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和日本的大家族都有族徽或家徽却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大家族有呢?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洲的族徽起源于中世纪(约11世纪末),最初是为了在战场上识别骑士及其所属家族。当时骑士穿着厚重的盔甲,面部被头盔遮挡,无法辨认。为了便于区分敌我,骑士开始在盾牌、旗帜、马具甚至盔甲上绘制独特的图案,这些图案就形成了早期的族徽。
军事功能: 这是族徽最核心的原始功能。族徽的独特性确保了士兵在混乱的战场上能够快速识别自己人,也帮助指挥官了解各部队的身份。
法律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族徽的功能超越了军事范畴。它逐渐演变为贵族、骑士以及一些显赫家族的身份象征,与血统、继承权、土地所有权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拥有族徽本身就是一种特权,代表着一个家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纹章学(Heraldry): 形成了一套严谨的规则和体系,即纹章学。纹章学规定了族徽的设计原则、颜色(tinctures)、图案(charges)、分隔方式(ordinaries)等,确保了族徽的独特性和传承性。每一个族徽都有详细的描述(blazon),可以被精确复制。
家族继承与延续: 族徽通常是父系传承的,儿子会继承父亲的族徽。如果出现分支,也会在主族徽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以示区别。这种方式强化了家族的延续感。
国家支持与管理: 在许多欧洲国家,族徽的设计和使用受到国家(通常是君主或专门的纹章官)的认可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这进一步巩固了族徽作为身份和权利象征的地位。
“大家族”的定义: 在欧洲语境下,“大家族”往往特指有贵族头衔、历史悠久、拥有土地和政治影响力的家族。正是这些家族为了在战争、政治和社交场合中确立和维护自己的身份而发展出族徽。

二、 日本的家徽(Mon/Kamon):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日本的家徽,也称为纹或纹章,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约1112世纪),最初是由贵族和武士阶层用来区分自己的物品,如衣物、马具、武器等。与欧洲的族徽类似,它也是为了识别和区分。
功能多样化: 家徽的功能比欧洲族徽更广泛一些,它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标志性的图案,用于区分不同的家族、寺庙、神社、甚至职业团体。
艺术化与审美化: 日本的家徽非常注重图案的简洁、美观和象征意义。许多家徽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花卉、动物、植物,或者与家族信仰、历史典故相关。这些图案往往非常精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私有与传承: 家徽的使用和传承相对更私有化。家族可以自行设计和确立家徽,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虽然也有一些家徽的产生与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地位相关,但整体上不像欧洲那样有统一的纹章学规则。
社会各阶层的应用: 与欧洲族徽主要限于贵族不同,日本的家徽在武士阶层、商人阶层甚至一些僧侣团体中都有广泛应用。一些有影响力的商人家族也会使用家徽来标识自己的商号或店铺。
“大家族”的理解: 日本的“大家族”通常指历史悠久的武士家族、贵族家族或在特定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家徽是这些家族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身份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 中国大家族“没有”族徽或家徽的原因:多维度的解读

虽然我们通常不以“族徽”或“家徽”来称呼中国大家族的标识,但中国大家族确实存在各种形式的“家族标识”,只是其形式、功能和被公众认知的方式与欧洲和日本有所不同。

1. 标识形式的多样化与分散化:
姓氏与郡望/堂号: 这是中国家族最重要的标识。姓氏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家族标识。而“郡望”(按祖籍地划分家族,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堂号”(纪念祖先功德、家族起源或居住地的标识,如“汝南堂”、“三槐堂”、“宝树堂”)是中国大家族最普遍、最核心的标识系统。它们不仅是区分家族的方法,也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荣耀和价值观念。
族谱(家谱): 族谱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它详细记录了家族的世系、成员生平、迁徙历史、宗祠记载等。族谱本身就包含了家族的很多信息,很多时候它就是家族“身份”的最好证明。
宗祠建筑与楹联: 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如楹联、牌匾)往往带有强烈的家族特色和象征意义。宗祠的匾额上可能会有代表家族荣耀或祖先功绩的题词,楹联也会经常提及家族的起源、郡望或祖先的品德。
祖训与家规: 许多大家族都有世代相传的祖训和家规,这些原则性的文字规定了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定物品上的标识: 和日本的家徽类似,中国的一些大家族也可能在自己制作的物品(如服装、器物、家具)上使用具有家族特色的图案或符号,但这些往往是局部的、非正式的,不像欧洲的族徽那样形成一套有规则的体系。例如,一些富商会使用独特的印章作为其商号的标识。

