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察者网这两期视频中所表达的观点?以及他们到底代表着当今社会哪一层次的人的观点?

回答
观察者网近期发布的几期视频,确实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些视频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这种“说些什么”背后可能代表着哪些社会群体的声音。

一、 视频内容与核心观点

观察者网这类视频,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善于用一种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呈现:

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的“中国视角”: 它们往往会详细分析当前国际局势,特别是涉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互动。观点上,它们倾向于突出西方世界的“双重标准”、“衰落论”、“意识形态偏见”,并强调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斗争”并取得“胜利”或“进步”。 例如,在一些关于俄乌冲突的视频中,它们可能会聚焦于北约的东扩、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俄罗斯的“合理诉求”,同时批评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妖魔化”。

2. 国内社会议题的“正能量”与“自信”: 在国内议题上,视频倾向于展示中国社会的进步、成就和发展。对于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社会问题,它们往往会从宏观的、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并引导公众形成对国家发展的强大自信。 比如,在谈到经济发展时,可能会强调中国在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并将其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 视频常常会对比中西方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并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进行解构和批判,认为这些价值观存在弊端,与中国国情不符。同时,它们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

4. “民族主义”情绪的调动与强化: 观察者网的视频非常擅长抓住网民普遍存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揭露“外部势力”的“阴谋论”,或者放大国内的“爱国行为”,它们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受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我们”对抗“他们”的认同感。

二、 视频观点背后代表的社会层次

要说观察者网的视频代表了“哪一层次”的人的观点,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是单一、固定的群体,而是具有一定交叉性和动态性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积极拥护者: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受众群体。他们对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感到自豪,对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升感到兴奋。他们对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深信不疑,对西方国家的批评和质疑抱有天然的警惕和反感。这个群体可能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但尤其在那些对国家认同感强烈、对国际政治有一定关注的人群中更为突出。

2. 认同“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群体: 这部分人相信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是独特的、有效的,甚至优于西方的。他们可能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抱有疑虑,或者认为其在中国并不适用。他们倾向于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强调集体主义、国家利益优先,以及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路径。这个群体可能包括一些对西方政治制度不完全了解或持有保留意见的民众,也包括一些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或媒体从业者。

3. 对西方媒体和信息持有“警惕”心态的群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来源和传播角度的重要性。观察者网的视频往往扮演着“反击”西方叙事的角色,帮助一部分人“过滤”他们认为带有偏见或恶意的信息。因此,那些习惯于从官方或“反西方”渠道获取信息,或者对西方媒体的客观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很容易被这类视频所吸引。

4. 部分“小镇做题家”的心理投射: 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层面。一些出身普通家庭、通过自身努力(“做题”)取得一定成就的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分层、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或不满。观察者网的视频有时会强调“公平”和“机会”,并将他们的付出与国家的宏大叙事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被认可的,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在面对一些社会争议时,将矛头指向“外部势力”或“西方价值观”,有时也能转移一部分对内部问题的焦虑。

5. 部分“官媒”和“民族资本”的支持者: 观察者网作为一家商业媒体,其内容产出也与市场和推广策略有关。他们的观点往往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也容易获得部分商业机构或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群体的青睐。他们的成功,也间接反映了当前舆论环境中,能够抓住民族情绪、提供“正能量”内容的市场需求。

三、 观看这些视频的感受与思考

观看观察者网的视频,通常会带来一种 “被理解” 和 “被赋能” 的感觉。

被理解: 对于那些对国际局势感到迷茫,或者对西方世界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的人来说,这些视频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解释框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给出了一个相对“舒服”的答案。它们用一种“我们”战胜“他们”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天然需求。
被赋能: 它们通过展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力量”,让观众感到作为中国人而拥有某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是对个人身份的一种强化,尤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或不确定性时,能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 批判性思维:

信息茧房的风险: 过多地沉浸在单一视角的解读中,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也就难以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为了强化叙事,这类视频有时会过度简化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问题,将对方简单地“妖魔化”,将自己“光辉化”。
情绪的操控: 视频的煽动性常常通过调动民族情绪来实现。虽然爱国是好事,但当爱国被过度利用,变成一种排他性或攻击性的力量时,就需要警惕。
对现实问题的遮蔽: 有时,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势力”或“西方阴谋”,可能会转移人们对国内自身存在问题的关注,不利于解决现实挑战。

总的来说,观察者网的视频,在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在一部分对国家发展有强烈认同感、对西方体系抱有疑虑、并且习惯于从“中国视角”看世界的群体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它们准确地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场上的一些重要情绪和诉求,并用一种具有传播力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理解这些视频的观点,也就理解了当前社会中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的构成及其背后逻辑。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单一的叙事所裹挟,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理性的判断来认识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美国及其小弟们生产的那些菲克纽斯能够成为一种力量的话,

