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和结果如何?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分享一下2021年我所在的领域,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和一些结果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AI生成的。

背景: 我当时瞄准的是国内高校的普通“非985/211”的省属重点大学或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非核心院系中的青年教师岗位。 这里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指相较于顶尖名校和热门学科,竞争压力相对没有那么白热化,但也依然不小。我的学科算是比较传统但又是基础性的,比如人文社科类的某个细分领域,或者理工科的某个应用方向。

求职过程:

1. 信息收集与初步筛选(2020年底 2021年初):
这个阶段主要是“广撒网”加“精细化”。我会关注几个主要渠道:
高校官方网站的招聘启事: 这是最直接的来源。很多学校会把招聘信息挂在人事处或者学院的网站上。我会订阅一些学校的招聘通知邮件。
人才招聘平台: 比如“博后招聘网”、“人才引进网”、“高校人才网”等综合性平台。这些平台会汇总很多学校的信息,省去了逐个访问的麻烦。
学术会议和行业交流: 在参加学术会议时,会留意是否有老师提到自己学校在招聘,或者是否有机会与在高校工作的同行交流招聘信息。有时会有一些“内部消息”。
导师、学长学姐的推荐: 这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他们可能知道一些没有对外公开的岗位需求,或者能提供一些内部的参考信息。
初步筛选: 这一步非常关键。我会根据几个硬性条件来判断是否投递:
学历和毕业院校: 大部分高校对博士毕业院校有一定的要求,至少也是国内“双一流”或国外知名大学。我当时的目标是国内“双一流”以上或者国外QS排名前100左右的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和匹配度: 学校招聘时通常会明确要求研究方向,我会看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否与学院的现有方向有契合度,或者是否能弥补学院的某些空白。
成果要求: 虽然很多青年教师岗位没有特别高的发表论文数量要求,但会有倾向性,比如要求SCI/SSCI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是否有国际会议报告等。
地点和待遇: 我会考虑学校所在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提供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年薪范围等。

2. 材料准备与投递(贯穿2021年全年,高峰期是春季和秋季):
“千篇一律”但又需要“量身定制”的简历和求职信:
简历: 基本信息、教育背景、科研经历(项目、论文、专利、奖项)、教学经历(如果有)、学术服务(审稿、会议组织等)、其他技能等。我通常会针对不同学校稍微调整侧重点。
求职信(Cover Letter): 这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我会认真阅读学校和学院的招聘启事,然后在求职信中表明我对该校该岗位的兴趣,阐述我的研究优势如何契合他们的需求,并简要介绍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我会尽量让它看起来不像是套话连篇,而是真诚地表达我的想法和意愿。
研究陈述(Research Statement): 说明我过去的研究工作、主要发现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这部分需要逻辑清晰,突出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潜力。
教学陈述(Teaching Statement): 说明我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如果作为助教或讲师有经验的话)以及未来愿意承担的课程。即使没有直接教学经验,也可以谈谈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和规划。
推荐信: 通常需要34封,我会选择自己的博士导师、合作过的教授、对我的研究有深入了解的老师来写。提前跟他们沟通好,并提供我的简历和求职材料,方便他们写出有针对性的推荐信。
投递策略: 大部分学校都有一个集中的招聘季。年初和秋季是高峰期。我会同时投递多个学校。投递后,我会记录下投递时间、学校名称、岗位名称,以便后续跟进。

3. 面试与评估(收到Offer前的关键阶段):
初步筛选与电话/视频面试: 收到材料后,学校会进行初步筛选。如果通过,通常会有电话或视频面试,主要了解我的基本情况、研究思路、对学校的了解程度以及沟通能力。
试讲: 这是高校招聘的“标配”。我会准备一到两篇与我研究领域相关但又相对容易理解的课程内容,进行大约3060分钟的试讲。我会注意讲授的逻辑性、清晰度、与听众的互动以及对教学的理解。试讲后通常会有提问环节,会问到研究问题、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
学术报告(Research Presentation): 我会准备一份关于我博士期间最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时长通常在4060分钟,内容要深度和广度兼顾,清晰展示我的研究能力和潜力。报告后是提问环节,问题可能涉及我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创新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谈(与学院领导、系主任、人事处等): 在试讲和学术报告之后,通常会有与学院领导、系主任甚至院长或人事处长的面谈。这部分更侧重于了解我的个人品质、职业规划、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学校发展的看法。他们会问一些关于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未来想做什么、如何融入团队等问题。我也会抓住机会了解学校能提供的具体支持和发展机会。

