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人的异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
“人的异化”,这概念啊,听起来有点沉重,但仔细一琢磨,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真的会影响我们。我对它的理解,更像是一种“失落”——一种人与自身、与劳动、与他人、与自然,甚至与自身创造物的疏离感。

首先,咱们得从“劳动”这个最根本的地方说起。马克思老先生在他的早期著作里,把异化劳动看得特别重。他觉得,对于人来说,劳动本该是展现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却变了味。

你想想,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每天重复做着那个微小、单调的动作,他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自己生产出来的完整产品长什么样。他参与的只是一个环节,一个齿轮。这个劳动,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而做的,而是为了老板的利润,为了工资。他的劳动所得,最终被转化为商品,又被卖回给他,而且是以一个他永远无法完全拥有的价格。

这就产生了一种疏离。他跟他的劳动产品疏离了,产品成了外在于他的东西,甚至成了统治他的力量。他跟劳动过程也疏离了,劳动不再是自觉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而是被迫的、压抑的。他跟他的“类本质”——也就是作为创造者、作为自由活动主体的能力——也疏离了。他不再通过劳动来认识和实现自己,反而是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

这种异化,不光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一样。你可能是个程序员,写代码是你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该是充满智慧的火花。但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不断地在各种平台之间调试,你的创造力被消耗在无休止的碎片化任务里,你可能也觉得自己写的不是“我的”代码,而是“公司需要”的代码,是“市场要求”的代码。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那种“我用我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东西”的感觉,可能就慢慢变淡了。

其次,这种劳动中的异化,还会渗透到其他方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劳动变成一种竞争,变成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斗争时,人们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友善的关系。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把自己看作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同志。合作变成了策略,信任也变得小心翼翼。你可能更关心谁能取代你,谁能让你失业,而不是如何跟同事一起成长,一起创造更好的东西。

甚至,这种疏离感还会蔓延到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上。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事物当作“工具”或者“商品”。人也是一样。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你可能被鼓励去购买更多的东西,拥有更多的“标签”,以此来定义自己。你的价值,似乎跟你的 possessions 挂钩了。你可能不再去感受一件物品本身的美,或者它背后蕴含的匠心,你只看到它是否能为你带来社会地位,是否能满足你的即时享乐。

我们自己也可能变得越来越像商品。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用精心挑选的图片和文字来“销售”自己。我们可能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跟真实的自己,也产生了距离。

更深层次的,我认为异化还体现在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上。工业化和资本的扩张,让我们越来越把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是用来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而不是一个与我们共存、互相依存的生命体。我们对自然的索取,往往是掠夺性的,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也离我们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类本质”越来越远。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人的异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像是一个不断蔓延的网,把人从他本应属于的地方拉开,让他感到孤独、无力、迷茫,感觉自己好像不是自己。它不是一种突然的、戏剧性的事件,而是一种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无能为力。认识到异化,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开始。思考我们为何会这样,以及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一些失落的东西,哪怕只是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回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巧我今天向南开大学的某位大神请教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纠正了我长久以来的误解。秉承着我一贯班门弄斧的习惯,我来贡献一下一个错误的思路和一个稍微正确一点的思路:

Alienation来自于拉丁文的Alienus,字面意思是“其他、异类、异乡人”。哲学上多指个体失去对自己的主宰、自己强迫自己变成另一番模样(譬如变成另一种个体、另一个集团)。

我之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凡聊异化的思想家,都是假定人有一个理所应当的样子(譬如一种圆满的人性、一种完整的生命力)。然后一个不祥的事物让人远离了这种理所应当的吉祥模样,变成了非人的状态。这种不祥的事物可以是现代国家,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可以是铁器农耕,还可以是法国大革命。既然卢梭、黑格尔、马克思、马尔库塞和鲍德里亚都聊这个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应该都是上述这一样的思路。

大神告诉我,我的理解有误:

十八世纪的卢梭有一种静止的人性观念,认为铁器农耕之前的先民人性是完整的、此后的社会人性是有缺陷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上帝的手里,一切都是好的。这暗示社会关系、铁器农耕、科学和艺术这种后来出现的东西“侵蚀”了完整美好的人性。所以人被“异化”了。

但是黑格尔的异化观念则不一样。他所说的异化实际上约等于“自我否定”,即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毁灭自己的倾向。一切人性都是历史的,都处于变动之中。昨天的我已经死了,但这个死了的我的一部分被今天的我继承了。这种“自我否定”,是辩证法成立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辩证法的框架下,绝无一种形而上的稳定人性。一切现存的必然毁灭,一切毁灭的都会重构。这才是黑格尔及其后来者的异化观念。卢梭这个名字应该从上面那个名单上拿掉。

user avatar

异化是人的本能和使命,或者说是所有生命的本能和使命,只是看朝好的方向还是差的方向异化。生命异化的本能来自第一个能够繁殖后代的生命,学界一般称其为“LUCA”。

生命的永生意志,这玩意儿可能是宇宙间最难解释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结合熵增概念和生命的有机物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物质天然具有各种倾向性。而主导地球生命成型的碳,就带有某种低熵倾向。当地球上的碳元素与其它物质结合由一堆无机物转化成了首批有机物生命后,就开启了一段长达数十亿年的低熵求解历程。

LUCA是第一个拥有异化能力的生命,这种能力也是被迫演化成型的。因为永恒的熵增压力让LUCA那个时代之前的生命都难以抵抗,很快就被瓦解,LUCA也不例外。但它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将自己的生命以信息的形式复制备份到新的生命上,从而间接实现了生命的延续。也可以说,繁殖就是生命第一种也可以说最重要的异化能力。

