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华北大的确给外国,尤其是美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清北的学生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只是多了一些人生选择而已。人才的流失,这不是清北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普通大学的学生但凡有清北学生的选择权,跑得比谁都快,出去了以后那优越感比谁都强。
对于个人来说,国家从来都应该是为了人民而存在,而不是反过来要求个人为了国家而存在。所以一个国家想要留住人才,正确的思路是为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待遇,而不是用国家、民族这些东西去绑架人才,逼人家牺牲、奉献。
不过这个道理那些叫嚣着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自然不会懂,他们的脑袋里连自由、人权都是贬义词,还怎么可能期待这种人对他人会有抱有任何善意呢?
我想钱理群一定没想到他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今天会被滥用成这个样子,被一群low lifes and losers当武器逮到个人就要用一下。如果当年我还把这个概念当作一句骂人的话,而今我越来越喜欢别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了,因为这就好像一群太监在骂别人过性生活不道德一样。
所以,如果清北人才流失严重,该反思的不是清北,而是国家和社会,该推出什么政策来留住人才。更何况,新中国不是闭关锁国的大清,“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国策,赵发言人的原话更是:中国,来去自由。
出现这种舆论指责的根源就是两个:
我理解的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接收和自身立场与固有三观相符合的信息,对于相左的信息,则选择性的忽视,甚至在如今的信息筛选算法下,根本就看不到那些信息。
对于人才流失方面,文学专业不必去说,毕竟即便是“叛节”文人,自然有广大群众自发和Ta打口水战。国人最在意的,其实还是理工类专业人才的流失,比如理论物理、应用物理、军工、AI、医药等等。
与理工类人才相比,金融经济管理之类专业人才的出走,大家也不太放在心上,反而可能觉得走了以后减缓内卷,不是坏事。
但这里就涉及到了,国内对待理工类人才的待遇,与以五眼联盟国为代表的欧美社会对待这类人才的待遇的横向比较。
理工类人才在欧美社会,做到顶尖的,非常非常非常富有。至于中层和基层,在欧美的福利制度下,除了缴税的时候比较心疼,其他无论是房价、物价、抚养孩子,不说和国内比较,起码他们自己心满意足。为了不引战,我就不说太细了。
若说这是国力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的待遇差,那不妨再看看纯学术类型的人才。
欧美的学术环境和国内带有官场气息的学术环境,只有在两个地方都打过滚的人才会有切身体会。无论是薪资待遇、自由度、申请资金和项目的流程,欧美的学术环境都比国内拉帮结派山头林立等级分明的学术圈要更吸引人,尤其是空有智商而没有背景的人。
我国的学术山头有京沪之分,欧美的学术领域同样有师徒传承、大圈套小圈。但是,我国的人情世故,确实要比欧美更加疏而不漏。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个学生,只因叔叔是院长和博导,从入学到毕业,一路划水。她的师兄师姐做项目都抢着带她,因为她在组里,导师就会重点关照。而且,这里都是正规的手续流程,不涉及一点儿违纪违法。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欧美学术如今深陷在披着政治正确外衣的意识形态泥潭中,红线也渐渐多了起来。即便做纯学术的,也得谨言慎行,不然被撤销诺奖的那位,和用马丁路德金的语录来怼黑人学生的那位,都是前车之鉴。
这些信息,在基于自身立场上预设起来的信息茧房的屏蔽下,是会被茧房里的人刻意无视,或者说,没有渠道了解的。
我是没有打算在国外待着的,我脾气不好、民族情结严重、微左,尤其本科时候还年轻,更加冲动,读书时课上课下都没少跟美国佬吵过架,也在街上和种族歧视的小流氓和老头动过手。要让我一直过这种日子,我可不愿意。
但我能理解那些家境一般,只能靠知识来改变命运的人,留在欧美的决定。
长久以来,我都觉着国人“占据道德高地,绑架旁人牺牲奉献”的思维习惯,除了口嗨,真的没有实际作用。既不能动摇决意投敌的河殇后人,也不能说服趋利避害的精致利己者。无非是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心里多了点包袱,可当绿油油的美元到账的那一刻,也就抛诸脑后了。反而因为被戳爆脊梁骨,不得不靠恨国来度过余生。
对于改换门庭的中科院博士和物理天才尹希来说,你就是骂他们祖宗十八代都是汉奸走狗,真的过起了自己的日子,都没有真金白银有用。
我们为什么讴歌那23位两弹一星勋章的持有者?就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大义,几近圣人,做到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别忘了,此一时彼一时,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荣誉要给,经济利益、发展空间,也不能缺位。不能因为有人愿意做英雄,就不给配得上英雄的待遇。
舆论就是再呼吁一起建设祖国才会有共同的美好未来,人家仰望着拆迁户高高在上,听着资本家996是福报的大言不惭,品着“我家三代努力凭什么不如你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政治正确,也肯定敬谢不敏,逃之夭夭了。
