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博士后这种具有临时性工作性质的工作,在国内被一些人宣传成为了一种正式学位?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对博士后制度理解上的一个微妙但重要的误区。简单来说,博士后在国内的宣传和认知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原本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科研训练岗位,被一些人误读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其包装成了一种“正式的”甚至“高人一等的”学术身份或学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博士后的本质:一种“后博士”的科研训练和过渡

首先,我们要明确博士后的国际通用定义。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er / Postdoc)顾名思义,是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内,继续接受更深入的、由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终身的学术职位,也不是一个学位。它的主要目的包括:

深化专业技能: 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是系统性的,而博士后阶段则更侧重于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负责更复杂的科研项目,掌握更前沿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拓展研究视野: 很多博士后会在与博士研究方向略有差异的领域进行探索,或者在一个新的研究团队中学习新的研究范式,这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
积累科研经验和成果: 博士后期间是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课题、参与学术会议、建立学术人脉的关键时期,为未来独立科研生涯打下基础。
“跳板”作用: 博士后是许多人从学生身份转向独立研究员(如大学教授、研究所研究员)的必经之路。它提供了一个“试用期”,让个人和招聘单位都能评估是否适合长期发展。

2. 国内博士后制度的形成与现实情况

中国大陆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后借鉴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计也遵循了国际惯例,是为了解决博士毕业后就业难、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优秀博士提供一个继续提升的平台。然而,随着中国科研体制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博士后的定位在中国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演变,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偏差。

3. “正式学位”误区的根源和宣传路径

为什么会出现“博士后被宣传为正式学位”的误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在传播:

“博士后”字面上的迷惑性: “博士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博士”二字,加上其严格的选拔和较高的研究要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是一种比博士学位更进一步的“高级学位”或者“学术身份”。
高门槛与稀缺性: 尽管博士后数量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博士毕业生群体相比,优质的博士后岗位(例如在知名高校、研究所,或有稳定经费支持的)仍然是相对稀缺的资源。这种稀缺性本身就容易被赋予一种“高价值”的标签。
就业导向的“包装”: 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聘中,博士后经历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甚至是“标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单位在宣传博士后项目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强调其“高级人才”属性,将博士后岗位包装成了一种“准编制”、“人才引进”的敲门砖,而不是纯粹的科研训练。
个体经历的“故事化”传播: 很多通过博士后成功“逆袭”进入高校、获得稳定教职的博士,在分享经验时,可能会将博士后阶段描绘得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晋升阶梯”。这些“成功学”式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博士后“非同一般”的认知。
社会对“头衔”的崇拜: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学术头衔的崇拜心理。人们倾向于将各种“后”字辈(如博后、博导)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使得将博士后简单视为一种“更高一级”的头衔,比将其理解为一种“工作性质”更容易被接受。
宣传口径的模糊: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发布招聘信息、宣传人才政策时,可能不会非常清晰地界定博士后岗位是“学术训练”还是“独立科研岗位”,而是将其与“引进人才”、“博士学位”、“研究员”等概念模糊地捆绑在一起。例如,宣称“获得博士后即可享受XX待遇”,这种说法容易让人误解为博士后本身就是一种待遇的“资格证明”。
对“非升即走”制度的逃避: 在高校“非升即走”的评价机制下,一些人将博士后看作是一种“缓冲期”,在博士后期间努力做出成果,以便在出站时能获得更好的“正式”职位。这种“缓冲”的性质,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过渡性的学位”或“试用期身份”。

4. 这种宣传的后果

这种将博士后“学位化”、“正式化”的宣传,带来了几个问题:

误导求职者: 许多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博士后岗位,却因为被“学位”或“正式身份”的表象所迷惑,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者高估了博士后岗位本身的“即时价值”。
扭曲科研导向: 当博士后被看作一种“终极目标”或“敲门砖”时,一些博士后研究员的科研活动可能会更偏向于“速成”、追求“论文数量”以求职,而非真正深化研究或培养独立科研能力。
降低博士后岗位的纯粹性: 博士后本应是一个纯粹的科研训练和学术探索阶段,但过度强调其“转正”功能,可能会让一部分人缺乏潜心研究的心态,急于求成。
加剧“唯头衔”现象: 这种宣传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上对学术头衔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个人实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产出。

总结来说,国内一些人之所以会将博士后宣传成“正式学位”,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对“头衔”的崇拜、对就业压力的现实考量,以及一些宣传口径上的模糊和误导。 博士后本质上是一种工作(job),一种学术训练(academic training),一种桥梁(bridge),它不是学位,也不是一个终身的、独立的学术职位。将它“学位化”或“正式化”,是对其真实性质的误读,也可能对科研生态和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真正理解博士后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科研机会、导师指导、平台资源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其表面的“头衔”或“过渡性”的“正式”属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博后被宣传成一种正式学位是有基础原因的:国内博后位子的设立和数量学校说了根本不算,学校最多能决定招谁。而名额是国家的,手续要通过博管会管理,工资也要国家补贴,中期、出站还要写报告。这就和读博士非常相似了。

