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科研比本科学习在难度上大大提升了,另一方面,科研的奖励/反馈机制也比本科、中学阶段大大延迟了。
你读高中的时候,只要某一章的知识掌握到位,就有希望在那个科目的那一次月考当中拿很好的成绩,从而被老师在班上表扬;本科的学习比高中复杂不少,但基本也是掌握基础知识,就能拿好成绩。到了科研阶段,没有那么多“小红花”了。你达到某个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比如看懂了某篇论文,那么如果你老板喜欢鼓励学生的话,会夸赞你几句,然后就完事了;如果你老板比较严厉的话,他会觉得你只是达到了他心中的正常要求,还有下一篇论文给你看,还有下一个“正常要求”。
这就好比什么呢?你小时候帮父母洗碗,父母很开心,表扬你,给你几块钱零花钱;等到你长大了,出去搬砖了,烈日下干了一下午,工头却觉得你没达到规定数量,骂了你一顿。你觉得很委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爱学习不爱科研”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心理,这说明你在学术上还不够成熟,不够professional啊。
我知道很多学生去读研,并不一定是真正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很多人都是如我前两段所说的,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接受到了很多正面反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期望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也能收到及时的正面回馈——然而这个激励机制突然停止了。你付出了比本科多几倍的精力,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收获到;你感到很灰心,很丧气,觉得自己不该走上科研之路,但是要退学你又觉得丢面子,于是不情愿地被这么推着向前走,或毕业或肄业。
其实适合做研究的人,比研究生、博士生的总数少得多。他们真的就是对自己所在学科有强烈探索欲的人,却往往不太看重学业成绩——我不是说他们绩点不高,而是说他们不会觉得绩点比别人高0.1似乎就比别人高一个等级。他们会自发地看论文,自发地思考,而不是什么事都需要老板来指点迷津——有时候厉害的学生甚至能给导师提学术建议。这种“主动性”“self push的能力”,是一种比GPA更重要的宝贵的科研品质。
本科以前的学习,犹如在离家几十公里的郊区野外露营,野炊,虽然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毕竟是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色,而且随时有体面的退路;科研则好比横跨旷野、戈壁,荒野求生,你可能突然迷失方向,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你出发之前根本没想到的问题。他需要的不仅是“露营合格证书”,更需要意志力,需要观察力,创造力,需要面对长时间的逆境仍然不屈不挠、顽强向前的倔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