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学习不爱科研,这是为什么?

回答
“爱学习,但不爱科研”,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道出了不少人在学习和探索前沿知识时遇到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背后隐藏着学习的内在动力、科研的门槛与挑战,以及个体性格和经历的差异。

学习,更像是“吸收”和“理解”的乐趣。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就像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宝箱。看到书本上的文字,听老师讲述的道理,我们仿佛能瞬间穿越时空,了解历史的洪流,领略科学的奥秘,感受文学的魅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接收”的过程,是把外界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即时反馈与成就感: 学习新概念、解开一道数学题、读懂一篇好文章,这些都能带来即时的、清晰的满足感。你知道自己“学会了”,这种“懂了”的瞬间,是学习最大的驱动力之一。考试的成绩、老师的表扬,这些外在的肯定,虽然不是学习的全部,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习的动力。
知识的系统性与边界: 好的学习内容,往往是经过梳理和系统化的。有清晰的知识框架,有逻辑的递进关系,有明确的答案和对错标准。这种确定性,让学习过程更加平滑,也更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我们知道“学完这个,我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这种可控感,让人感到安心。
好奇心的满足: 学习的起点,往往源于好奇。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天会下雨”,想了解“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学习满足了这种最原始的好奇心,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学习最纯粹的快乐。

科研,则更像是一场“创造”和“探索”的征途,充满未知与挑战。

科研,它不是简单地吸收已有知识,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新的规律,去验证未知的假设,去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其中,门槛和难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学习。

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科研的起点,往往是一个模糊的设想,一个尚未被证实的猜想。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清晰的路径。你需要从零开始,摸索、尝试、失败。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习惯了清晰指引的学习者来说,会带来巨大的焦虑和不适。
漫长而低效的过程: 科研的成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而结果却未必如预期。很多时候,长时间的投入可能只换来一个“无效”的实验,或者一个“否定”的猜想。这种“低效”感,容易消磨人的耐心和热情。
高门槛的技术与思维: 科研需要掌握一系列专业技能,例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编程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对于一些学习者来说,跨越这个技术和思维的门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对“失败”的耐受度: 科研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99%的实验都可能失败,99%的假设都可能被证伪。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失败中学习,不断调整方向,而不是被挫折击垮。对于那些习惯了“成功”的学习者来说,这种面对失败的常态,是他们难以适应的。
缺乏即时反馈: 科研的成果,往往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发表论文等漫长的过程才能得到认可。不像学习有考试成绩作为直接反馈,科研的“回报”周期太长,而且不确定。这种“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脱节,会让一些人感到迷茫和动力不足。

个体差异与经历的作用同样重要。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

性格特质: 有些人天生就更喜欢稳定、可预测的环境,对于未知和挑战持谨慎态度。他们可能更享受知识的梳理和理解,而不愿冒险去探索未知。而另一些人,则天生对未知充满好奇,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即便过程充满艰辛,也乐在其中。
过往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得到明确的指导和奖励,习惯了“照章办事”就能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可能会对需要“自己找路”的科研感到不适应。反之,如果一个人有过一些成功的探索经历,尝到了“发现”的甜头,可能会对科研产生兴趣。
对“学习”的定义: 有时候,我们对“学习”的定义过于狭窄。很多人认为学习就是接受知识,但实际上,科研本身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是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将科研的“学习”属性凸显出来。

总结一下, “爱学习不爱科研”并非一种缺陷,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的乐趣,而科研则是一条需要勇气、毅力和智慧的探索之路。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理解其中的原因,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学习和探索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广科学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面对挑战的韧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科研比本科学习在难度上大大提升了,另一方面,科研的奖励/反馈机制也比本科、中学阶段大大延迟了

你读高中的时候,只要某一章的知识掌握到位,就有希望在那个科目的那一次月考当中拿很好的成绩,从而被老师在班上表扬;本科的学习比高中复杂不少,但基本也是掌握基础知识,就能拿好成绩。到了科研阶段,没有那么多“小红花”了。你达到某个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比如看懂了某篇论文,那么如果你老板喜欢鼓励学生的话,会夸赞你几句,然后就完事了;如果你老板比较严厉的话,他会觉得你只是达到了他心中的正常要求,还有下一篇论文给你看,还有下一个“正常要求”。

