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没有出第一流的互联网公司?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欧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何欧洲在孕育出像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腾讯、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第一流”互联网巨头方面相对滞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

1. 历史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风险投资的谨慎性与欧洲文化: 欧洲,尤其是在传统经济领域,一直以来都以稳健、保守著称。这种文化渗透到金融领域,也包括风险投资。相比于美国,欧洲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且更偏向于投资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有一定规模且盈利能力可见的企业,对“烧钱”抢占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容忍度相对较低。初创公司在融资方面可能面临更高的门槛,难以获得像硅谷那样“海量”的资金支持来迅速扩张和应对竞争。
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 硅谷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个人英雄主义和“造梦”的基础上的,创业者被视为改变世界的颠覆者,这种文化鼓励大胆冒险和个人奋斗。而欧洲文化更强调集体合作、社会福利和公平分配,虽然也鼓励创新,但对于过度强调个人财富积累和“赢者通吃”的模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
消费者习惯的碎片化: 欧洲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被多个国家和语言割裂开来。这意味着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法规进行本地化改造,才能在每个市场取得成功。这种碎片化增加了产品推广和规模化的难度,也分散了创业公司的精力,不像美国市场那样是一个相对统一的大蛋糕。

2. 政策法规与监管环境:

数据隐私与GDPR的“双刃剑”: 欧洲在数据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为代表的法规,虽然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更高的合规成本和运营挑战。对于需要海量用户数据来训练AI模型、优化产品算法的互联网巨头而言,GDPR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难度,也可能让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欧盟内部市场整合的挑战: 尽管欧盟致力于打造单一市场,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层面的数字政策、税收政策、劳工法规等仍然存在差异,这增加了跨国运营的复杂性。创业公司需要同时应对多个国家的监管要求,这在初期阶段尤其困难。
反垄断监管的审慎: 欧洲各国和欧盟层面在反垄断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警惕性,对于大型科技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和潜在垄断行为,会进行严格审查。这种审慎的态度,虽然有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但也可能让一些有潜力成为巨头的公司在早期扩张中就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约束。

3. 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

巨头先行与后发劣势: 美国和亚洲的互联网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基础。当欧洲创业公司想要进入某个细分领域时,往往已经面临着这些巨头构建的护城河,如庞大的用户数据、成熟的算法模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完善的生态系统。
创新方向的侧重点: 欧洲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是在B2B(企业对企业)服务、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一些涉及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例如,在SaaS(软件即服务)、数字支付、电商物流、甚至一些新兴的绿色科技和AI伦理领域,欧洲都有不少实力强劲的公司。但这些领域虽然重要,却不一定能培育出像消费者互联网那样具有全球统治力的巨头。
人才吸引与留存的挑战: 尽管欧洲拥有高素质的工程师和人才,但相比于硅谷,在吸引顶尖科技人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劣势。高税收、相对保守的薪酬结构、以及一些创业公司融资困难,都可能导致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个人选择去其他地方发展。

4. 融资生态系统的成熟度:

风险投资的深度与广度: 相比于美国,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在融资轮次、投资规模、以及对早期创业公司的耐心和支持力度上,可能还有差距。美国能够提供从天使轮到IPO前的每一阶段的充足资金,使得初创公司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用户获取、技术研发和全球扩张。欧洲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与硅谷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退出机制的差异: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标是通过IPO或并购实现退出。美国拥有成熟的股票市场和活跃的并购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退出途径。欧洲的IPO市场相对不那么活跃,企业并购也可能受到更多的反垄断审查,这可能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整体回报率,从而影响了对欧洲初创公司的吸引力。

5. 创业文化的生态构建:

早期导师与孵化器的力量: 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经验丰富的早期导师、高效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及乐于分享经验的成功创业者。这种“传帮带”的文化能够帮助新一代创业者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欧洲在构建这样的生态系统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但仍需时间积累。
并购的推动作用: 大型科技公司通过收购有潜力的新兴公司,不仅可以补充自身的技术和产品线,也可以为被收购公司的创始人、员工和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欧洲的并购市场虽然存在,但可能不如美国那样频繁和大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早期创业公司的发展速度和退出渠道。

