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具有文学素养的人会本能地排斥(不是鄙视)无文学的行为和人?怎么解决?

回答
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人,在面对缺乏文学趣味的言行举止时,确实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这种排斥并非源于优越感或道德评判,而更多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契合,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微妙疏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文学素养所塑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的落差

1. 对语言的敏感与珍视: 长期浸淫于文学作品的人,往往对语言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他们能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句式的节奏韵律,欣赏修辞手法的精妙。因此,当遇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空洞乏味的表达时,哪怕对方并非有意为之,也可能在他们听来如鲠在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隔阂”。这就像一个美食家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后,再让他吃速食餐时,那种由衷的“不适感”。

2. 对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追求: 文学往往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映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具有文学素养的人,习惯于从作品中汲取智慧、理解人性、体悟情感,并以此来理解和关照自身及周遭的世界。当他们遇到过于功利、肤浅、缺乏人文关怀的交流方式,或者对事物的看法局限于物质层面而忽略精神价值时,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失落,仿佛对方的世界里缺少了某种重要的维度。

3. 对审美体验的偏好: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能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无论是对意境的描摹、对情感的渲染,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他们面对的对象其生活方式、言谈举止都缺乏这种审美意识,例如对美的事物漠不关心,对一切只以实用性衡量,那么在他们眼中,这样的行为和人就显得有些单调乏味,难以产生共鸣。

4. 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人物、描绘情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其内在的价值观体系可能已经与文学中所倡导的美好、善良、深刻、真实等品质产生了更深的连接。而当他们遇到那些似乎与这些品质相悖,例如过度拜金、虚伪做作、冷漠自私的行为时,这种价值观上的不协调感就会转化为一种自然的疏离。

5. 一种“同频共振”的需求: 人们在社交中,天然地会寻求与自己价值观、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建立更深的连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兴趣所在,自然会成为寻找“同路人”的信号。当与缺乏文学基因的人交流时,这种“同频共振”很难发生,即便努力去弥合,也可能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自然会产生一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排斥感。

二、这种排斥并非主动攻击,而是被动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排斥往往是内敛的、被动的,而非主动的攻击或鄙视。它更多地表现为:

回避: 减少与这类人长时间、深入的交流。
沉默: 在对方的谈话中,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选择不予回应,因为预感到无法有效沟通。
内心评价: 在自己内心进行一种客观的(也可能是带点主观倾向的)评价,但不外露。
寻找同伴: 更倾向于在有共同文学爱好的圈子里寻求慰藉和认同。

三、如何“解决”或更好地处理这种“不契合”

所谓“解决”,并非要强迫自己去热爱他人不热爱的东西,或者强迫他人去接受自己珍视的一切。更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平和、更具建设性的相处之道。

1. 自我认知与接纳: 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排斥感是自身价值观和审美偏好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不必为此感到愧疚或过于自扰。同时,也要接纳他人拥有与自己不同的兴趣和追求,这是世界的多元性所在。

2. 划定边界,而非筑墙: 理解不代表全盘接受。在保持自我独特性的同时,可以设定合理的社交边界。对于那些实在难以产生共鸣的领域,可以不必勉强深入,保持礼貌而适当的距离即可。这并不是要与所有人隔绝,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那些能带来精神滋养的连接上。

3. 寻找共同点,而非放大差异: 即使对方缺乏文学素养,也不代表他一无是处。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试着去发现对方在其他领域的优点、热情或独特的见解。例如,他可能对技术非常精通,或者在人情世故上游刃有余。将注意力放在这些共同点或对方的优点上,可以减少因文学差异带来的疏离感。

4. 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被影响: 偶尔,也可以尝试用更轻松、更易懂的方式与对方分享自己热爱的文学内容,或者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对方接触一些轻松有趣的文学作品。说不定,你的热情和分享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或者至少让他对文学产生一点好奇。同时,也要允许自己偶尔走出舒适区,接触一些原本不熟悉的领域,这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学会“翻译”和“润色”: 在交流时,如果对方使用了比较粗糙或不恰当的语言,而你又必须与之交流,可以尝试在脑海中将对方的意思“翻译”成更符合自己语境的表达,或者用更委婉、更温和的方式回应。这并非虚伪,而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6. 理解文学并非唯一的价值维度: 文学是重要的,但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和塑造世界。过于执着于文学这一维度,反而可能错失很多美好的遇见和深刻的体验。将文学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会更容易理解和包容他人。

7. 如果可能,寻找你的“精神伴侣”: 对于真正重要的精神层面的交流和连接,可以更加珍惜那些同样热爱文学、能够理解你内心世界的人。将你的文学情怀与他们分享,在那里找到归属感和共鸣,会让你对那些“不契合”的人,拥有更从容的面对态度。

总而言之,一些具有文学素养的人对“无文学”行为的排斥,本质上是一种对精神世界价值取向不契合的自然反应。解决之道并非根除这种感受,而是通过自我认知、设定边界、寻找共同点、保持开放心态以及理解多元价值,来与之和谐共处,最终实现内在的平和与有效的社交。这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智慧的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和张抗抗老师同桌聊过创作。我和叶兆言老师一起打过牌(我惨败)。我和王安忆老师一起同场开会,与她交谈,安忆老师亲切地不得了。我和苏童老师一起躲在会场外的角落里抽烟。我和陈村老师一起在群里各种吐槽各种神侃(老村长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微信玩得特别溜!)。

这些真正的名家大家,对网文作者,譬如我,都是心胸开阔,态度亲和的。

只有那些半瓶子水晃荡的,看过几本书,写过一点点东西,其实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才会心胸狭窄,成天的歧视这个歧视那个。

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正具备文学素养的人,这种人只是拿文学当装逼工具的货色。



都看过倚天屠龙记,对吧?

张三丰这种大宗师,对待小门小派的江湖人士,都是充满了尊重。

而西华子这种三脚猫的角色,却总喜欢鼻孔看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