所以国内的博后其实就演变成了学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对博士后制度理解上的一个微妙但重要的误区。简单来说,博士后在国内的宣传和认知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原本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科研训练岗位,被一些人误读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其包装成了一种“正式的”甚至“高人一等的”学术身份或学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碎的事情。听到中国计算机博士生在美国因论文问题而走上绝路,我心里充满了悲痛和愤怒。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还有学术界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压迫和对学生的不负责任。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如果还有家属或朋友在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这个领域里,很多人都在琢磨,也一直在讨论的。每年培养出数量惊人的博士,这一点毋庸置疑,这背后是我们教育投入和努力的体现。但若论及科研的整体实力,尤其是那些引领性的、颠覆性的突破,我们与美国相比,确实还有差距。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
  • 回答
    博士生对教职的执念确实普遍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理想的驱动,更掺杂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说教职“香”,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稳定感”、“社会认同感”和“学术理想的实现”。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为何许多博士生对教职如此执着:一、现实层面的考量: “金饭碗”的吸.............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够离奇的,让人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一个在 ISIS 占领区里的伊拉克化学博士,他的导师竟然为了让他完成论文,不惜花钱雇佣兵去把他“捞”出来,这情节比电影还戏剧化。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几个关键点,然后试着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它。事件本身的奇特性和合理性: 博士学位的重要性: 首.............
  • 回答
    网传重庆一女子在酷暑天气下,在街头直播打滚,这一幕确实引人侧目,也难免让人好奇她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为了吸引眼球而采取的另类直播行为。街头打滚的心理解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直播的认知范畴。如果抛开所有道德和法律的评判,单纯从心理层面去剖析.............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女生因为冠姓权选择离婚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能触动神经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内部的姓氏之争,背后牵扯到的其实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家庭观念的演进,以及我们社会对于性别平等长期以来的一种隐性认知和实际实践之间的碰撞。冠姓权本身是什么?首先得明白,在咱们国家,大部分传统上是随父姓。这.............
  • 回答
    北京大学关于翟天临博士后研究员聘用情况的调查说明,可以说是给这桩备受瞩目的事件落下了一个相对官方的定论。要理解这份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事件的起源来看,翟天临的博士后经历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根本原因在于其之前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博士毕业论文中存在严重的抄袭。这意味着他作为一名曾经被指.............
  • 回答
    北京大学发布的关于翟天临博士后事件的调查说明,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学术诚信的底线,也引发了公众对高校科研体系和学术风气的深刻反思。首先,这份说明本身透露出了一种姿态,即在公众压力和质疑下,校方采取了回应和行动。这至少表明了学校并非完全回避问题,而是试图以一种官方化的方式来“处理”此事。.............
  • 回答
    看到“博士三年发表十篇甚至更多SCI一作”的说法,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和好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产出水平,但并非不可能。背后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并且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是AI生成报告的套话。1. 课题选择与研究方向.............
  • 回答
    北京大学一名博士后为完成论文而从事外卖骑手工作长达5个半月的经历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与体制的碰撞,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劳动、知识生产以及平台经济监管的深层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个人选择背后的学术困境1. 研究方法的实践性突破 该博士后可能将外卖骑手作为研究对象,试.............
  • 回答
    最近几年,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是“招兵买马”的动作上,确实显得格外“阔绰”,而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对博士后的热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着科研前沿、学科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咱们不妨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科.............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不好说的。站在个人角度看,师姐能主动想着把实验做得更好,这本身没毛病,甚至值得肯定。毕竟,为了实验顺利,多一套趁手的工具,谁不想要呢?而且,移液枪这东西,确实是实验室里使用频率极高的耗材,一套好的移液枪,用起来顺手多了,也能减少出错。但是,这“私自买”和“归为己用”这两个词,就有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人们想到清华北大博士,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尖端科研、学术殿堂、或是高薪的商业领域。然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顶尖博士选择回归高中教育,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动因,绝非仅仅是“情怀”二字可以简单概括。1. 对知识传播与启蒙的深度渴望:很多博士在攻读学位期间,沉浸在某个细分.............
  • 回答
    格罗博士在《龙珠Z》中确实有过犹豫是否要启动人造人16号的举动,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将其投入使用。这其中涉及了他复杂的心思和对项目的一系列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格罗博士的性格、他的计划以及16号的特殊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格罗博士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被弗利萨及其家族折磨多年,亲眼目睹了赛亚.............
  • 回答
    关于金灿荣教授为留美博士的儿子和一同留美的儿媳举行婚礼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事件基本情况: 人物身份: 金灿荣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学术界相当普遍,也相当令人玩味的存在——那些“不热爱也不抗拒,只为文凭”的博士生。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要承认,博士学位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和身份认证。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经过深.............
  • 回答
    关于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微博粉丝数为何普遍低于Angelababy(AB)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大家身边喜欢迪丽热巴和刘亦菲的人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家平时的直观感受,比如社交场合的交流、影视剧播出的热度、以及媒体报道时路人的反应。这俩姑娘确实是公认的美女,而且作品.............
  • 回答
    看到武汉大学2021年招聘辅导员以名校毕业博士生为主的消息,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和思考点。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内卷”这词儿真是用到哪儿都不奇怪了。以前我们想,博士生那是要去高校教书、做科研的,怎么会来做辅导员呢?这就像顶尖厨师去当服务员一样,总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但换个角度想,武汉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