总结来说,欧洲没有出现“第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并非因为欧洲缺乏创新能力或人才,而是由于历史、文化、政策、市场结构、融资生态以及创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欧洲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更倾向于在B2B、垂直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寻找突破,并且在用户隐私保护、数据合规等方面设定了更高的标准。

这并不意味着欧洲的互联网发展不如人意,而是其发展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创新生态系统,未来是否会出现颠覆性的互联网巨头,依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像Spotify、Adyen、Klarna、Revolut,以及在AI、自动驾驶、清洁能源等领域涌现出的欧洲公司,都在证明欧洲的创新实力不容小觑。它们或许正在以一种不同于硅谷模式的方式,塑造着互联网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重不同意高赞答案:

@Alston

其实

@王捷

先生的答案分析的挺好的。

@Alston

的回答严重的高估了防火墙的作用和低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该答主的答案有很多事实错误,这样回答问题的态度很不严谨。洋洋洒洒几千字,依据很多明显错误的论据,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反对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反对不做认真研究,轻易得出结论还一副笃定的样子。随便举两个答主论据的错误:

1. 对BAT三家的分析,BAT三家在起步的时候,防火墙根本没起来,腾讯击败ICQ和MSN、阿里巴巴击败EBay, 百度击败谷歌在防火墙成型之前。而且不仅仅是BAT,成立于05年及之前的那一批公司,网易、京东、58这一批企业把海外竞争对手打出中国市场根本没防火墙什么事。对于这些公司发展历史的极度不了解就得出结论是十分草率的。

2. “此外人口十幾億的印度也一樣,印度甚至有舉世認同的優秀數理人才,卻同樣沒發展起來”也是非常草率的结论。印度的互联网行业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阶段,互联网公司发展落后中美一些,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印度互联网公司也会和中美的同行一样,经历高峰和低谷,但是在不远的未来印度公司应该就会出现在世界前20的版图内。 随便举几个印度成功互联网公司的例子:Flipkart、Snapdeal、Paytm、Ola。印度公司的成功恰恰说明了,统一语言、庞大人口基数的决定性作用。区域性互联网市场,例如:台湾地区几乎没有机会。

补充关于日本互联网市场的一点看法,日本全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老龄化,互联网行业发展也是如此。日本人口基数够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够好、经济发展水平够高,但是年轻人口比例实在小了点,老年人接受互联网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但即使这样,日本还是出现了像:Yahoo!Japan、Rakutan这样巨无霸级的互联网公司,以及Line这样由韩国公司NHN推出,但是在日本红火起来的现象级产品。和印度一样,这也再次说明了统一语言、庞大人口基数的作用。

最后再次同意

@王捷

先生的答案,欧洲割裂的市场、不同的语言、进取心的不足的企业和社会文化,才是问题的根源。

最后附上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互联网企业

全球访问最多的20个网站或互联网产品(看不清楚可以点击看大图)

user avatar

去年在欧洲呆了半年,回国前写了偏思考欧洲互联网的文章,在钛媒体发过,看到知乎里也在讨论这个话题,那我就在这里也贴一遍吧,欢迎探讨:

闲话欧洲互联网


看到这标题,各位看官可能会心里会嘀咕:闲话欧洲互联网?欧洲有啥互联网?好像没听过什么出名的公司啊!你特么是没呆过美国写不出老美只好写欧洲么?

这个嘛 ... 事实虽然如此,但还是应该说说,虽然欧洲的互联网产业本身发展稍慢,但一来它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与中国的共性,可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面镜子;二来欧洲作为西方文化的老巢,拥有和美国相对接近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欧洲来理解美国互联网背后的底蕴与模式,这个也是一条捷径。

小声再说一句,俺在欧洲也没闲待着,先后把Amsterdam的UPRISE Festival与芬兰的SLUSH大会都转一遍,拿到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啥?这么高大上的行业大会你都没听过?没事,先给你看看Logo,后面我会慢慢说。

