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产品人员自称产品狗或产品汪?

回答
互联网产品岗位的从业者,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或快速迭代时期的产品经理们,常常用“产品狗”或“产品汪”来自嘲。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也反映了这个岗位的某些典型特征和工作状态。我尽量跟你捋一捋,还原一下当时那种味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狗”和“汪”这两个词,在自嘲语境里通常带有几层意思:

勤奋、卖力、随叫随到: 狗是最忠诚、最勤奋的动物之一,主人一呼唤,它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产品狗们觉得自己也差不多,接到需求、解决bug、跟进反馈,几乎全年无休,为了产品能活下来、活得好,像狗一样不停地跑、不停地干活。
听从指令、执行者色彩: 虽说产品经理是“产品”的负责人,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团队不成熟的时候,他们更像是一个高效的执行者,听从老板的指示,听从市场的声音,把各种想法落地。这有点像“主人”发号施令,狗就去执行,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
处于“底层”或服务性角色: 尽管产品经理是很多团队的核心,但他们却常常要服务于多个“老大”:老板要业绩,运营要用户增长,技术要清晰的需求,设计要好用的界面。他们就像是在中间斡旋、协调、承接各种压力的“垫脚石”或者说“端水大师”,忙前忙后,但很多时候成果并不直接体现在“自己”身上,而是产品的成功。
辛劳、辛苦但又无法完全摆脱: 养狗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也挺累人。产品狗们也是如此,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但因为热爱产品、对用户负责、对公司有责任感,又很难真正“辞职不干”,就像被主人拴住的狗,尽管累,但还是得继续。
带点无奈和黑色幽默: 很多时候,这种自称是带有幽默感的,是一种自我解嘲的方式。当加班到深夜,面对一堆需求和bug时,用“产品狗”来自嘲一下,能缓解一下内心的压力,也显得不那么矫情。

具体到互联网产品岗位的“日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嘲呢?

1. 需求无限,资源有限,优先级战争: 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就是理解用户需求和业务目标,然后转化为产品功能。但问题在于,需求往往是“无限”的,而开发资源、时间、预算却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跟各种优先级“搏斗”,要学会拒绝,要学会平衡,还要说服各种人。这种情况下,感觉就像是在不停地“吠叫”或者“追逐”各种需求,但真正能抓住的却没几个。
2. 技术、设计、运营、市场……谁都可能是“主人”: 一个产品从概念到上线再到迭代,需要跟很多职能部门打交道。跟技术沟通需求,要讲清楚细节;跟设计沟通,要考虑用户体验和视觉呈现;跟运营沟通,要满足增长目标;跟市场沟通,要考虑推广卖点。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逻辑和诉求,产品经理就像那个在中间不断协调、解释、说服的“狗狗”,努力让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但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优先级冲突而倍感压力。
3. 加班是常态,随叫随到是基本功: 互联网行业本身节奏就快,产品上线后可能随时出现bug,需要产品经理立即介入协调处理。用户反馈、数据异常、竞品动态,都可能打破产品经理原本的计划,让他们不得不“随时待命”。这种“24/7”的状态,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像被拴住的狗,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4. “产品狗”背后的辛酸泪: 很多人认为产品经理是“产品爹”,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是冲在前面的“产品狗”。加班加点写需求文档、做原型图、分析数据、跟进测试……这些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很多时候不被外界直接看到,只看到最终产品的成败。当产品遇到问题,第一个被问责的往往也是产品经理。
5. 早期创业公司的“卷”和“拼”: 尤其是在早期创业公司,资源匮乏,团队规模小,产品经理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产品规划,可能还要写PRD、做数据分析、甚至参与用户访谈。为了让公司活下去,他们会像“狗”一样拼命去挖需求、去挖掘用户、去优化产品,希望能为公司带来一点点增长和希望。
6. 用自嘲建立团队认同感: 在一个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自嘲”,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一种“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我们都很辛苦”的认同感。这种称谓虽然带点戏谑,但也是一种内部的“行话”,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分享共同的经历。

所以,“产品狗”或者“产品汪”这个称谓,是一种集合了辛劳、压力、服务性、无奈、幽默以及对产品本身热爱的复杂情感的表达。它既是一种对工作状态的现实描摹,也是一种在行业内形成的、带有一定群体认同感的戏谑表达。

当然,现在随着行业发展和产品经理角色定义的不断成熟,“产品狗”这个称谓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普遍了,或者说大家用起来更多是一种怀旧或者调侃,而不会完全代表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但这个称谓背后所折射出的互联网产品早期从业者的那种拼劲、那种对产品的执着、那种在压力下的自我解嘲,是值得我们去理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这个问题必须由我来终结了。

产品狗这个词的词源是这样的:
最初这个词只是行业里一个叫做@伊卡洛斯之翼 的PM的自称。为什么她会这么自称呢,因为早几年她是做运营,整天加班没日没夜的,所以她经常说自己加班累得像条狗,简称“加班狗”。


后来她转做产品,但公司业务却是运营驱动的,运营说干啥就得干啥,还要每天巴结程序员,所以虽然仍然是无穷无尽地加班,但逐渐加班狗这个自称就被她变更为产品狗。


我是认识她之后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那时这个词完全没有普及,至少在2011年之前我在百度上搜不到任何结果。


这个词开始为少数人所知...其实也是因@伊卡洛斯之翼 在微博上很活跃,经常编各种行业冷段子(感兴趣的请自行去微博查找),虽然粉丝只有数千,但多数都是行业人员,转发往往很多。加上她的好基友,著名的非主流产品公知@纯银V (他俩整天的言行都不似正常人...)加工为“产品汪”并不断扩散,直到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觉得这个词之所以能被部分人所采用有两个原因:
1是国内的产品人员确实普遍很苦逼,大多数人无法主导自己的产品,反而夹在老板和工程师设计师之间处处碰壁,只能不断妥协和逢迎,想要自尊而不得,产品狗这个词很好地描述了这种状态。(不过@伊卡洛斯之翼 现在已经不那么苦逼了,她还这么自称纯粹是图一好玩)