2. 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重姓氏与郡望文化: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姓氏的延续和血缘关系的认同。姓氏加上郡望或堂号,已经足以满足社会对家族身份识别的需求。这种标识系统更侧重于“血脉”和“祖地”的联系,而非欧洲那种“图腾式”的、需要严格规范的视觉符号。
集权与科举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王朝时期,强调的是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角色,以及通过科举实现社会流动。虽然大家族有影响力,但国家权力相对集中,更倾向于以官方身份来区分等级和权力,而非允许民间广泛使用具有特权的家族标识。贵族头衔(如公、侯、伯、子、男)更多是官方授予的政治地位,而非完全独立的家族标识系统。
对“异质性”标识的接受度: 欧洲的族徽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国家官方标识系统之外,但又被官方认可的民间权力象征。中国的文化,在很多方面更倾向于将家族的荣耀和身份融入到国家体制、文化传统之中。对于一种独立于姓氏郡望、族谱之外的“族徽”概念,可能没有历史土壤去发展和普及。
强调内敛与含蓄: 传统中国文化推崇“藏拙”、“低调”,大家族往往不希望过度张扬自己的财富和权力,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如猜忌、压榨、抢夺)。族谱、宗祠、祖训等更是一种内部的认同和传承方式,而非像欧洲族徽那样需要在外部广泛展示和识别的标志。

3. “大家族”概念的定义差异:
欧洲大家族多为贵族: 欧洲的“大家族”往往指世袭贵族,他们的族徽是贵族身份的直接体现和法律保障。
中国大家族类型更广泛: 中国的“大家族”可以是官僚家族、商业家族、文化家族,其社会影响力来源可能不同。虽然他们有家族认同,但并不像欧洲贵族那样,需要一个统一的、被官方纹章学体系认可的家族徽章来维系和展示特权。

4. 信息传播与记录方式的差异:
欧洲族徽的严谨记录: 欧洲的纹章学有详细的文字描述(blazon),使得族徽可以通过文字被精确复制和传承。
中国家族标识的口头与视觉结合: 中国的家族标识更多是结合了姓氏、郡望、堂号、族谱记载以及一些视觉符号。这些信息更依赖于族谱、口头传承以及宗祠建筑等载体。公众对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因此不那么容易将其与“族徽”的概念直接联系起来。

总结:

欧洲和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或家徽,是因为其历史发展中,这些标识在军事、政治、社会地位识别和传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识别系统和规则。

中国大家族并非没有家族标识,而是其标识形式更加多样化、分散化,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姓氏、郡望、堂号、族谱、宗祠、祖训构成了中国大家族的核心标识体系。这些标识更多地是体现血脉传承、祖籍认同和家族精神,而非像欧洲族徽那样,更多地与贵族特权、法律认可和军事识别直接挂钩。中国文化更倾向于通过“内秀”的方式来传承家族荣耀和认同,而非广泛使用一种统一、外显的视觉徽记。

因此,并非中国大家族“没有”族徽,而是他们以一种更符合自身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方式,发展出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家族标识体系。我们之所以“没听说过”,更多是因为我们习惯用欧洲的框架去衡量,而忽略了中国独特的家族文化表现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吗?

就是说古人说的是九原吕布,今为包头。两军交战,吕布大喝:“吾乃包头吕布,来将通名!

“驻马店袁绍!”“

临沂孔明!”

“石家庄赵子龙!”

“保定张翼德!”

一地望族古称郡望,后世子孙纵然离散,依然保持堂号,来作为家族的标记。

还有这种放家门口的

这个是干什么用的了?

中国姓氏众多, 源流也有所不同,如刘姓就有御龙堂、豢龙堂、沛国堂、中山堂等诸多堂号。

也就是你遇到一个和自己同姓的人,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大家族得看堂号,如果堂号一致,即可肯定几百年前你们是一家。

日本欧洲的徽章,也不是人人都能用,但堂号在古代是汉族人都有,汉化的汉族也有的徽章,很多古代下南洋的华侨身在海外,门口也挂一个堂号。如果说汉族有徽章,那么就是堂号了。

user avatar

你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衣服和旗子上面印家徽、族徽这种玩意,在古代中国可是犯禁的呀。