所以,咱们先说共性与特点吧。共性么,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是大政府,当然欧洲是相对的大政府。欧洲政府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管制还是比较多的,体现在周边普通人身上就是每月工资里要扣的税贼高,但福利体系也贼好,搞得一大堆本国人和阿国移民们拿着失业救济在家干等着 ... 咳咳,这个扯远了啊,回来回来。

再说欧洲的特点么,欧洲有几个和中国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还记得欧洲是一堆国家组成的联盟么?没错,欧洲有28个成员国,这就是28个不同法规监管税收语言文化货币的市场,哦,语言和货币不到28个。大家感受一下常见欧洲网站的语言备选项:


有点感觉了吧?想象一下你要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拿下,除了要满足各国的regulation还要注意欧盟统一规范,这对于本来资源就有限的创业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个噩梦。今年SLUSH大会上一位创业者的'痛诉',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已经成功打入15个市场,正在继续努力剩下的13个 ... @2015 SLUSH)

对了,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那何苦一上来就要欧洲全频道打击呢?这你可就说到点子上了。因为单看一个欧洲国家,这市场都不够大啊!很好,后排的同学你很有商业sense,想象空间不够怎么向风投讲story呢?忽悠不到钱嘛!欧洲创业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默认以全欧洲作为目标市场。来,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图表:

(摘自:The State of European Tech, 2015, @Atomico)

发现 96% 这个高到令人发指的比例,以及和边上亚洲(其实主要是中国)、美国数据的对比了吧?作为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们真的应该非常庆幸,中国与美国都是体量巨大的单一市场。啥叫单一市场?统一监管统一法规统一税收统一文化统一语言,再加上巨大的用户基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其他所有国家的创业者都眼红不已的。多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仅仅依靠本土市场就可以成为一个个独角兽、百亿美元甚至千亿美元公司,也因此对于进入国际市场相对动作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欧洲市场这趟浑水,创业公司是不想趟也得趟,流泪也要趟。当然了,这些年很多创业者学乖了,要么就直接上英文版去打北美市场(包括英国),等北美市场成熟了再反攻欧洲大陆。要么,还有很多创业者直接举家搬迁到美国的事情我会乱说么 ...

(今年SLUSH上,有几场主题为中国在线市场的专题讨论 @2015 SLUSH)

好了,说了这些,你对欧洲市场的第一个特点:碎片化,一定已经颇有心得。

现在我们来说说欧洲互联网创业公司普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融资。大家很清楚,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资金的推动。这些资金,可以是天使,可以是风投,当然也可以是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与美国的创业公司,一个普遍被认可的模式是这样:

你有一个比较好的想法与Business Model,你用自己的钱做个demo或者进行最初期的开发推广,你说服投资者给你投点钱。有了这笔钱你很快大规模发展,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打,然后一轮一轮地融资,可能在C轮的时候你都还没有盈利。不过没关系,大家看好你,你是投资者的座上宾,你是各种创业者大会上的常客,你是业界媒体眼中的明日之星,你察言观色,你生龙活虎,你自信满满,你living the dream ...

当然,以上场景纯属假设,如有雷同请对号入座,偶不,请勿对号入座。

你会说,这个有问题么?

对于欧洲创业公司,这个就真有问题。

第一个,欧洲在TMT领域的风投数量要少于中国美国。第二个更要命,欧洲的投资者总体相对保守,会期望创业公司能够实现盈利养活自己之后,才会逐渐投入资金。用SLUSH大会一位嘉宾的话来总结,就是一个创业公司一般会期望在其成立两三年后,才会收到第一笔投资。

两三年是什么概念?放在这几年的中国创业环境下,一年拿不到融资,很多创业者已经会考虑放弃当前的尝试,或者干脆换一个模式。当然,这个属于市场机会过多的历史阶段才有的问题,但也多少看出欧洲创业者的窘境。

(@2015 UPRISE Festival,创业公司站台展示区)

上面说了欧洲互联网市场的一些情况,也许可以从侧面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全球市场看不到太多出名的欧洲互联网公司,反倒是美国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分庭抗礼。也许有人觉得刚才说的有些负面了,那我现在再说下欧洲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些特点,也就是第三点了。