求职结果(部分):

在2021年,我投递了大约1520个岗位,收到了其中4个学校的面试通知。最终收到了两个Offer,并接受了其中一个。

第一个Offer: 来自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某个非核心学院。试讲和学术报告都比较顺利,面试也让我感觉比较舒适。学校提供的待遇属于中等水平,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也还可以。最终我选择接受了它,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能够让我尽快开始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
第二个Offer: 来自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某个院系。这个学校的整体名气和学术水平更高,但招聘的岗位相对更热门一些。在学术报告环节,我的报告受到了比较多的专业性提问,有些问题我感觉自己答得不够深入,略显紧张。面试过程中,我也感觉自己在一些“软实力”的展现上还有提升空间。最终学校也给了Offer,但相较于第一个Offer,待遇上稍高,但要求也更严格,比如对后续的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有更明确的预期。我当时选择拒绝了第二个Offer,主要是基于对自身研究方向和学校整体学术氛围的匹配度考虑,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第一个Offer的诚意和提供的平台让我感觉更适合我当时的起步阶段。

一些个人感受和总结:

“冷”与“热”并存: 有些学校可能投递了很久都没有回应,也有些学校会很快地发出面试邀请。热门的学科和顶尖的学校,竞争会异常激烈,可能需要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完美的面试表现才能脱颖而出。而相对冷门的学科或者非重点大学,虽然竞争压力稍小,但也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职业规划。
沟通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高校招聘不仅仅看你的研究能力,你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潜力同样重要。试讲和面试就是展示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
心态调整很重要: 求职过程可能会遇到拒绝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反思和改进非常关键。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 有时候感觉学校在招聘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度不够,比如关于薪资待遇、安家费、启动经费的具体细节,在面试前很难获得非常清晰的信息,更多需要通过沟通来了解。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有时候一个合适的岗位出现,恰好你的研究方向匹配,加上良好的面试表现,就成功了。但这背后也包含了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总的来说,2021年国内高校教职的求职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的经历。它既是对过去学术积累的检验,也是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重要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个广告。微博成像、合成孔径雷达、稀疏信号处理、深度学习方向的应届生毕业、实习生、博后、研究生都各种欢迎……欢迎私聊呀。



中科院空天院(原电子所)土博,美国做了五年博后。2020年打算回国,问了博士老板还有坑,就果断回国,走了中科院百人引进,副高职称,百人执行期间对外可以用正高名义拿项目。

回来以后考虑到北京原读博部门已经卷到无以复加令人发指,在老板的建议下去了外地园区(苏州园区)。苏州园区我还是第一个百人,所以卷度确实小了许多……不过压力还是山大,现在中科院百人也是两年后择优考核,和高校的非升即走一个玩法。

另外还是那句话,别犹豫了,有坑赶紧回。青千已经停了两年,今年新设的海优青肉眼可见的会卷到爆炸。我还有中科院还有百人的政策可以走(但也不公开招聘了),我在美国的一个朋友联系了苏大的青千,结果青千的通知就一直不发,耽搁到现在还在滞留……往后中科院百人还会怎么走也是未知数。

想想我读博的时候,百人回来直接就是正高、博导、分房,跟你别说青千大千了。真是早回一年都占便宜……

user avatar

过完年第一周收到了清华的offer,果断接了。在德国剩下的半年可以开开心心心无旁骛地宅家里做研究了。

---------------------------------------------------------

跟母校的老师在联系,感觉回馈比较积极。跟ShanghaiTech的一位朋友通了电话了解了下情况。他说他们那边ap年薪三四十万,有挺多外国人的所以气氛比较international。

------------------------------------------------------

19年国内土博毕业,基础数学方向。在德国做两年博后,疫情期间天天关家里。本来想在国外多转转,现在是真心想尽早回国,所以今年一月开始着手联系国内的老师。目前投了北京上海的几所学校的ap,有消息了再更。

user avatar

今天是6月27日,2021年上半年的高校求职基本已经结束了。我目的比较明确,只尝试了三所高校,层次覆盖了985,211,普通一本,每次都顺利过关。试讲,是找高校教职所必须的。下面就从我的角度分享一下的我的试讲内容,有兴趣的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整理自己的PPT。

