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经济独立性的推迟与家庭结构变化: 过去,很多年轻人成年后会尽快组建家庭,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但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而现代社会,年轻人因为学业压力、就业竞争、高昂的房价等原因,实现经济独立的过程越来越晚,甚至与父母同住的时间也更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需要将自己的收入用于自身发展或生活开销,给父母红包的“余力”自然就减少了。
消费观念的转变: 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个人体验、兴趣爱好,以及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如旅游、电子产品、潮牌服饰等)。相比之下,给父母红包可能不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消费项目,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孝心,比如请父母吃饭、旅游,或者直接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家庭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 许多父辈一代,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父母,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甚至可能比子女的经济状况更好。他们有自己的退休金、存款,或者子女经济独立后也能有能力照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再给父母红包,有时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对父母来说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自在,担心子女压力大。
“养儿防老”观念的弱化: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被多元化的养老方式所取代。子女不一定需要通过经济上的“回报”来体现孝心,父母的养老保障也可能来自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

2. 孝道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物质红包的象征意义减弱: 在过去,红包可能是一种直接的金钱援助,是子女经济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父母重要的经济来源。而现在,随着社会福利的完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红包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意义可能有所减弱。
“陪伴”、“关爱”成为更重要的孝心载体: 现代年轻人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他们可能更愿意花时间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心理需求,带父母旅游,参加他们的社交活动,或者主动为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这些都被视为更真挚的孝心表达。
直接购买或支付需求: 与其给父母现金红包,一些子女更倾向于直接购买父母需要的物品(如保健品、电器、衣服等),或者直接支付父母的账单(如医疗费、水电费、物业费等)。这是一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关爱方式,也避免了父母需要将钱“花出去”的麻烦。

3. 代际沟通和观念差异:

父母可能不习惯或不接受子女给红包: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养育了子女,现在子女经济独立了,应该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再“给”自己。他们可能担心子女生活压力大,不希望子女为自己破费。
沟通不足导致误解: 有些子女可能觉得给父母红包是应该的,但父母并没有明确表达过希望收到红包。反之,有些父母可能心里希望收到,但碍于面子没有开口,而子女又没有主动去给,就这样错过了表达孝心的机会。
对“给红包”这件事的定义不同: 过去,“交红包”可能指将自己的部分收入交给父母统一支配,而现在,即使给了钱,也更多是作为一种礼物或零花钱。这种行为的本质和意义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4. 特定场合和时机的考量:

节日红包的传统变化: 传统上,春节是给父母红包的重要时期。但即使是春节,也可能不再是强制性的给钱,而是以其他形式表达祝福和心意。
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这些特殊的日子,子女更可能通过送礼物、请吃饭等方式来表达祝福,而直接给现金红包的比例可能不如过去。

总结来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孝道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并不意味着子女不爱父母,或者不孝顺了。恰恰相反,这可能说明了父母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子女们以更符合现代社会特点、更贴合父母实际需求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和关怀。

当然,这并非绝对。在一些家庭,尤其是对传统礼仪非常看重的家庭,或者父母仍依赖子女经济支持的家庭,子女给父母红包的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关键在于理解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子女的孝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一点,以前的孩子也不是向父母上交红包,只是父母向他们索要的,他们内心也是不想上交的,只是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上交。

现在的孩子能够不上交红包,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孩子过年收到的红包本身就是长辈们给他的压岁钱,是给他的祝福,所有权本身就属于孩子,他们能够自由的支配属于他们的钱,现在的孩子有了自己的金钱观念,这是一件好事。

user avatar

在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红包是赠予我个人的,每次都被家长全额收走,这完全不公平。

所以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行为:

我把一个1000块钱的红包当做垃圾直接扔掉了。那一年是1999年,1000块钱能买一平米以上的房子。

过了一两个小时,红包回收时间到,我的父母亲转回头问我,刚才红包呢?

我回答:我已经扔掉了

那一天,全家人都被发动,在全小区的垃圾桶翻找这个红包。过年期间,红色的垃圾有很多,鞭炮渣、废春联、红包皮等等,所以要翻找一个里面有钱的红包确实很不容易。

我只记得,最后,那个红包终于找到了,而自此,我收的红包再也没有被家长统一收取了。所有的红包会全额变成年度额外零花钱。

任何人类都是利益驱使的动物。所以,这个事情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威慑:如果在这个收红包的过程中,我一分钱不拿,却要给各种不认识的叔叔阿姨赔笑脸、装乖巧,那么你就别指望我能配合。我不但不会配合,还会从中作梗,破坏这件美事。渠道为王,我要拿全额。

user avatar

放批,尊重个人意愿。对于人来讲,玩乐是天性,大额金钱到手,对于三观还处于建立的小孩来说就是糖衣炮弹,小的时候还无所谓,不过是玩具、食物,到了10岁左右,他可以购买手机、电脑等产品时,没有切实的生存压力,无底线的不自律只会毁了他们。。。。什么引导、适度玩、限时玩、星期六日再给手机等等方法一概无用,他可以用大额压岁钱购买数台,与你无休止的争斗下去,晚上被窝一盖,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我周围亲戚小孩被砸坏了三台依然无用,依然有手机,并且叛逆期一到,为了手机跟父母拼命都可以。

