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阿里没人用花名,我们都是正经公司好不好。
花名,最早起源于阿里。
我相信马云一开始推行花名的时候,对当时单位内部的森严等级,是有些厌恶的。
在政府机关,如何称呼一个人,是一门学问。尤其是一定要把对方的职务,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
比如某人的职务是副科长,那么单独称呼的时候,最好称呼为某科长,而不是某副科长。
但如果正科长在现场,那么最好称呼为某副科长,免得正科长心里不快。
彼时在企业内,职务也是挂在嘴边上的。
没有职务的,比自己小的,就是小某;比自己大的就是老某;
有职务的,要称呼其职务,比如某经理,某副总经理等等。
称呼职务,不但体现了等级,还体现了秩序。座位坐哪里,吃饭谁先动筷子,工作中谁发言谁听训都以此而来。
所以,同时期很多高科技企业,都崇尚平等、自由的气氛,拒绝乃至不允许称呼职务。
可我们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淫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不称呼职务,该怎么称呼呢?就分成几派:
1、洋派:每个人起个洋文名,彼此称呼洋文。主要见于外企。
2、中派:大家彼此称呼姓名。发起人一般以某老称呼。
3、侠派:以马云创办的阿里为特色,每个人起个外号“花名”。
无论哪一派,把人和职务摘离,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职务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体现内部人人平等的理念,容易形成自由沟通的气氛。
洋派,在一开始很多人向往西方文化,往往去掉自己的本名,重新起一个洋文的名字。什么Dick了,Tony了,Apple了。后来逐渐自信起来,用中文读音作为本名。只是考虑西方某些发音难度,把自己中文的西方读音作为本名。
中派,顺应国内中文语境,推广难度很低。已知的问题在于对外。
见客户称某经理,某总,回头介绍本公司,变成某、某、某。外部的客户往往会蒙圈。大环境如此,小环境改变难度可见一斑。
侠派,从一开始美好的愿望,再加上阿里通过推广新武侠逐步成为国内互联网一线,也变得流行起来。甚至成为电商行业的标配。但不允许称呼中文本名的规则(或潜规则),总让人感觉一种“江湖”的味道。
我一参加工作,在公司内无论职务大小,彼此就直呼其名。
习惯了之后,离开公司确实挺不适应。
不过想一想,在不允许称呼职务的公司,称呼本名、外名、花名,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直呼其名,但等级依然存在。
在特别传统的公司,是无法接受不称呼职务情况存在的。
总的来说,花名起始应该是为了打破组织内等级森严的现象,随着阿里壮大而成为某些互联网公司的标配文化现象。但实际起到了多少作用,不好说。
传统的组织,看不上互联网公司的花名,也不喜欢直呼本名,更接受不了每个人起个外国名字。
一个系统两套班子。
经济上压迫你的是johnson,生活中同情你的是囧孙。
左右手都是一个人,但是两张脸。
哪个好用就用哪个。
另外,在底层之间可以形成获得性分割,
拉开同阶层人员之间的距离,
大家的合作更多的集中在岗位配合中,
阶层共识难以达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