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我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并且反映了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遇到的身心挑战。您观察到的“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和您自己“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的几个可能因素(以及为什么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选择性观察):

1. 年龄和身体基础(年轻人的“本钱”):
高代谢率和快速恢复能力: 年轻人通常拥有更高的基础代谢率,身体机能更旺盛,对压力的耐受性也更强。即使长时间工作,身体的恢复能力也相对较快。
亚健康状态的隐匿性: 很多初期或中期的身体不适,比如疲劳、轻微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在年轻人身上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加班疲劳,不会立刻引起重视,或者被“扛过去”了。许多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缺乏健康意识或忽视: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工作和职业发展上,而对日常的健康监测、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方面的意识和投入相对较低。即使身体发出信号,也可能被忽略。
“耐受性”训练: 一部分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的人,可能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逐渐建立起某种程度的“耐受性”。但这不代表身体没有受到损害,只是损害的程度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2. “出问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不同:
显性疾病 vs. 慢性损伤: 您所说的“出问题”可能指的是需要就医、影响日常生活的急性或慢性疾病。而很多问题可能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如长期疲劳、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消化不良、肌肉酸痛、记忆力下降等,这些在短期内不一定会发展成“大问题”。
个体差异和幸运成分: 即使是高强度工作,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体质较好,或者生活习惯(如即使加班也尽量保证一定睡眠或补充营养)比其他人好,这些都可能让他们在短期内看似“没事”。但长期来看,累积的损伤是存在的。
医疗保障和就医习惯: 在一些公司,虽然员工长时间工作,但可能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险,并且公司文化或领导默许员工在感到不适时请假就医。即便如此,一些员工可能因为职业顾虑而选择忍耐。

3. “996”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公司文化:
并非所有“996”都是纯粹的体力或脑力高负荷: 有些公司虽然名义上是996,但实际工作效率不高,或者存在一些无效会议和打卡性质的加班。
公司对员工健康的“补偿”或“掩盖”: 有些公司会提供加班餐、加班打车报销等福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班带来的不便,但并未解决根本性的健康问题。另外,公司可能不鼓励员工公开谈论或报告与工作相关的健康问题。

二、 您作为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小时工作,身体已经吃不消的原因:

1. 身体基础和适应期:
身体尚未完全成熟或稳定: 应届毕业生通常是大学毕业不久,身体可能还在发育或调整期,还没有完全达到成年后的最佳状态。而且,大学生活规律相对自由,身体可能没有经历过长期、高强度的连续性工作负荷。
缺乏“耐受性”的积累: 您没有像可能已工作数年的同事那样,逐渐适应并建立起对高强度工作的“耐受性”(尽管这种耐受性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初次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身体的反应会更直接、更强烈。
心理预期和抗压能力的差异: 您可能对工作强度和时长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现实与预期产生巨大落差时,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身体感受。

2. 工作内容和强度:
脑力消耗巨大: 大部分互联网工作是脑力密集型工作,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巨大压力,远超体力劳动的疲惫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或紧张状态,会导致疲劳、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缺乏休息和恢复: 1214小时的工作时间意味着几乎没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身体和大脑得不到有效的恢复,就会导致疲劳累积,最终超出其承载极限。
缺乏运动和健康饮食: 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缺乏体育锻炼,加上可能因工作忙碌而无法保证规律健康的饮食(如经常外卖、点高油高盐食物),都会进一步损害身体健康,削弱身体的抗压能力。

3. 心血管系统的直接影响:
心脏是需要持续供能的器官: 心脏需要持续不断地工作来泵血,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增加心脏的负荷。
神经系统过度激活: 高强度工作往往伴随着精神压力和紧迫感,这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律不齐、胸闷、心悸等症状。
血液循环不畅: 长时间保持坐姿或站姿,缺乏活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管栓塞的风险,对心血管健康造成隐患。
睡眠不足的影响: 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恢复,导致血压不稳定,增加心脏病风险。

4. 应届毕业生可能面临的额外压力:
“新人光环”与“证明自己”的压力: 作为应届毕业生,很多时候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可,融入团队。这种“证明自己”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 担心自己的工作表现会影响到未来的晋升和发展,这种潜在的焦虑也会加剧身心负担。

三、 如何看待和应对:

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健康都是最重要的。短期内牺牲健康换取职业发展,长期来看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即使工作量大,也要尽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短暂的休息时间,保证规律的饮食和尽量多的睡眠。
关注身体信号: 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不适信号,如持续的心悸、胸闷、头痛、极度疲劳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 尝试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来缓解压力。
与同事沟通和寻求支持: 如果周围的同事也有类似的感受,可以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考虑公司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的契合度: 如果当前的工作环境长期超出您的承受能力,且公司文化不利于员工健康,可以考虑长远规划,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总而言之,您应届毕业生就感到身体吃不消是完全正常的反应,这恰恰说明了您的身体在发出警告。而“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更多是一种现象描述,背后包含了年轻人身体的自然恢复能力、个体差异、对身体信号的忽视以及对“问题”的定义不同等多种复杂因素。理解这些差异和原因,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工作挑战,并做出更明智的职业和健康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和人之间精力体能的差异非常大,差距可以到数百倍的。

