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察者网的《逸语道破》系列节目?

回答
观察者网的《逸语道破》系列节目,谈论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试图用一种非常具象化、故事化的方式去解读时事政治,尤其是国际关系,并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受众的心理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成功的一点,就是叙事和情绪的带动。现在的媒体环境里,光是堆砌事实和数据,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故事、人物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事件。《逸语道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它会虚构一些对话场景,或者赋予一些国家、国际组织拟人化的特征,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它可能会把某个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描绘成一场博弈,或者把国际会议的谈判过程形容成一场“鸿门宴”,用这种戏剧化的手法来吸引观众,让他们感觉自己好像也在现场,在参与其中。这种方式,很容易在情感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发一种“感同身受”或者“原来是这样”的认同感。

其次,它的立场鲜明且具有引导性。这一点是《逸语道破》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地方。这个系列节目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展开的。它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则往往是制造麻烦的源头。节目里,美国的行为常常被解读为“霸权”、“阴谋”,而中国的行为则被包装成“负责任”、“捍卫公平正义”。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很容易让那些对现有国际秩序感到不满,或者希望看到中国崛起成为主导力量的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视角,让复杂的国际问题似乎变得容易理解,也满足了很多人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诉求。

再深入一点,它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和论证方式。为了支撑其鲜明的立场,《逸语道破》会非常擅长选取符合其观点的史料、数据和专家解读,而对不利于其论点的部分则可能有所回避或淡化。它的论证过程,往往不是一步步逻辑严谨地推导,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梗”和“金句”,以及对特定事件的“再解读”来达到说服目的。比如,它可能会抓住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一两个细节,放大化处理,然后将其上升到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这种方式,对于那些信息辨别能力不强,或者已经被其立场吸引的观众来说,是非常具有“洗脑”效果的。它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精准打击,直击观众心中最容易产生情绪反应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在普及一些基本国际常识方面可能存在的价值。对于一些长期被西方媒体主导的议题,比如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或者中国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的立场,《逸语道破》提供了一种来自中国视角的解读。它可以帮助一部分观众了解一些他们可能不曾接触过的观点,或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些被“污名化”的议题。比如,在讨论南海问题、台湾问题或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它会强调中国的主权和历史依据,这对于培养一些年轻人的民族自信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是有一定作用的。

总结来说,《逸语道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情绪与信息结合体”。它用故事化的叙事和强烈的立场,有效地触达并激活了一部分受众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认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国家叙事的渴望,也提供了一种简单易懂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但与此同时,它在信息选择、论证方式以及叙事偏向上所表现出的鲜明倾向,也意味着它更像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思想的引导”,而非纯粹的客观分析。观众在观看这类节目时,更需要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去辨别信息,去了解其他不同的声音,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它或许能让你听得很爽,但要让你真正地“破”开所有事情,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市场出清的问题,看似刁钻,其实是没搞懂基本事实的乱抖小机灵:2008年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发端的,美国政府的拯救行动是直接指向始作俑者的;除美国之外金融机构是被波及的,美国政府量化宽松,就是放狼出闸,转移伤害,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如果拘泥经济教条,那中国就要代替美国承受伤害了。