《唐律疏议名例》第32 条“犯禁之物”:所谓“犯禁之物”,根据唐律第 32 条的疏文,“谓甲弩、矛矟、旌旗、幡帜及禁书、宝印之类,私家不应有者。

宋刑统等后世的律条基本上也是参照的唐律,也有管的更严格的,但没有大修改。

也就是说,按照唐律的规定,旌旗、幡帜、私自刻的官印、私自印刷的公文书册等,都属犯禁之物,跟甲弩矛矟等一样是属于管制物品,私藏的话被抓了的话,依律得流放一千里。

所以很简单,欧洲中世纪和日本古代都是分裂国家,地方割据势力和豪族的独立性很强,也就出现了各自家族势力自撰家徽自立旗号的风气,搞得多了也就形成了习惯。但是中国国内可不一样啊。虽然分裂的朝代有,但是大一统基本上是主流,你在大一统王朝的管制下还搞私设旗号这种调调,分分钟是会被官府请去喝茶的呀。犯不着为了个人爱好惹官司吧?

user avatar

感觉这玩意土爆了,土到冒泡。

特多没文化的老板和设计师热衷给中国人设计家纹或者在姓氏上搞花活,

和天眼帮一个水平。

我就问你,那族徽敢不敢设计好统一往身上纹?这个体面人家表示满门抄斩都没这么侮辱人的,

那你设计个破族徽往哪放?

往车上?往衣服上?往房梁上?还是刻个什么玩意挂裤腰带上?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都比较蠢,

因为要装饰作用和吉祥寓意的话,可用的简直不要太多,纹样装饰老祖宗传下来的自带好寓意,

只要不犯禁,随便你用,

自己搞的再有说头,跟几百上千年传下来的相比就是自说自话的垃圾。

从前和故宫专门鉴定木竹牙角的专家聊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说法,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是吉祥。

皇家用的东西也是一样,

你要是一工匠,给皇上做个盘子碗,不用龙纹不用海水,不用缠枝莲不用牡丹葫芦寿桃,不画人物不画山水,连个吉祥话也没有,

就写个满文努尔哈赤,念出来跟野猪皮一样一样的,

脑袋嫌安太瓷实是咋的。

user avatar

Heraldry这种东西是中央集权不足的表现,

user avatar

从古自今,中国就不能允许有长久的大家族。

族徽,这是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的标志物。

一旦社会进入大一统的社会,原始的氏族势必被行郡县政制取代。领主不存在了,所以,族徽也就不存在了。

从秦汉开始,无论哪一个王朝 ,首先第一部就是削弱地方或者家族势力。

一旦一个家族影响力渐渐变大,那么这个家族就会皇权灭掉,即使皇权不灭它,别的家族势力也会联合起来灭掉的。

古语有云:树大招风。那么还有哪个家族敢搞个族徽,做个出头鸟?

毕竟我们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而与大一统相违背的行为,搞一个特立独行的标志,这是与整个社会为敌,所以,中国就没有哪个家族敢有自己标志的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却经历了漫长的血与火的洗礼。

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是“熊”氏统治,其族徽是这样子的:

这样族徽对楚人生活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而秦国的“嬴”族徽是这样的:

秦的族徽来至于其图腾鸟,由“玄鸟殒卵”、“双手供奉”和”禾苗”三部分组成。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天下大统呀,怎么还允许这么的个性标志呢?最好是把自己传统全部忘掉吧,这样才方便各地人有归属感。

可惜秦朝的时间太短,各地氏族大户难以消除。这样的氏族后来发展成了士族。

士族存在严重的危机到了大一统。例如到了东汉末期,司马家族就取代了曹魏。

从秦末战乱开始,经过两汉豪强地主,东汉群雄割据,两晋南北朝的士族,最后直到武则天时代,才结束地方家族势力对中央的影响。

这千年中,无数次的战火与鲜血浸红了中华大地,多少人生灵涂炭。

直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建立,中国总算结束了地方豪强宗族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再也没有哪个强势的宗族可以改朝换代了。

从这以后,华夏大地的改朝换代就成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斗争了。

但是总体而言,地方庞大家族势力早就被打击的七零八落,云消雾散了。

到了后期,一个家族一旦做大,后果只有一个,被灭族。

明朝的富可敌国沈万三,威震一时的戚家军,冤死的袁崇焕,清朝的年羹尧等等,哪一个不是?

夹着尾巴做人,就成了大家族的处事原则了,低头发大财的发财,才是正道,至于敢搞个族徽出来这样嚣张的做法,那不是找死么?