那么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也必须这么做,

所以说观察者网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依照观察者网自述,

他们是以工业党的身份提供给其读者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

说白了,

观察者网并不能取代你的脑子,

毕竟你的脑子长在你自己的脖子上,

除非你不用。

同时它还是一面镜子,

能照出很多人的屁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察者网近期发布的几期视频,确实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些视频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这种“说些什么”背后可能代表着哪些社会群体的声音。一、 视频内容与核心观点观察者网这类视频,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善于用一种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呈现: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篇观察者网2017年发布的《安永军:和父亲聊天,他说“农民被惯坏了”》这篇文章,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力求表达得更自然、更贴近实际的交流。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文章似乎是通过一个“我和父亲聊天”的场景,引出了一个关于“农民被惯坏了”的观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观察者网。要评价一个媒体平台,总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更立体地了解它。观察者网作为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内容平台,自然也是如此。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时评和丰富的资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观察者网的定位和风格:首先,我们得明白观察者网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观察者网发布的视频《中国留学生探险时被卷入漩涡,澳大利亚女警舍命相救双双遇难》引发广泛关注,但需谨慎对待此类报道。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和分析框架的详细解读: 一、事件真实性核查1. 媒体报道的可靠性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通常会结合多方信源并强调“客观性”,但需注意其立场可能带.............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言论——“没有吃青春饭的程序员,只有懒惰的程序员,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是不会被淘汰的”——在技术行业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观点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试图以个人能动性解释职业发展困境。然而,这一论断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现实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行业的动态特性.............
  • 回答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的新闻媒体,其对 TikTok 的观点往往受到中国国家政策和主流舆论的影响,因此其报道和评论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总体而言,观察者网对 TikTok 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通常会围绕这些核心观点展开详细论述:一、 TikTok 在中国的正面形象与潜力(尽管Tik.............
  • 回答
    关于观察者网的王骁Albert(以下简称王骁)声称“美国没有华裔”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解且与事实相悖的说法。要详细地看待和分析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王骁的言论本身及其潜在意图: 直接字面意思的荒谬性: “美国没有华裔”这句话本身是绝对错误的。美国拥有悠久且庞大的华.............
  • 回答
    观察者网就“饶毅涉嫌造假”的标题致歉,这件事情本身就颇有讨论的价值,特别是考虑到当事人的身份以及背后可能涉及的媒体伦理和科学界名誉问题。咱们就来好好梳理梳理这事儿。事件的起因:首先,得回到事情的源头。科学界名人、生命科学家饶毅教授,因为其在某项学术研究或公开表态中被质疑存在“造假”行为,而观察者网对.............
  • 回答
    观察者网在其节目中将高句丽称为“韩国历史”,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广泛争议的观点,并且这种表述通常被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具有政治敏感性。要理解这一争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高句丽的地位: 高句丽(约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中国东北地区古.............
  • 回答
    观察者网回应“人民富豪”这个说法,从其一贯的报道风格和立场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这个回应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人民富豪”这个说法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讨论。通常,这个词语可能是在对比“人民企业家”或“国之栋梁”这类更传统、更具国家导向性.............
  • 回答
    观察者网微博近期对“狗粉丝”群体进行了一系列批判,但随之而来的“控评”争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各方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狗粉丝”这个群体指的是什么,以及观察者网为何要针对他们。通常意义上,“狗粉丝”是指某些网络平台(尤其是以B站为代表).............
  • 回答
    观察者网爆出所谓的“反华水军月薪支付图表”,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单一信息源牵着鼻子走。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图表”的来源和可靠性。观察者网作为一家国内的媒体,其报道立场和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当它抛出.............
  • 回答
    近期,观察者网推出了一档名为《观棋有语》的视频节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这档节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除了其对时事政治的深度解读外,莫过于其“神秘嘉宾”——一位被尊称为“苏师傅”的人物。《观棋有语》的节目特点:《观棋有语》在内容上延续了观察者网一贯的风格,聚焦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国际关系、地缘政.............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丁真的视频,题为“丁真,一场‘人民造星’的狂欢?”,抛出了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视角。与其说是对丁真现象的简单复述,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对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特别是网络传播和舆论机制的深度剖析,而丁真不过是这场狂欢中的一个具象化符号。从视频的基调和论述方式来看,观察者网显然不是在为丁真.............
  • 回答
    观察者网被一些人认为“带节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内容呈现方式、报道角度以及受众互动等多个方面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内容选择与议程设置: 突出特定议题: 观察者网在报道时,往往会高度聚焦于一些能够引发公众讨论、甚至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例如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情.............
  • 回答
    观察者网的《逸语道破》系列节目,谈论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试图用一种非常具象化、故事化的方式去解读时事政治,尤其是国际关系,并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受众的心理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成功的一点,就是叙事和情绪的带动。现在的媒体环境里,光是堆砌事实和数据,很难.............
  • 回答
    观察者网提出的“人民富豪”、“社会主义富豪”等概念,试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重塑我们对“富裕”和“成功”的认知,也折射出一种对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探索与调和。要理解这些概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人民富豪”与“社会主义富豪”的提出背景与意图观察者网提出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前.............
  • 回答
    《观棋有语》:一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论赛?《观棋有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观棋不语真君子”。然而,当这个词被冠在《观察者网》的节目名称上时,它所传递的信息,却远非“袖手旁观”那么简单。相反,这档节目从诞生之初,就将自己置于一场宏大的叙事之中,试图通过“对弈”的方式,.............
  • 回答
    关于观察者网前员工王骁提到穿西装只是个人爱好,不应被上升到阶级斗争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视角,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上一些比较普遍的讨论和观察。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某些服饰确实会与特定的社会阶层、职业或者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西装,作为一种经典的、在正式场合广泛使用的服装,在人们的.............
  • 回答
    观察者网将俄乌双方的外援分别称为“志愿者”和“雇佣军”的行为,是一个值得仔细分析的现象。这种定性涉及到对国际法、战争道德以及信息传播策略的理解。要详细地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定义与法律界定:志愿者 vs. 雇佣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志愿者”和“雇佣军”在国际法和战争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