至于在我其他回答下面,出现的诸多贬低大学老师、歌颂打工年薪多少多少的观点,我只说以下两点:

1、不是每个评论的人,都有资格在大学教职和进厂打工之间选择;

2、对于有资格选择的人,我想说的是,有人爱面子,有人爱里子;有人看眼前,有人看长远;有人爱闯荡,有人爱稳定。任何行业都有混的好的与不好的,保留你的意见,各执己见就好。

一、试讲时间

我三次试讲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985),15分钟(211),15分钟(一本)。还有一个二本让我去试讲,25分钟,最终因为行程问题没有去。师范类试讲是45分钟,还需要板书,也因为行程问题未参加。

一般在投出简历之后就会有专人跟你联系,确定讲什么内容以及时间的,按照要求来就行。

从个人的经验来看,试讲千万不要超出时间,没人喜欢听你那玩意。你的研究只有你懂,下面的老师多半没你那么熟悉。关键是要讲的精彩,不是要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好比规定时间少一两分钟最好。要求10分钟,我就按8分钟练习。

二、试讲内容

试讲的内容一般都是对方指定的,也只有两种:讲下自己博士期间的创新成果,自己选一门课程试讲一下。

我找的这几个学校,自己的创新成果都要求要讲,个别学校还要求自己选一门课程试讲一下。

课程试讲没什么好说的,我就选了我导师开的课,找之前进高校的师兄要了他当初试讲的PPT,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了。

博士期间创新成果才是最精彩、最能吸引人的,这应该是特别注重的模块。

创新成果试讲就应该多讲一讲自己的成果,宏观一点,多做列举成果的表格,论文多少多少,专利多少多少,都有哪些应用,软著多少,等等。要能全面反映你的水平,格局要大,千万不要太细。

之前遇到一个把自己一篇论文拿出来讲的,真是头铁。谁对你那玩意感兴趣,老师们都睡着了。再说,一篇论文也反映不出的创新成果水平。你的思路应该是告诉各位老师,你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方法去解决,效果很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了几篇论文。而不是具体介绍怎么实现的细节,谁愿意听啊。说的越细,越容易被抓住漏洞提问,自己给自己挖坑。跟我一起试讲的一个博士,就是具体介绍了怎么实现的,各种公式一顿展示,自以为得计,没想到真有一个懂行的老师,当场被问的下不来台,最后还是主持人看不过去岔开了。

下面一节重点讲一讲博士创新成果部分的PPT架构。

三、试讲PPT

试讲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很厉害,因此重点应该多展示自己的原创成果。但是,也不能直接列几个表格告诉别人我发了几篇论文、几个专利,这样非常没有技术含量。不仅要有成果,而且要把故事讲得好听,让大家觉得你的研究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因此,你所讲的每一个创新点,都必须放到一个具体的研究背景下面去。也就是告诉别人,你不是玩概念、玩虚的、只发了几篇论文的博士,而是你的研究点都来自于具体的工程问题,是从现实问题提炼出来的,并且你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的研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价值很高。这才是讲博士创新成果的关键,如果只是简单堆砌论文,没有任何意义。

我建议的PPT架构如下(个人看法与经验,高人坚持自己就好):

3.1 封面

简单写下“XXX大学面试汇报”,自己姓名等信息,简约一点,一张PPT。

3.2 自己情况的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籍贯、本硕博学校、专业等信息,下面的绝大部分老师是不知道的,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一张PPT就行,不用太复杂。

3.3 创新成果介绍

这是重点,也是PPT张数最多的。首先上来就用一张PPT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做哪方面的。三句话之内就要交代清楚,一定要专业,不要写水话,也不要太复杂,宏观一点。同时,要放上好看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有图、有文字最好。

接下来分别介绍主要的几个创新点,要有条理性。

首先,要把创新点的名字放在最上面,显眼。接着用一排(三张)图片说明你的创新点新在哪里,用在了哪里。如果有实际应用,那一定要说出来。最后,列举一下这个创新点的学术创新成果有哪些,比如论文1,2,3等。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把自己的创新点和论文等成果连接起来,显得研究很有价值。上面这段最好在一张或两张PPT里讲完,文字不要太多,有些话可以讲但是不要写上去,简洁为主。