中国现在就没有什么日本和欧洲那样长久的大家族了。即便一时兴起哪个家族,也都要偷偷摸摸的低调做人。

试想,今天巨有钱人想搞个家族族徽出来,那不立刻成了全社会的靶子了?

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

二、

或许有人会问,古代日本也是大一统的,为什么日本家族可以有自己的族徽呢?

其实,明治维新以前,日本都没有完整真正的统一。天皇名义上是最高的统治者,但是地方还是由诸侯所控制,而地方诸侯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氏族。他们的当然会有自己标志----族徽。

再看英国,从来没有进入统一的状态。直接是从分封制度进入到资本主义,以前的氏族华丽变为现代的家族,所以,族徽也一直保留着。

现在就要进入问题的核心了:为什么古代日本和英国没有完成统一,导致地方家族势力强大,可以与皇权抗衡呢?

先说日本吧,日本整个国家是狭长的,更重要的山多路线,古代交通多有不便。

织田信长为什么不敢把天皇取而代之,就是因为地理的限制没法统一全日本。

织田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霸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其领地在日本最中央,占据了地利的优势。

他只要把周围的几个领主征服,就能保持最大的实力。而地处日本两端的诸侯,哪有发展的空间?

日本山高地险,易守难攻,交通不便,出兵征服和统治的另外一块领地实在不容易。所以,地理优势因素是织田成功重要条件。

也是这种的地理不便条件,使织田不能真正统一的日本,实际上还是各地方家族把持,足可以与中央保持表面上的统一,实际上的割据。

所以,各个地方家族势力一直长久存在,族徽也就当然的了。织田心里也不希望各地藩镇士兵后面,背着自己领主的族徽的小旗呀。

日本幕府时代,还是地方家族军阀对中央的实际控制,天皇只是个幌子。

日本真正统一,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领主就变身成了大家族了,对社会仍有控制力。

今天日本四大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哪一个不是在德川幕府时代就发展起来的,与各豪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英国亦如此,比日本更加有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的贵族千年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血统纯正”吧。

不过最神奇的是英国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下的氏族,居然能千年不倒。

他们到懂得两次妥协,从而华丽变身。

17—18世纪在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转型中,贵族通过改革放弃原先享有的经济特权,他们和新兴商业阶层共同承担起国家经济和税收责任,借此获得新的合法性并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通过贵族领导下的光荣革命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以及对外战争,英国社会空前繁荣并成为世界霸主。而当时的法国贵族,不仅拒绝承担税收责任,更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其经济特权,最终招致民众的极度愤恨并引发法国大革命。此后法国内乱持续长达一个世纪,法国贵族也成为数次革命中的众矢之的,最终消亡。
19世纪英国由现代商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业资本家和工人阶层对政治权利的诉求,贵族通过前后三次议会改革和数次小调整,逐渐将权力下放并基本放弃其政治特权,从而保存其文化和精神领袖地位。在数十年的去政治特权化进程中,尽管政治特权已被基本清除,但国家领导阶层仍大部分来自贵族,且贵族文化成为强势文化并征服了新兴中产阶级甚至底层民众。而当时的德国贵族,面对已工业化的德国社会却不愿放弃其政治特权,为维持统治而诉诸军国主义,最终将德国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通过两次重大的自我改革,成功应对了社会转型,不仅幸存下来,而且获得新发展,形成了所谓意义上的“贵族”。

当然这样的贵族的族徽当然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族徽,就是贵族自己家族身份的标志。当然是有历史因素和实力,才能具有的。

在中国,信仰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连一个石猴子都敢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话。

所以,从民族文化根上挖掘,我们大众还是不认可家族富贵长久不变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才是大势所趋。

毕竟,社会长时期的固化是不好的。

user avatar

回答写了很久了。一直草稿状态。

这两天整理了一下。


答前知识1(傻傻分不清1.0)

标志、徽记、徽标、徽章、印章、纹章、图腾

相同的是:

都是指用图形、纹饰或者文字来作为个人或者组织的形象、代表及证明。

不同的是:

标志从简;徽记可以是物件;徽标可以是符号化;徽章是可携带/佩戴的徽记;印章也称印鉴,是主体证明;纹章是以特定要求的色彩及纹饰作为个人及组织的识别图形;图腾是以外在神灵的化身作为载体代表本氏族的徽记

一般用途

族饰族纹,衣着用具上都是使用的地方。但主要还是旗帜、家饰、印记


答前知识2(傻傻分不清2.0)

