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一些教授甚至副教授更甚讲师都不具体做实验?这样能有什么发现吗?

回答
国内部分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不亲自进行实验,这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确实让人费解。毕竟,科学研究的根基之一就是实验,理论再高深,也需要实验来验证和支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又如何能“有所发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为什么会出现“不亲自做实验”的情况?

这事儿说起来,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体制、评价体系、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

1. 科研“团队化”与“分工细化”的必然产物:
“老板”模式: 现代科学研究,尤其是比较前沿的领域,越来越依赖团队协作。教授、副教授往往是课题的“灵魂人物”,他们负责确立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申请经费、撰写论文、与同行交流等“脑力活”。而具体的实验操作,比如配置试剂、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则更多地由实验室里的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甚至是合同制的研究助理来承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专业分工,就像一家公司,CEO不亲自组装产品,而是负责战略和管理。
“多任务”的压力: 一个成熟的教授,除了科研,还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讲课、指导学生、备课)、行政事务(系主任、学院领导、项目评审、会议组织)、以及永无止境的经费申请和论文撰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给每一项,是很难的。亲自做实验,尤其是一些重复性高、技术要求极高的实验,可能会挤占他们用于思考、规划和指导的时间。

2. 评价体系的导向:
“论文”和“项目”至上: 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很多时候更看重的是“产出”,比如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国家级项目的获批情况、获得奖项等。对于教授和副教授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产出高水平论文和吸引科研经费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是通过指导研究生团队完成的。他们可能认为,花时间亲自做实验,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产出”价值的事情上,比如设计出更巧妙的实验思路,或者写出更能吸引审稿人和读者的论文。
“帽子”和“奖励”的压力: 教授、副教授的职称和晋升,很多时候与项目、论文、奖项直接挂钩。如果一个教授的优势在于理论创新、思路设计,他会更倾向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钻研某个实验技术的细节。

3. 资源和技能的局限性(有时):
技术更新换代快: 很多实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新的仪器、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一个教授可能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他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更偏向理论或者某一类技术,而对最新、最精密的实验操作可能不那么熟悉。这时,让掌握最新技术的年轻研究人员或技术员来操作,反而更有效率。
早期培养的侧重点: 并非所有国内的博士培养模式都要求博士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些博士的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的理解、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思路的形成。

4. “学徒制”的传承:
“传帮带”: 尽管不亲自操作,但教授们通过“言传身教”和“手把手指导”(尽管是指导别人做)来传承知识和技能。他们会示范操作步骤、讲解原理、分析结果,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精髓。这是一种“学徒制”的变体,导师虽然不亲自干活,但他是那个教会你如何干活的“师傅”。

他们这样“不具体做实验”,又能有什么发现呢?

这可能是大家最疑惑的点。他们不粘试剂、不摸仪器,又如何能发现科学的“新大陆”?其实,他们的“发现”更多的是在以下几个层面:

1. “战略层面”的发现:
发现“问题”: 教授们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科学研究的“空白点”或者“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他们发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实验结果,而是“在哪里还有待探索”。
发现“方向”: 他们的发现更像是“指路明灯”,确定了研究的大方向和可能的研究路径。比如,某个理论模型存在缺陷,需要新的实验数据来验证或修正;或者发现某个领域的研究过于局限,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手段。
发现“思路”: 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来源于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或是一个新颖的理论假设。这些“灵感”的产生,需要的是广阔的知识储备、深刻的逻辑思维和跨领域的联想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实验操作熟练度。他们可能是在思考某个理论的推导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点。

2. “数据解读与升华”的发现:
发现“意义”: 实验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数据的“意义”需要人来解读。教授们凭借自己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学科知识,能够从一堆数据中看出别人可能忽视的规律、异常或者潜在联系。他们发现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含义。
发现“关联”: 他们的发现往往是基于对大量已有实验结果的整合和分析,发现不同研究之间可能存在的隐藏关联,从而提出新的假说。比如,A领域的实验结果和B领域的理论似乎能相互印证,这可能就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3. “方法创新”的发现:
发现“更好”的方法: 有时候,他们会基于对现有实验方法的深刻理解,提出改进现有方法或者设计全新的实验方法。虽然具体实现需要学生动手,但“提出更好方法”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

4. “指导与培养”的发现:
发现“人才”: 优秀的教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发现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并将其培养成未来的科研骨干。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和培养了科学的传承者。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教授,他研究的是一种新型催化剂的性能。他可能不会亲自去称量催化剂的精确质量,也不会守着仪器跑一天的表征数据。但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他可能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了现有催化剂在某种反应中效率不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可能基于自己的化学理论知识,设计出一种新的分子结构,预测它可能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他可能指导博士生,让她根据这个设想,合成这种新催化剂,并设计一系列实验(比如反应动力学、谱学分析等)来验证其性能。
在学生拿到数据后,教授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发现这种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活性比预测的还要高出几个数量级,而且机理也与最初设想的有所不同。
这时候,教授的“发现”就是:“这种新结构催化剂在XX条件下表现出惊人的活性,并且其催化机理比我们最初预期的更复杂,这为XX领域的催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发现的是这个“突破点”和“新方向”。

