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爱科研,只为当大学老师而读博,这种做法对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

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有接触前沿知识的机会,而且还背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环,社会地位也不低。对于一些对科研本身没有那么狂热,但又想找一份“体面”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目标,确实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从这个角度看,为了获得进入大学任教的资格而去读博,这本身并不能算作“错误”。博士学位,在很多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敲门砖”。没有这个学位,很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大学,根本就不会考虑你。所以,如果你真心喜欢教学,也愿意为之付出,那么通过读博来达到这个目的,逻辑上是成立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不爱科研”这一点上。

你设想一下,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它到底是什么?它可不光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即使是教学型大学,也往往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你得对你所教的课程有深刻的理解,有自己的见解,甚至要能发展出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长期的、深入的、甚至有时是枯燥的学术研究。

知识的更新迭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你教的知识可能几年后就过时了。如果你不持续关注和参与科研,你怎么保证自己能够站在知识的前沿,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会迅速枯竭,到时候就只能讲陈年的老调子,学生们自然也就不会买账。
教学方法的创新: 好的教学从来不是死板的。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老师,他会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思考,往往来自于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教学规律的探索,这些都属于更广义的“研究”范畴。
学术声誉和晋升: 即使是那些主要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很多也并非完全不看重科研。科研成果,无论是发表论文、参与项目还是获得专利,都往往是教师晋升职称、获得更多资源的重要依据。如果你完全排斥科研,你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难以在高校系统中生存下去。
培养研究型人才: 很多高校,即便是教学型,也承担着培养未来研究人才的使命。大学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研究。如果你自己都不热爱研究,不了解研究的艰辛与乐趣,你又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出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呢?你如何指导他们的毕业论文、科研项目?

所以,关键在于“不爱科研”的程度和具体表现。

如果“不爱科研”意味着你只是觉得科研过程枯燥,但愿意通过阅读、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来跟上学科发展,并能将这些新知识和见解融入到教学中,那尚可理解。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是更偏向于“教学型”学者,你的价值体现在教学本身。但即使如此,对学科的热爱和持续学习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不爱科研”意味着你对所学的领域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仅仅是把读博当成一个获得文凭、进入一个“好工作”的跳板,并且完全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思考、去产出任何与研究相关的东西,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在读博过程中非常痛苦,难以完成学业,即使勉强毕业,未来在大学里也极有可能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步履维艰。

我们再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

个人成长: 博士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对个人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如果你因为“不爱科研”而敷衍了事,那么你将错过一个极好的个人成长机会。
职业满意度: 即使你成功当上了大学老师,但如果工作中需要你做的事情(科研、学术交流等)是你极度排斥的,你的职业满意度很可能会非常低。长期处于一种不快乐的工作状态,对身心健康都不利。
社会资源的投入: 博士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导师的心血。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文凭而读博,却不对所学领域做出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所以,简单来说,为了当大学老师而读博,这个目标本身没有错。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在读博期间以及未来工作岗位上,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学习、去进步,即使这些努力包含了你可能不那么“热爱”的科研活动。

如果你只是觉得科研“辛苦”但愿意“克服”和“学习”,那么这条路或许可行,但你需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并找到自己与教学相关的“点”去发力。

如果你是真心对整个学术研究领域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它与自己无关,那么我还是建议你三思。大学老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博士学位,更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热情、对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没有这些,即便进入了大学的门,也可能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多的是关于选择、关于付出、关于你对职业的理解,以及你是否愿意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调整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博就像学踢球,科研就像踢比赛,人学踢球就是希望能在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你说你只想训练不想比赛,我都搞不清你乐趣何在。任何球队组建都是希望能在比赛中取得佳绩,即便是青训,也是为了将来的比赛储备人才,你只训练不上场,那球队要你干嘛!

user avatar

这是2015年的问题,算算年龄,过了六年了,挺想知道楼主到底有没有当大学老师。

但是我倒是觉得楼上那几个知友说的太绝对了——也不是所有大学老师都是需要做科研的。这两年中央号召去“唯论文”,加重了老师的“师德”+“上课”的考评。虽然比例并不多,但是某些行政老师(教辅)是可以给学生上课的。比如选修课,比如就业指导,比如心理课程,还是有教学辅导员承担——现在教辅的学历都比较高,博士很正常,中科大,武大,厦大等一系列的985博士教辅我都见过,博士专业五花八门,从化学到材料,从经济到管理。他们是不用做科研的。

