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整鸡取的是哪一片肉,但肯定不是你们想的那一片,因为鸡没有外生殖器,只有泄殖腔。
如何理解?
很显然是对某些老店的方式生搬硬套,那么结果必然是完犊子。
首先,某些老店限量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厨师觉得我做不了那么多的食物,所以我每天只能招待这么点的人。
那么为什么顾客能接受老店这么干呢?
答案是因为老店经营多年,食客们都认可老店的味道,所以大家也能认可你有点自己的脾气,或者为了食物的味道,这么干。
这是人家的底气,开了这么多年的店,所以敢玩限量销售,因为大家认这个牌子。
但是你丫一个新店,你又没有忠实的顾客,谁也不知道你味道如何,你就这样玩?
那么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因为食物不是一次性消费,只要你不是景区餐厅,你就需要大量回头客,而你这种经营方式,回头客没制造,新客人又吃不到。
那么久而久之,等到噱头一过,就算你做的还行,大家也都忘了你。
倒闭也是理所应当。
而如果味道不行?
哪凉快哪待着去。
天眼妹搜了下价值2000多的餐,看完后心理活动belike:
这不就是蛋挞、皮蛋、蛋炒饭?
要是一整只鸡做好了,只给天眼妹这么一小片,天眼妹可能真的会被气到0^0
如果非要形容这个菜品分量的话,借用大众点评评论区的一句话就是:食堂阿姨的手再抖,打的菜都比这个量大QAQ
天眼妹还仔细看了下大众点评上的产品图,赶脚虽然菜(fen)品(liang)精(gou)致(shao),但是这个价格真的大(shi)可(zai)不(qiang)必(qian)吧?
根据网友们披露的收款信息,天眼妹查了下这家公司——上海繁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2017年成立的,天眼妹发现,虽然收款的信息是这家公司,但是这并不是实际经营餐厅的主体,根据注册地址信息来看,实际经营这个餐厅的公司主体应该是该公司的分公司。
不过话说,分公司的酒类商品经营许可证好像过期了哎…
上海繁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去年刚变更的,新的法定代表人叫做梁同兰,还是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
梁同兰共在7家企业任职,根据这几家公司注册的商标信息,天眼妹还发现了几家餐饮店,也是由梁同兰任职的公司开的。
拾髦看起来应该是一家云南菜馆,背后关联的公司是上海锗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还有一家叫做九道KUDŌ,是一家日料店,背后关联的公司为上海嘉馐餐饮有限公司,天眼妹看了下这家店的人均价格,几乎接近3000元了…
话说这家日料店不会就是“头灶”创立的灵感来源叭?
提问,同是人均2000多的价格,大家更愿意去吃日料呢?还是更愿意去吃中餐omakass咧?
(穷鬼天眼妹选择吃人均20的路边摊摊!
穷人的钱不好骗,因为穷人真的没多少钱;富人的钱也不好骗,因为富人吃过见过,随便拿点三脚猫以次充好,人家能吃出来。
就小中产的钱最好骗,因为他们一方面有那么一点闲钱,另一方面他们也没见过啥,也分不出好坏,随便给他们制造点仪式感、神秘感,他们屁颠屁颠就给你送钱来了。你骗他们,他们还得夸你,还得感谢你。
而且坑小中产的钱还安全,因为小中产能依仗的只有法律法规,所以他们也最迷信法律法规,尤其迷信立法和法条,认为法条上怎么说的,实际就应该怎么样;只要立了什么什么法,就能解决问题,事情就会好起来的。但社会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其实大家都清楚。你坑了穷人,穷人可能豁出去跟你拼命;你坑了富人,富人有的是社会资源和能量报复回来。唯独你坑了小中产,只要你于法律上合规,他们就拿你毫无办法,只能低头认宰。
其实不光网红饭店,那些奢侈品销售的逻辑是一样的,为他们创造利润的主力是小中产。基于小中产们有闲钱且不识货的特性,这些奢侈品撒了欢的PUA,我听说某个牌子的包,不能直接买,只能配货,也就是先买一些他们的其他商品,到了一定数额才能买那个包。并且就算你配货配了不少钱,能不能顺利买到包还得看柜姐脸色。而且人家有质量问题还不退换,裙子洗了一次就坏了,人家跟你讲设计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你洗,简直笑死我了,就这破质量,还有一堆人热捧,觉得人家设计的对,有钱人不在乎……合着人家有钱人买衣服回家都不洗就穿,他们也不在乎给自己做衣服的孟加拉女工上完厕所洗没洗手呗……
给中产一个幻想,他们就能乖乖掏钱,还毫无怨言,还能帮你圆谎,用可悲已经不能形容这种状态了。以前书上讲,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其实是没有完全理解的。现在我理解了,这群人又好骗又驯顺,而且还能帮你解释自我安慰,任君收割。如果这种人多了,那社会能不稳定么?
我只是个穷B,这种高级当,还是留给你们中产上吧。
我不知道知乎现在是怎么了,经常能看到热榜问题的回答只有同一种声音,只顾情绪输出,不仅容不下理性讨论,连最基本的「靠谱」都做不到……
比如这个问题,如果想讨论的话,我们至少也得先确定「这个餐厅到底是哪家」吧?