欧洲互联网公司关注的领域与中国有一个显著变化,这就是2B与2C的比例问题。在国内不用说了,各种创业公司风卷云涌、但你注意一看就发现基本都是2C(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或至少也是连接用户与服务商两端的平台商,比如滴滴、美团、小红书、饿了么、泰笛、河狸家 ... 例子很多了。

放在欧洲,这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你在几个展会走一圈,就很明显发现2B公司的比例要远远高于2C的公司。这些2B公司比较常见的是为企业提供各种在线服务,比如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公关支持、存储服务等等。这些服务放在全球也大都走在前沿,反而是2C的公司不仅数量少而且看起来模式也缺乏可陈。

(企业市场 vs 消费市场 @2015 SLUSH)

同样的情况,在美国也类似,但比例可能是50-50。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放在欧洲的大环境下,这里公司的整体治理较好、运营水平较高,同时信息化程度也跟得上,于是萌发了对各种企业级应用的大量需求。另一个重要原因,2B服务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波动相对较小,这对于融资不易的欧洲创业公司也是一大吸引力。

既然说到企业市场,当然也要提提个人消费市场。就笔者这几个月在欧洲的不完全观察,对前人总结的一个全球互联网特点有了深刻理解,那就是:

中国:Only Mobile

美国:Mobile + PC

欧洲:Only PC

注:PC泛指各种电脑,包括苹果Mac

欧洲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那是绝对比不上中国(以及日韩)用户。在中国新兴的广大O2O以及电商公司看来,网站已经快成为一个跳转AppStore下载链接的宣传页了,智能手机上的APP才是主战场。你以为世界已经大同,移动互联网就要统治世界了,这时你定睛一看欧洲,oh no!认认真真做网站的大有人在!再看欧洲用户们,手机上的APP丰富程度远不如亚洲童鞋们。不要说移动互联网了,就算是网站,对于欧洲人生活的渗透程度也远不如中国,尤其在生活服务方面,这又是一个大话题,下次再聊。

好吧,这篇文章看起来不长,也写得笔者头昏眼花。要不各位看官,今天就先到这?来来我们来个复盘,一句话理解欧洲互联网:

  • 两三年才等到的融资,
  • 二十八个碎片化市场,
  • 企业应用为王的局势,
  • 电脑电脑,还是电脑,
  • 以及廉价码农哪里找,
  • 欧洲蓝翔,还看东欧~~


--------------------------------------------------------------------------------

编辑半天,容许我打个小广告吧。我现在的创业项目是果租租,专注于3天~3个月的短期租房项目,是提供统一标准化服务的垂直服务商。各位对短租领域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找我来探讨、或者一起研究共同发展大计 :)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不吐不快,特上电脑发表一下观点。利益相关:美帝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

观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强大是在中国国内的强大,但并不能否认其产品、市场的优势。归咎于政治因素是片面的。而境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存在天然的短板,其运营效率远不如很多朋友想象的那么高效。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境内有多强大,也就有多强大的阻力造成其海外拓展的困难。

首先: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非常符合中国的市场现状。无他,因为中国互联网的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习惯。而境外的互联网产品是从美国及全球市场考虑的,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本地化挑战。

这个问题在软件时代就非常的突出,早期的包括微软的汉化,SAP的本地考虑,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当中国的企业在技术上已经不那么落后,了解本地市场就成了巨大的优势。典型的如AMAZON页面的吐槽,Uber软件不被很多中国人习惯,支付习惯的养成等。毕竟,中国市场和海外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很多答案分析的很透彻,就不展开了。

其次,境外的互联网公司就那么高效吗?也许在本国市场是这样的,但在中国市场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有独特的法律环境和政策要求,对境外公司来说是陌生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好比一个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对比一个外来户,外来户如何对本地市场产生“感觉”?而陌生产生恐惧,在决策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上天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的结果就是国内公司办公室喊一声能解决的问题,在境外公司那里就需要反复的确认和外部咨询。传统公司也许能消化这些效率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这个问题会急速放大。

