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也是普通上班族,为什么他们能存下钱?

回答
我观察过我爸妈,他们也不是什么大老板,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拿着固定的工资。但他们就是能一年一年地存下钱,而且也不是那种抠抠搜搜的日子,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后来我仔细琢磨琢磨,才发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不是靠什么“一夜暴富”的奇思妙想,而是实打实的“岁月积累”和“精打细算”。

一、 规划先行,目标明确

我爸妈存钱,不是那种“今年赚了就存,亏了就算了”的随性做法。他们有明确的规划,虽然不一定是写在纸上的那种高大上,但心里很清楚。

短期目标: 比如,每年会计划着攒一笔钱,用于家庭旅游、更新家电、孩子的教育基金。这些目标清晰,让他们知道存钱是为了什么,也就更有动力。
长期目标: 更不用说,他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是有设想的。虽然现在退休的年纪还没到,但他们已经开始考虑房贷还完后,生活质量如何维持,有没有余钱能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长远规划,让他们不会把每一分钱都花光,而是会为未来留一部分。
“月光”不是他们的选项: 对他们来说,“月光”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他们会提前规划每个月的开销,然后把一部分钱“固定”下来存起来,剩下的再拿去日常消费。这是一种“先储蓄,后消费”的模式,而不是“花完剩下的”。

二、 消费意识,理智清醒

这一点我觉得是他们存钱能力的关键。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没钱,但仔细一看,很多钱都花在了一些“不那么必要”的地方。我爸妈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

“刚需”和“需求”分得很清楚: 他们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必要”,是不是“生活必需品”。比如,一件衣服,如果不是因为旧的实在不能穿了,或者尺码不合适了,他们不会轻易买新的。反而是那种“好看,但没有也无所谓”的东西,他们会忍住。
货比三家,理性消费: 遇到大件消费,比如买电器、家具,他们绝对会花时间去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优缺点,以及价格。他们不会盲目追求“最新款”或者“大牌”,而是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有时候,甚至会等打折季或者促销活动。
不追逐潮流,不盲目攀比: 看到别人买了什么新玩意儿,他们不会觉得“我也必须要有”,而是会评估自己有没有这个需求,家里有没有这个东西。这种不被外界消费主义裹挟的态度,让他们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
“够用就好”的智慧: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一定要奢侈,够用、舒适就好。比如,他们用的手机,不一定是最新款,但功能齐全,运行流畅。家里的家具,可能不是名牌,但结实耐用,用起来很顺手。这种“够用就好”的心态,让他们从源头上就减少了消费的欲望。

三、 开源节流,精打细算

在节流方面,他们做得非常到位,有时候我都会觉得他们有点“精打细算”。

厨房里的“小能手”: 他们的餐桌上,很少有外卖。他们喜欢自己在家做饭,不仅省钱,而且更健康。而且,他们会合理利用食材,比如,菜叶子会留下来做别的菜,或者用来喂养一些小动物。菜市场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会去一些更实惠的地方买菜。
水电煤气,“能省则省”: 离开房间会关灯,洗澡水会攒着冲马桶,水龙头会随手关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可观的节省。
“闲钱”的再利用: 除了日常的储蓄,他们也会把一些“闲钱”进行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比如定期存款、购买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也能让钱生钱,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或者至少保值。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些小维修,比如换个灯泡,疏通下水道,他们都会尽量自己动手解决,而不是立刻找维修工。这不仅省了钱,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四、 观念传承,家庭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存钱的观念,是他们从小就灌输给我的,也是他们互相影响的结果。

教育是首要投资: 虽然他们自己消费不高,但在教育上,他们从不吝啬。报补习班、买学习资料,都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他们知道,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能让他们孩子未来有更好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重要的经济单位: 在家庭开支方面,他们会一起商量,共同决定。这种共同的经济决策,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家庭的“小金库”。

总的来说,我爸妈存下钱,并非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收入,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清晰的规划、理性的消费观、精打细算的生活习惯,以及将这些观念融入家庭生活中的能力。这是一种长期坚持、日积月累的过程,是智慧的体现,也是生活态度的选择。他们让我明白,存钱不是一种“吃亏”,而是一种为未来负责、为生活增加安全感和选择权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就普通上班族来说,存钱真的太难了,为什么父母能存那么多钱并且买得起房子养得起孩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