通过其他平台的搜索,我们很容易确定,这个餐厅叫做「中国菜 · 头灶」: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搬出之前南京的一家餐厅的翻车案例,完全没有回答问题。这能得到 3000 多赞。
排名第二的答案,从头到尾都在说 Obscura 这家餐厅,完全搞错了对象,这能得 2600 多赞。
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知乎创作内容,最基本的,请认真回答问题。
关于这个事情,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人均 2000 多的餐厅,与普通餐厅的区别在于「人们就餐的性质」。普通餐厅人们更在意的是食物本身带来的生理享受(好吃),以及饱腹感(吃得饱)。但到这个价位的高档餐厅,对应的消费人群往往在意的是「食物的艺术价值」。
在这种类型的餐厅「吃一顿饭」,应该类比为「买一幅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画」。
说到艺术价值,这就比较玄乎了。因为一个东西的艺术价值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认可。就像不同的富豪可能对同一个艺术家褒贬不一甚至撕逼。
但只要有少数人认可其价值,这部分人能够支撑这家店持续运营下去,那这种商业模式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上海相同价位的餐厅很多,甚至比它更贵的餐厅都不少。其中大部分都是「每天限量招待顾客,需要提前预订」。比如米其林三星的 Ultraviolet,泰安门,主打南堂川菜的南兴园,做意大利菜的8又1/2,还有各种怀石料理,还有前面那位提到的 Obscura,哪个都不便宜,也都有不少人说坑。
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们都开了挺久(除了Obscura)。
我吃过其中的一些,比如南兴园,我承认「我没有吃懂」,get 不到它的艺术价值在哪里。但我有美食家朋友喜欢到每季度都会去吃一次他家,吃不到就心里痒痒。我同样尊重这种「对艺术价值的喜好」。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过一段时间看看。
这与日料理念背道而驰,怀石应该是能吃完扶墙出去的才正宗。日料店核心就是便宜量大新鲜。
而且日本哲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惜物”,绝不会浪费食材任何一个边角料部位,甚至追求容器也可以吃。更不可能整鸡只取一片。
而且中餐日做,是一种low的做法,九转大肠、葫芦鸭子、松鼠桂鱼、煎转鱼才是正宗高级做法。
基本上所有的日料做法都可以从中餐找到源头,而且这不仅仅是日本人自己也承认的,甚至他们以此为荣,日本人可从来没说任何一种日料做法是日本人发明的。
言归正传
这是我在米其林三星 wayamamura的一顿怀石料理,15000日元(1000人民币)一份。
菜单要正反两面才写得完
我早上没吃饭,中午吃完扶着墙出来的。那个日本大爷还跟我唠了半天,态度无比友好。
这是在米其林一星与太吕本店吃的天妇罗,材料是飞弹和牛跟一些新鲜海产,两个人花了600块钱。
这是在有750年历史的三星园上林三入本店吃抹茶甜品。
两份加起来100元人民币,撑得要死。
这是在青森物产观光大厦,下面图里所有东西加起来100块钱,已经是网罗了青森苹果的所有做法了。
日本物价比中国那可便宜太多了(水果除外),我前几天在沈阳一个本地辽菜店,就俩人吃个便饭,人均花了2000多。没喝酒也没点啥,就一点东北特产。狍子海参鹿筋之类的,完事我俩连米饭都吃光了,绝对没多点。
这是广州日料店价格,海胆刺身2400人民币一盒。
而这是日本海胆价格,3500日元200块钱人民币一大盒
日料店的核心是便宜量大新鲜啊!
而且我在日本去了能有二十多家米其林一星以上餐厅,没有一家打出标牌告诉别人我们是米其林餐厅。甚至还有老板没听说过自己是米其林餐厅,问我是不是搞错了,他平时开r32,用横滨ad08r不用米其林。米其林怎么还有餐厅?
对日本料理感兴趣,可以看我这篇文,是我在日本从南到北吃了一百多家日料店的心得,囊括了日本料理所有的做法和流派。
瞎猜一个!为了洗钱
比如你有一个亿的非法收入不敢拿出来花,你知道怎么洗白吗?
开一个高流水,高利润率,成本可控,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店,比如茅台专卖店,茶叶专卖店,古董店,以前很少有开餐厅的,不过如果有呢,还就得是这种餐厅。
先造势!好名骂名都没所谓,只要出名就行,到处宣传我这里已经预约到明年了,就是这么牛逼。实际上呢,有没有人去都行,到年底按每天客户爆满来做账交税。报营业额一个亿,各种税费加上餐厅真正的运营成本,估计个3000万多点吧,剩下接近7000万补就成了合法利润。贪污受贿的收入,这不就合法了吗。
你还可以把家里真正的生活成本,比如车子房子都放在这个餐厅下面,做大成本,还可以再少交点税。比方说你的七手夏利,折价50万卖给餐厅。住宅一个月2万租给餐厅做员工宿舍。实际上不还都是你自己在用吗。
为什么要选这些行业?因为很容易解释高额流水,茶场买的50元/斤茶叶卖5万元/量,我说我卖出去了而且客人不要发票。
你要是选一个家常菜,哪怕是定位成普通高档餐厅,经营起来就太麻烦了,因为你的营业额必须和餐厅面积档次基本匹配才行,否则你完全无法解释一个10平方的煎饼果子怎么做到年收入一个亿。
你的一个亿洗完了,是不是就该把餐厅关门结束掉?NO! NO! NO!
现在你有了一个专业工具,可以承接类似业务了,或者卖给下家再赚一笔,没准把前面的成本都能收回来。
以上内容都是个人瞎猜,权当博人一笑。
我认为这家餐厅不太符合中国人消费理念
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务实,不爱追求虚的,也无法接受食物浪费
而不是仅仅接受不了分量少
你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不是说你自己折腾出一个稀缺性,包装出那么多规矩,它就好了
也不是说拿个大盘子装一点点东西逼格就高了
还是得看东西好不好,是不是真正有水平,有美食价值或者有艺术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建议这个老板去海外开店,或许成功的机会大些
咋说呢?
有些玩意,本质上是奢侈品消费的套路,
不要问它的价值,
不要问它的意义,
它只是在贩卖故事。
扩展阅读:
定位是网红餐厅就没毛病,拍照发小红书和抖音用的。
我的话就是吃无可吃就去做一回冤种。毕竟社交功能更大一点,我一般都是猪八戒吃人参果,这些在我嘴里没什么差别的。
这不就是omakase嘛,上海真的太夸张了 全部是中国师傅做日料每顿都卖1480.1280.1980都是1000+一位,说实话我吃过几次,要说特别好吃那的确是比外面那些日料自助餐好吃,但是在国内,吃着温州人开的日料店1000多一位的确是有点贵了,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如果同一个人给她炒一盆酸辣土豆丝,取一口的量放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卖198再取剩下的放在普通盘子里卖她19,他会觉得198那个好吃,我之前老和朋友说在上海开一家日料一天只接待五位客人,卖2000一位,再找黄牛把每天的名额抢了到外面加价1500一位,绝对每天各种人抢着预定,上海有一家卖炸物的就是这样,一千六一位,外面黄牛加价1800一位每天爆满,或者说还可以四万包场8个位置(也就是5000一位)
他们明明可以直接抢的,却给了我们一片肉,两个皮蛋,两个青菜叶。
这种所谓的“中餐omakase”,对中国菜和日料都是一种冒犯。
说句实话,最起码有些日料的种类分量还是挺多的,食材也是真正精挑细选。
但是这些菜的食材,无非是我们中国人常见的青菜、皮蛋,最好笑的是这份量一口就没了。
这种喂狗式上菜法,用中餐模仿日料的做法,既不属于中国菜也不属于日料。
中国菜不会这么小气,日料也不会这样明目张胆的宰人。
如果想吃中式omakase真的很简单,大可不必花这么多钱去被商家坑。
你回家吃饭,你妈问你吃什么,你说随便,看着做吧。
略有耳闻,大为震撼,
餐饮领域的pua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了吗?
