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理解「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这句话的含义?

回答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教诲,不如说是一种从蒙昧走向清醒,从理想走向现实,最终回归平和的生命历程。它浓缩了许多人一辈子要去参透的智慧,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们对“伟大”与“平凡”的认知。

初初踏入人生,我们眼中装着的是一个无比宏大而闪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中心,往往是我们伟岸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的“神”,是无所不能的Superman或Superwoman,能解决一切难题,能抵挡一切风雨。我们仰视他们,相信他们拥有的智慧、能力、资源,是天地间最顶尖的存在。他们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征服世界的起点,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坚固的基石。在这个阶段,我们对父母的认知,是带着一层滤镜的,是理想化、神化了的。我们很少去想他们也有疲惫,也有无助,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走出父母的庇护,踏入更广阔的社会。我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事情,经历更多的挑战。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我们渐渐发现,原来世界上并不只有我的父母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人拥有我父母所不曾拥有的技能,很多人能解决我父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人拥有的资源甚至远超我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也有着父母身上曾经让我们觉得“不完美”的地方,也同样会犯错,也会有局限。于是,我们开始慢慢地,有点儿不情愿地,看到了父母身上的“普通”——他们也会老去,也会生病,也会有烦恼,也会有无奈。他们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和我一样,是血肉之躯,是有着七情六欲,也有着自己难以逾越的坎坷。

到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当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或者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后,这种“普通”的认知会更加深刻。我们会发现,原来我曾经以为的“伟大”的父母,也曾为了生活而辛劳奔波,也曾为了我们而牺牲自己的梦想。他们尽力了,他们做到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当我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同样会发现,我所做的,我所能给予的,也并非是无限的,我也有我的局限,我也会有疏忽,我也会有做不到的事。我努力成为一个好父母,但我终究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这句话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指明了一个由“仰望”到“平视”再到“理解”的转化过程。

第一个阶段,我们活在父母的光环下,我们用孩子的视角去定义父母,他们是完美的。
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同时也看到了父母作为普通人的无奈与不易。这是一种觉醒,开始理解父母的付出,也看到了他们作为个体的不易。
第三个阶段,当我们成为父母,或者人生阅历更丰富后,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普通”的意义。我们不再苛求自己完美,不再强求别人超凡,而是拥抱这种“普通”。我们学会了理解父母的局限,也接受了自身的平凡,并且能够平静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明白他们也注定会经历属于自己的成长,也会有着属于他们的“普通”之处。

这是一种成长的必然,也是一种智慧的沉淀。它让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不再用高不可攀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和身边的人。相反,它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曾经的付出,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不易;学会接纳,接纳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不足,不再过度苛责;学会慈爱,慈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一个更真实、更平和的环境中成长。

最终,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人生三阶段”,你会发现,所谓的“普通”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真实,是一种生活的本真。在普通之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也能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踏实的幸福。这是一种放下,也是一种获得,一种对人生更深刻、更宽广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可能是年龄原因,我觉此话是颓废的代表,而且三个阶段毫无进阶,一傻杵到底而已。不比人生三个阶段:“少年,青年,老年”高明多少。

普通与否本身就是相对的,与爱因斯坦比谁都普通。现代价值观更注重自身的超越而不是与别人比。社会应该关注阶层固化问题。个人不宜拿这些破东西给自己放弃找借口。

人要注意的是不轻易放弃也不过高估计自己。

但明显,说这话的人,不是因为他和他家人普通,而是因为他放弃了,颓废了,丧了。

另外,别动不动现代年轻人压力多大,再特么大也大不过日本鬼子刺刀捅上来。。。

user avatar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懂了

第一阶段,别指望靠父母翻身发财

第二阶段,明白了自己的天赋运气不足以翻身发财

第三阶段,明白把翻身发财的希望押在孩子身上是撒币行为

user avatar

首先,这种论调,曾经在一个女同学那里听到过,她和题主的情况一样,为了前两种情况而“哀怨不已”,因为那个时候她也没经历过第三个阶段,现在,她消失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当时那个女同学的观点,比题目里说的还要“悲观”,第一次听说“蚁族”这个词就是从她的嘴里听到的。她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让人失望,不能让她和别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她自己的境遇也不好,她经常抱怨,凭什么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就能想有什么就有什么,自己拼命的奋斗结果还是在底层挣扎。

这是她毕业今年之后发出的感慨,从那时候起,我和认识她的几个同学,都觉得她变了,可能是为了改变“普通”的状态,她拼命的和所谓的不普通的“上层人士”打交道,希望能“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并且从“吃穿住用行”往不普通的“上层人士”靠拢,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似乎确实找到了一些感觉,但是,很快,她就被现实打击的“遍体鳞伤”,她曾经寻求我们找些“普通”人的帮助,但是,很遗憾,有些事情我们真心帮不了她,于是,她失望了,然后,突然就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到现在不知道她身在何处。

百度百科里对于“普通”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

其实,说题目里这句话的人,应该是想表达,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因为各种原因赶不上那些“看上去并不努力,但是先天条件优越的人?”