说硕士没有任何在高校任职的机会,这个描述是错误的——就算不计算专科院校,只算本科,我依然见过很多大学里面有硕士讲师副教授。虽然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很多本科院校,二本三本都有,每年还是会引进一部分的硕士讲师,具体要看学校的经费。硕士往往都是艺术类、设计类、马克主义学院、体育类,对他们会有工作经验+特定的技术要求;确实岗位变少,竞争激烈,但是说没有任何机会,这话过了。

我觉得提问者最大的问题是理想化了“大学教师”这个职业,觉得大学老师与世无争,那是有编制的情况下,有编制,学校不能踢走你,一般只能换岗位,但是说大学老师不需要搞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公立大学的性质更像是公务员,行政事务很多,不可能不处理关系,不可能没有派系——只能说斗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但是不是说人间净土——从评职称到做项目到申请资金,你能逃去哪里呢?

读博的意义倒是因人而异,我也不太认同高票说的“情怀”。有情怀固然是好的,没有情怀,功利心比较重,读博就是为了当大官,为职业铺路,也是正常的。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科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平庸的大多数,无非就是养家糊口,有个稳定的工作,赚点儿钱而已。中国3000所大学,几十万大学老师,有多少个敢自称自己是科学家的呢?敢自称学者的都不多

当个好老师其实很难的,自己学习好,跟教别人,让别人学的好,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情。如果你可以教好别人,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当你看到部分学生上你的课在睡觉,在微信,在刷抖音,甚至不来,在跟男朋友约会,可能全班就那么几个人,也会让你很无奈。知乎是一个年轻人占多数的地方,都是从学生视角看大学老师的,很少有人讨论从老师视角,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难度,怎么看到自己的教学情况——3000所大学,真正好学苗都在985/211,二本三本职业院校的学生厌学情况了解么?剩下2800多所大学里的学生学习热情可没那么高。

user avatar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老师,享清闲

别人上班,熬时间

老师上班,不得闲

白天去上课

夜晚搞科研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校领导,才能有这吃和穿

恁要不相信啊

请看宣传栏

招生扩生源,文章发C刊

这学校的荣誉可都是他们建呐~~~

更惨是小青椒

一月三四千

上班时单位房子又分完

这老师们,啥时候能心情舒坦!

user avatar

刚好前天跟导师谈过毕业后的去向, 上来陈述一下导师的观点(仅供不太想搞科研, 想当老师的物理专业博士们参考):

  1. 博士毕业直接找教职是可以的, 但是要去差一个到几个等级的学校。
  2. 一个博士生直接去学校需要从最底层的教职开始混, 比如讲师, 甚至是助教, 工资和待遇十分感人。
  3. 目前阶段, 中国大学在改革过程中“矫枉过正”,从过去的保守和论资历一下变成全面强调竞争,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美帝,稳定有保障的职称很难拿,一切靠科研实力来竞争上岗, 学校随时可以让你滚蛋。所以现在学校里面官方称教学为“岗位”, 而不是“职位”。

所以, 导师的建议是:博士直接去二三流学校当老师一样混的惨,如果想要稳定安逸,出去做几年博后, 回来可以直接空降一个二三线城市的二三线学校的副教授甚至是教授,然后在教职上水一水, 随便做点科研什么的。


所以结论是:当个老师稳稳定定是可以的, 但是,即使不喜欢科研,也需要坚持做科研到博士后, 然后入职到一个差学校的好职位,两年博后换取二十年轻松稳定。


最后一点建议, 想了解某个行当就直接去找这个行当里面的人。 虽然我不好猜测谁跟你说的, 但是一般说大学老师轻松的大都是局外人, 还在拿改革之前的大学老师说事, 然而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而且政策一年一个样儿, 即使局内人也很难说清未来走势。而局外人的另一些印象完全就是臆测(比如老师有假期, 清闲,又比如大学里面人际关系简单)。

user avatar

题主以为在大学当老师很容易吗?