他脚一抬人一走,房子车子爱人孩子全在美国,他就是得新冠死那了,被黑人白人一枪爆头,那也是小概率事件。对他的心境不会有一点影响。
通过指望别人过得不好,来安慰自己过得好,这是不是有点太阿Q了。
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容纳度高了,给人才的待遇提升了,人情、关系、出身这些因素对于人才的求职和晋升造成的影响无限趋近于零,才会有“天下英雄入吾彀”的盛世。
而不是用“你没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的毒鸡汤去解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用“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些丑闻去挑战莘莘学子对于国内人才发展的信心,用“岁数大了来养老”去指责杨振宁那样国家都要重视的人才,用安贫乐道的道德标准去要求钟家父子。
让我比较乐观的是,提高科学家待遇、科学家不该赚得没有明星多之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好事情,说明人民群众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重视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也希望大众的目光不要只放在最光鲜的那几位大佬身上。以获得诺奖、家世显赫的屠呦呦为例子。远的不说,她外祖父姚咏白是中华民国首任财政部国库司司长、中央银行常务理事,户部尚书一样的人物。其子姚庆三也是杰出财政金融家。屠呦呦自小就跟着这位舅舅长大。而她丈夫李廷钊在北京钢铁研究院工作,曾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曾留学苏联。他们有女二人,大女儿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
对于这样的领军人物,诺奖奖金也好,头衔职称高薪也好,她都配得上,哪怕只是锦上添花,也不能不给。与此同时,广大基层科研人员的待遇,却也不该成为内卷下的牺牲品,合肥中科院90多人集体辞职,就是前车之鉴。
一边指责清北学生不为国效力,一边坐视中科院科研人员被挖走,简直是买椟还珠,打错了靶子。
再说第二个,键盘报国。
这个就好理解了吧。
说清华北大是美国附中的,有几个是清华北大,C9出身?
我身边本科C9的同学也有那么几个,即便基本上都要回国发展,但对于选择留在欧美的同学,也没什么大义凛然的指责。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那几位留在欧美的同学,只要脚踏实地,五年左右就能贷款买得起车房,还没有案牍之劳形。而回国的同学们,基本上本科读书的时候,家里就给置办上至少一套房产了,即便如此,也畏国内996如虎,五个里面有四个都想进国企和高校,找个清闲单位,不想赚什么钱,就想有个能好好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工作。
说真的,但凡在国内,能不靠出身、不过分依赖情商去维系那些令你作呕却又不得不维系的人情关系、不靠牺牲和父母爱人子女的相处时间,一样能获得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谁愿意面对着不同文化的大杂烩,面对着肉眼可见的种族歧视,头顶着因为种族而带来的行业天花板,去背井离乡的生活?
那些移民的清北学子,除了家境优渥有转移资产倾向的特权之后,其实和明清之时下南洋的赤贫农民,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29 JUN 2020 更新
不想总把自己的回复置顶在评论区里,所以在此深化一下本文观点。
首先,评论区里有几位读者,提及中国基础教育的白菜价和清北诸校的高额补贴,以此来说明,即便没有申请国家补助,清北学子移民依然有“叛节”之嫌。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爱国之心纵然天地可鉴,政治观却过于简单粗暴,对于政府和人民的权利义务关系,仍停留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朴素阶段。
按照这个思路,一个人如果成功了,是国家制度优越,如果失败了,则是个人努力不足。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和二十年前,将成功归结为个人奋斗,将失败归责为国家落后的那批人有什么不同?正反话全从一张嘴里说了?
要是这么论,企业家盈利要悉数上缴,因为他们获利得益于政策倾斜;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就要随机配对生育,因为他们有责任提高生育率;人死了遗产要如数充公,因为他们生前喘的每一口气都是在中国大地上;房价就应该不断攀升,因为只有各地方财政推高,才能保证天下太平。那么引进黑人来“联姻”的时候,姑娘们是不是必须要响应政策号召?因为她们能长大,也是得益于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啊!
这事情要是这么好办,各地方城市还制定什么人才引进计划?还上亿的砸钱?直接按照学籍所在地遣返,基础教育阶段在哪上学,就在哪工作得了!也免得北上广深落下一个千金市骨以利诱人的名声!
完全鼓吹个人自由的社会,和完全提倡集体奉献的制度,都曾在历史上出现过,也都被人民群众淘汰了。思想教育上的爱国宣传,和高薪清廉的人才制度,要两手抓两手硬。将国家对公民的义务理解为恩赐,貌似大义凛然,其实逻辑内核和资本家996是福报并无不同,都是“我给了你一片土地,引了水渠灌水,你这韭菜就得长起来,还要什么肥料”。倘若由上至下都是这么想,白宫的人做梦都能笑醒。忘了那帮孙子都是怎么挖德国和苏联的墙角了?朝鲜严防死守,美国该偷人一样偷。中国这么大,有些人铁了心想跑,拦得住吗?