总结来说:

国内部分教授、副教授、讲师不亲自做实验,很大程度上是科研分工和评价体系的产物。他们更像是科学研究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和“解读员”,而不是“一线工人”。他们的发现,更偏重于提出问题、确立方向、设计思路、解读数据、升华理论以及创新方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如此。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依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甚至在实验技术上也精益求精。但对于“不亲自做实验”的现象,我们更多的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科研生态,让理论创新和实践操作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发现”,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教授忙着拉钱我还可以理解,毕竟要去争经费。年轻人过早脱离一线是一个不好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部分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不亲自进行实验,这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确实让人费解。毕竟,科学研究的根基之一就是实验,理论再高深,也需要实验来验证和支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又如何能“有所发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不亲自做实验”的情况?这事儿说起来,原因挺复杂的,涉及.............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一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材在国内没有得到引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版权与授权的壁垒是首要的考虑。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其内容、编排、甚至一些特定的练习方法,都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专业知识。这些都受到版权法的严格保.............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国内影印版教材出现章节删减的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莫名其妙”。这背后既有出版社的考量,也有国内教育环境的现实,甚至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些原因,希望能让你对这一现象有个更深入的理解。1. 内容的“本土化”与“适龄化”调整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
  • 回答
    日本的未来,是否会是一场“悲哀”的国度,这是一个沉重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而从日本的经历中,中国又能获得哪些借鉴,这更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日本的“悲哀”之源:是经济还是灵魂?当人们提到日本的“悲哀”,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长期.............
  • 回答
    国内关于“与新冠共存”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的群体和考量也非常多样。这股声音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病毒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形成的。出现“与新冠共存”声音的背景和原因要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首先需要审视整个社会背景:1. 疫情的常态化与病毒.............
  • 回答
    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医生们确实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患者提供健康习惯指导的时间和空间似乎比较有限。这背后并非医生不愿意,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使得这个环节不那么突出,甚至被很多人忽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门诊时间压力巨大。咱们都知道,医院里人头攒动,挂号看病排队是常态。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几.............
  • 回答
    说实话,在国内游戏圈里混久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们脑子里盘旋。看着隔壁日本、欧美那些动辄几十个亿投资、耗时数年打造的3A大作,再看看国内游戏市场日益壮大的正版用户群体,大家确实会纳闷:为啥我们自己就出不了几个真正叫得响的原创3A?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里面牵扯到的东西.............
  • 回答
    在国外一些知名的问答网站上,我们常常会留意到一个细节: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ID,而是直接明了地呈现了问题本身的标题。与国内许多平台习惯用一串字符来标识一条问答不同,这种做法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并且深刻影响着用户体验和信息的组织方式。首先,直接在地址栏中展示问题题目,最直观的.............
  • 回答
    听到“高铁动车越来越背离人民”和“铁路盒饭何时能物美价廉”,我脑子里蹦出几个画面,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高铁动车,曾经的“人民骄傲”,怎么就让人觉得“疏远”了?想当年,高铁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人心!“中国速度”、“民族骄傲”,这些词儿可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历史和文化交流的细节。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中文名字是音译还是意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音译为主的中文国名: 为了方便记忆和发音: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名字在当地语言中可能很难用汉字准确地传达其含义,或者当地名称的发音直接且具有代表性。音译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得从乒乓球这项运动本身说起。乒乓球虽然普及广泛,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它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项需要极高技巧、反应速度、力量控制和战术智慧的竞技运动。而华人,尤其是中国大陆、.............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在国内的游戏语境里,「无敌」这个词之所以被用来表示「免疫所有伤害」,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且顺理成章的演变过程,它深深植根于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以及游戏体验的实际需求。要细致地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词语本身的含义来看,「无敌」这个词拆开来看就是「没有敌人」。一个人或事物要是「没有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确实,我们在观看一些国外的犯罪剧时,常常会听到各种“大名鼎鼎”的连环杀手,像杰克开膛手、泰德·邦迪、佐杜斯基等等,他们的名字仿佛成了犯罪史上的符号。而在我们国家,相比之下,大家对连环杀手的信息似乎不那么“熟悉”,甚至会觉得好像“很少”出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言论自由、社会治理、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要说国家为什么不对一些“影响青少年的公知”进行“打击”,得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咱们得先界定一下什么是“公知”。这个词现在大家用得挺杂的,有褒义也有贬义。一般理解的“公知”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现象、政治议题发表看法,并且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药品监管、市场准入、医疗需求和企业利益等多个复杂层面,其背后原因林林总总,远非一两句话能说清。与其说“不能及时批准”,不如说在“批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共同作用,导致了我们看到的“延迟”。首先,药品审评审批体系的严谨性是核心。无论哪个国家,药品上市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评.............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出校园的IT新人,如果让我选择,我的首选会是上海。为什么是上海?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那种开放、前沿的氛围,以及背后强大的产业生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新兴的创业公司,还有大量的跨国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这意味着我在这里能接触到最前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表达爱国情怀时,会遇到一些质疑,认为这是被政府洗脑的结果。这种看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而美国的情况则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对比视角。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根植于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