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发达国家,欧美工作轻松但日本和中国一样996?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欧美国家工作好像没那么卷,而日本和中国的职场文化,尤其是“996”现象,则广为人知。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说欧美就完全没压力。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发达国家”这个概念。 确实,美、加、澳、新西兰,以及大部分西欧国家,普遍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而日本和中国(尤其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们在经济结构、文化以及发展阶段上,还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欧美“看起来”工作轻松?

1. 工会力量与劳动法保护: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很多欧美国家,工会的力量非常强大。它们是工人利益的代表,通过集体谈判来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和更合理的工时。劳动法也相对完善,对加班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加班费率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5倍甚至2倍,而且对每周或每月的工作时长上限也有明确界定。这使得雇主不太敢轻易让员工长时间加班,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2. 效率优先而非时长崇拜: 欧美的职场文化更强调“结果导向”和“效率”。大家更看重你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多少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你坐在办公室里待多久。很多时候,你的价值是体现在你的产出和创造力上,而不是“埋头苦干”的姿态。这种文化也鼓励员工在工作时间高效完成任务,然后准时下班,享受生活。

3. 带薪休假与假期文化: 欧美国家普遍有非常慷慨的带薪年假,而且人们也倾向于使用这些假期。每年几周甚至更多时间的假期,对于缓冲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这种“休假文化”也让人们觉得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4. 社会福利与安全网: 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比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等,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这意味着,即使工作不是很如意,或者暂时失业,生活也不会立即陷入绝境。这种安全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工作的过度依附和焦虑感。

5.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理念: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努力寻求这种平衡。雇主知道,过度压榨员工会影响士气、导致人才流失,最终影响效率。

为什么日本和中国(尤其是某些行业)会存在“996”?

1. 独特的企业文化与集体主义:
日本: 日本的企业文化中有很强的“忠诚度”和“集体主义”色彩。过去,很多日本公司强调“终身雇佣制”,员工对公司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而且,在日本职场,“看见同事都在加班,自己不好意思早退”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种“同甘共苦”的氛围,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隐性的加班压力,即使工作量允许,也会倾向于延长工时。加上对“前辈”的尊重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也容易导致加班。
中国: 中国的“996”则更多与快速的经济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早期互联网行业的野蛮生长有关。在追求快速发展和超越的模式下,很多公司将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视为“奋斗”的象征,甚至是一种企业文化。加班被看作是“努力”的表现,是一种“卷”的策略,以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 经济发展的阶段与压力:
日本: 尽管是发达国家,但日本经济也经历过“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在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严重的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需要员工投入更多精力来维持竞争力。
中国: 中国的很多行业,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等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和员工不断创新、快速反应,往往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来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业务压力。

3. 劳动法执行的力度与社会接受度:
虽然中国也有劳动法规定了工时和加班,但在实际执行中,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加班可能是一种默认的、难以避免的常态。对于很多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更高的收入,或者只是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加班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投资”。
日本的情况也类似,虽然劳动法也规定了工时,但“过度劳动”或“过劳死”在日本社会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4. “内卷”与社会竞争:
中国社会,特别是大城市,存在着普遍的“内卷”现象。在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竞争都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压力会自然地传递到职场,使得人们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认可和回报。
日本虽然不像中国那样常被提及“内卷”,但其社会压力同样巨大,尤其是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

5. 雇主与员工之间的议价能力:
在一些高压力的行业和公司,尤其是那些快速扩张、利润丰厚的企业,雇主可能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员工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晋升,或者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得不接受长时间工作。
而在欧美,由于工会和完善的劳动法,员工的议价能力相对更强一些,至少在基本权益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需要注意的几点:

并非所有欧美工作都轻松: 像华尔街的投行、硅谷的某些科技公司,也存在着极高的工作强度和长时间加班的情况。只是这些情况可能不是普遍现象,或者说,在欧美,即使是高强度工作,其劳动法的保障和福利也相对更好。
“轻松”是相对的: 这里的“轻松”更多是指工作时长、制度保障和文化上的压力。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存在。
地区和行业差异: 在日本和中国,并非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都实行“996”。大城市、新兴行业、竞争激烈的领域,加班现象更普遍。而一些传统行业、政府部门或者公司,工作时长可能就相对正常。

总的来说,欧美国家之所以“看起来”工作轻松,更多是得益于成熟的劳动法律体系、强大的工会以及深入人心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理念。而日本和中国部分行业存在的“996”现象,则与特殊的企业文化、经济发展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劳动法的执行力度等多种因素交织有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轻松”或“不轻松”来概括,而是要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成立。

根据oecd的数据,截止2019年日本的年平均劳动时间虽然比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长不少,但比oecd国家的平均值,韩国,美国等国家还是要少一些的。

黄是日本。背景是所有oecd国家。可以看到日本表现的其实还不错,比北美三杰加拿大(红的),美国(绿的),墨西哥(最右边)表现还是要好一些的。即使和欧洲国家对比,也要超过意大利和西班牙。

所以说同样是发达国家,欧“美”国家工作时间短,日本工作时间长云云,至少在今天是不太成立的。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日本的工作时间长?