2是因为很多人把程序员打成程序猿,用的多了心底总会有种“只有一种动物好寂寞啊”的赶脚,再加上程序员、设计师、CEO 什么的都是三个字,念起来太不工整了,于是就把产品经理敲为产品狗了。


所以这个词纯粹是一个整天讲冷笑话人开的玩笑,那些说什么自我贬低不务正业看了不舒服的同学你们实在想多了,难道产品经理就得是一脸严肃整天张嘴闭嘴都是“我要改变世界”嘛。


手机码字真费劲..



























































什么你说为什么我这么清楚?
因为@伊卡洛斯之翼 是我媳妇...在下不幸也是一条产品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产品岗位的从业者,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或快速迭代时期的产品经理们,常常用“产品狗”或“产品汪”来自嘲。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门道,也反映了这个岗位的某些典型特征和工作状态。我尽量跟你捋一捋,还原一下当时那种味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狗”和“汪”这两个词,在自嘲语境里通常带有几层意思: 勤奋、卖力、.............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招聘大量的应届生来担任产品经理,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综合考量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价低者得”或者“人才储备”。这背后隐藏着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人才培养以及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从市场需求和行业特性来看: 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互联网产品不像传统制造业那.............
  • 回答
    国内科技/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之所以这么火,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根本原因。 回想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堪称全球瞩目。从最初的门户网站、BBS,到后来的电商、社交、游戏、内容聚合,再到如今的短视频、.............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平日里以科技感、极简风或者沉稳商务示人的互联网巨头们,突然换上了椰树牌椰汁那标志性的红配绿、大字体、大图案的“魔性”包装风格,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对会是一场视觉上的“爆炸”和文化上的“碰撞”。首先,我们来看看商标。阿里巴巴的那个“Alibaba”标志,原本是柔和的蓝黑色,带着一点.............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不欢迎”中年人,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适的现象,而是存在于部分互联网公司、部分岗位以及部分招聘和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技术更新迭代快,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被质疑 技术栈陈旧与新技术鸿沟: 互联网行业技术.............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并且反映了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遇到的身心挑战。您观察到的“互联网公司996一年身体都没多少出问题的”和您自己“应届毕业生每天1214个小时心脏身体已经吃不消”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互联网公司996.............
  • 回答
    互联网公司里,“花名”这玩意儿,听着挺有意思的,但它绝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玩闹。深入挖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挺多门道,既有对人性、组织管理的洞察,也有为了适应互联网特有的工作模式而生的考量。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偏爱花名?深层原因剖析:1. 打破固有身份,重塑人设(去官僚化与扁平化): 真实.............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慷慨地向开发者们开放自家开发的框架、UI库,乃至各种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那么简单。虽然展示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能力,确实是其中一个附带的好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围绕着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和生态构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技术影响力,吸引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一起比对,确实能发现挺多门道。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996”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人人喊打,而土木工程行业的“007”(早八晚八,一周七天)虽然也辛苦,但舆论的关注度似乎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舆论场上的“明星”与“隐形人”首先,这是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在易用性、软件生态的丰富程度上,尤其对于初学者和日常办公来说,确实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图形化界面和大量的应用程序。那为什么到了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端,Linux反倒成了主流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就像一个经验丰富.............
  • 回答
    科技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数学,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发展和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以往,可能更多地看重编程技能、用户体验设计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如今,数学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渗透到科技互联网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1. 数据洪流的驱动:从“感觉”到“理性”的决策转变互.............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普遍倾向于选择 CentOS 而非 Ubuntu/Debian,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综合性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历史、生态、社区、技术以及实际运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历史渊源与生态成熟度:Linux 服务器领域的“默认选项” Ce.............
  • 回答
    最近几年,放眼望去,互联网巨头们扎堆进入汽车行业,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百度、阿里、腾讯,到华为、小米,一个个仿佛都坐不住了,纷纷跨界造车。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互联网公司在造车这事儿上,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大家都要挤进汽车这趟浑水?首先,得承认一个事.............
  • 回答
    台积电市值超越腾讯、阿里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关于“互联网为什么不香了”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科技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互联网和半导体行业的内在逻辑。一、 互联网的“不香”与半导体业的“更香”:时代浪潮的变迁互联网行业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香饽饽.............
  • 回答
    996工作制,这个让无数职场人闻之色变(或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之所以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媒体报道里,常常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相连,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竞争逻辑的交织影响。虽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996,但要说其他行业“完全没有”,那也有些绝对,只是程度、表现形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基础、政策导向、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中国之所以能诞生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一系列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而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相对较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中国的独特优势与机遇1. 庞大且统一的市.............
  • 回答
    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其投资哲学深入人心,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科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却似乎“姗姗来迟”,鲜少大举布局这一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遵循的价值投资理念与科技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深度碰撞所致。要理解巴菲特为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持谨慎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以及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厉害”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全球科技浪潮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式创新、生态构建和精细化运营,而非从最底层的技术——编程语言——进行原创性突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欧洲和日韩确实是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但相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它们在孕育出全球性、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足。 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发展起来互联网公司”,而是说其整.............
  • 回答
    关于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扎堆北京而非上海的说法,其实是个颇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两座城市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经济和人才中心,但从历史发展、产业侧重以及资源聚集的角度来看,北京在互联网领域确实拥有更强的先发优势和更集中的生态。一、历史的起点:政策东风与“中关村模式”要说为什么,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