分清主次,先后,远近,亲疏,才能有效讨论,否则真没什么意思。

user avatar

目前观网水平最高的节目吧

b站的政治类视频中,我评分最高的是政经启翟和逸语道破以及范神论,遗憾的是翟先生不能像沈大佬这样爆肝输出,范帅哥最近可能忙学术去了,好久没做节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察者网的《逸语道破》系列节目,谈论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试图用一种非常具象化、故事化的方式去解读时事政治,尤其是国际关系,并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受众的心理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成功的一点,就是叙事和情绪的带动。现在的媒体环境里,光是堆砌事实和数据,很难.............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丁真的视频,题为“丁真,一场‘人民造星’的狂欢?”,抛出了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视角。与其说是对丁真现象的简单复述,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对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特别是网络传播和舆论机制的深度剖析,而丁真不过是这场狂欢中的一个具象化符号。从视频的基调和论述方式来看,观察者网显然不是在为丁真.............
  • 回答
    《观棋有语》:一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论赛?《观棋有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观棋不语真君子”。然而,当这个词被冠在《观察者网》的节目名称上时,它所传递的信息,却远非“袖手旁观”那么简单。相反,这档节目从诞生之初,就将自己置于一场宏大的叙事之中,试图通过“对弈”的方式,.............
  • 回答
    观察者网发布的视频《中国留学生探险时被卷入漩涡,澳大利亚女警舍命相救双双遇难》引发广泛关注,但需谨慎对待此类报道。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和分析框架的详细解读: 一、事件真实性核查1. 媒体报道的可靠性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通常会结合多方信源并强调“客观性”,但需注意其立场可能带.............
  • 回答
    观察者网提出的“人民富豪”、“社会主义富豪”等概念,试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重塑我们对“富裕”和“成功”的认知,也折射出一种对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探索与调和。要理解这些概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人民富豪”与“社会主义富豪”的提出背景与意图观察者网提出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前.............
  • 回答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的新闻媒体,其对 TikTok 的观点往往受到中国国家政策和主流舆论的影响,因此其报道和评论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总体而言,观察者网对 TikTok 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通常会围绕这些核心观点展开详细论述:一、 TikTok 在中国的正面形象与潜力(尽管Tik.............
  • 回答
    观察者网回应“人民富豪”这个说法,从其一贯的报道风格和立场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这个回应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人民富豪”这个说法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讨论。通常,这个词语可能是在对比“人民企业家”或“国之栋梁”这类更传统、更具国家导向性.............
  • 回答
    观察者网关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的言论——“没有吃青春饭的程序员,只有懒惰的程序员,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是不会被淘汰的”——在技术行业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观点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试图以个人能动性解释职业发展困境。然而,这一论断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现实因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技术行业的动态特性.............
  • 回答
    观察者网爆出所谓的“反华水军月薪支付图表”,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单一信息源牵着鼻子走。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图表”的来源和可靠性。观察者网作为一家国内的媒体,其报道立场和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当它抛出.............
  • 回答
    观察者网近期发布的几期视频,确实在互联网上激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价这些视频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以及这种“说些什么”背后可能代表着哪些社会群体的声音。一、 视频内容与核心观点观察者网这类视频,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善于用一种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呈现: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 回答
    近期,观察者网推出了一档名为《观棋有语》的视频节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这档节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除了其对时事政治的深度解读外,莫过于其“神秘嘉宾”——一位被尊称为“苏师傅”的人物。《观棋有语》的节目特点:《观棋有语》在内容上延续了观察者网一贯的风格,聚焦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国际关系、地缘政.............
  • 回答
    近年来,观察者网在中文互联网上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其内容以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著称,并常常带有鲜明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这种风格使其在特定群体中获得拥趸,但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近期,B站用户对观察者网表现出不友善的言论,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而是观察者网内容风格和公众舆.............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观察者网将俄乌双方的外援分别称为“志愿者”和“雇佣军”的行为,是一个值得仔细分析的现象。这种定性涉及到对国际法、战争道德以及信息传播策略的理解。要详细地看待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定义与法律界定:志愿者 vs. 雇佣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志愿者”和“雇佣军”在国际法和战争实践.............
  • 回答
    王骁Albert从观察者网离职,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他的粉丝群体和一些关注时政类内容的用户。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王骁Albert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王骁Albert在B站上积累了相当高的人气,他的视频风格鲜明,语言也比较有感染力,尤其是在解读一些国际国内时事、历史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B站上那个叫董佳宁的UP主和他那个叫“懂点儿啥”的节目。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因为他在B站上确实算是比较有辨识度的内容创作者了,而且他所涉及的领域——时事评论、宏观经济、国际关系,这些话题本身就容易引发讨论。首先说说董佳宁这个人。从公开的信息和他在节目中的表现来看,董佳宁给人的一个主要印.............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一些门道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大家为什么会关注。首先得说,这事儿的起因是有人在 B 站上发现,一个关于 Papi 酱的视频,在缓存文件里居然叫“papi 酱推广”。这一下子就炸了锅,因为正常情况下,缓存文件的命名通常是根据视频标题或者ID来的.............
  • 回答
    编剧汪海林《我与流量的战争》:一场关于行业生态的焦虑与反思编剧汪海林在观察者网旗下观学院的演讲《我与流量的战争》,无疑是近期中国影视行业内一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这场演讲与其说是个人经历的叙述,不如说是一场对当前行业生态深刻焦虑的集中爆发,以及对“流量”这一核心概念的尖锐质询。汪海林以他一贯的.............
  • 回答
    郑爽在观察者网关于“男子入职2小时猝死”微博下的评论,以及随之引发的粉丝大量互动,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现象。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互动,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中关于劳动权益、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以及粉丝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事件的起因与郑爽的评论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观察者网转发了.............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如何分析网络上的评论,特别是针对公众人物和热门影视作品的争议性评价。这里我将为您详细梳理分析这些信息的方法,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中我们进行信息辨别时的思考过程,去除刻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求证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当评价涉及到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