家徽、族徽、家纹

「家紋」(かもん)即家徽,是日语家徽的意思。

家徽和族徽,其实只是发展阶段不同的同类物的分称

  1. 我国早年氏族时期,是没有家的概念的,只有氏与族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徽记应该称为族徽。而其后,我国封建体系造成“无家”的概念(后文述明),所以在我国,实际上是不存在家徽概念的。
  2. 在欧洲语系中,家与族并未有明确区分;family既是家,也是族的意思。而且词根fame也说明了,只有获得一定名望的才能称为家族。
  3. 日本的大名家督在实际上其实就是族长的身份,还是族的概念
  4. 所以家徽其实就是族徽,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家的概念太过单薄(一般家指的是三代内的直系亲属,而这样的结构是难以独立于社会环境下的。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家徽是不存在的。)天皇之家徽归根结底还是族徽,只不过万世一系只能是一脉传家。

家徽与族徽也可以共称为家族徽记。


答前知识3(傻傻分不清3.0)

徽记与纹章

家纹与纹章这两者分别是日本和欧洲的家族徽记,在语义上也是有高度重合的。一般来说纹章的名称多用于欧系,亚洲是以使用家纹等名称居多。

现代认知中徽记是往小了用,比如往身上佩戴的,比如随身携带的印鉴。是作为证明使用,一般不会变更。

而纹章则是往大了用的,比如家族庄园里的旗帜,比如仪仗骑兵那马身上的披挂。由于纹章是夸耀、家族形象代表,所以会经常增添内其纹饰。

总体来说两者可以说是一类事物。不过,一般来说如果是家徽的话,我们认为就是种纹章。

如果把签名印鉴等也算入徽记的话,现代徽记是越来越多。而相对的纹章使用却相对少见了,毕竟纹章的纹饰样太过复杂。但是如果遇到讲究出身排场,身份高贵尊贵的祭祖活动,那还是要把相关纹饰拿出来用的。

徽记其实不仅仅是家族所有。也是各个组织、团体所用。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商标的前身,也是我们的常见国徽党徽等象征。

而欧洲的纹章原型可能要推到罗马时期,罗马鹰旗的时代


首先要说明的是

  • 严格意义上是没有家徽的概念,被称为家徽的其实都是族徽。
  • 我们现在常见的家族徽记,基本上鉴于欧日两系。
  • 欧日两系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徽记发展。
  • 我国有很多徽记传下来,但是大部分不是作为家族徽记,而是,家族使用的徽记相对欧日的显传,则相对寂落。
  • 家族徽记的核心是彰显家族荣耀,这在本质是与极权统治相违背的


为什么欧洲和日本的大家族都有族徽或家徽却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大家族有呢?

导读
族徽产生的根本原因:
                虚君制            
族徽演变的的原因:
       战斗需要 社会发展 内容承载 文化彰显 继承变更 繁简审美 显家怀祖     
结论

族徽产生根本原因

虚君制

      •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中国王只是名义上的虚君,其核心还是一个贵族大领主。因此贵族族徽就是各自家族的代表图案纹饰。
      • 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最早的家纹是皇权的代表,只有天皇与贵族家族(四贵五大老级别)才有相应的家纹。日本皇室的家徽就是一种“十六瓣八重表菊纹”。题外话:日本没有国徽,借天皇家的菊花作为国徽的


      • 要说我国没有族徽也是不准确的,首先图腾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族徽。
      • 其次,皇帝的龙纹可以认为是家徽。
      • 再次,我国文化在很多地方就有承载。(原因如下)
      • 由于我国自周以后贵族世家就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一举击破贵族世家在朝政中唯一的影响。中国进入了实君天下的时代。这从根本上抑制了族徽如欧日那种形象形制的发展,但也开创了另外一种徽记文化(后面会说到)。
      • 总体来说,我国这几千年来,基本上处于统一或大一统的格局,在此结构中,我国社会长期处于郡县制(州县制)及官僚体制,这种强集权模式是其他国家少见的。【所以后期没有类似欧日的发展,而是形成自身独有鉴章文化。】
      • 欧日在同期是诸侯林立,领主分制。可以发现,虚君制时期长的容易诞生家徽族徽,这是因为在虚君模式下,有大批实权贵族世家或领主世家存在,他们对家族装点门面有很大需求。要建一个城堡或许比较吃力,但是弄点纹饰来作为家族形象还是性价比很高滴。

