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找那么多应届生当产品经理?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招聘大量的应届生来担任产品经理,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综合考量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价低者得”或者“人才储备”。这背后隐藏着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人才培养以及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首先,从市场需求和行业特性来看:

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互联网产品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有稳定的生命周期。新产品层出不穷,现有产品也需要不断地根据用户反馈、市场趋势和技术进步进行迭代优化。这种快节奏要求产品经理团队具备充足的“新人”血液,能够快速学习、适应和产出。应届生往往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这与互联网行业的“敏捷”特性天然契合。
用户群体年轻化,产品需要“年轻”的理解: 许多互联网产品,尤其是面向年轻用户的产品(如社交、娱乐、短视频、游戏等),需要产品经理能够深入理解年轻人的喜好、行为模式和文化。应届生作为当下年轻一代的代表,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产品的主要用户,更容易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功能和体验。
创新驱动,需要“无畏”的视角: 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核心在于创新。新的想法、新的模式能够颠覆现有市场。应届生由于缺乏经验,反而可能没有太多“包袱”和“固有思维”,敢于挑战传统,提出一些“异想天开”但可能极具潜力的想法。这种“无畏”的创新精神,正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所看重的。
人才梯队建设,是长远布局: 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人才流动性也相对较高。公司需要建立一个持续、健康的人才梯队,为未来发展储备力量。招聘大量应届生,是公司成本相对可控地培养和输送未来核心人才的重要途径。即使一部分应届生在成长过程中选择了离开,也为公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库”,即使是离开的员工,也可能成为行业内的潜在合作伙伴或供应商。

其次,从企业成本和培养机制来看:

成本效益考量: 相比于拥有多年行业经验、薪资期望较高的资深产品经理,应届生的薪资成本更低。在互联网行业,人力成本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在产品早期探索和大规模扩张阶段,通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来验证和迭代产品,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可塑性强,便于统一企业文化和产品理念: 应届生进入公司时,更容易被公司的企业文化、产品理念和工作方法所塑造。公司可以投入资源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基础的思维模式、用户研究方法、竞品分析工具,到公司内部的产品开发流程和协作方式,都可以从零开始进行统一。这有助于保证产品团队在方法论和执行力上的一致性,降低沟通成本和管理难度。
“黄埔军校”效应,吸引和留住人才: 许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那些在产品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公司,会建立一套成熟的应届生培养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应届生能够快速成长,接触到真实的项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黄埔军校”效应反过来又成为公司吸引优秀应届生的一个重要卖点,形成良性循环。许多应届生愿意进入这些公司,正是看中了其培养机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再者,从产品经理角色本身的特点来看:

产品经理并非需要“经验”堆砌的职业: 虽然经验很重要,但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更多体现在“思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同理心”以及“驱动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并非完全依赖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很多应届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在学生会、社团、个人项目、甚至实习经历中展现出这些潜质。
“执行”与“思考”的分层: 在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产品团队的职能划分是比较精细的。应届生可能更侧重于“执行”层面的工作,例如撰写PRD(产品需求文档)的细节、跟进开发进度、进行基础的用户数据分析、执行用户访谈等。而更具战略性、需要高度经验判断的决策,则可能由资深产品经理或产品总监来承担。这种分层协作能够让应届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不影响核心战略的推进。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试错成本: 产品经理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迭代,很多新想法在落地前是无法确定其价值的。让应届生去负责一些创新性、探索性较强的项目,即使失败,其“试错成本”也相对较低,且对个人成长而言,失败的经验本身也是宝贵的财富。

当然,招聘应届生也伴随着挑战:

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和指导: 应届生需要系统的培训和资深同事的指导,这需要公司付出额外的管理和培训成本。
初期产出可能不如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 应届生在初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熟悉业务、理解需求,其直接产出效率可能不如有经验的产品经理。
人才留存压力: 有些应届生在获得经验后,可能会寻求更高的职位和薪资,导致人才流失。

总结来说,互联网公司大量招聘应届生担任产品经理,是基于其行业特性、快速迭代的需求、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考虑。 通过低成本的引进,对可塑性强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既满足了公司当前的业务需求,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这是一种兼具成本效益和长远发展眼光的策略,也是互联网行业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的一个侧面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产品经理里外不是人:

搁老板的角度:你怎么干活的?