弱弱问一句来这里吃的消费者是不是有点m属性。
先看看消费者的评价
贵气到光是看一眼就感觉有几百万砸我脸上的感觉。
两棵青菜
一块肉丁
这是老婆饼吗?超市里卖的那种?
一口炒河粉
我能数清楚里面有几粒米
一块鸭皮
这皮蛋和荷包蛋,但凡超过5块钱都得去报警了!
打着「中餐日作」的旗号,是中国料理,日式包装的样子。
怎么说呢?
感觉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看了都得愣住的程度。
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们这等凡人见识短了,
人家吃的可不是食物,是身份和地位。
但原谅我,
富人的世界我不懂,
毕竟我还是喜欢吃一整只烤鸭的。
只要九块九,整鸡只取一对翅,就在麦当劳。
中国有两种人的钱最好赚,
一种是认识浅薄的男女,一种是文化肤浅的文青,
因此在中国,如果你能开发一个项目,
能准确抓住男女文青们的痛点,躺着也能赚钱。
十几年前去西藏净身,哦不,净化灵魂不就是这帮文青们吹出来的吗?
我实在搞不懂,去一个地方转个十几天,怎么就把你的灵魂都弄干净了?
你的灵魂这么脏吗?高原的风吹几下,能吹这么多灰下来?
那我对你只有一个建议:每天按时洗澡,有益身体健康。
同时,本人作为一个老吃货,
我花两千大洋,你给我吃这玩意,
我把你的店扬了,我都觉得这是替天行道。
因为我真的吃过一桌三千的菜。
什么叫文青?
就是一帮不懂历史不懂经济不懂政治,
更不懂科学的基本常识,
朋友圈的文学功底可能就比你好那么一丁点的现代文盲,
名副其实的文科生之耻。
说个可能大家不知道的事,
我当年读中文系的时候,
如果你评价一个男人是文艺男青年,
仅次于说他那方面不行,你甚至可以看到:
平日里文弱干净,认认真真写毛笔字的男生,
听到此话,直接抄起砚台扔出去,
同时附赠一句经典国骂,
紧接着提笔直接开打的武侠场面,
——原来武侠小说中,书生打架用笔是真的。
作为一位围观者,我当时最大的感想,
就是想对那位出言不逊的同学说,
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你祖宗十八代都是文艺青年。
对了,我是文痞,某些文艺青年在开口之前,
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战斗力,
别跟我对喷了几句之后,就跑到知乎管理员那哭:
爸爸,他骂我···
需求是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根本的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取决于购买者觉得值不值,毕竟上海这么大,人口基数大,财富结构也决定了少部分人具有此类消费。所以模式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具有消费能力的财富结构占比成以其中还具有消费意愿的占比,就是极少部分人,但这部分极少数人支撑几个类似的店是可以的。
就和往酒里面掺黄金一样,价格翻好几倍,口感更好了吗?仁者见仁吧,至少我不会买,因为弹性的需求有很高的替代品,不是贵了就好,过去乌龟王八端上来,就是因为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相对更贵,一但供给上去,价格就下来了。这类店也是类似,供给一旦上去,要么少数人被分流利润下降,要么降价放低门槛增加潜在消费者的占比。
我大概知道一些类似的策划,不是餐饮行业,玩法差不多。
这家餐厅最大的问题是上点评,把小圈子人拉人的玩法变成大众参与的事,说明客户储备不行,说明玩法不对。
其实这类玩法只是众多商业行为中的一种,只要不违法就没什么不对,跟开个包子铺一样,但用包子铺的玩法玩小众游戏就错了,至少就很难玩下去了。
这个类型的标准玩法一定是小圈子里人传人,好听的说法是口碑传播,越隐蔽越好,卖的是感觉,其实提供什么并不重要,标准线上一点就行。
其实类似的玩法很多,餐饮,会所,文玩,保健,品酒,奢侈品,珠宝玉石,书法绘画,各种文艺表演等,都有类似的玩法,普通人都不知道。
当然那些都是腐朽的,脱离群众的东西,是需要批评的。
问题就在于,还就是有人愿意买账。
因为这家店狠狠的满足了装文青小资的朋友圈先吃的精神装逼犯满足感。
模仿西方做派,上一小口菜,摆好盘,先绕场一圈,仪式感慢慢,不能开腔,不能吃饱。仪式感满满,狠狠的满足了装逼心理。
饿了?不能吃,得拍照,得修图,得发圈,朋友圈先吃。
吃不饱?朋友圈点赞、评论饱了就行。精神饱了就行。
网红餐厅不都是靠骗文青出圈。
即便店不咋地,也得拍出仪式感,修图修出天际。以至于每次去网红打卡地都大失所望。
有人说他是宰有钱人的钱。
照我说,他是在宰装有钱人的人的钱。
不能真正做到有钱人,但是精神上想要装逼的文青犯,以一顿饭的低配满足被羡慕的荣耀,实现精神有钱人。
是有人投诉的,质疑他。
但是伪文青不认为,他们会认为是你欣赏不来。
请不要叫醒他。
说实话,去那家网红餐厅,我觉得还不如去一些有烟火气的小饭店呢。抖音@麻辣德子 是一家饭店的老板。他在抖音上给大家分享做菜的视频。没想到就凭借一个视频,竟然拥有了3000多万粉丝。
而那个视频拍的是。旧的灶台,铝合金门窗。很多年的厨房,甚至连拍摄视频都很灰暗的光线,却让他涨了很多粉丝,因为很多网友说感受到了生活的烟火气。
相比于那种高级餐厅,其实一些普通的饭店更有生活的烟火气。更重要的是普通的饭店其实更实惠,价格上并且味道也不错。
麻辣德子还有一个吸引网友的地方,主要是他每次视频的结尾都会给大家鞠个躬。这会让人感受到受尊重,而新闻里的高级餐厅,每个菜只给一片肉,我真的感觉不到尊重。
在服务上顾客能感觉到受尊重,有烟火气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儿,这样的饭店才会让大家更愿意去吃麻辣德子,也是深谙这一点。我觉得饭店更应该像这样,而不是网红餐厅那样。
1.
有人不开心了,说这是割韭菜,说这是PUA消费者,说这是又糟蹋了中餐又诋毁了日料。
错了朋友们,格局小了。
2.
虽然很多人骂这类店,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这些店挺好的,不光不应该被骂,反而需要被好好保护起来大力加强才行,因为背后的商业模式太漂亮太环保了。
为什么呢?