比如日本的丰臣太阁,因为是农民出身没有家纹,发达后不仅建了个大阪城,还向天皇要来了作为皇家的另一个代表,作为官方象征的五七桐作为家纹,世称太阁桐。

演变发展原因

  • 战斗需要
    •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的骑士制度,在上战场时,由于不是统一的常备军,所以战斗中尤其需要辨识。这就造成了欧洲的族徽即纹章大量应用。
    • 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况,一帮大名在打架,没有放在旗帜上的家纹标记,还不乱成一锅粥了。
    • 而我国比较简单,官兵肯定都是制式盔甲,至于农民起义军之类的非正规军武装,要么如樊崇赤眉,要么学王孙贾袒右。以此来区分敌我
    • 而且我国古代打仗讲究的是高牙大纛,士兵一眼就可以看到中军大旗。在战争中,越是混战或分散作战越是需要敌我识别明显。不像欧日习惯用传令兵,我国集团作战较多,大部分时候以金鼓旌旗作为司军号令就足够了。
  • 社会发展
    • 由于欧洲长期处于虚君模式,因此贵族领主模式根深蒂固。进而产生了对于贵族族徽有独特的研究和学习的专业,称为纹章学;同时,由于通婚、继承、吞并等种种因素,需要在纹章中体现统治权,需要不断的增加纹饰,甚至出现了对族徽进行专门管理的学院-----纹章学院,对纹章的色彩,用图,备案进行整体管理。
    • 日本在后平安时代,天皇的政权偏落。武士集团地位提升,为追求身份的提升,诸多大名也更多的开始使用家族徽记。日本也曾出版《见闻诸家纹》专门介绍诸大名的家纹。但是,并无专门机构对家纹进行管理要求。可能是日本地小人少,村长(大名)们数量最多的战国时期,也不过才几十个。
    • 除了我国的实君体的模式外,一句“春秋无义战”道尽了我国贵族的没落。而后面的秦汉郡县制就直接把贵族生存空间完全挤压了,没有特权没有封建的贵族,也就不成为贵族了。而家徽的最大的使用者和需求者就是贵族。当然,在我国贵族消逝的时候,另外两支家徽的使用者出现了。


  • 内容承载
    • 由于拉丁语系是屈折语,文字难以形成图形形制,你能想象家徽就是一句话么?要是不配图,总感觉太简单粗暴,摆明了没有文化啊。而且中世纪那么多文盲,甚至有不少低阶骑士都是半文盲,如果用文字那就是天书。用纹章图样的话,视觉感受更加直观。



    • 而中文本身就源自象形文,更兼具我们有书法这个外挂,所以我们“纹章”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性,更有名人加持。
    • 因为我国家徽文化并未在政贵中发扬光大,在中国家徽的常规使用者贵族消亡后,民间商业使用者开始发展成规模。而一旦进入了民间,家徽就形成了与政贵完全不同的发展。看看我们的“纹章”,形神俱佳,方便使用。这一支家徽使用者的核心需求是品牌宣传,其次才是文化内涵。
    • 而日语文字虽然和中文有很多互通之处,但他们的家纹完全是理工科模式,没有作图工具是别想画出来。各种的对称、镜像、翻转、旋转,几乎把花鸟鱼虫各种纹饰都做成几何图案。美是挺美的,只不过,一般人手绘不了。不过至少能看出一股认真劲,有匠心。
    • 如果说日本家徽是理工男模式,那么欧洲的纹章完全就是开启直男癌模式。来看看是不是有种熟悉感,几个花纹样式似乎就是是直接剪切黏贴的?


如果你这么想

你就




答对了。

的确是这样,很是简单粗暴。

反正欧洲皇室是一家嘛。

       课外导读     
英国为什么叫三狮军团
中世纪时期,亨利一世的盾牌上出现了第一只狮子。他娶了戈弗雷·劳费恩(Godfrey of Louvaine)的女儿,而这个劳费恩家族的标志上有一只狮子。这是第二只狮子。所以后来,亨利一世的盾牌上有了两只狮子。    第三只狮子源自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娶了法国女人亚奎丹的艾丽诺(Eleanor of Aquitaine),亚奎丹的艾丽诺是中世纪欧洲很出名的女人,金雀花王朝之母。她就是狮心王理查的母亲,而她的家族标志上有三只狮子。    当狮心王理查即位以后,三狮盾成为了英格兰皇室的标志。    英格兰王国第一次使用三狮图案作为皇家徽章是在1198年,即狮心王过世的前一年。