但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复制,复制只是实现永生的第一步,接下来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就是各个复制后代,依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变异,以期找到对抗熵增压力的最优解。而想要得到更多更优的解,就必然要求更多的复制后代,以量变推动质变。所以,作为生命的主宰,基因首要的任务就是让生命繁殖出新的生命,再由新的生命继续进行更多的不同方向的变异。

数十亿年来,LUCA的后代们,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在演化,直到今天这条路线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如果不能异化,没有异化的能力,那这个生命就是一个失败品。换言之,朝有利于永生的方向异化,就是成功的异化,反之,则是失败的异化。

人们总是说人被异化了,感觉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但其实恰恰相反。首先你得明白,什么是人?谁都可以给人下定义,但究竟该以谁的定义为标准?其实,谁下的定义都不会是真理。

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理性思考能力以来,就一直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是万物灵长,拥有天然的优越性,以为有资格主宰这个世界,以为有能力让这个世界按自己的意志运行。但你问问你体内的基因,它会答应吗?

异化这个词被用在人类身上,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改变造成了群体行为的改变,而且带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倾向,似乎是一种背离了人的定义和本质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把人类放在生命数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中来看,人的异化其实跟所有生命的身体进化,也并没有什么区别。其最终目标仍然是为了实现生命的永生,如果人的异化无法找到永生的途径,那人类这种种族最终也会被残酷的熵增压力所消灭。

不要认为人类是天选的唯一的,这个地球上,还有无数其它的生命都是LUCA永生意志的候选。这就好比一场地鼠游戏,人类只是在最近几十万年冒出头来接受游戏玩家的重锤考验而已。某一天,如果人类无法完成基因下达的低熵求解任务,也会像过去几十亿年间被掩埋在地层深处的那些曾经的地球霸主一样,作为化石成为未来地球上某个新的优势种族的研究对象,或者成为它们的燃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的异化”,这概念啊,听起来有点沉重,但仔细一琢磨,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真的会影响我们。我对它的理解,更像是一种“失落”——一种人与自身、与劳动、与他人、与自然,甚至与自身创造物的疏离感。首先,咱们得从“劳动”这个最根本的地方说起。马克思老先生在他的早期著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影响深远的两种思想体系,在女性主义议题上也展现出既有深刻的共鸣,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们都看到了压迫的存在,都希望实现更公正的社会,但在分析压迫根源、提出解放路径以及对女性权利的理解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核心共鸣:看见压迫,追求解放首先,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女.............
  • 回答
    好,咱们就好好聊聊 C 中 `Task` 这个东西,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 AI 痕迹,就当是咱俩对着泡好的茶,把这件事儿说透了。你问关于 `Task` 的疑问,是不是感觉它像个“承诺”?一个异步操作的承诺。你发起一个任务,它告诉你:“嘿,我开始干活了,但可能一会儿才能弄完,你先忙你的。” 然后你就去干.............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个关于日本人的笑话,并尽量详细地讲述给你听:笑话:一个日本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什么事情都做得最好”的比赛。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用最少的燃料制作最美味的拉面”。美国人信心满满地走上台,拿出一台巨大的喷气发动机,往锅里倒了半瓶石油,然后对着锅猛吹。出来的拉面热气.............
  • 回答
    关于“哑人”的故事,与其说是关于他们无法发声的“缺陷”,不如说是关于他们在沟通、情感表达以及与世界互动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力量和智慧。我愿意为您讲述一些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它们或许比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更加触动人心。一、无声的画者: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尤其是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篇章,常常.............
  • 回答
    储殷教授和马东老师关于“大多数人”的争论,可以说是近年来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这场争论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对“大多数人”这个词汇的定义或者统计学上的界定,而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理解。要评价这场争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争论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两个关于狼人杀的问题,尽量说得透彻些,让你听完感觉像是和老玩家聊天的样子。问题一:预言家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身份不那么容易被狼人针对,同时又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这真是个永恒的难题,也是预言家最需要智慧的地方。预言家一站出来,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很容易成为狼人的首要目标。如果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张图(我假设它是一份关于“中国人眼中的亚洲各国”的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图表,或者是以图形化方式呈现的观点集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对近邻的看法。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这张图所呈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关于哪些方面?是经济实力?文化吸引力?历史关系?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你观察到的“美国人花生过敏报道多,中国人少”的情况,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饮食习惯、疾病认知、医疗体系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聊聊饮食习惯的差异。美国人的传统饮食中,花生作为一种零食、配料,甚至在花生酱这种国民级食品中,.............
  • 回答
    人类的空间认知能力,这项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极其复杂的技能,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宝藏。想当年,为了弄清楚我们脑袋里那些“地图”是如何绘制、如何导航的,多少先辈们费尽心思,设计了各种巧妙的实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空间探险”,保证让你听着觉得,哇,原来脑袋里的这点事儿,这么有意思!1. .............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本土起源说”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要说哪种更合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和证据,并看看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向哪里。第一种说法:非洲智人迁徙说(Out of Africa)这可以说是目前全球科学界最广.............
  • 回答
    .......
  • 回答
    斯坦福大学一项关于人体对两种常用Cas9蛋白产生免疫反应的最新研究,无疑给基因编辑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审视,更是对未来基因编辑应用方向的重大指引。首先,这项研究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安全性评估的升级和潜在风险的凸显。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Cas9蛋白作为.............
  • 回答
    在饮食和营养这个领域,想要找到一个“最”误导人的统计数据,其实挺难的,因为很多统计都可能被断章取义或者别有用心地解读。但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我觉得 “某某食物致癌率增加X%” 这样的说法,绝对是榜上有名的“误导炸弹”。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会让人晕头转向:1. 本身的基数有多小?这是最最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