第一,这种店不坑穷人。
价格巨高(动辄1000到2000人均)的人均背后,也筛选掉了大多数人。
看起来价格极为离谱,但这反而是保护普通消费者的第一道线,反正韭菜刀收割不到咱们头上。
我觉得最有问题的收割是割穷人,是用那种看着花不了几个钱的东西割穷人,有的智商税是向下兼容的,这种就很讨厌,穷人本来口袋里面就没几个钱,还要来掏。
强者挥刀向强者,弱者挥刀欺负弱者,我觉得这个店就很强者。
人家直接提刀往上砍,老子割的就是经营,这手升龙拳足有20年功力,我们祖师爷姜子牙传授的方法就是愿者上钩。
我觉得那些有功夫有金钱有心情来这花钱的人,根本用不着我们担心。
而且人家也不一定真的亏了。
你想想,很多人去那里也不是吃饭的啊, 吃的是一份心境,感受的一丝装逼,朋友圈再来一句,我感受到了天地的灵气。
食材只是承载,店铺仅是背景,有人是为了拍照2分钟P图5小时收获无数点赞布局名媛质感,有人是为了今晚华尔道夫的运动局有人搭配不至于形只影单。
说不定还能当个拼团名媛有人买单。
不仅不亏,还是大赚。
还有人是做网红的,去了咔咔一顿拍,流量又上来,至于吃了啥谁在意啊。
甚至这个价格也无所谓,这是购买生产力啊。
你理解为是吃饭,肯定觉得贵。
你理解为租用摄影器材和拍摄场地,还贵吗?
另外吧,如果他们吃了这东西之后极为不满意,觉得亏大了。
那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教育小布尔乔亚少装X,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这多好啊。
都说了是社会教育,肯定要收学费的嘛。
而且有一说一,原本这学费给那些日料店收了,现在被中式店收了,这不挺好的嘛。
就是内汇内赚,这就是消费升级。
反正凯子都得掏钱,肥水不流外人田。
3.
第二,允许日料这么搞,就得允许中餐这么搞!
说到面向朋友圈做菜,高端日料可是老八嘎了,很多人一直苦于被日料收割,找不到国产区的风格。
这种店就完美满足了大家皮痒了需要被PUA毒打的需求。
允许日料装,就得允许我们装。
文化沉淀,还是得看国产饭店。
您看这颗香菜,当年张骞凿空西域,电光毒龙钻一样的打通茫茫大漠,就为了你吃到的这道精致料理,别说是香菜,请叫胡荽,一口下去,是千年风沙的滋味。
强调一遍,不是没洗干净,是千年风沙的滋味。
再看这片牛肉。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大破天竺,缴牛马20000余,你现在吃的水煮肉片,就是当年向唐太宗献俘的那头大肥牛的二十八代玄孙,简称唐牛,我唐牛,就是食神。、
你看这口豆腐,是祖名哦不对,是我们祖宗中知名的淮南王刘安一生的发明,我们采购组去盗墓偷出来的配方,突出一个本味。
多少年来,豆制品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营养,让中华民族身体强壮,吃了这个豆腐,晚上有劲儿使得上。
这些内容,都可以做菜的时候碎碎念念的聊出来,聊的顾客大户牛X。
如果顾客不信, 不信那水煮肉片的祖先见过唐太宗?
那日料店里面把中国鳗鱼当做日本产卖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就信了。
日料可以皇帝的新衣凭什么中餐不可以?
你再说你一遍你不信?你什么成分?
今天我店里的营业额再加50万。
4.
第三,这种店有力的杜绝了浪费行为。
哪怕有人掏钱,哪怕愿者上钩,如果浪费了粮食,也是极大的罪过。
我自己吃饭都是点多少吃多少,肚子饱了眼不饱,吃不下了还打包。
我这胖,背后是为了对抗浪费粮食导致的工伤,大家得给我三连转发一下补偿我。
平时去餐厅,我看到很多人点一大堆菜,但是吃不完,也不打包。
那一桌子剩菜看的我都眼睛冒火,恨不得冲过去吃了,要不是有保安拦着,我现在得400斤。
而这些店,大家看新闻也看到了,人家那个菜量,根本不浪费粮食。
因为全店都是逼格,根本没有粮食,你想浪费都没得浪费。
连备菜都不用去菜市场,直接外卖叫菜就可以了。
至于菜品数量和质量不够,老板的逼格和气势来凑,张口就是你懂个屁,艺术你懂吗?
艺术我不懂,但我要对他们这种不浪费菜的行为点个赞。
尤其还是凯子买单,挺好的。
没有人受伤的世界,完成了。
5.
第四,在不浪费菜以及凯子买单的基础上,他们还给中餐提供了一个卷向世界的机会。
那就是文化卷。
高端日料全球收割,开了一个好头。
还是那句话,允许日料这么干,就得允许中餐这么干。
而且人家干的很好,天天爆满,那完全可以去干全世界的凯子。
逼格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我都想到了怎么去外国割,一进门,来口地道的喊堂子「凯客一位」,可以解释为凯子也可以解释为慷慨。
进门以后,先让老外对着孔夫子的画像先三叩九拜,只要那帮老外说话声音大一点,立马就跑出三班衙役喊「威武」,让他们见识见识,吃饭要讲规矩,给他们来点开胃运动通肠运动之类的。
落座了,好,贵妃鸡上来了,巡场一周以后拿到后厨切分,说是只取大腿上最精华的一片,其实就是做做样子,这鸡下一轮还要继续展示呢。
然后从旁边塑料袋里面摸出来罐头装的斯帕姆,端上来,让他们吃,筷子用的不好,还要立马发个脾气,再叫保安给他们演示一下功夫。
最后买单的时候,小费再加200美金,不服再让他们复习一下功夫。
给他们PTSD打出来。
不要觉得这样过分,现在的店做的已经很过分了,你不更过分点怎么卷的过。
甚至你这样想,如果有个老外味蕾正常,花了大价钱去吃了,虽然舌头告诉他这是个什么鬼凭什么值那么多钱,但是他的脑子也会赶快拉住他的吐槽。
都不想别人觉得自己是傻子嘛,反而会大肆鼓吹,最好让这家店价格再翻个倍。
于是这老外就开始说,泪目了太好吃了,圣母玛利亚啊,我的灵魂被唤醒,我的肉体得到了净化,那一刻,厨房就是天堂,中餐就是圣餐。
寿司之神的时代已经过去,煮饭仙人都是垃圾,青椒肉丝老祖,麻婆豆腐玉帝的时代即将来临,冲冲冲,往外冲,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给大家讲个类似的事件( ̄∇ ̄)
各位还记得仓鼠提到的美帝纽约某打着日本和菓子名号、但实际是华裔糕点师开的高档茶点店嘛?