为什么英格兰叫“三狮军团”?重回中世纪揭晓答案

       纹章的变化     
法兰西王室徽章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作为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便公布了新的王室徽章,新的徽章融合了英国的狮子图案和法国的鸢尾,昭示着自己成为不列颠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的共同执政者,但法国人对英国的戒心始终很大,经过商讨,最后推选了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任,从而开创了瓦卢瓦王朝。这一事件,也就为双方的冲突埋下了伏笔。1337年,爱德华三世以诺曼底公爵的身份,拒绝了腓力六世对诺曼底、茹安以及阿奎丹地区主权的索求,并向法国宣战,由此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
  • 文化彰显
    • 家徽的核心,在于家族形象及家族功绩代表。比如,如果你是个欧洲大族,传说你的祖先屠过龙,在你的家族徽记上必有一条龙盘旋其上。要是你家和英国皇室有关系,那就能放狮子,如果和法国皇室有关系呢,那就放鸢尾花。很直白很明显,没有文化的也能一眼看出要表达的是什么
    • 而日本文化本身就具有亚洲文化的含蓄,要日本家纹弄得如欧洲纹章那么直白,估计各大名都要羞惭的切腹去了。日本家纹中,现代使用菊的就是日本皇室、使用桐就是日本官方。古代可以使用桐纹都是天皇颁赐或被转赐的功勋家族。
桐者根本安家之纹也(《见闻诸家纹》
    • 又比如真田家家纹,传说以地藏之钱,化六道,即过三途之川的料金,以达极乐轮回。
    • 就是说武士杀人太多,去地狱时需要付渡资,不然(就会被问吃馄饨面还是滚刀面,划掉水浒传乱入)被冥河水碰到那就不能超生了,这个情节在90年代巨著《圣斗士星矢·冥界篇》出现过
    • 我国呢借着书法这个外挂,把文字的形意态充分表现出来,甚至有些还有劝诫意义。而且这些基本上是独一份,轻易复制不了。欧日两系家纹纹章体系里面可没有真迹这一说法。
  • 继承变更
    • 徽记都是用来传家的,欧洲纹章的图案内容代表着正统统治权,其分家或婚姻原因会造成对领地所属权的争夺变更,比如英法百年战争。而日本相对稳定,但是由于战败或者赏赐等原因会直接更改家纹。我国王朝都是继承同一个龙纹的,民间商界和文化界在这方面的继承,只会继承堂号/字号(文字制)不会继承图形(图形制)
    • 在欧洲常常会将其上一任统治者的纹章并入自家的纹章,以彰显其具有正统的统治地位。
    • 在徽记纹章方面,有句话,叫欧洲不停加,日本有时换,中国只要名。讲的就是欧洲的纹章增加一个经历就一个加上一个,吞并一个国家就加上一个,到最后就这样了(见下图)。反正自从我看到这个纹章我才明白为什么欧洲的纹章需要纹章学院来专门规定用色用图。
  • 繁简审美
    • 之前说过,我国家徽的使用者从已经从贵族变成了商人和士大夫,商人关心的是商号品牌和宣传,士大夫在意的是文化性和身份。商人这一支使用者常使用书法,而士大夫则把家徽变成了更加私密的印鉴。原本代表出身的纹章,被个性化的私章所取代,独特的纹变成了鉴。商人这块先不论,士大夫的家徽核心就是私印,更有其独立性,根据文化内涵。
    • 有意思的是欧洲的纹章一定是整个家族的形象代表,我国士大夫的家徽却是个人的印鉴。而日本由于属于近邻,受我国的文化也有印鉴文化,而且明治政府的规定使得日本把印章(押印)推向全民,使得现在印章在日本民众中广泛存在。当然,押印的实用性有余而艺术性不足。
    • 不过,日本作为理工科宅男做事肯定不如我国士大夫文科生艺术范儿玩的溜。虽说治印没有数量限制,但看看乾隆大爷印鉴数量,这活脱脱就是个强迫症啊
  • 显家怀祖
    • 欧洲的贵族家族一般不会以地域作为家族代称,即使是号称以下半身征服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是以鹰堡(哈布斯堡)为家族名称。而我国世家豪门也不会去挑战皇权的象征纹饰,而是转而以特定称呼与姓氏来进行光耀门楣的自豪,比如琅琊王氏等五姓七族高门。这个特定称呼有时是地名,有时是堂号,这不同于欧洲将所夸耀的内容集中在纹章图形,也不同日本以地名绰号来代指大名的家督个人,而非对大名家族有称呼。比如,越后之龙,肥前之熊
    • 可以说欧洲是在夸耀家族,中国是在缅怀先祖,日本就是彰显本人。日本的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双品牌并行。比如上杉谦信就在本阵前举的不是上杉笹的家纹,而是“毘”军旗(不要讨论上杉谦信是女性的问题!),而武田信玄则在武田菱的家纹外另举的风林火山旗,丰臣秀吉使用的千成瓢箪(葫芦)马印