清北也好,一二本也好,无论是智商有优势,还是才艺突出,又或是户籍或者民族加了分,总归是遵从国家制定的规矩,自己考取出来的。外国留学生只要分数达标手续正常,无论门槛多低,那也只能录进来。规矩里既然没说“清北毕业生不可移民”,那根据我国司法的无罪推定原则,他们爱移不移都没啥好说的。
但是!如果是拿了国家的经济补助,或者走的公派路线才出国的,就没有理由逃避回国,更没有任何理由去为弄虚作假留在国外而辩护。
因为那不是国家对于每个公民的义务,而是国家对于一个个体公民的优待和提拔。在签署合约的那一刻,就等于默认了合同附带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真的那么喜爱西方文明,那契约精神作为西方文明的核心,是不是该遵守一下?
其次,评论区里出现了“为军国主义招魂”的字眼,搞得我一头雾水。了解以后,才得知国科大季精日的来龙去脉,也才明白这么个冷门问题下的回答为什么突然流量多了起来。
有留学经历,或者常逛外网论坛的人,对季精日的言论可以说是十分熟悉了。这种人(尤其出身大陆)往往表面正常,线下接触的时候,如果不是对言论和用词敏感,往往察觉不出他们批在爱国外衣下的恨国情绪,但到了外网论坛,则立刻化身皿煮斗士全力输出。实话讲,这么一个在推特上说句“我爱中国”就能砸出一串的“人”,突然上了热搜,让我不禁怀疑这是不是清北为了转移视线而挑了这段时间声望高涨的“红色”大学下手【笑】。
我没心思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对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而让他们有了恨国之心。但我知道,不是读书越多,脑子就越好使。主席说,“如果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有的人接收信息的时候,只愿意看到他想看到的内容,屏蔽和他固有认知冲突的内容。这种为军国主义哭灵的人,都不是屁股歪了,是tm投错胎了。根据我个人观察,这样侮辱本国的恨国党,无论去了哪个国家哪个文明,都不会被当地人看得起。这就跟侵华日军看不起汉奸是一个道理。对于这样的人,被开除学籍,哪怕是被剥夺国籍,都是大快人心之事。
良禽自可择木而栖,而乌鸦亦有反哺之情。人心愿往高处走,但低谷时吃过的中国水,不该忘。
几年前公知风头正盛的时候,蒋方舟内涵清华”又红又专“,说清华学生一味维护当局,附和甚众。知乎早年还有拿”又红又专“作为贬义词黑清华的人。
如今风向逆转了,于是清华就从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变成美国附中了。
有些人就是有原罪的,自由主义得势的时候他们被骂当局的狗,民族主义得势了他们又被骂成外国的狗。
2020.8.6补:根据2019年清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小我十届的本科校友总毕业人数2836人,其中出国深造699人,占24.6%。
原始文档链接在:
---------------(以下是原答案)-----------------
至少对于清华来说,人才流失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本人2005本科入学,2009毕业,去年是毕业十周年。校友系统对同届3373名入学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做出有效回答的2617人当中,有八成在国内工作。目前仍在国外的人当中,绝大多数在美国。因为疫情和政治的原因,有不少也想回来了。文末我会把整个统计贴出来。
毕业十年选择的地方,就是未来事业的根基。确实,本科生毕业出国的比例还是很高,但是如果大家学成之后就回来了,那说起来美国顶级高校才是中国附中才对。
网络舆论对事实的关注度是不够的。知乎讨论的原则之一就是,先问是不是,再谈为什么。过去,中国顶级精英知识分子当然是削尖了脑袋要出国的,清华建校时的定位就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升级,精英人才在国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足够好。老婆孩子如果不至于跟着受罪的话,大环境能否支持人才好好做一番事业就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了。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好的选择。和我一起留学的同学里,清华校友相比其他学校回国的比例更高,可能有这个因素。
2011年春我在芝加哥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看到官方数据出来中国的GDP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很难想象,仅仅是在我2005年准备高考的时候,天涯上人们还因为有人乐观预测2030年能不能超过日本而争论不休!如今在2020年的夏天,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可以因为疫情影响而翻盘美国了。一般来说,世界格局的改变是比人的代际更替要来得慢的。中国的发展太迅速,以致于很多人稍微沉醉于过去的印象,其分析就会陷入脱离实际的窘境。
以下是2019年校庆,2005级毕业10周年庆典上展示的统计数据。
P大不了解。
T大则是一直与国家大势密切相关。
民国时代,精英教育,精英层和国名党政府紧抱西方大腿,也就是有了预备学校之盛誉。
前三十年,强调独立自主,T大被改造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又红又专。
改开后,强调国际接轨(其实主要就是接轨美帝,以美为师),所以预备校之名又有复兴之趋势。
今后一段,与美关系紧张,估计又会有服务于复兴之使命重调。
来回偏转,动态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