对的,就是出售“雨滴蛋糕”——水信玄饼的那家,可参考这个回答:
所谓水信玄饼,号称以日本山梨县名人武田信玄战斗过的赤石山脉中的山泉水制作,是当地和菓子店“金精轩”用时5年,于2013年终于完成且申请专利的茶点。虽然名为水信玄饼,但是和传统一些的信玄饼(就是黄豆粉和糯米粉做的年糕类红豆夹心茶点心)已经毫无关系。
说白了,水信玄饼就是顶着武田信玄的名号,根据地名和古战场历史牵强附会的产物,但其非常独特的造型和吃法,还是很惊艳的,在日本本土少说也热了一段儿(。・ω・。)
不过真的令其发扬光大的,还是2015年的某位华裔糕点师(抱歉没查到他名字),在品尝了水信玄饼之后“惊异于具有天然甜味的水”搭配樱花放在限制时间极短的“吹弹可破”效果,他于是将做法学到手,并推广到了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帝,尤其是纽约。
然后为之取了雨滴蛋糕(raindrop cake)的名字。
由于来自神秘的异国日本,又顶着古代武将的名号,还呈现这么一种奇特的造型,很快水信玄饼即受到了纽约名媛的欢迎。
而且水信玄饼本质是水 + 腌渍樱花 + 白凉粉皮,热量低到可以不计(不算黑糖汁),之于热衷保持身材和形象的名媛,真是再好不过了,于是乎,水信玄饼的名号迅速传开( ・´ω`・ )
等到仓鼠的日本同学为表示答谢,带着仓鼠来吃的时候,虽然已经称不上跟风,但价格还是很惊人,即使所用的水真的是来自赤石山脉的山泉,算了运费也不至于如此。
在多嘴了几句这日本人浪费钱之外,仓鼠吃了这看起来就是大果冻的“水信玄饼”,结果除了被水冲淡的腌渍樱花的味道,什么也没尝出来。
还不如点一盘儿店里的糖渍樱花(将传统日式春季腌菜“桜の塩漬け”替换为蔗糖腌渍),其价格是一份儿水信玄饼(就一个)的二十分之一都打不住(`ー´)
因为樱花用料不是非得选土产八重樱,在美帝东海岸,到处是为庆祝“美日友好”而从日本本国移植的名贵樱花树。
所以说,水信玄饼(或者雨滴蛋糕),那么大名气还死贵死贵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名”外加一个“猎奇”。不能外带只能堂食,30分钟内必须吃完,一人只能一份儿,这些合起来,不就是网红打卡专用嘛╮(╯▽╰)╭
而这家店的老板和厨子都是华裔,虽然取了日本名字,反正美帝人地理知识差是出了名的地狱笑话,分不清中国日本的,但因为文化软实力摆在这儿,天生就觉着日本逼格高一点点儿。
很精彩嘛?
得亏是开在了美帝这等文化大熔炉里╮(╯▽╰)╭
与其吃这装模作样骗自己,不如听仓鼠多讲几个真实故事看清世界的另一面(#^.^#)
想更多了解仓鼠和仓鼠的海外故事系列,欢迎通过以下方式来找仓鼠私聊呀~
是明码标价吗?没有垄断性经营吧?
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这就是商家营销策略而已。
我是绝对不会去尝试的,首先我没什么钱,其次,我有钱也不会当冤大头让人耍着玩。
至于说有几人这么爱被耍,这就说不准了。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呢?
给一个在中国的日料迷思的本质上的另一个角度吧……
日本的料理店中,有不少“都市传说”,宣发做到大陆,做到香港台湾,自然就有很多本土餐饮生意有样学样,虚头巴脑的高端日料有没有,当然我们说肯定有,伪装成“大厨和你交流很生气”、“一天只能接待几组客人”、“你想要吃某个东西要看大厨脸色”“只有老饕带你才能来”“每次被电视台采访老板都极力推脱”等等听起来就有故事性的东西。当然啊,日本人中二,很喜欢这种带有都市传说意味的宣传方式,但其中也有大部分是歪果小布尔乔亚式的脑补迷思。
为什么说这些东西是迷思,鲁迅先生早就解释过了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说穿了,可能日本人最开始那些外人看来特别有“故事”的举动,根本就是观众方的一种自我攻略,人家本来这么搞从来就不是因为要什么高大上,反而是一些很“白菜”的原因。
这些玩意在日本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本质是服务业尤其是餐饮业工作者的老龄化而已,很多日料店的老板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想多高端,甚至于也不是因为他“对食物有着近乎挑剔的执着和近乎狂热的崇敬”之类的网红文案胡诌八扯出来的原因
纯粹只是因为干不动了。
月曜采访过一个人气平民中华料理小店,店里最受欢迎的食物是炒饭套餐,但炒饭的工作很伤腰,老厨师六七十岁实在干不动了,就贴了个告示说请大家尽量不要选炒饭套餐,可这个告示一出来,大家懂的吧,反而引起了来往食客的好奇心,于是结果适得其反,炒饭套餐的人气越来越高,并且即使是本地的老客也确实觉得他家的炒饭套餐最好吃,这就尴尬了,记者采访的时候正是午饭饭口,来吃炒饭套餐的人前前后后没断过,于是强撑着老腰累得难受的老厨师无奈还得继续炒饭,一边炒一边腰疼,在后厨直接就骂上了……
一天只能接几组客人、不是老饕带不好来、老板脾气不好希望你就选某种食物,也不太愿意请电视台采访宣传……
你看是不是这些日料“故事”的特性,都对上了?
最后
鞭尸牛展
这不是おまかせ(交给店家)这是ごまかす(欺骗)
手段很像日本的みずしょうばい(水商売),日本特殊行业门店卖酒水陪聊赔笑的,但是人家那边还给配上年轻的漂亮MM,目前看来这个店家并未给配,可见良心大大的坏了。
今天一觉醒来看见许多博主都在吐槽这事,所以我也来跟风聊聊上海人均两千二的“中餐Omakase”。
事情是上海某餐厅搞了一个“中餐日作”的噱头,顾名思义,就是把中餐做的跟日料一样,都用小碗盛。
网上的评价都是清一色的“智商税”,食客“人傻钱多”、“ATM奴”、“被PUA了”。
这能理解,毕竟上的菜都是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皮蛋…也没见什么珍稀菜肴,一位还要两千两百元。
不是冤种又是什么?