但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父母,或许父母如果不是“普通人”的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得到“先天”的优势,似乎在起跑线就比别人“领先”。但是,“领先”了,就不普通了?就可以比别人更早的到终点了吗?

具体的例子就不说了,只想说即使是“不普通的人”也会有竞争,也会有成败,他们不会一直“不普通”,很多时候,一开始领先,如果不努力去跑,一旦有“意外”,可能跌的比“普通人”要惨的多,这个各位可以自己去体会。我们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那些“不普通人”的“光鲜时刻”,而忽略了他们不为人知的背后。

关于自己,更多人觉得自己是“平凡”甚至“平庸”的普通人,于是浑浑噩噩,觉得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实际上,很多的所谓“成功人士”在成为“不普通”的人之前,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可能从内心底他们希望成为“不普通”的人,所以,他们承担了很多“普通人”无法承担的压力和风险。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会成功还是会失败,而且,只有最后成功的人才成了“不普通的人”,而失败的人,可能就会像我那个女同学一样......

所以,自己是不是普通人,得看你肯不肯去为了变的不普通去做些什么,承担些什么。如果不能,就不要去抱怨,毕竟那些不普通人的付出,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看不到的!

关于孩子,我想,当年如果有“普通”的父母的话,可能会跟我们说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普通人,以后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

我想,现在应该也有些家长会这么说。个人觉得的,其实,不管是父母,自己,还是孩子,即便是所谓的“普通人”,也一定会有“不普通”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孩子,发现他们“不普通”的地方,加以培养,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他们就会变成“不普通”的人!

