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方言?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我身边好多做家长的,聊起这个事儿,心里都有点小纠结。以前吧,大家觉得方言是根,是传承,是家乡的味道。可现在,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学方言,就皱起了眉头,说不上是完全不愿意,但总是带着点“算了”的意思。这背后啊,原因可多了,而且都挺实在的。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咱们国家现在教育体系里,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也是教学语言。学校里老师用普通话讲课,考试也用普通话,连课本上写的都是普通话。要是孩子从小在家说方言,跟同学、老师交流起来,可能就会有点“鸡同鸭讲”的意思。家长们怕孩子因为方言说得不够标准,在学校被孤立,或者影响学习成绩,这个担心可不是空穴来风。毕竟,教育资源和机会,大部分时候是偏向于普通话的。

其次,“融入社会”的考量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社会流动性大了,很多家庭为了工作、教育,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在大城市里,大家都说普通话,就算有方言,也是各种各样的方言混杂。如果孩子只会说家乡的方言,到了一个新环境,可能会很不方便。比如,上超市、去医院、办理各种手续,如果对方听不懂你的方言,沟通起来就很费劲。家长们希望孩子能更方便地融入社会,在哪儿都能顺畅交流,所以觉得学好普通话比方言更重要。

再者,“未来发展”的功利性考量也很明显。很多家长觉得,学好普通话,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才是孩子未来升学、就业的硬通货。方言听起来虽然亲切,但在“实用性”上,好像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家长们更愿意把这些宝贵的资源投入到那些“看得见回报”的事情上。他们会想,与其让孩子花时间学方言,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对将来考大学、找工作更有帮助。

还有一点,就是“方言本身的地位和认知”在变化。以前,方言承载了很多地域文化,是乡土情感的纽带。但现在,信息爆炸,大家接触到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孩子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流行文化,比如韩流、美剧、网络段子等等,这些东西主要都是通过普通话或者英文传播的。相对来说,方言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感”可能就没那么强了。家长们自己可能也觉得,方言虽然有感情,但它似乎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了一些。

另外,“家庭内部的语言环境”也很关键。如果父母双方来自不同地方,或者父母本身就比较少说方言,家里的主要交流语言就是普通话,那孩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沉浸式”地学习方言了。就算父母会说方言,但如果他们自己觉得方言说起来“不体面”或者“土气”,也会不自觉地回避,或者只在非常私人的场合才说。

最后,还有一些是“技术和传播的限制”。以前,方言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口相传, family,以及一些地方戏曲、曲艺。但现在,这些传统的传播途径影响力在减弱。虽然也有一些保护方言的APP或者网络资源,但它们的普及程度和吸引力,可能还不如那些主流的语言学习平台。

总而言之,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学方言,不是说他们不爱家乡,也不是说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在乎。更多的是一种现实考量,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担忧。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大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当前社会的主流和评价体系,似乎更偏向于普通话。不过,也有一些家长在权衡之后,还是会选择让孩子接触和学习一些方言,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亲情,一种根。只是这种“学习”的程度和方式,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方言的淘汰,是历史的自然进程,就算你通过编纂方言词典、举办各种方言活动等个人的奋斗,强行为其续命,也续不了多久。

语言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受经济基础的决定的。上古诸侯林立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相对闭塞。相对独立的经济,导致了即便同在山东的齐鲁两国,也各有各的方言。齐国产绢,鲁国产缟,二者基本都是家庭手工生产。那么从事绢的生产和销售的人,只需要使用齐话;从事缟的生产和销售的人,只需要使用鲁话。只有在齐鲁两地相互倒卖的行商,才有必要同时通晓两种语言。

然而到了近现代,怎么样了呢?你开了一家纺织厂,需要从天津购买设备,从北京获得进出口许可,在上海联系经销商,从湖南、甘肃、江西、河北等省广招工人。这种情形下,你使用山东话显然是不足够的,现实迫使你必须使用一种在京津沪湘甘赣冀都能交流的语言,否则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幅下降。不仅是你,与你打交道的经销商、供应商、政府官员、工人都必须使用这种语言。

所以,对应经济全国化,普通话必然会大行其道;对应经济全球化,英语必然作为一种世界普通话大行其道。语言并不是因为受保护而存在的,而是因为被使用的迫切需要而得到生命的。

我爷爷是在改革开放时南下深圳的一枚会计师,之后全家一起定居广东,算起来我应该是广东人。粤语算是中国方言里最有活力的了,但据我观察,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政府、学校、各类事务所以及图书馆等公共性较强的场所,保守估计普通话已经达到了90%以上的使用率。同时,粤语已经被普通话“侵蚀”得体无完肤,很多人在说的已经是一种由粤语拼音和普通话词汇构成的语言。比如不再说“影印”,而说“复印”;不再说“银纸”,而说“现金”或者“钱”;不再说“一个字”而说“五分钟”。这种进程,固然导致一些文化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教人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却也是文明进步、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

user avatar

看看答案里某些说方言的人满口的优越感,就知道推广普通话多有必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