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经济独立性的推迟与家庭结构变化: 过去,很多年轻人成年后会尽快组建家庭,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但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而现代社会,年轻人因为学业压力、就业竞争、高昂的房价等原因,实现经济独立的过程越来越晚,甚至与父母同住的时间也更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需要将自己的收入用于自身发展或生活开销,给父母红包的“余力”自然就减少了。
消费观念的转变: 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个人体验、兴趣爱好,以及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如旅游、电子产品、潮牌服饰等)。相比之下,给父母红包可能不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消费项目,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孝心,比如请父母吃饭、旅游,或者直接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家庭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 许多父辈一代,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父母,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甚至可能比子女的经济状况更好。他们有自己的退休金、存款,或者子女经济独立后也能有能力照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再给父母红包,有时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对父母来说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自在,担心子女压力大。
“养儿防老”观念的弱化: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被多元化的养老方式所取代。子女不一定需要通过经济上的“回报”来体现孝心,父母的养老保障也可能来自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

2. 孝道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物质红包的象征意义减弱: 在过去,红包可能是一种直接的金钱援助,是子女经济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父母重要的经济来源。而现在,随着社会福利的完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红包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意义可能有所减弱。
“陪伴”、“关爱”成为更重要的孝心载体: 现代年轻人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他们可能更愿意花时间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心理需求,带父母旅游,参加他们的社交活动,或者主动为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这些都被视为更真挚的孝心表达。
直接购买或支付需求: 与其给父母现金红包,一些子女更倾向于直接购买父母需要的物品(如保健品、电器、衣服等),或者直接支付父母的账单(如医疗费、水电费、物业费等)。这是一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方式,也避免了父母需要将钱“花出去”的麻烦。

3. 代际沟通和观念差异:

父母可能不习惯或不接受子女给红包: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养育了子女,现在子女经济独立了,应该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再“给”自己。他们可能担心子女生活压力大,不希望子女为自己破费。
沟通不足导致误解: 有些子女可能觉得给父母红包是应该的,但父母并没有明确表达过希望收到红包。反之,有些父母可能心里希望收到,但碍于面子没有开口,而子女又没有主动去给,就这样错过了表达孝心的机会。
对“给红包”这件事的定义不同: 过去,“交红包”可能指将自己的部分收入交给父母统一支配,而现在,即使给了钱,也更多是作为一种礼物或零花钱。这种行为的本质和意义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4. 特定场合和时机的考量:

节日红包的传统变化: 传统上,春节是给父母红包的重要时期。但即使是春节,也可能不再是强制性的给钱,而是以其他形式表达祝福和心意。
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这些特殊的日子,子女更可能通过送礼物、请吃饭等方式来表达祝福,而直接给现金红包的比例可能不如过去。

总结来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孝道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并不意味着子女不爱父母,或者不孝顺了。恰恰相反,这可能说明了父母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子女们以更符合现代社会特点、更贴合父母实际需求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和关怀。

当然,这并非绝对。在一些家庭,尤其是对传统礼仪非常看重的家庭,或者父母仍依赖子女经济支持的家庭,子女给父母红包的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关键在于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子女的孝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一点,以前的孩子也不是向父母上交红包,只是父母向他们索要的,他们内心也是不想上交的,只是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上交。

现在的孩子能够不上交红包,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孩子过年收到的红包本身就是长辈们给他的压岁钱,是给他的祝福,所有权本身就属于孩子,他们能够自由的支配属于他们的钱,现在的孩子有了自己的金钱观念,这是一件好事。

user avatar

在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红包是赠予我个人的,每次都被家长全额收走,这完全不公平。

所以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行为:

我把一个1000块钱的红包当做垃圾直接扔掉了。那一年是1999年,1000块钱能买一平米以上的房子。

过了一两个小时,红包回收时间到,我的父母亲转回头问我,刚才红包呢?

我回答:我已经扔掉了

那一天,全家人都被发动,在全小区的垃圾桶翻找这个红包。过年期间,红色的垃圾有很多,鞭炮渣、废春联、红包皮等等,所以要翻找一个里面有钱的红包确实很不容易。

我只记得,最后,那个红包终于找到了,而自此,我收的红包再也没有被家长统一收取了。所有的红包会全额变成年度额外零花钱。

任何人类都是利益驱使的动物。所以,这个事情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威慑:如果在这个收红包的过程中,我一分钱不拿,却要给各种不认识的叔叔阿姨赔笑脸、装乖巧,那么你就别指望我能配合。我不但不会配合,还会从中作梗,破坏这件美事。渠道为王,我要拿全额。

user avatar

放批,尊重个人意愿。对于人来讲,玩乐是天性,大额金钱到手,对于三观还处于建立的小孩来说就是糖衣炮弹,小的时候还无所谓,不过是玩具、食物,到了10岁左右,他可以购买手机、电脑等产品时,没有切实的生存压力,无底线的不自律只会毁了他们。。。。什么引导、适度玩、限时玩、星期六日再给手机等等方法一概无用,他可以用大额压岁钱购买数台,与你无休止的争斗下去,晚上被窝一盖,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我周围亲戚小孩被砸坏了三台依然无用,依然有手机,并且叛逆期一到,为了手机跟父母拼命都可以。

张嘴闭嘴说“引导”的键盘,必然没有孩子。

知乎都是年轻人居多,并且不婚不育风气极盛,你们这群不养小孩的人,别一天到晚给父母们出馊主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