一周之内跑两个全程马拉松的人都有不少,但是跑不到一公里就要叫救护车的也大有人在。

引体向上是无氧运动,只代表你的上肢力量相对于你的体重来说比较大而已,其实大概率是因为你瘦小,而工作属于有氧运动,不一样的。那个跑不了一公里的胖子可能单手能拿起一百斤的杠铃呢。

互联网公司也不是每个人都996,也不是996的人全年每天都996,也有那种奇才常年996但是就是没啥事,只能说人家身体好有天赋。

user avatar

兄弟,你可真他娘的实诚,

别人的996,是10点到公司,然后倒杯茶查查邮件刷刷知乎,偶尔再开开早会,回几个工作消息,好的这个今天晚些时候看下这个没时间需要另外排期这个先找产品这个约个会下午对下,差不多十一点多了,微信群里商量一下中午吃啥再扯会淡,然后十二点了去吃饭

吃完饭再遛个弯,回来一点了,眯一会,醒来一点半了,再伸个懒腰倒杯水刷会新闻迷糊一下两点了,然后开始认真工作一下,其实也没法认真,一下午需要和各种傻逼在群里撕逼扯淡私聊撕逼扯淡开会撕逼扯淡工位上撕逼扯淡,差不多一下午过去了,然后开始编日报,今天确认了哪些事情对齐了哪些事情明确了哪些事情排期正常风险可控,然后再上微信群里唠一下产品提的需求多傻逼对接的部门有多傻逼给的接口有多傻逼设计出的图多傻逼领导给的排期多傻逼,最后商量下晚上吃啥,然后六七点钟了去吃饭,

吃完饭再遛个弯,回来泡杯水差不多快八点了,世界终于清净了,加会班认真工作专心写代码,然后九点多十点了,辛苦的一天结束了下班回家,回家再刷刷综艺刷刷剧,卧槽十二点了,麻的一天啥也没干就结束了,996好累啊都没有生活了!

你倒好,6点到公司7点下班,回家还继续工作,这换谁都受不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并且反映了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遇到的身心挑战。您观察到的“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和您自己“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互联网公司996.............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一起比对,确实能发现挺多门道。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996”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喊打,而土木工程行业的“007”(早八晚八,一周七天)虽然也辛苦,但舆论的关注度似乎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舆论场上的“明星”与“隐形人”首先,这是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触及到了当前社会讨论工作强度的一个核心矛盾。为什么“886”在工厂普遍存在且似乎较少公开反对,而“996”在互联网公司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这其中包含了历史原因、行业特性、社会观念、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说明:一、 “886.............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困境和矛盾心理。大家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声讨“996”的危害,抱怨工作强度过大、生活被挤压,一边又趋之若鹜地投身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甘愿接受所谓的“福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而是复杂的现实考量、职业发展诉求.............
  • 回答
    “996”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热词,可工地上的 “007” 却鲜有人问津。这事儿细琢磨,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那点加班文化能掀起波澜,而同样甚至更甚的工地辛苦,却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噪音”与“焦点”互联网公司,它的工作性质本身就离不开互联网。它的员工.............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不欢迎”中年人,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适的现象,而是存在于部分互联网公司、部分岗位以及部分招聘和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技术更新迭代快,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被质疑 技术栈陈旧与新技术鸿沟: 互联网行业技术.............
  • 回答
    互联网公司里,“花名”这玩意儿,听着挺有意思的,但它绝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玩闹。深入挖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挺多门道,既有对人性、组织管理的洞察,也有为了适应互联网特有的工作模式而生的考量。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偏爱花名?深层原因剖析:1. 打破固有身份,重塑人设(去官僚化与扁平化): 真实.............
  • 回答
    互联网产品岗位的从业者,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或快速迭代时期的产品经理们,常常用“产品狗”或“产品汪”来自嘲。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也反映了这个岗位的某些典型特征和工作状态。我尽量跟你捋一捋,还原一下当时那种味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狗”和“汪”这两个词,在自嘲语境里通常带有几层意思: 勤奋、卖力、.............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科技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数学,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发展和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以往,可能更多地看重编程技能、用户体验设计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如今,数学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渗透到科技互联网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1. 数据洪流的驱动:从“感觉”到“理性”的决策转变互.............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普遍倾向于选择 CentOS 而非 Ubuntu/Debian,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综合性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历史、生态、社区、技术以及实际运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历史渊源与生态成熟度:Linux 服务器领域的“默认选项” Ce.............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招聘大量的应届生来担任产品经理,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综合考量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价低者得”或者“人才储备”。这背后隐藏着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人才培养以及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从市场需求和行业特性来看: 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互联网产品不像传统制造业那.............
  • 回答
    台积电市值超越腾讯、阿里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关于“互联网为什么不香了”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科技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互联网和半导体行业的内在逻辑。一、 互联网的“不香”与半导体业的“更香”:时代浪潮的变迁互联网行业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香饽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基础、政策导向、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中国之所以能诞生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一系列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而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相对较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中国的独特优势与机遇1. 庞大且统一的市.............
  • 回答
    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其投资哲学深入人心,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科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却似乎“姗姗来迟”,鲜少大举布局这一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遵循的价值投资理念与科技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深度碰撞所致。要理解巴菲特为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持谨慎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厉害”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全球科技浪潮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式创新、生态构建和精细化运营,而非从最底层的技术——编程语言——进行原创性突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欧洲和日韩确实是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但相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它们在孕育出全球性、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足。 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发展起来互联网公司”,而是说其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