如果你的论文被某些课题组引用,那也可以截图上来,说你的论文被多个课题组的工作引用,增加说服力。

创新点的介绍基本按照这个格局来,讲个4或5个创新点差不多了,再多的没必要。

3.4 论文、专利、会议等成果列表

上面已经把你的主要成果说了,但是比较零散,还需要一个表直观的告诉别人你发了哪些论文,哪些专利,哪些学术会议。个人建议以上三类用三张PPT讲,一张PPT太过拥挤。其中,论文那张可以把你所发的顶刊封面列出来,有文字有图片。学术会议列表除了会议名称之外,还可以放几张你在会议现场的照片。

3.5 参与项目介绍

除了论文、专利这些成果外,需要说一下做的项目。可以分为两类:工程类项目和基金类项目。个人建议一张PPT交代清楚就可以,不要写太多列出名字就可以,不要深入去讲。如果有你为主申请成功的基金,或者有你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可以提一句,但也不要深入。

3.6 未来科研方向和可以开设的课程

前面主要介绍了你以前做过什么,但是你未来准备怎么做,也需要交代一下。关于未来方向个人建议写三个点,第一个点可以说继续你博士阶段的研究,第二第三个点可以着重与学院、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一下说,代表你是真的有在规划,也比较有诚意。

接下来就是说说你可以开设的课程。这个你擅长啥就说啥了,不是很重要,形式上有就行。你能开什么课那是学院说了算,写上这个说明你有比较周全的规划,面面俱到。

以上两点也建议在一张PPT内完成,不要说太细,但要说到,感兴趣的自然会问你。

四、 结语

试讲PPT的总体要求要简洁,但是要讲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多讲一讲自己的创新成果,每一个成果都尽量跟实际工程连接起来,而不是空玩理论。讲的过程不要过于啰嗦,每张PPT评论大概安排30秒左右,15分钟试讲也就需要30张PPT而已。

以上,就是我的试讲PPT构架,经过几次试讲,感觉效果很好。按照上面的叙述,完全可以复现我的PPT。

同时,我也把我的PPT做成了一个模板,只需要把上面的图片、文字替换一下,就可以形成你自己的试讲PPT。

或者,通过知乎付费咨询通道获取,留下您的个人邮箱即可,我会发过来的。或者在我主页,找到我微信加我也可以。


祝愿各位博士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教职。

user avatar

近几年听到周边很多朋友说高校求职内卷现象十分严重,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比较一般,本科二本,硕博211,博后海外经历一年,现在就我的经验谈谈国内高校目前的就业形式以及招聘要求。

  1. 南方某城市211,学校平台处于发展期,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该校也属于一般的学院,不是生化环材以及那些大的学院。招聘要求写的不是很明确,都是自己和学院人事处老师联系,之后学院组织面试和试讲,总体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学院也有意向招聘。待遇方面是安家费20万,但和当地的房价比起来有点杯水车薪,年收入税前估计能到20万,具体的可能根据个人的绩效以及项目来定,事业单位编制,不是飞升即走。
  2. 西南某省会211,学校的平台还是不错,但学院能提供的资源就比较少了,要求也不是很高,事业单位编制,对论文的要求比较高,当地的生活水平也还行,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3. 西部211,因为地处西部,所以给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一次性免税发放60万,还有20万房补,每月3k的生活补助,目前是解决配偶工作,副教授职称和待遇。学院的领导和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唯一的缺点是西部,离家乡和内地较远。招聘要求是3篇JCR一区就可以拿到这个待遇,问了一下入职的青椒,承诺的要求都可以兑现。但如果考虑到以后离职以及去其他地方发展,估计有一大笔违约金以及转不动档案等困难,国家现在限制从西部挖人,所以要慎重考虑西部的学校。
  • 招聘要求可以学校的人事处官网看详细的论文要求以及人才待遇,据我所知,中西部的很多高校还可以拿到事业单位编制,如果不是对自己特别高的期待,我觉得可以先找个位置先干着。
  • 目前教师事业单位编制的收入大体上是差不多的,至于科研绩效,目前也缩水比较多,但是也有出成果拿项目比较多的牛人,年终奖励也还是很可观的。
  • 找工作就是多看看、多选选,也没有一个工作可以完美的达到自己的预期,选一个大体上满意的就很好了。