所以我看到几位博主评论起这事,都是嘲讽的意思,觉得这家餐厅也挺好的,“一不坑聪明人,二不坑穷人。”
这家餐厅大概会给人一种错觉:上海有钱人太多了,而且傻,不管你开什么牛马餐厅,只要定价够高,就会有冤种来买单。
好像上海高端餐饮特别容易赚钱?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我昨天才刚和朋友聊起上海的高端餐饮,许多餐厅的情况都不算太好,以前订不到位置的餐厅都沦落到得去抖音卖299套餐。
最惨的是外滩那边的餐厅和高档威士忌吧,他们过去的主要客人是商务客、游客,疫情以来生意差的萧条。
甚至有家开了十年的高级露台酒吧,如今都已经开始转让。
我们再说回到这家被全网嘲讽的“中餐Omakase”,即便连我心里都会暗暗吐槽“什么SB才会去吃呢?”
网上有人评论说,这家店的生意应该是走到尽头了。
但我知道这家店被骂成这样,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赚的盆满钵满。
立马会有一大帮博主、网红去打卡,够噱头、有流量。
许多富人也会想体验一番这家餐厅,好奇心作怪。
这家餐厅在小范围被嘲讽的时,就已经被预定到了5月,今天又被全网嘲讽一波,想必要被订到明年五月份了。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魔幻且操蛋。
但越是魔幻、操蛋且荒谬的现实事件,越能揭露这个世界的本质。
即,富人们为什么要抢着当冤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你得先知道,富人们抢着当冤种的事从来不算少。
英国有档节目叫做《亿万富翁们的饕餮盛宴》,讲的就是伦敦富人圈子里昂贵的美食。
有二十一万的白鳇鱼子酱、三千一杯的麝香猫咖啡、一万一颗的黑松露、听爵士乐的鲟鱼、还有几万块一杯的1788年的白兰地…
我没喝过几万块一杯的酒,但几千块一杯的还是喝过的。
当时我在上海的Sober酒吧和调酒师聊天,我就问他你们这里最贵的酒是啥?
调酒师说是某个限量版的“轻井泽”,我忘记一杯是三千还是五千了。
我说行,你给我整一杯。
我喝的第一口是充满期待的,但随后我喝的每一口,都是为了我的钱不被浪费才喝的。
调酒师一直在教我如何“品味”它的味道,我则一直在假装它非常好喝,我甚至喝不出来它跟普通芝华士的区别。
当然,我在夜店也喝过各种名贵的酒,如果你要我评价,我会说“都没有可乐好喝。”
这可能是因为我从来都很讨厌喝酒。
酒和烟一样,它们在我心里的定义一直都是“合法毒品”,我喝酒从来只是为了“上头”获得多巴胺,所以我一直都挺希望哪家公司能做出来一款跟可乐口感一样的酒。
那我为什么愿意花几千块去购买一杯酒呢?
我想多半是其中的“故事”足够吸引我:
这款酒是轻井泽,它是世界上最传奇的威士忌,喝一口少一口,这瓶酒还是亚洲第一威士忌吧Sober调酒师口中的镇店之宝…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些伦敦富人的昂贵美食。
他们之所以如此昂贵,并不是这些食物有何功效,而是因为食物讲的故事足够吸引人。
白鳇鱼子酱,十二年白鳇鱼才会产卵,连英国女皇都会吃;麝香猫咖啡,咖啡界的劳斯莱斯或者布加迪;最离谱的是听爵士乐的鲟鱼,爵士乐并不能让熏鱼更美味,但听爵士乐的故事能让它更昂贵…..
以上所有昂贵的食材,并不是因为其好吃或功效而溢价,更多是因为它的故事能成为富豪的谈资。
让我们回到两千二的“中餐Omakase”这事来说。
我在上海吃过许多米其林、黑珍珠的昂贵中餐。
有人均五千的黄公子,三百六一碗的蟹黄面,我印象很深刻上海还有家专门做素菜人均一千的餐厅,那真叫一个难吃。
你要我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哪家比人均一百的桂满陇好吃。
当然,我去那些昂贵的中餐从来不是奔着好吃的。
它的名气是吸引我的噱头,幽美的环境和精致的摆盘能让朋友看到我对他的重视,各种我记不住名字的食材和繁琐的上菜步骤可以成为朋友间的谈资。
你可以骂我虚伪,但我得坦诚这个事实:大部分人吃昂贵餐厅都不是为了吃好吃的东西。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定价事实”。
五百块以下的商品,其价值往往取决于使用价值;但五百块以上的商品,其价值往往取决于它讲的故事。
昂贵并不是因为其价值,而是因为它讲的故事。
这一点不仅仅在美食上,而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百达翡丽最贵的那一款手表,其功能都比不上小米几百块的智能手表。
人们愿意花几百万去购买一块表当然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因为那句”没有人能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不过是替下一代保管”。
我们再说钻石,它就是智商税,它完全可以人工合成,天然钻石和人工钻石没有任何差别。
但他仍然如此昂贵,因为钻石代表真爱,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你结婚不买颗钻石对方就觉得你不爱她。
夜店也是一样的,比如杭州的BSK很火,但说实话,音乐灯光也就那样。
为什么火?因为它有故事,杭州网红都去,客人觉得自己去了就能和某个百万粉丝的网红一夜情,没准还能偶遇明星。
所以很多夜店老板都问我,找我写篇文章能得到什么?
我说我能给你讲一个故事。
这个道理在艺术上也是一样的。
就说梵高吧,很多人把梵高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
但事实上,如果他不是一生潦倒,最后割耳朵,自杀。
我相信他最多被评价为“一个后印象画派的大师”,而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他整个人生所讲出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经纪人会干涉艺术家的私生活,因为艺术家的私生活确实影响了他作品的价值。
许多当代艺术家,都会特地的让别人觉得自己是疯子、精神不正常,以此讲出一个吸引大众的故事,让自己的作品升值。
许多歌手、设计师,往往也都是因为“自杀”而获得爆火,因为这个故事增值了他的作品。
在企业上更是如此。
你会发现所有企业努力到最后,不过都是讲一个故事,讲给投资人看,讲给股民看。
马斯克说要登陆火星,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成就公司估值的是产品,是业务,但更多的是故事。
人们因为虚构的故事变的富有,又把大把的钱花在各种虚构的故事上。
但其实连金钱本身,都是人们创造的故事:它拥有价值,你可以拿他交换各种各样的物品…
金钱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是故事让它有价值。
设想你与同伴被遗弃到荒岛上,你说我给你一百万,你每天服侍我,他必不会接受。
但假若你讲个故事,我们大概一个月便能获救,我现在给你一百万,你每天服侍我,获救后你就能回到社会上花那些钱,我想他大概率会接受。
即便我们所谈及的庄重宏伟的宗教,又何尝不是故事呢?