张嘴闭嘴说“引导”的键盘,必然没有孩子。

知乎都是年轻人居多,并且不婚不育风气极盛,你们这群不养小孩的人,别一天到晚给父母们出馊主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孩子都不向父母交红包了”这个说法,笼统来说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给父母红包,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场合。然而,如果你的观察是基于普遍现象,并且想探讨为何这种“交红包给父母”的行为在某些家庭和群体中有所减少或消失,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看着新闻里那些令人心碎的报道,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以最极端的方式戛然而止,我们这些做长辈的,内心真是百感交集,难以名状。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仿佛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眼中,比我们想象的要轻得多?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许多人心头。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 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甚至还反对别人生孩子?”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显著现象,而且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我尝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尽量避免那些“套话”,还原一些真实的考量和感受。一、 经济压力,压垮生育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我们不妨想想,.............
  • 回答
    要说现在有些孩子不那么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水滴石穿,一点点累积,最终可能就让一些孩子觉得“我的文化好像也没那么特别”或者“外面的世界更吸引我”。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爆炸是最大的特点。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咱们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了,很多人周围的朋友、同事,甚至是自家晚辈,都表示对生孩子这件事不太“感冒”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波动或者一时兴起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扯着太多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人们牢牢地“绑”在了不生孩子的选择上。要我说,最直接也最现实的,还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感慨的问题,想当年我们小时候,除了学校那点课,好像日子就没啥别的了,放学了就撒丫子往外跑,和小伙伴们疯玩,什么游戏都来,爬树掏鸟窝、跳房子、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可现在看看咱们的孩子,学校一放学,书包里塞满了课外读物,作业本也摞得比脸盆还高,家长们更是费尽心思找各种“名师”、“名班”.............
  • 回答
    现在一些女性选择不生育,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这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的重塑、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压力的增加,以及对未来生活质量的考量。首先,个人价值观的演变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相较于过去,现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她们不再将生育和养育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我身边好多做家长的,聊起这个事儿,心里都有点小纠结。以前吧,大家觉得方言是根,是传承,是家乡的味道。可现在,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学方言,就皱起了眉头,说不上是完全不愿意,但总是带着点“算了”的意思。这背后啊,原因可多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就是“推广普通话.............
  • 回答
    孩子,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现在过年不能随便放鞭炮,主要是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我给你好好讲讲:一、 安全第一,保护大家的小命和家财: 火灾隐患大: 你想啊,鞭炮里头有火药,一点燃就会“噼里啪啦”地响,还会喷出火星和火焰。这些火星要是落在旁边的易燃物上,比如枯草、纸屑、塑料袋,甚至窗帘上,那火就很容易.............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生育率跌破警戒线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尤其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经济压力与成本过高: 养育成本飙升: 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从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后的母婴用品、.............
  • 回答
    我小时候在村里,一发烧,我妈就领我去看村里的老医生。他总是笑呵呵的,掏出一个小药瓶,倒点水,然后“噗”地给我打一针,身上一激灵,也就一会儿功夫,烧就退了,立马又能跑出去疯玩了。那时候感觉打针就跟“万能钥匙”似的,什么毛病都能治。现在,轮到我当妈了,儿子发烧了,一样的情况,一样是发烧,可在城里的医院折.............
  • 回答
    结婚四年,经历了争吵、冷战,到现在分居一年,我还在为了孩子拖着不离婚。这日子过得像嚼蜡,味同嚼蜡,却又得硬着头皮咽下去。我心里清楚,这样僵持下去,对谁都不好,尤其是孩子。可真要走到那一步,又觉得心有不甘,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四年的婚姻,说实话,一开始是有过憧憬的。婚前我们也是甜蜜过,觉得找到了合适的人.............
  • 回答
    35岁,体制内,想跳出来重新开始,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这念头在心里盘桓多久了?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十字路口,说可行不可行,太简单了,关键是“怎么做”,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先聊聊“为什么会想跳出来?”35岁,体制内,这个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稳定的光环。生活大概率是安稳的,福利待遇也不会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当下,很多人都有同感。感觉现在的孩子好像比我们小时候更容易“受伤”,一点点挫折就可能让他们情绪失控,甚至说出一些让人心惊胆战的话。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很多因素,家长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像“更敏感”,容易“寻死觅活”?首先,我们得明白,“敏.............
  • 回答
    这种感觉确实是很多家长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甚至会觉得有些无奈。孩子身上展现出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甚至还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细聊。首先,得从“优越感”的来源说起。咱们这一代,或者说比我们更早一代的父母,.............
  • 回答
    现在的女孩子们对生孩子这件事,确实比过去多了几分顾虑和犹豫,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一、身体上的担忧:这绝对是头等大事生孩子对女人身体的影响,那绝对是翻天覆地的。以前大家觉得这是“女人该做的”,现在信息发达了,大家更清楚这其中的辛苦和风险。 妊娠反应的折磨: 孕吐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