最后祝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user avatar

已上岸。


user avatar

楼上简直都是理工科大牛,文章动不动就10篇起步,来分享下弱渣的经历。

本科民办三本(绝对硬伤了),硕士境外QS排名300以内,博士QS100以内学校人文学科,文科圈子超小所以想问具体的请放过啊。

惭愧,水了三年,手头只有一篇国内核心,当然只能用人文学科没理工科那么容易出成果阿Q式自我安慰下了。领域太冷门,很多刊物都不被AHCI或者SSCI收录,另外还有境外本领域内认可的刊物一篇(国内只认核心或者AHCI, SSCI,等于0,晕死),之前硕士阶段境外本领域刊物发过两篇论文(国内很多学校也不算指标)

结果,目前收到沿海两所二本,以及一所杭州双非一本的offer,人才引进的层次差不多都是倒数的,211基本没有回应,看来没戏,大概是卡第一学历。

说实在的,高校招聘跟公司招聘不一样,差不多所在院系的院长看下简历就知道要不要了,后面就是拉一群委员会来演演戏,考核试讲和面试,不过走个流程而已。要是没人脉没大牛罩着,直接联系院长就好(这也算自己建立人脉吧),他是最终拍板的人,形式同博士套磁。建议别按招聘公告给人事投简历,基本石沉大海的,怀疑国内聊天工具太发达,大家都几百年才打开邮箱看邮件。直接把简历投给院长是效率最高的,最快今天发明天面试。

别看了理工科的毕业生动不动就有SCI几区多少篇啥的就慌了,其实文科跟理工科不一样的,学校老师和领导也自己领域出身,知道文科文章难发(尤其是发AHCI/SSCI),不会太卡文章,主要还是看专业领域对不对口,唯一劣势文章数目少的话,很多人才引进的层次所有的优待享受不到了,因为学校层面明确了核心/AHCI/SSCI文章数目的,很难打破,还有要是第一学历差,没文章想去更好层次的学校也许没机会了。

ALL IN ALL,不要太悲观,我这样的没关系没背景没导师推荐的弱渣都收到了offer,相信大家都比我强很多。

user avatar

先说感受:国内教职内卷太严重了,一批能力一般的老人占据了坑,让后来的优秀者很难进入。加上疫情,国外很多人回来。然而教师待遇基本不变,一线城市依然二十多万,需要靠自己做项目,所以竞争白热化。


自身情况:国内top2本博,国外博后约三年,文章二十多,一作一半以上。


面试教职情况:参加了几个一流985的论坛和面试,总体感觉,


北大:工学院小而精,基本要求青千水平,而且主要看研究方向。一般他们没有明确要求。


浙大:学院说百人没名额,建议海外优青。我的感觉是,百人稍微容易,但这类资源,早就被浙大毕业的霸占干净。内卷空前


上交:机动学院人太多,同一个方向有七八个人做,内卷极其严重,末位淘汰。新成立了一些学院,比如能源创新学院,面试环节冗长,叫官僚。


复旦:能给副高,副高工资18万,惊掉下巴,其他靠横向。


南科大:面试者相当有实力,也比较正规。但总体感觉他们喜欢海外博士,土博一般受待见。


西北985:给准聘教授。



尝试香港Top50大学,顺利拿到offer。感觉是香港的大学面试非常专业,与北美无异。内卷也没有那么严重,PI制,利于发展自己研究方向


终上,国内竞争很激烈。之后会更激烈。而且工资很低,一线城市买房压力太大。只能靠项目,然而项目就要求出去跑,要承受得起各类应酬带来的心酸。希望后来者们能够慎重考虑

user avatar

【0701更新】

上个月参加了川大青年论坛,一起参加的好几位是海外三四年博后,文章几十篇的,真的无地自容。会后与方向负责人进一步沟通,可以特聘副,但川大的待遇真的很一般,自己一直在长三角地区求学,家也在这边,川大专业平台很好,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

【0521更新】

上周面试了南师大,拿到带编职位(人才等级还未申报)。一共四个应聘者,另外三位情况:(1)普通一本,海外博,南大博后,有青基;(2)本硕博985应届;(3)本硕985,海外Top100博。我当天傍晚收到邮件通过,让我准备人才申报。目前我知道(1)号小姐姐没通过,另外两位不知。

