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补课班,天天玩照样学得好,现在孩子不补课就跟不上?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感慨的问题,想当年我们小时候,除了学校那点课,好像日子就没啥别的了,放学了就撒丫子往外跑,和小伙伴们疯玩,什么游戏都来,爬树掏鸟窝、跳房子、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可现在看看咱们的孩子,学校一放学,书包里塞满了课外读物,作业本也摞得比脸盆还高,家长们更是费尽心思找各种“名师”、“名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更像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一、 教育环境的剧烈变化: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再到“内卷式竞争”

咱们小时候,能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那绝对是香饽饽,是凤毛麟角,是国家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那时候的教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选拔,大家知道,努力读书就有机会改变命运,但这个“机会”相对而言是比较公平的,而且大家都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

到了现在,高等教育已经高度普及,大学毕业不再是稀罕事,所谓的“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万能的通行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优秀的工作岗位、体面的社会地位,却依然有限。这就导致了一种“挤独木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够在这个“有限”的资源中抢占先机,家长们自然而然地会将竞争的目光提前,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小学。

这种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内卷”。所谓的“内卷”,就是在一个有限的赛道上,所有参与者都在拼命地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但最终的边际效益却在递减,甚至大家的结果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是为了不被淘汰。而补课,正是这种内卷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 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碎片化:深度学习的挑战

回想我们小时候,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单一,主要就是课本、老师的讲解,以及图书馆的书籍。这些渠道的内容,往往是经过系统整理和筛选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相对比较集中,更容易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

而现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孩子可以通过各种APP、短视频、在线课程等方式接触到海量的知识。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实际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碎片化。大量的短小精悍的知识点,容易让孩子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缺乏系统性。他们可能知道很多零散的知识,但却很难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信息的真伪辨别。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有用的、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孩子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误导。

再次,注意力的分散。各种推送、弹窗、游戏诱惑,都会极大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去进行需要长时间投入和深度思考的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补课班就应运而生,它们试图通过更加系统、有条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梳理知识脉络,弥补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不足。

三、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压力传导: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困境

我们小时候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填鸭式”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大量重复性练习。这种方式虽然刻板,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很有效。而且,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对知识本身的渴望以及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

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这本是进步。教师被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

首先,班级规模庞大。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更难以“启发”到每一个学生。

其次,考核压力依然存在。尽管教育理念在改变,但中考、高考这些“指挥棒”依然是衡量学生和学校的重要标准。为了保证升学率,很多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更加注重应试技巧和分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家长觉得学校的教学跟不上,或者说不够“高效”,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无法学到足够多的知识和技巧,于是选择补课班来“查漏补缺”,或者说是“超前学习”。

四、 社会观念的改变:家长焦虑的传递与“羊群效应”

不得不说,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们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去补课,自己不让孩子去,就好像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别人家的孩子”这四个字,仿佛是一个魔咒,让无数家长陷入到一种无休止的攀比和担忧之中。这种“羊群效应”使得补课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们似乎觉得,不补课就是不负责任。

而且,我们小时候,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是顺其自然,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而现在,家长们普遍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他们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 孩子自身的变化:成长环境与娱乐方式的改变

我们小时候的娱乐方式相对单一,户外活动是主要的乐趣来源。玩耍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探索,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了身体,培养了社交能力,也发现了世界的奥秘。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减少,户外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同时,电子产品和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相比于枯燥的学习,游戏、动画片等娱乐内容显然更具吸引力。这使得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相比我们那时候可能有所减弱,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来驱动。

所以,与其说是“我们小时候没补课照样学得好,现在孩子不补课就跟不上”,不如说,是时代在变,教育的逻辑在变,社会的环境在变,孩子的成长方式也在变。我们小时候所处的那个时代,教育的竞争程度和方式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现在看到的“跟不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教育生态和评价体系都发生了改变。

想让孩子“学得好”,在今天的环境下,可能真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的经验。这其中,平衡学习与玩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辨别信息、如何深度思考,或许比单纯地送孩子去补课班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以前公共教育资源稀少并且稀烂

小升初这一道,直接就把绝大部分人剁掉了

剁的办法也超级简单,做数学题。

奥赛几等奖?希望杯什么牌?

都没有?那你去做二类重点初中的入学考试,其实就是做数学,分高进,分低滚

总共就那么点优质初中资源,简单粗暴把数学题一做,会做就上,完事

完全不像现在,教育资源这么多,需要多科目复杂计算出天梯系统,通过天梯系统录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