这大概是来源于70年代以降的刻板印象:

图中橙色的日本。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劳动时间确实是要远远高于背景中大部分G20国家的。这种印象一直遗留至今了。在未来想必会有所改观。在本问题其他的答案中就已经出现了 日本工作时长并不长 的辩护。

另外,题主有一点说的确实没错,国家的平均工作时间确实和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

可以看到,工作日常大概和劳动者人均gdp成反相关。(美国是个例外)

相对来说,劳动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工作时间越短。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工资上涨的所得效果(负),超过了其代替效果(正)。换句话说,在较高收入的区间内,工作是一种劣等财……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欧美国家工作好像没那么卷,而日本和中国的职场文化,尤其是“996”现象,则广为人知。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说欧美就完全没压力。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发达国家”这个概念。 确实,美、加、澳、新西兰,以及大部分西.............
  • 回答
    普遍认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而海湾石油富国(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虽然经济富裕,但往往不被归类为“发达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多个维度,不仅仅是经济富裕程度,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总收入的质量、创新能力、制度的成熟度以及人类发展指数的综合表现。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欧和加拿大,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挪威、瑞典、丹麦、芬兰)以及加拿大,确实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俄罗斯,尽管幅员辽阔,资源富饶,却在许多方面显得步履蹒跚。这里面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而是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原因。虽然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西欧的经济强国,但生育率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首先,咱们得承认,生育率低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但各国表现确实有差异。英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得承认,直接把“印第安人”和“阿兹特克、玛雅文明”笼统地放在一起比较,可能会忽略掉他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毕竟,这三者代表的是美洲大陆上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我们这里说的“印第安人”通常是指北美平原、森林地带的那.............
  • 回答
    非洲和澳洲同为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发展水平却存在巨大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殖民目的与殖民模式的差异: 澳洲:定居型殖民地,以“白人移民主导”为主。 主要目的: 最初是英国作为流放罪犯的监.............
  • 回答
    东北经济发展乏力和腐败问题,以及与北欧国家的对比,是一个复杂且触及深层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因果推断,理解多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东北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经济.............
  • 回答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非科学同样发达的法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在某些技术领域也表现出色,但英国在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更为成熟和独特的土壤。以下将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同样是作为中国两大经济中心,上海和北京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以“环上海”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繁荣,另一个则是“环北京”的贫富差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带有“贫困带”的标签。这背后原因复杂,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 回答
    关于“电网”与“公务员”在知乎等平台上的评价差异,这一现象背后涉及社会认知、职业特性、政策环境、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职业特性与社会认知的差异1. 电网行业:技术型“苦力”与稳定性矛盾 工作强度高:电网从业者(如电力工程师、运维人员)需长期在高压、高温、高风.............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西来说”和对古希腊史的质疑为何存在不同舆论反应的现象,需从历史学、文化心理、学术传统及全球话语权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探讨: 一、概念辨析与背景差异1. “中华文明西来论”的争议性 核心观点:部分学者(如郭沫若早期提出“殷商西来说”)曾认为中华文明受中亚或西亚影响,.............
  • 回答
    法学博士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观点分歧,绝非简单站队,而是源于他们对法学理论、刑法目的、人权保障、社会现实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深刻理解和不同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分歧: 一、 对刑法目的的不同理解和侧重刑法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法学博士们首先会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的理论对刑法目的的.............
  • 回答
    华为海思和小米澎湃在芯片研发领域,尽管都属于中国科技公司,但它们所收获的评价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累与技术底蕴: 华为海思:沉淀二十余载,行业领军者。 起步早,目标明确: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马云和雷军都曾是备受瞩目的中国科技巨头,但公众对他们的态度却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他们的创业经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对社会责任的看法、个人风格以及公众沟通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马云:从“人民的希望”到“资本的.............
  • 回答
    《小时代》和《红楼梦》同样描写了奢侈华美的生活,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小时代》常被诟病“装逼”,而《红楼梦》则被赞誉为经典。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价值观的差异 《小时代》: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其核心是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名牌崇拜。故事几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境,非常普遍。首先,要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种“绞尽脑汁,百般尝试也不得其法”的感受。很多有成就的算法工程师,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智力或天赋之别,而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经验积累以及解决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跨文化沟通、工作文化差异以及个体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同样是“刷碗刷三遍”这个行为,为什么在中国员工和日本员工那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核心原因:文化价值观和期望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工作”、“完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创作上的深层原因。与其说美国穿越剧“想不出未来”,中国穿越剧“想不出历史”,不如说这是两国观众的文化偏好、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反思与科幻的沃土美国人偏爱往未来穿,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解读: 对未来的乐观与探索精.............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对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味儿”给咂出来。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看东西,尤其看地域,往往带着自己的“滤镜”。这个滤镜,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媒体宣传以及过往的经验塑造的。为什么东北是“苦寒之地”?—— 根植于历史与.............
  • 回答
    说到王源和欧阳娜娜,大家对他们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是冰火两重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我们对“学业”、“艺术”、“明星”这几个概念本身复杂的情感投射。咱们得一条条捋清楚。首先,抛开他们本身,我们得先看大家对“伯克利”的期待和理解。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