这并不是说境外互联网公司愚蠢,天然基因决定的。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外国人像中国人一样了解中国?更不利的是,在境外互联网公司中,决策层大多不理解中国,而中国当地人员必须首先要说服决策层。任何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多少精力。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只需要对中国市场和政策进行快速反应,而境外互联网公司要首先说服境外的决策层。

第三,后发优势。诚然,很多中国公司是借鉴了美帝的模式,比如淘宝和ebay,滴滴和Uber。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市场是C2C (copy to China)。但后发优势是客观事实。可贵的是,很多后发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产品上确实更好了。比如支付宝和Paypal,微信和Whatsapp等。如果抛开道德的高地,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必须要承认这些客观事实造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强大。

当然,上述三个问题,当中国互联网公司妄图海外拓展时就变成了三个劣势。很简单,主客场互换了。所以,现在的事实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是窝里横,没有出海成功过。

很多境外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受到了限制,真正受到影响的恐怕就是google。可必须指出一点,即使是google,在退出中国市场前,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超过百度。现在看百度确实更烂了,但更可能是google退出的结果(缺乏竞争)。

至于反例,则更多了,典型就是amazon。在美帝一统江湖的AMAZON在中国如何不用说就知道了。虽然我喜欢AMAZON,但不能否认其在中国不入流的现实。要知道AMAZON在美帝绝对是江湖老大的地位。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对外资不利。这在某些方面是事实,但对外资不利的法律法规并不是中国独有。何况,中国市场实际上对很多法律法规并未严格执行,给了互联网公司很大的空间。典型的就是Uber,在中国起码没有Uber在法国的总经理被抓、在韩国日本完全被禁的事情吧。Uber在中国已经是除美国以外第二大市场,难道这是中国法律环境不利的证据。另一方面,哪怕如滴滴,开始也只敢在出租车市场,第一个引入私家车的就是Uber,滴滴看到Uber这么大胆却没有严重后果才杀入专车市场的。这个也能作为中国对外资互联网公司法律环境不利的依据?

很多人想当然的把外资的成功理解为其高效,把外资的失败理解为中国政策的不利,这个完全是不公平的,起码在互联网行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实际上,抛开互联网,外资在中国的相对落后是全方面的,比如曾经在中国统治地位的老牌外企(宝洁)。这些外企在中国的颓势很大程度是中国企业消除了技术的劣势。而互联网行业的中国企业原本落后的就不多。

偏题了,和原问题不符。主要是觉得下面很多答案已经在讨论中国了,而很多答案过于的偏颇,甚至充满了站在境外互联网公司立场的优越感。但真正深入这些互联网公司内部,不得不说,对中国市场而言,海外互联网公司哪怕是产品和内部的问题,要远比局外人想象的多很多。

user avatar

坐地铁是个好事,有座位的时候精神点可以玩游戏看新闻,困的时候可以闭目养神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今天。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成为一种全民现象从05年左右起步,在前年爆发。现在大有不可遏制之势。来随便说两句,谈不上分析,权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1 有人说是从房地产上撤下来的资金来了。

这是实话,但是没有用,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金来是因为互联网有利可图。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2 人口红利

这点是我今天想说的。互联网是一个人口密集型产业。对于生产者来说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


1/ 为什么欧洲很少有大型互联网公司:

主体问题: 人,缺人。十年前听说暴风影音的团队有一个楼的时候我自己被吓到了。不明白写一个软件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后来自己码代码才知道,码农一词形象贴切。想要做成一个产品,一群训练有素的程序员是必要条件。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都为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在欧洲想组建一个足够大的工程师团队真的很难,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是根本就没这么多程序员。

受众问题:人,还是缺人。国家总体人数少,计算机/智能手机接受度以及依赖度低,让互联网企业很难有井喷式增长。更多的人选择在地铁看书(主要是地铁没信号我觉得。。)在周末去电影院,而不是在地铁玩手机游戏,周末刷淘宝。


2/ 中国与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区别:

比较之前先来按市值列出前六的互联网公司

Google 阿里巴巴 Facebook 腾讯 Amazon 百度



BAT 大战 FAG

美国公司的排序是G F A

中国公司的排序是A T B

对标的话 百度 对标 Google, 腾讯 对标 Facebook, 阿里巴巴对标Amazon

在美国 做搜索的Google市值是做零售的Amazon的三倍。

在中国 做零售的阿里巴巴市值是做搜索的百度的三倍。

为什么?