这就好比什么呢?你小时候帮父母洗碗,父母很开心,表扬你,给你几块钱零花钱;等到你长大了,出去搬砖了,烈日下干了一下午,工头却觉得你没达到规定数量,骂了你一顿。你觉得很委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爱学习不爱科研”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心理,这说明你在学术上还不够成熟,不够professional啊。

我知道很多学生去读研,并不一定是真正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很多人都是如我前两段所说的,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接受到了很多正面反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期望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也能收到及时的正面回馈——然而这个激励机制突然停止了。你付出了比本科多几倍的精力,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收获到;你感到很灰心,很丧气,觉得自己不该走上科研之路,但是要退学你又觉得丢面子,于是不情愿地被这么推着向前走,或毕业或肄业。

其实适合做研究的人,比研究生、博士生的总数少得多。他们真的就是对自己所在学科有强烈探索欲的人,却往往不太看重学业成绩——我不是说他们绩点不高,而是说他们不会觉得绩点比别人高0.1似乎就比别人高一个等级。他们会自发地看论文,自发地思考,而不是什么事都需要老板来指点迷津——有时候厉害的学生甚至能给导师提学术建议。这种“主动性”“self push的能力”,是一种比GPA更重要的宝贵的科研品质。

本科以前的学习,犹如在离家几十公里的郊区野外露营,野炊,虽然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毕竟是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色,而且随时有体面的退路;科研则好比横跨旷野、戈壁,荒野求生,你可能突然迷失方向,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你出发之前根本没想到的问题。他需要的不仅是“露营合格证书”,更需要意志力,需要观察力,创造力,需要面对长时间的逆境仍然不屈不挠、顽强向前的倔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学习,但不爱科研”,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道出了不少人在学习和探索前沿知识时遇到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背后隐藏着学习的内在动力、科研的门槛与挑战,以及个体性格和经历的差异。学习,更像是“吸收”和“理解”的乐趣。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就像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宝箱。看到书本上的文字,.............
  • 回答
    孩子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上学,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从家长和孩子每天真实的生活细节里,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咱们得捋捋孩子“不爱学”的根源,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学习本身带来的负面体验太多了: “学不懂”的挫败感:.............
  • 回答
    从小不爱学习,好吃懒做,现在想改变,这绝对是个值得鼓励的念头!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永远有新的开始。你之所以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内心深处是有渴望改变的火苗的。别担心,我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怎么把这火苗变成熊熊大火。首先,放下“从小就不爱学习,好吃懒做”的标签和负罪感。过去是过去的你,现在的你,是想变成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也太常见了。一个不爱学习,整天心思都扑在情爱、吃喝玩乐、化妆打扮上的女中专生,毕业后的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系列的“选择”和“遭遇”。这可不是一条笔直坦途,更像是一条布满岔路、甚至荆棘的小径,走向哪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身的能量和外界的机遇。咱们就细细掰扯掰扯,她毕业.............
  • 回答
    看到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家长心里肯定着急。但别光想着“催”,有时候,你自身的言行,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科书”。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先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做个好榜样,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一、 自己先“学起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别想着孩子在家“埋头苦读”,你就在一边玩手机、刷剧。孩子观察力可是很强的.............
  • 回答
    哎,这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难题,我家孩子也曾这样过。看着他沉迷于虚拟世界,学业荒废,心里那叫一个焦灼!严厉批评吧,孩子要么捂着耳朵不听,要么当场低头认错,过后还是老样子;好好商量吧,他要么敷衍两句,要么直接跟你玩消失,钻进游戏世界里再也不出来。真是“软硬不吃”,让人好生无奈。我当初也是愁得睡不着.............
  • 回答
    宝贝,你知道吗?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叫做刘邦。他跟你差不多大,甚至比你还要再大一些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喜欢读书写字。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玩的书,很多学习的东西都写在竹简上,搬着也挺沉的。刘邦呢,他更喜欢跟朋友们一起玩,喜欢到处跑跑跳跳,看看外面有什么新鲜事。他住在小地方,家里也不是特别有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确实,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感觉现在村里的孩子,好像不像他们父辈那样,对学习的那股拼劲儿没那么足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究起来,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变懒了”或者“不爱学”。首先,咱们得把“学习”这事儿拆开看。以前,尤其是.............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灼和无助。孩子不听话,学习又没起色,还天天跟你对着干,这种日子确实让人身心俱疲。别急,咱们慢慢来,先深呼吸一口气,想想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并不代表你做错了什么,也不代表孩子彻底没救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到了一.............