结论:

可以说,我国的家徽与欧日完全不同,不仅是后期演变,存在的形制上也不同。

如果你要说狭义日本家纹和欧洲纹章的话,我国家族没有此类的徽记。原因就是实君制对家族徽记的天然抑制。

但要是更广泛的来看的话,我国还是有的,除了上述说的商业的字号,个人的印鉴,家族来说还有庙号堂号。还有就是家族的特殊纹饰,比如霍去病后代就会把封狼居胥、祁连山作为家族纹饰的。但这种纹饰和欧日的有很大区别,只是意象而非画成明确的表现图形。


附后说明:

  1. 所有配图如皆来自于百度图片搜索,侵删
  2. 家族纹饰图样一般是指家族或某些家族所使用的图样类型,在这个基础上,欧洲纹章算是,日本家纹也是,而我国家族的建筑中使用的花纹图样则由于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无法作为家族纹饰。
  3. 其他资料
  • 令人无语的纹章
  • 文章学知识入门
  • 豪门进化史

user avatar

大家族这么搞,其实意味着阶层固化,真正的阶层固化,财富和权力在上层流动,没下面普通老百姓什么事。

这样的结果对社会发展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中国没有,说明中国社会好,先进。

user avatar

因为您对维吾尔、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呢。

古代维吾尔人大家族都有独特的印记,会在牛羊马、马车、地毯和属地标上自己家族印记。维吾尔人传统靴子脚跟和鞋底前面部分会钉上铁片,防止锋利石头或者树枝等东西刺伤脚,往往订制靴子时在脚跟铁片上烙上家族印记。


印记在一些游牧部落很常见,很多哈萨克、柯尔克孜部落氏族还保留着独特印记。
上个世纪后期被劳动人民改造后,这些腐朽封建文化成为了历史。
user avatar

中国是有族徽的,中国汉人的族徽就是汉字姓氏。族徽是家族的标志,姓氏汉字也是家族的标记,功能上完全一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消费者偏好、法规环境的差异,也有日本车企自身战略定位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那些细致入微之处。北美市场:日系车的“主力舰”在日本车企的全球战略中,北美市场无疑是它们最重要的“根据.............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欧洲和日本之所以没有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这样具有全球统治力的互联网巨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文化、历史、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它们“没有产生”,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巨头出现的土壤和土壤孕育出巨头的路径有所不同。1. 历史与文化积淀.............
  • 回答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达到降低长期利率、刺激信贷、提振投资和消费的目的。然而,不同经济体在实施QE时效果差异显著,美国的成功与欧洲和日本的相对逊色,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经济、金.............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确实,放眼全球游戏市场,欧美、日本这几个地区在主机游戏领域的光芒似乎格外耀眼,高质量的作品层出不穷。要说为什么,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历史积淀和技术起步是绕不开的坎。主机游戏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得有专门的机器来玩,这玩意儿从.............
  • 回答
    关于欧美与日本动作冒险游戏在动作流畅度和手感上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玩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说欧美大厂的动作游戏“顺滑”,而日厂(特别是魂系和《最终幻想》这类)“僵硬”,其实并不完全是绝对的定论,但这种感觉确实普遍存在,并且有其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设计理念与侧重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武士道”与“骑士精神”,这两个词汇在许多人心中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各自代表着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阶层文化,却又在某个时期,以相似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甚至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武士(骑士)热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又是.............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分化、瓦解美国与欧洲、日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涉及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作为普通人,直接去“分化”这些国家间的关系,其能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也并非我们普通人应该去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我们从“理解”和“促使不同区域间关系更健康、更平衡地发展”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进程、技术适应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同。欧洲骑士阶级和日本武士阶级虽然都是军事贵族,但他们各自的生存之道和面临的挑战,确实因为火器出现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火器的出现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让欧洲骑士消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火器也经历了从笨重不精确的早期火.............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欧美国家工作好像没那么卷,而日本和中国的职场文化,尤其是“996”现象,则广为人知。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说欧美就完全没压力。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发达国家”这个概念。 确实,美、加、澳、新西兰,以及大部分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