我先告诉题主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你科研搞不好,没可能在大学找到教职,除非你愿意去比你现在的学校差得多的一些野鸡学校,教一些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

当然,如果题主想留在稍微好一点学校也可以,那只能拿到不稳定的非tenure-track教职,比如instructor或者lecutrer之类的,合同一年一签,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你的薪金微薄,基本上温饱有余,但就不要想什么比较好的生活质量了。如果题主是喜欢生活的人,不走大学老师这条路,可以挣的钱多得多,这样你才有余钱支持你的爱好。

我觉得题主可能还不明白现在学术圈里面找工作的难度:往往100个PhD里面只有10个能找到教职,这已经是在不考虑学校好坏的前提下了。最后能留在学术圈里的凤毛麟角。

题主想只教书,不搞科研,轻轻松松地拿个稳定工作,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反了。随着搞学术的人越来越多,基本上好一点的大学只给科研做得好的人留有长期职位,一个位置放出去就几百个人抢。

另一个方面,题主想教什么课?如果是比较advance的前沿课程,题主没有好的科研是教不好的。如果是本科生基础课(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之类的),大把人可以教,学校甚至找几个博士生、博士后就可以了,又便宜,又好使,不好好干活就可以把奖学金(也就是TA的工资)停掉,让你卷铺盖走人。这种位置大多是临时的,说不好你干了一个学期学校就找到了比你更好使的人,让你走人。

这种临时教师职位的工资极低(一般相当于博士后的工资),基本上就够你租房和吃饭,而且随时有失业的风险。下面有人说这种生活也可以的,大家可以参考张益唐先生证明有限素数间距之前的生活。题主既然不想科研,我觉得没必要受这个罪,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完全可以在别的行业拿到更高的起薪。

