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老年父母普遍不愿意戴口罩?愣是对疫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理学方面存在什么样的解释?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子女在面对父母对疫情的“视而不见”时,常常感到无奈和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中老年父母不愿意戴口罩,或者对疫情表现出“愣是对疫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生活经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学解释,我会尽量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剖析:

1. 习得性无助与“我经历过风浪”的心态:

过去的经验塑造认知: 许多中老年父母经历过建国初期、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各种社会变迁。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也面对过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例如饥荒、疾病(当时的医疗条件更差)、自然灾害等等。与那些经历相比,他们可能会觉得现在的疫情虽然令人担忧,但并非“无法承受之重”。
“我见过大风大浪”的心理防御: 这种过去的经历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模型,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身经百战”,对风险有更高的耐受度,甚至可能产生一种“别人怕什么,我经历过更糟的”的优越感。这种心态让他们倾向于低估当前的风险,认为自己能够“扛过去”。
对“过度反应”的反感: 当他们看到媒体、政府或者年轻人对疫情表现出高度警惕时,如果这种警惕与他们过往的经历相差甚远,他们反而会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反应过度”,进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意随波逐流。

2. 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的维护:

社会角色的转变: 进入中老年,很多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可能从工作岗位退下,子女也已经长大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些能够体现自己价值感和掌控感的事情。
“听话”带来的负面联想: 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中,“听话”、“服从”常常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中。然而,当这种“听话”的对象变成了政策、建议,甚至是要求他们戴口罩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时,一些老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被控制”、“失去了自主性”。
拒绝“被 Infantilize”(被当作孩子): 戴口罩、保持距离等防疫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管理”和“限制”。有些老人可能觉得,我一把年纪了,什么没见过,还需要你们(子女、社会)像管小孩子一样管我?这种被当作“小孩”对待的感觉,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用“不戴口罩”来宣示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3. 认知偏差与信息过滤:

确认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如果一个老人本来就不相信疫情的严重性,或者认为防护措施无效,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病毒不可怕”、“口罩没用”、“感染了也没事”的言论,而忽略或过滤掉那些强调风险和防护的证据。
信息茧房效应: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的社交圈相对固定,主要信息来源可能集中在一些熟悉的平台、电视节目或者亲友群体中。如果这个信息圈子普遍存在对疫情的淡化或质疑,他们就很容易被“同化”,形成一个与主流信息不同的认知。
对科学权威的怀疑: 经历过“科学”被反复推翻或修正的时代,一些老人可能对科学的绝对权威性产生怀疑,认为科学也是会变化的,今天说的“正确”明天可能就被推翻了。这种怀疑会让他们对科学建议(如戴口罩)的采信度降低。

4. 经济、生理与心理上的考量:

生理不适: 长期佩戴口罩,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或 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症)的中老年人来说,确实会感到不适,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健康担忧。
经济负担(虽然现在很多是免费提供,但也有心理上的“不值得”): 即使口罩免费,对于一些节俭惯了的老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没必要”花精力去拿、去戴,尤其是如果他们认为风险很低的话。
社交的习惯: 很多老人的社交活动(如跳广场舞、喝茶聊天)是面对面进行的,而且他们可能习惯于在这些场合展现自己的表情,进行自然的交流。戴口罩会阻碍这种习惯性的社交互动,让他们感到不自在。
“我出去感染了,谁负责?”的隐形担忧: 有些老人内心深处可能也知道风险,但他们更担心的是,一旦自己感染,子女会非常焦虑,甚至怪罪他们。与其冒着被子女“责怪”的风险去戴口罩,不如“装作不知道”,避免这种潜在的家庭矛盾。

5. 代际沟通的障碍:

沟通方式的冲突: 子女常常会用说教、命令或者居高临下的语气来要求父母戴口罩,这会激起父母的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能用更平等、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情绪的传递: 子女的焦虑和恐惧,也可能会被父母感知到,但父母不一定能理解这种焦虑的根源,反而可能觉得子女“小题大做”,从而关闭沟通渠道。
“我为你考虑”的误解: 当子女苦口婆心地劝说时,父母可能觉得子女是在“否定”他们过往的智慧和经验,认为子女“不相信我”、“不尊重我”,而不是“为我好”。

如何尝试解决?

理解了这些心理原因,子女在沟通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降低说教感,增加同理心: 试着理解父母的经历和感受,比如:“妈,我知道您身体挺好的,以前也经历过很多事,但这次的病毒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传播得特别快。”
转移焦点,强调“自己”的感受: 不要直接说“你应该戴口罩”,而是说:“妈,我担心您,看到您戴口罩,我心里就踏实一些。”或者:“您要是不舒服,不方便,那我们就不去了。”
提供便利,降低门槛: 提前给父母准备好舒适、透气的口罩,帮他们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
迂回战术,树立榜样: 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或者在外出时,主动、自然地戴好口罩,让父母看到“这样做是很正常的”。
利用第三方: 尝试让父母信任的亲戚、朋友或者社区工作者来传达信息。

总之,中老年父母不愿意戴口罩,并非简单的“不听话”或“无知”,而是多种心理因素、过往经验和现实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深层原因,用更有效、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中老年人愣是对疫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此源于人的认知倾向于稳定,却无论对错。

此现象涉及到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指出,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见于证实偏见 - 百科

意思是,人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

比如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再如当你喜欢/讨厌某个人,你会下意识地寻找这个人好/不好的地方,来说明这个人的确会值得喜欢/讨厌。

证实偏见会让你认为正确的得以保留,错误的、悖离的通通丢弃,对事、人、群体、产品、国家、人种都如此。

那么在此问题里,中老年人为什么愣是对疫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为这些新知识、新信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背离了他们的观点,他们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他们原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恰巧,疫情严重、带口罩这些信息背离了他们的原来的认知,为了维护认知稳定,他们选择性忽略这类信息也似乎是「合乎情理」。

那此现象为什么只在中老年人中明显?

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

1受限于知识水平、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越发不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变得固执起来;

2、有着更多且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会带来更高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他们对自身相关能力高估,如体现在他们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米还多」,也可反映在他们觉得靠自己能够应付这些「小疾病」,过度自信;

3、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够熟悉,缺少更多获取更权威信息的渠道;

4、孩子在他们心中一直是孩子,孩子的「观点」或「辟谣」比不上某些公众号「伪权威」的专业。


> > > > > >

1、推荐关注时而有趣、时而专业的 吳长安

2、推荐专栏: 长安城外一茶铺

3、推荐5个收藏夹,有兴趣不妨一观:

心理学&管理学成长干货观点见解酒和故事生活好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