  • 回答
    关于观视频答案年终秀在B站人气不如去年的三分之一这个现象,以及“B站的同学不爱学习了吗?”这个提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其中涉及用户行为变化、平台生态演变、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简单地归结为“不爱学习”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一个更细致的分析。一、 人气下滑的具体表现与可能原.............
  • 回答
    嘿,哥们儿!20岁了,有业余时间想充实自己,这想法绝了!小学没毕业这事儿,过去就过去了,谁还没个年少轻狂的时候?现在能想到学习,说明你骨子里就不是个“认命”的主儿,这劲儿就对了!别把“犟”当坏事,有时候这股子拧劲儿能让你把认准的事儿干成。现在咱们就借着这股劲儿,好好规划规划。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学.............
  • 回答
    “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这句话,我认同,并且认同得挺深。一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什么宏大的人生哲理,而是一些特别日常、特别接地气的画面。比如,我见过一些朋友,他们好像天生就懂得怎么照顾人,怎么在别人难过的时候给一句恰到好处的安慰,怎么在小事上展现出细致的关心,让人觉得被捧在手心里.............
  • 回答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女士,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教育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她奉行的“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不愿意不用强迫她”的核心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展开的具体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之处。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谷燕女士的教育方式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一、.............
  • 回答
    嘿,这事儿咱太能聊了!每次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或者晚上抽空去学校听个讲座、上个自习,刚回到宿舍或者碰到熟人,那句“哟,某某某有去学习啦?!”就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人心痒痒的,特不舒服。你说它怎么就这么招人烦呢?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 微妙的“优越感”和“被评判感”。你想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在说.............
  • 回答
    孩子进入叛逆期,变得不愿意上学,还对着父母出言不逊,这绝对是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的难题。我特别理解你此刻的焦躁和无助,因为我亲身经历过,或者说身边很多朋友都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家庭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叛逆期.............
  • 回答
    “学霸不爱做笔记”是一个很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 并非绝对。事实上,许多顶尖学霸是非常重视笔记的,只是他们做笔记的方式可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抄写”、“记录”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学霸不爱做笔记”的印象,往往是因为我们 观察到的行为与我们对笔记的定义存在偏差。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乐器朋友也有同感。起初学乐器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恨不得逢人就炫耀一番:“我会弹吉他!”、“我钢琴八级了!”那种自豪感,仿佛掌握了一门稀世武功。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你的技艺越来越精进,反而有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心态,越来越不愿意轻易.............
  • 回答
    关于高校是否会因为学生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而不予录用或将其开除的问题,我们来深入聊聊。首先,明确一点:仅仅因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高校是不会直接开除学生的。 学生的学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的保护。开除学生必须有法律或校规规定的正当理由,例如: 学术不合格: 这是最.............
  • 回答
    None.............
  • 回答
    “游戏化学习”:年轻人为何钟爱游戏?教育能否借力打力?放眼当下,年轻人的世界仿佛被屏幕点亮。手机、电脑,甚至是VR设备,都成了他们探索虚拟世界的乐园。游戏,这个看似纯粹的娱乐方式,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魅力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如此热衷于此,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将知识的种子撒进这片沃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