人,还是人。


阿里业务的兴起有两个条件。一是廉价高效的物流,二是几乎二十四小时工作的淘宝店主。这两个由人工成本决定的因素正是亚马逊欣羡不已的。亚马逊在不停的努力着,不过廉价就意味着一周也未必送到,高效的也只有无人机。亚马逊在不断地加宽自己的业务,比如云服务;阿里也在不停地开展业务,但大多是为了零售业服务。

我叨逼叨这么多没用的,明眼人也都看出来了我想把今天的互联网繁荣归结到人口上。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体现人口在这个问题上的影响。但是人口红利也不能否认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今天正经的问题来了



3/ 人力资源还可以吃多久


搞一张大图来,绿紫蓝红分别是北美 巴西 中国 和 日本从1960年到2012年的生育率。

关注我们自己的蓝线。生育率在1965年达到了巅峰。之后下降,到1980年区域稳定并小幅度回弹。又在1990年代初期降到平均水平并一直趋于稳定。


1965年的巅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批人刚退休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人口红利积累最大的时候。对的,就是现在。之后随着生育率的逐步降低,我们可获得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直到80年出生的人退休(2040)达到第一个稳定。直到95年出生的人退休(2060年)可以才会把人口红利吐完。(不要恐慌,这个出生率才是正常的,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正在承受着这样的负担,只是我们晚承受几十年罢了)

我们来试着从人口角度简单粗暴的推导出来一些不靠谱的结论或者来胡乱解释一些现象。


65年生人还能再奋斗五年,互联网以及其他人力密集型产业还会高速增长五年。五年之后的十年,增长速度会急速下滑,但是不是灾难,因为我们只是在慢慢减少获得的红利而不是吐出去。就业情况不会更加困难,但是每个岗位需要创造的价值需要提升来弥补人口的缺失以及供养更多的老人. 一直到95年的那批人离开工作岗位。如果一切发展良好的话,中国社会届时将会和现在的西方国家一样进入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年代。(每次都不敢看工资单上的医疗养老保险后面的数字,其实我知道那些钱花在哪了。。)

然而说了这些也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我还是不知道明天哪只股票会涨。



人口与互联网产业

user avatar

我针对法国来回答,

在法国,互联网创业环境没有美国好,人材损失得多,程序员工资比美国同工龄低了好几倍,前同事在海湾工作了2年 大概100k(忘了是税前还是后),在法国,有2年工龄的基本上在税前40k欧元左右,税后30k,有想法,想挣得更多的都漂洋过海到美国发展去了。

一学校前辈在法国创业了几年没头绪,后来被美国 y combinator 发掘,他去了美国发展,后来成立 Docker。

法国还有很多的ssii公司,中文翻译是外包公司?就是一公司和很多程序员签约,这公司再外派程序员到他的客户公司工作,这些公司为了求程序稳定,好维护,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法国很多公司,包括创业公司为了省钱,求快,都会找外包,我前公司第一年就是找了个外包,一年后弄了个平台上了线,拉到了投资这才开始搭建自己的团队,平台是用asp. net webform + telerick webcontrols 实现的,restful 用 wcf service, db用edmx来实现, 各种诡异,不规范的代码到处都是,我刚入职时还觉得这平台有些年头了吧,经手的团队不少吧,后来发现这是2012到2013一年间做的,当时asp系MVC3 和Web API 都出了啊。。。

法国作风古板的公司也很多,前公司帮法国邮政公司(la poste)做一项目,当时邮政局的员工还只能用ie8 和一老版本Firefox,我用knockout 做的客户端硬是通不过,后来他们统一升级了Firefox版本,帮我度了难关。