总结一下,“普通”和“不普通”个人觉得,这不过是“心理概念”,我想大部分的“普通人”至少都曾经有过“不普通”的梦想。而最终能成为“不普通”的人,最终是坚持下来“实现”了这种梦想而已。所以,个人觉得,不需要抱怨,也不需要“哀怨”,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以后“不普通人”的坯子,要怎么加工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教诲,不如说是一种从蒙昧走向清醒,从理想走向现实,最终回归平和的生命历程。它浓缩了许多人一辈子要去参透的智慧,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们对“伟大”与“平凡”的认知。初初踏入人生,我们眼中装着的是一个无比宏大而闪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中心,往往是我们伟岸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
  • 回答
    “人的异化”,这概念啊,听起来有点沉重,但仔细一琢磨,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真的会影响我们。我对它的理解,更像是一种“失落”——一种人与自身、与劳动、与他人、与自然,甚至与自身创造物的疏离感。首先,咱们得从“劳动”这个最根本的地方说起。马克思老先生在他的早期著作.............
  • 回答
    平板被大家普遍认为是用来“轻办公”的,这四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它的定位。在我看来,“轻办公” вовсе不是“不办公”,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西装革履、面对着一堆纸质文件挥汗如雨的“重度”办公。它更多的是一种更灵活、更便携、更聚焦于特定任务的办公模式,更像是为我们现代生活中那些分散、碎片化的工作.............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在理的,它不是要你出国就得变成另一个样子,而是说,旅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体验那些和自己熟悉的环境不一样的部分。要是你把所有不一样的东西都给排斥了,那还叫旅行吗?更像是把家搬到了另一个地方。咱们一层层地来看这句话怎么说:“当你旅行时,如果你拒绝食物……”食物,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一.............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理心、自省和对人生不公平性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拆解和理解它: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提醒我们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拥有的资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拆解与详细阐述:1. “每当你想要批评.............
  • 回答
    哎呀,小朋友们,你们不喜欢愚公?没关系,老师很理解你们的想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愚公”,看看为什么他会惹你们不高兴,又为什么,也许,他也没那么坏。首先,我得承认,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心里也有点儿“咯噔”一下。是啊,你们说的没错,愚公那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了个自家门口的山,一挖就是几十年,甚至上.............
  • 回答
    人均两千,整鸡只取一片肉,每天只接待十位预约顾客……听到这样的描述,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不是“这得多好吃啊”,而是“这得怎么一个吃法”?这简直像是在挑战我的三观,也挑战着我对“吃饭”这件事的认知。我的第一反应:怀疑大于好奇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在割韭菜?” 人均两千是什么概念?这已经进入了米.............
  • 回答
    捡到手机不还的人,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塞的。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也说说我自己要是遇到这情况会怎么做。一、 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看:不还就是错的首先得明白,手机丢了的人,那得多着急啊。里面可能存着重要的联系人信息、工作资料、生活照片,甚至是支付密码。这不仅仅是个“东西”,很多时候是连接个人生活和情感的.............
  • 回答
    你问我如果在高铁上因为吃泡面被“伺候”了,怎么合法又理性地回击?这事儿我碰到过,虽然当时挺恼火的,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有几招挺管用的,而且不费事儿,又能把道理讲清楚。首先得明白,高铁上是不允许吃泡面的,这个规定挺明确的,主要是考虑到味道和可能产生的蒸汽影响其他乘客。所以,真要被说了,我不会一开始就据.............
  • 回答
    如果我是纪委的一员,面对“水至清则无鱼”这句俗语,我会有几个层面的理解,并且这些理解需要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谈。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水至清则无鱼”指的是水太清澈了,反而鱼无法生存。鱼需要一定的杂质、微生物、水草等作为生存的必需品,比如作为食物来源,提供躲避的场所,或者维持适宜的水体环境。如果水一.............
  • 回答
    这事儿,我得好好说说。我算是他最亲近的人了,当然能“理解”他。但这个理解,里面掺杂的东西可多了去了,可不是一句“我理解”就能概括的。首先,我得承认,听到他要放弃物理这块金字招牌,去卖卤味的时候,我脑子里是闪过一丝丝不甘心的。毕竟,咱家孩子是物理硕士啊!一路拼搏,多少个夜晚苦读,多少实验数据堆积如山,.............
  • 回答
    我倒不觉得直接说自己去游玩就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谁不想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享受生活呢?如果我的老板也是个凡人,能理解这一点,那他或许还会有点羡慕我呢。当然了,我也不是那种没担当的人,真要是公司里有个什么大事离不开我,我肯定还是会以工作为重。但如果只是日常的琐事,我凭什么就不能请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有趣,让我在《天龙八部》的江湖中盘桓了一会儿,仔细琢磨了一下。如果非要我选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去走一遭,我可能会选择——萧峰(乔峰)。当然,我知道,萧峰的一生充满了悲情与坎坷,从被誉为“北乔峰”的丐帮帮主,到被揭露是契丹人后的“叛徒”,再到最后为了和平而自尽,这其中的痛苦和挣扎,足以压垮任何.............
  • 回答
    “清华北大是美国附中”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行已久,并且有着相当的传播力和讨论度。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事实或一个笑话,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情绪、一种批评角度、一种隐喻的表达。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向: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质疑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在培养人才的导向上,是.............
  • 回答
    爱国,对我来说,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时的热血冲动,而是一种深沉的、源自内心的情感连接和责任担当。它更像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同,对这片土地、这片文化、这片人民的深深眷恋,以及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守护和建设的决心。理解爱国,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 根植于历史与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 回答
    家中“无用之物”,这词儿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细琢磨,却又好像抓住了生活里某些难以言说的真实。它不是说那些真正破损、完全失去功能的东西,而是指那些“占着地方”、“看着碍眼”、“用不上”却又被主人保留下来的物件。我理解的“无用之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功能性上的“无用”: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它已经失.............
  • 回答
    矛盾论,这玩意儿可不是个简单的道理,它触及了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最底层逻辑。我理解的矛盾论,不是说世界就是乱糟糟、没法说理的,恰恰相反,它是理解世界复杂性和生命力的关键。咱们打个比方,你看一棵树。一棵树,它有根,有茎,有叶。根往深处扎,汲取养分,这是“向下”的动力;茎往高处长,迎接阳光,这是“向上”.............
  • 回答
    《少年的你》的结局,与其说是对剧情走向的简单收尾,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困境、人性复杂以及未曾预设的救赎的深刻注解。它没有给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反而更像是留白,让观众在看完之后,依旧能感受到那股压抑又温暖的情绪,并且不断回味。电影的结局,陈念考上了大学,周冬雨饰演的陈念选择了沉默,接受了法律的.............
  • 回答
    “钗黛名虽两个,实却一身”这句脂批,堪称是红楼梦批语中的“点睛之笔”,也是理解《红学》的关键切入点之一。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曹雪芹原稿细致入微的解读和深刻体悟之上。要详尽地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面上的差异与内在的契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钗黛作为两个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