——————————————————————————————————————-—

想跟各位高手求经,面临选择。

本硕博985,传统夕阳工科专业,学科实力一般,去年刚来日本TOP2博后。一作SCI六篇,EI四篇。

出国前,投了同城211双一流学科学校,有老师对我感兴趣,但由于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原则上只接收博后。面试完,还是建议我师资博后(一起面试的7人,全是海外和博后出站),比讲师待遇好,出站考核,拿青基和文章可聘至副教(打分制),看了老师组里现有的博后,拿了青基,去年年底出站时留校副教。

来到日本,课题方向跟之前有所不同,花了几个月进入状态。虽然之前就了解了这边组里发文章的情况,量不多,质量高(但限制于某几个期刊)。但进一步了解后,教授和副教授要求极高,轻易不给发文章,而且他们大多只发日本国内期刊和其他少数期刊。虽然在这边长期做下去可以出高质量的成果,但看着目前极卷的行情,想早点回国。

现有两种选择。

(1)目前,博士学校老师希望我能回去,因为专业方向属院内弱势,虽然顶着双一流学科,但院长表明我这种情况大概率可以回去(博后一年的情况,当然形式随时会变)。系主任对我不错,支持我回去,但我比较忧心发展空间,之后跟院里大批其他专业优秀老师竞争,没什么底气,无大佬团队,基本得靠自己。

(2)还是之前双一流学科的学校,再次联系了院里的老师,欢迎我过去。其实不是特别担心外来者融入的情况,但犹豫在日本待一年就回去,还是继续在这里精进。

希望多听取大家的意见,也会持续更新找工作状况。

user avatar

12.24 更新。进行了青年副教授答辩,结果未知,现在在办入职手续。学校有事业单位编制,据说非升即走还未真正落实,目前考核不过转实验岗位,保留编制。

10.07更新。已经顺利回国啦,在南京隔离。学校人事会议也开过了,拟聘用通知也公布了。年底就可以顺利入职了。

更新一下,只申请了一所一直想去的南京211高校,系主任和院长都很认可我的工作。面试很顺利,但是因为我的文章数量确实不多,学校人事处还是建议以讲师录用,走学校的预聘制副教授。现在在等学校的人事会议决定。谈几点我的感想:

1,尽早联系想去的学校和科研组,高校的招聘流程很长且有固定的时间点。先搞清楚每一步的时间点。我不建议申请太多的高校,因为会耗费很多的精力。如果申请不成功自己会受到打击,如果成功了又不去,以后见面了也尴尬,毕竟大概率你联系的教授也是你的同行。我本人也有选择困难症,与其之后纠结,不如找准自己的目标。

2,海外的导师不是很看重文章数量,国内好的高校也开始更重视文章质量,但是学校的人事处进人还是依靠各个指标打分。在没有办法申请青年基金的情况下,文章的分数是我们海外博士唯一能拿到的分数。所以有一定数量的文章也是有必要的。我个人选择尽量保证自己文章的质量,不让自己精力分散。这也导致了我没有办法直接拿到副教授。回国之后可能不得不改变一下发文章的策略。

3,待遇。高校对海外博士都是有一些引进人才待遇的。而且只有你刚回国的那一次机会。之后跳槽的都不算海归了。要明确表达出你是要走引进人才的通道而不是常规师资补充。

先说这么多吧。我还没有完全被录用,下个月回国之后补充。

先占坑,固体力学/计算力学方向。海外博士+博后。文章很少,比不过土博,就三篇一作。一篇jmps,一篇ijnme,一篇computational mechanics。质量都还不错,985不奢望了,今年争取再发篇cmame找个211副教授?

算了,答案被好几个人喷,降低目标,走个211的预聘制通道?目标总要aim high,万一成了呢。

user avatar

同为2021找教职大军中的一员,投了很久,目前手里总算有了几个offer,知乎大佬多,希望各位大佬给点意见。

先介绍下自身情况:国内中部某理工科985本硕,美国top30公立大学的phd,同时又在这个公立大学系统里做了约3年博后;四大天坑之一的材料,目前有N大子刊一篇一作,其余一区一作8篇,二三作若干;

参加了一些985的青年论坛,目前offer情况如下:

1,华科,明确给了长聘正教授(带编制),如果中了帽子,解决老婆工作;年薪税前45w

2,香港top3的tenure track AP,参考北美的tenure制度,月薪7w港币+房补1.2w,可住校内教师公寓,扣除薪资的10%+房补作为房租。

3,西交大,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中了帽子给教授,年薪30w

4,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教授,中了帽子给教授,年薪记不清了

5,哈工大深圳,长聘副教授,中了帽子给教授,年薪40w+

其余的几个985都是特聘系列,不在考虑范围内;个人在1和2中纠结了很久,始终没有选出一个最优解;年龄30,拖家带口,娃即将3岁,正是要入学的年纪,总想做个最好的选择,跪求各位大佬赐教。

user avatar

中部985,急需材料专业,尤其是焊接,材料加工,激光加工,增材制造方向,可以直接给带编制副教授。要是金属材料,也可以,给特聘副。不要化学,生物,材料物理,能源材料等方向,这方面人太多太多了,除非有子刊。

user avatar

22年update一下: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放弃了上海千人(xsc)而非常后悔。

昨天收到了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的通知,算是彻底上岸了。

人这一辈子太看命了,郭嘉抖一抖衣服,掉下的灰尘,真的变成了一座座山。

希望以后能沉下心来,认真做学问,踏实带学生吧

---------------------------------------------------------------------------------------------------------------

结果:2021入职南京某211,副教授。

条件:海博+半年博后,无腿,无熟人,10篇左右工科2-3区文章。

择校:南京某211,无人才计划,副教授。

上海某211,xsc人才计划,特聘副教授。

深圳某网红双非,孔雀计划,AP。

上海top2高校,青年副研究员(口头承诺)。

工资待遇什么的就不给了,大家看看地域,再看看学校档次,估计也就猜的大差不离了,没多少区别。

最近几年环境恶劣,不敢豪赌。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南京“带编”副教授。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带编”只是个笑话,三年首聘期。

个人建议:最近几年稳妥为主,还是尽量不要tenure track,即使再好的平台。除非是大老板的嫡系,那就随便折腾去吧。

user avatar

圈子太小只能匿。就算匿了估计很多人也能轻易猜出来。只求看破不说破。

天坑专业,国内top本,美国大藤院士博,顶级大佬博后,之后独立工作,有作为PI的NSF、DOE合计超过1m经费。受中美打架拖累只能灰溜溜回国求一职位。个人优点是发文章和写本子都不错。学生时代一作十余篇,一cns一大子刊以及jacs若干。独立之后作为最后作者打星有大子刊小子刊jacs angew adv mater若干,写nsf大概写两个能中一个,写中国的面上写一个中一个。缺点是写杰青和重点基本是全差评,评语都是那种说这人在中国都没干啥需要再锻炼,但是人新加坡俩哥们都是直接杰青了才回去的,人也在中国根本啥没干过啊,所以这是个谜。搞了两把科技部重大专项,技术上指标超指南,但都是陪个跑就回家了,而且不像基金委还能收到个评语。

2021,目前进展如下,都是可以直接给正高,不过都带飞升疾走类似tenure track的限制条件

1.头部985,当家院士不在场,然后直接被现场投票判罚滚蛋

2.头部985,启动200万,工资30万,出于特殊原因省市的人才支持已经不能拿了,所以收入就真的只有这么点了...

3. 中上985,谈好启动400万,工资60万。等真去报道签合同就变成了启动一百万,工资20万。

4. 末流985,工资贼高,但工作条件一塌糊涂,实在不敢跳这个坑。

5. 新派双非,收入算下来过百万,经费千万,教学任务很重。

6. 非985的头部211,工资经费都不错,但暗示必须要加入院长团队。还有个中流985也一样,什么都好但是要进大佬团队。我这么一把年纪了也不想再给人当小弟,所以pass

内部人士指出,第一没大佬罩基本没人理(我写面上和重点的巨大落差也证明了这点),第二今年特殊美国大把人找不到位子被迫回来,大家排队跪求,不差你一个,所以工资启动比去年大跳水。加上海外优青已经没我啥事了。我今年的offer确实还不如我去年前年回国的自己的学生好。所以目前打算家里蹲一年看看拜登能不能改变一下尴尬处境,不行的话可能就从了双非了

被虐到都开始怀疑人生了,说不行吧,cns天天找我审稿,说行吧,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天天骂川普这个xx一百遍。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