其实法国也有很多在本土发展得不错,

类 youtube视频网站,法国有dailymotion本土视频网,

类 facebook交友网站, 法国有copaindavants,

类 amazon,法国有 cdiscount,

类 linkedin,法国有viadeo

类 唯品会, 法国有vente privee

类 58同城, 法国有 leboncoin

以上这些网站在法国都有自己的市场,不过局限于法语小语种和国土人口限制,它们做不大,更要命的是它们的美国同仁做得比他们好,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也比它们高,而且在欧洲各国都有本土化,使得它们也不敢迈出国土去征途欧洲大陆(中二~

Ps: prestashop ecommerce framework 能算二流网络公司吗?我觉得有段时间挺火的,这也是家法国公司,在法国90%ecommerce 都是用这做的,安装很简单,不过要code的话很要命。

Pss:全文手机打的,真*体*力*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欧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何欧洲在孕育出像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腾讯、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第一流”互联网巨头方面相对滞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1. 历史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风险投资的谨慎性与欧洲文化: .............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欧洲古典建筑,尤其指的是哥特式时期,其最令人称奇的成就之一无疑是飞扶壁的出现。这是一种精妙的结构设计,将巨大的石造拱顶的侧向推力传递到外部的支撑结构上,从而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得以高耸、宽敞,并允许墙壁上开出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营造出神圣而梦幻的光影效果。然而,你的问题非常敏锐,它触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 回答
    欧洲和日本之所以没有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这样具有全球统治力的互联网巨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文化、历史、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它们“没有产生”,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巨头出现的土壤和土壤孕育出巨头的路径有所不同。1. 历史与文化积淀.............
  • 回答
    欧洲缺少像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Meta)或是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巨头,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监管等多方面因素。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剖析:一、 市场碎片化与同质化:首先,欧洲.............
  • 回答
    中世纪时期,教皇的权势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常常被形容为“一手遮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即使拥有如此巨大的宗教和(在某些时期)政治影响力,欧洲大陆却并未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而是呈现出分裂的局面。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
  • 回答
    观察者网2020年6月24日的视频《骁话一下:为什么欧洲没有互联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视频。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事实准确性、潜在的偏见、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等。以下是对该视频的详细评价: 核心论点梳理该视频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欧洲在互联网基础.............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欧洲和日韩确实是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但相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它们在孕育出全球性、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足。 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发展起来互联网公司”,而是说其整.............
  • 回答
    关于欧洲国家公厕稀少,而东亚国家公厕众多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欧洲的“隐形”公厕文化:首先,要说欧洲国家“几乎没有”公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很多欧洲城市确实不像东亚国家那样,在街头巷尾、商场车站随处可见独立设置.............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这确实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分久必合”的统一趋势相比,欧洲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里,并未出现一个能够真正意义上统一整个大陆的强权。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西罗马帝国本身的结构及其覆灭方式是关键。西罗马帝国虽然名为帝国,但.............
  • 回答
    在中国,你确实很难找到像欧洲某些地区(例如英国多佛的白色悬崖)那样标志性的、纯净的白色碳酸盐岩层。这背后的原因,要从地质形成过程、沉积环境以及后续的地质演化说起,它们共同塑造了各地不同的岩石特征。首先,我们得明白,那些欧洲白色悬崖的“白”主要来自于它们的主要成分——白垩(Chalk)。白垩是一种非常.............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欧洲人并没有全盘淘汰双刃剑,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作战环境以及战士的偏好,继续保留并发展了双刃剑。说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剑这种武器,它的设计就是为了“砍”和“刺”。而双刃剑,顾名思义,两边都有开刃,这在攻击上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主实践模式,欧洲国家频繁的公投和美国国家层面的审慎,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制度设计和对民意表达方式的理解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缘由。欧洲国家:公投的“家常便饭”与历史的烙印欧洲国家之所以“动不动”就举行公投,不是没有缘由的,这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关于“美国有聚会文化,而欧洲没有”这个说法,我觉得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欧洲肯定也有很多人喜欢聚会,只是表现形式、频率以及围绕聚会的社会观念可能有所不同,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像是“有”和“没有”的区别。 更准确地说,或许我们可以探讨的是美国聚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与欧洲文化习惯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美.............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