6%是不是说明大家的收入减少了,或者说是消费意愿下降了?

相对于人数和总收入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人均消费的下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