只要你供奉神,便能上天堂或下辈子过好点,你不供奉神,就会下地狱或下辈子做乞丐。
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故事。
最后给各位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自《人类简史》。
“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都只是虚构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通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爱谁,讨厌谁,该怎样对待自己。
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的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关注满分激光枪,CPDD,懂得都懂
《皇帝的新餐厅》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吃的菜。为了要吃得好,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是厨师,说他们能够做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味的菜。这种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不觉得好吃。
“那真是理想的菜!”皇帝心里想,“我有了这样的餐厅,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做出这样的菜来!”于是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于是他们开了一个餐厅。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餐厅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尝不出美味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我要派我诚实的官员到那儿去。”皇帝想,“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官员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太难吃了!”但是他有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仔细品尝。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
“哎,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炒菜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味道真是美极了!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餐厅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厨师齐声说。
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
“你看这菜好不好吃?”两个骗子问。
“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汇报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餐厅的好。
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
“您看这味道怎么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这明明很难吃啊!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味道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
如果这家餐馆只是为了聚焦流量实行标新立异的营销,目的已经达到。
如果贵店真的打算执行这种餐饮模式,一来可能对自身的规格调性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存心侮辱广大消费者的智商。
我想,这家店主在偷换物以稀为贵的概念。真正稀有的东西为珍贵,因为奇货可居,而不是在普通的食材上提取却以人为量少为贵。同时也不代表每天只接待十名用餐者就是高端定制,难道接待客户的数量越少食物的质量越高吗?不一定吧?
退一步说,至少顾客花了2000元人均消费的钱,你让人吃个饱饭有什么困难吗?花2000元/人,竟然吃不饱,真就离了大谱。
至于我本人,肯定不会消费这种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溢价极不合理的产品。我也没有吃个贵的东西就必须发朋友圈的嗜好。
我自己在家买只鸡几十元,对照网络教程,可以做十几种口味,除了没有高价格高x格用来彰显尊贵,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缺憾。
这个是以自污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所谓日料的真相。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怎么看都像是洗黑钱的店。
匪夷所思的高售价,莫名其妙的高成本,大量现金交易,永远排满的预约,这些特征凑一块…
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只鸡。
首先看皮色,翅膀和腿的颜色明显不一样,不管是挂炉还是转炉,翅膀烤好之后的颜色都应该比腿深点,至少也得是一样。再细看一下,翅膀的皮色里深外浅,那就是说,这个炉子里面火候大外面火候小?
嗯,明显这个颜色是涂上去的,实际根本没烤到位。翅膀这种容易烤黑的地方都没出焦色,那腿上面的酥皮色怎么会有的?果然大厨有大厨的本事,不光会抹糖色,还会局部烘烤呢!
为什么这么说?仔细看翅膀尖和腿关节,只有一点点烤黑的痕迹。鸡屁股尖一般也是容易火大的地方,看着也没啥焦印,倒是有根没处理干净的鸡毛根莫名焦掉了。再看鸡头和上半截脖子的颜色,这里的颜色才是这只鸡烤出的正色。这只鸡就烤鸡来说……火候其实不怎么够。
好,看完翅膀和上半截脖子,再回来看看这光泽无比,焦色诱人的腿和背,这果然得是局部烘烤吧?
烤鸡不用烤炉,改用糖色配火枪,最后外面再抹层油,这真是省事儿了。
再看下这整鸡巡展一圈之后给端出来的这块肉,它有原鸡皮色那么光亮吗?
这是不是一只鸡都两说呢!
而且据说这是鸡腿上最精华的那一块,那理所应当,就是鸡腿靠外侧最鼓溜的那块肉,我们从小就知道,啃鸡腿最舒服的就是那一口!
那这块肉的皮肤是不是不该有起伏啊?看这块肉的外表,应该不是腿根就是翅根,要不就是鸡的锁骨窝。要不是这些地方,上面的皮色怎么能不均匀呢?
怪不得只切一片,多半厨房里面有只千刀万剐的,然后每天早上拿喷枪喷个五只八只的出来轮流巡店。这不是时装发布会吗?!
居然敢用这种花招在吃货面前耍诈!
快把那只烤好的老老实实拿出来!
看了这个饭店如潮般的点赞评论,我悟了,我真的悟了。
怎么才能开高级的饭店?
1. 每天只接待五位客户,人均4000,不接受网上预订,只接受熟人介绍。地址不公开,菜单没有,上什么菜,和老板商量,看老板的心情。开门时间也是看心情。
墙上随意的挂着几张照片,仔细看都是名人:一张是泽连司机吃电烤鸡,一张是普丁吃宫保鸡丁,还有一张是拜登吃杂粮拼盘五谷丰登。。。
2. 顾客迟到必须受罚。有人迟到五分钟以内,前两道菜不上,费用不予退还。有人迟到十分钟以内,罚款1000。有人迟到30分钟以上,菜品减半,费用不予退还,迟到的人上征信,影响房贷考公当兵政审,影响子女考公,拉入饭店全产业链黑名单,以后不准过来吃。
3. 特色菜葡萄汁 ,葡萄从新疆手工采摘以后,用一辆库里南,雇佣f1方程式赛车手直接送到机场。
机场地面有一个加强连进行严密保护,边上配置s300导弹系统三个用于防空。葡萄搭乘一架湾流喷气专机直飞上海。
上海两套s400防空,两套红旗16反导,地面一个99式坦克小队护航,还是库里南送葡萄。
上海,一对童男童女早已沐浴更衣,他们取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无根露水,从原厂运来了一瓶82年仁波切开了光的茅台,他们在房间里虔诚等待。
葡萄来了。男生徒手滋滋滋捏葡萄,女生拿取玉盆跪接,先加入无根之水,纯手工制作。在加入玉液琼浆,纯手工调制。最后放在从苏富比拍卖行派来的正宗鸡缸杯里,由童女缓缓奉上。
对了,喝葡萄汁前 ,必须把整个的过程拍摄的纪录片看一遍。
没错,这就是思政教育融合:有了我们强大的国家,才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才不会像乌克兰一样空有一堆农产品,战火一起通通砸在手里。。。
这杯葡萄汁还喝出了家国情怀。
这档次,嗷!地一下上来了。
4. 麻婆豆腐也不是凡品
大豆 ,不是来自巴西,不是来自意大利,也不是来自美国,他们来自法国波尔多最棒的葡萄酒庄。在最好的葡萄棚子边上,有一块为尊贵人士专门保留的大豆田,再过去一点,就是存放82年拉菲的高级酒窖。。。
大豆,不使用任何化肥。这个田初期一般用的牛初乳增肥,后期听巴赫的古典音乐。这个大豆也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农民手工捉虫,结合养益鸟捉虫。收获后的豆子专送上海,每个肚子上都用激光打印标记,每一颗豆有精准的原产地。
然后,由老板手工磨豆,特聘国家名师工作室武大郎,不不不,武大师专业点卤。武大师最近身体不好,他夫人给她喝了药,他咬牙过来点卤,这豆腐绝对是限量版,您真的舍得吃吗?