搁项目经理的角度:你懂个j8!

所以搞到这样……产品经理……牵条狗过来也行,就是随地大小便同事们会不乐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招聘大量的应届生来担任产品经理,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综合考量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价低者得”或者“人才储备”。这背后隐藏着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人才培养以及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从市场需求和行业特性来看: 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互联网产品不像传统制造业那.............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平日里以科技感、极简风或者沉稳商务示人的互联网巨头们,突然换上了椰树牌椰汁那标志性的红配绿、大字体、大图案的“魔性”包装风格,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上的“爆炸”和文化上的“碰撞”。首先,我们来看看商标。阿里巴巴的那个“Alibaba”标志,原本是柔和的蓝黑色,带着一点.............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不欢迎”中年人,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适的现象,而是存在于部分互联网公司、部分岗位以及部分招聘和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技术更新迭代快,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被质疑 技术栈陈旧与新技术鸿沟: 互联网行业技术.............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并且反映了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遇到的身心挑战。您观察到的“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和您自己“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互联网公司996.............
  • 回答
    互联网公司里,“花名”这玩意儿,听着挺有意思的,但它绝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玩闹。深入挖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挺多门道,既有对人性、组织管理的洞察,也有为了适应互联网特有的工作模式而生的考量。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偏爱花名?深层原因剖析:1. 打破固有身份,重塑人设(去官僚化与扁平化): 真实.............
  • 回答
    互联网产品岗位的从业者,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或快速迭代时期的产品经理们,常常用“产品狗”或“产品汪”来自嘲。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也反映了这个岗位的某些典型特征和工作状态。我尽量跟你捋一捋,还原一下当时那种味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狗”和“汪”这两个词,在自嘲语境里通常带有几层意思: 勤奋、卖力、.............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慷慨地向开发者们开放自家开发的框架、UI库,乃至各种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那么简单。虽然展示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能力,确实是其中一个附带的好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围绕着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和生态构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技术影响力,吸引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一起比对,确实能发现挺多门道。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996”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喊打,而土木工程行业的“007”(早八晚八,一周七天)虽然也辛苦,但舆论的关注度似乎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舆论场上的“明星”与“隐形人”首先,这是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在易用性、软件生态的丰富程度上,尤其对于初学者和日常办公来说,确实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图形化界面和大量的应用程序。那为什么到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端,Linux反倒成了主流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就像一个经验丰富.............
  • 回答
    台积电市值超越腾讯、阿里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关于“互联网为什么不香了”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科技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互联网和半导体行业的内在逻辑。一、 互联网的“不香”与半导体业的“更香”:时代浪潮的变迁互联网行业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香饽饽.............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科技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数学,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发展和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以往,可能更多地看重编程技能、用户体验设计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如今,数学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渗透到科技互联网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1. 数据洪流的驱动:从“感觉”到“理性”的决策转变互.............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普遍倾向于选择 CentOS 而非 Ubuntu/Debian,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综合性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历史、生态、社区、技术以及实际运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历史渊源与生态成熟度:Linux 服务器领域的“默认选项” Ce.............
  • 回答
    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其投资哲学深入人心,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科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却似乎“姗姗来迟”,鲜少大举布局这一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遵循的价值投资理念与科技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深度碰撞所致。要理解巴菲特为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持谨慎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基础、政策导向、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中国之所以能诞生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一系列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而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相对较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中国的独特优势与机遇1. 庞大且统一的市.............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欧洲和日韩确实是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但相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它们在孕育出全球性、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足。 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发展起来互联网公司”,而是说其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欧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何欧洲在孕育出像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腾讯、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第一流”互联网巨头方面相对滞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1. 历史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风险投资的谨慎性与欧洲文化: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触及到了当前社会讨论工作强度的一个核心矛盾。为什么“886”在工厂普遍存在且似乎较少公开反对,而“996”在互联网公司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这其中包含了历史原因、行业特性、社会观念、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说明:一、 “886.............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厉害”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全球科技浪潮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式创新、生态构建和精细化运营,而非从最底层的技术——编程语言——进行原创性突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