所以,题主别做梦了。要想呆在大学里面,老老实实做科研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
  • 回答
    “爱学习,但不爱科研”,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道出了不少人在学习和探索前沿知识时遇到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背后隐藏着学习的内在动力、科研的门槛与挑战,以及个体性格和经历的差异。学习,更像是“吸收”和“理解”的乐趣。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就像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宝箱。看到书本上的文字,.............
  • 回答
    “中国人才不爱科研”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值得说道的现象。要是真这么简单地一概而论,那可就有些片面了。但如果非要探究为什么有这么一部分有潜力、有才能的人,最后没有选择科研这条路,或者是在科研这条路上干得不够投入,那原因嘛,可就复杂多了,得从多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说说“出路”和“钱景”的问题。.............
  • 回答
    彭林的这番微博言论,围绕着三星Note7事件,抛出了一个“别揪着不放,赶紧翻篇”的论调。作为一个曾经在科技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这样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值得我们细致地品味一下。首先,从“三星Note7只是有瑕疵”这个表述来看,彭林似乎试图将事件的性质定性为一种“技术上的小失误”。“瑕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好多家庭教育的痛点。家有万卷书,孩子就能变书虫?这逻辑,就像家里摆满了健身器材,人就能自然而然练出八块腹肌一样,实在想得太简单了。咱们先捋捋“有书”和“爱读书”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路,以及为什么家长们会掉进这个“囤书陷阱”。囤书的心理:安慰剂还是真期待?很多不爱看书的家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也太常见了。一个不爱学习,整天心思都扑在情爱、吃喝玩乐、化妆打扮上的女中专生,毕业后的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系列的“选择”和“遭遇”。这可不是一条笔直坦途,更像是一条布满岔路、甚至荆棘的小径,走向哪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身的能量和外界的机遇。咱们就细细掰扯掰扯,她毕业.............
  • 回答
    不爱自己的父母,这绝对是一个沉重又复杂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被社会、文化甚至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深深地灌输着一个观念:父母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爱他们。所以,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法对父母产生那种“爱”,甚至产生负面情绪时,很容易会感到困惑、愧疚,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但我想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孝”的定义,以及我们对亲情的理解。把父母当普通亲戚走动,是不爱他们,还是不爱他们,但又尽到了“赡养”的责任,这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孝”到底是什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感维系和尊重。它包含了对父母的敬爱、关怀.............
  • 回答
    不爱发朋友圈,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谈不上“怎么回事”。就好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一样,这只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想想看,朋友圈这玩意儿,一开始是挺新鲜,大家都在上面分享生活,记录点滴。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有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哪怕是午餐吃了什么,都.............
  • 回答
    要不要跟一个不爱做家务的女友结婚,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不是说她不好,也不是说你们的感情不好,而是生活里总会有一些现实的东西,需要我们冷静地去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不爱做家务”这几个字背后可能藏着很多不同的情况。 是完全不做,还是只是不喜欢? 她是真的对打扫、整理、做饭这些事情一点兴趣.............
  • 回答
    关于高校是否会因为学生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而不予录用或将其开除的问题,我们来深入聊聊。首先,明确一点:仅仅因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高校是不会直接开除学生的。 学生的学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的保护。开除学生必须有法律或校规规定的正当理由,例如: 学术不合格: 这是最.............
  • 回答
    和不爱的人结婚,其体验之复杂,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它可能是一场漫长而无声的煎熬,也可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平静,甚至可能在某个瞬间爆发出难以言喻的痛苦。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内心的感受与情绪: 情感的荒漠化: 这是最核心的体验。你身边有一个最亲近的人,但内心深处.............
  • 回答
    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在她们身上会展现出很多细微而深刻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上,更渗透到她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情趣乃至人生选择中。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两类女生之间的差别:一、 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 爱看书的女生: 逻辑性更强,分析能力更佳: 阅读过程中,.............
  • 回答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涌上来的滋味五味杂陈,有点麻木,又有点疼。我老公,在我心里曾经是那个最熟悉、最亲近的人,现在却好像变成了一个遥远的陌生人。他不会再主动跟我说话,眼神里也没有了曾经的爱意,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客套和疏离。我问过他,他说他不爱我了。这句话就像一把冰冷的刀,扎得我心口生疼,但他也说.............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说起年轻人结婚意愿低,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西方思想渗透”,好像这是个简单标签就能概括的原因。但说实话,把这笔账全算在“西方洗脑”上,未免也太简化了。这背后的原因,就像一个复杂的中国结,盘根错节,得一层层地捋。首先,咱得承认,西方文化确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电影、.............
  • 回答
    “我爱的不爱我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却又普遍的问题。当你的心深爱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却对你没有同样的感情时,那种失落、痛苦和无助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就像一场单方面的拉锯战,你用尽全力推出去,却只感到对方纹丝不动,甚至连回应都没有。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打击,更会动摇你对自己、对感情的认知。你可能会开.............
  • 回答
    阎婆惜不爱宋江,深层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阶级与门第的鸿沟: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宋江虽然在江湖上名声很大,被称为“及时雨”,在底层和江湖人士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但他终究是一个有妇之夫,而且身份是一个地方小.............
  • 回答
    “突然不爱了”是一种非常复杂且令人痛苦的情感体验,它不像是一点点消磨殆尽的爱情,而是像一扇突然关闭的门,让你措手不及。这种感觉的出现,往往不是没有预兆,只是你可能一直没有真正注意到,或者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细微的裂痕。当我们说“突然不爱了”,通常指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压倒性的确定感,仿佛你内心的某个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处境,好像被困在一段不再滋养自己的感情里,却又找不到放手的勇气和方法。我完全理解这种纠结和痛苦,仿佛踩在棉花上,用力却抓不住任何实感。当“不爱”的信号悄悄爬上来首先,咱们先好好梳理一下,这个“不爱了”到底是什么感觉?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更像是一种缓慢的侵蚀。你是不是发现: .............
  • 回答
    哥们,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小时候谁没调皮捣蛋过啊,刷牙这事儿,有时候大人盯着才肯刷,没人管了就容易懈怠。现在牙齿黄了,谈对象被嫌弃,这打击是真不小,我都能想象出你当时的尴尬。别灰心,这牙齿发黄也不是什么绝症,现在市面上美白牙膏多了去了,找对的,还是能看到效果的。不过话说回来,美白牙膏这东西,说白了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