最后,国家级技艺传承大师李子婆手工制作麻婆豆腐。嘿,这味道,那叫一个地道!
吃一口,啊啊啊啊啊!那是妈~妈的味道!
这样的饭店,你们来嘛?
以上内容都是看着这家饭店的软文有感而发,所有的讽刺都是有依据的,大家可以上大众点评网自己看。
1. 关于迟到
2. 关于手作
3. 关于青菜炒油渣
4. 关于良心菜单,对照看
然后,另一个评论翻车了。
最后,这只鸡在大众点评的评论区里多次出现。。。
上海的新中餐厅“头灶”从1月中开始营业,每天接待6人。满打满算到现在差不多300人。现在铺天盖地的差评,我希望多一点吃过的美食爱好者来说说话。这种对话是有必要的,不能总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促使我在知乎回答的,是因为下午和我的一些朋友讨论得很激烈。觉得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美食博主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来评价一家餐厅?好的评论员应该用专业能力为两端搭一座桥,而不是砌一堵墙。我想做一座桥,只是有时候我也会做得不好。其实因为害怕争论,我很少发表言论。现实是撕裂的,但我就是想勇敢一次,不想争辩,想努力对话。
我去吃过一次,先说大家总体比较关心的问题的结论:1.一整套菜单有11道菜,6道点心。全部吃下来吃得饱,而且吃得很饱。(我胃口是算很大的)老虎斑、澳龙等大菜主厨都会问大家还要不要加几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或者不要。2.这套菜单中是有不少贵价食材的:澳龙,燕窝,海虎翅,这些在哪吃都不便宜。只是餐厅没有以此为宣传点。3.餐厅的每道菜都很好吃,非常好的火候和精细的调味。而且整套菜单的安排起承转合都很好。这样全程无槽点的出品放眼现在的中国高端餐饮都是很难得的。
2000块确实是我能为这顿饭付出的上限。在我第一次去过以后,我的打算是我会愿意一季度去一次。因为通常餐厅每个季节菜单会有一些变化。(前提:我对美食有追求。但我对穿衣、护肤、美容等要求非常普通。差不多就优衣库这样子)
我愿意付钱的原因:我不用动脑子点菜,不用打招呼,不用社交,坐下来专心面对眼前这些那么好的菜。美妙得不得了。6个位子,要么独自去,要么两个人肩并肩,要么索性包个场。我真的不能想象比这更好地享受中餐的场景了!以及,1w2,一个顶尖餐饮团队服务6个人,如果出于享受,不算坑。最后,我愿意花钱鼓励更多的中餐厨师探索中餐的不同表达形式。我自己的想法是:这套菜单的排菜逻辑主要是以“炒”这一中国菜核心技法作为线索,一些小菜的出现是用来做过渡的。(比如青菜等)所以一整套吃下来很舒服,不会觉得腻。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菜单和形式是完美的。餐厅开业只有一个多月,他有很多时间跟食客交流,不断调整。(所以他的菜单里菜名都很简单。但强调了不同的炒法)我很开心看到餐厅探索中国高端餐饮不以贵价食材为卖点,而是让中国厨师和中国菜的传统技法成为这一餐的核心的这一新的思路。
其次,我想聊聊的是为什么高级餐饮总是容易陷入“宰冲头”、“割韭菜”的负面舆论里?我认为核心问题其实大家不是吃不吃得起的问题,核心问题之一是:“饮食”在大众认知中根本不是艺术,不具备审美的功能。吃饭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是最底层的需求。
在所有满足感官的非功利性审美活动中,为了视觉、听觉,人们大都可以付出非常高的金钱代价(至少认可这些代价)。一副名家的画几十万是很正常的,一台五千块的音响甚至算是便宜的,一场一千块的大明星的演唱会是“捡到皮夹子”了。但到了吃饭这件事上,正是由于味觉的审美没有受到重视,一顿两三千块但不包含酒水的饭大部分人就觉得贵得离谱了。(这也是因为对食物的审美,建立在食物“消亡”的基础上。)
这里又引申出来一个话题:含了酒水的一顿饭为什么会觉得贵一点没关系?是因为通常这样的一顿饭具有社交属性。这顿饭背后可能带来的社交和人脉价值,几千块的付出就不算太贵。再强调一次,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单纯为了满足味觉的非功力审美而付出较高的金钱和时间,是难以接受的。
食物和烹饪是不是艺术?这在艺术界和哲学界最近几年是有争论的。但味觉可以进行审美活动,食物具备审美研究的特质,这是具有共识的。就这一点来说,粗暴地对一些高端餐饮扣上“割韭菜”“pua食客”的帽子显得十分不合适。
而高级中餐面临的困难尤其大。当有人说出“高级中餐几百块一大盘”、“路边摊不香吗”这种话的时候,底层的逻辑是在否定中餐厨师具有艺术化表达的能力和可能性——我想,这才是对中国文化的真正自我矮化。餐饮世界丰富多元,良好的生态是既能做好托底工作,也能容许探索托举工作。
“头灶”受到了现在这样的围观和嘲讽,其实也没什么。各种声音的出现能引发有价值的思考。而我非常赞赏“头灶”的原因想同大家分享:
中餐的核心是火的运用,镬气既是底色也是极致的追求。这就造成了高级中餐长期在好吃和摆盘之间反复摇摆。很难二者得兼。
但“头灶”很聪明地避开了“摆盘”:板前即灶前。用美器超越摆盘,带领食客直接进入中餐的审美范畴。这一点上真的是智慧极了。
当然,kol们倒也是可以少用“中餐omakase”这样的表达。毕竟知识即权力,语言即权力,新的事物就应占有新的符号。
“头灶”当日菜单
滑炒:炒牛奶,炒野生花虾。
上海南兴园。我从2016年起每年差不多去四次。
新荣记我也会经常去。
香港大班楼。疫情之前去过三次。
吃完头灶那天我发的朋友圈。
我很喜欢看中餐的老菜谱。我希望中餐能多进行跨文化输出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