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这么爱玩游戏,为什么不通过游戏让他们学知识呢?

回答
“游戏化学习”:年轻人为何钟爱游戏?教育能否借力打力?

放眼当下,年轻人的世界仿佛被屏幕点亮。手机、电脑,甚至是VR设备,都成了他们探索虚拟世界的乐园。游戏,这个看似纯粹的娱乐方式,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魅力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如此热衷于此,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将知识的种子撒进这片沃土,让他们在玩乐中习得真知呢?

首先,我们得承认,游戏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自有其过人之处。它提供了一种即时反馈、持续挑战、目标明确、以及高度沉浸式的体验。在游戏中,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立刻得到回应,是成功还是失败,一目了然。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比教室里老师一次点名式的提问,或者一次月考的成绩公布,来得更直接、更刺激。年轻人喜欢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感,他们渴望立刻看到自己的努力转化为成果。

其次,游戏的设计往往巧妙地设置了层层递进的难度。从新手引导到高手对决,玩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巧、策略和规则,才能克服障碍,迈向更高的成就。这种循序渐进的挑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传统的学习模式有时过于平铺直叙,缺乏足够的“惊喜感”和“成就感”,容易让一些年轻人觉得枯燥乏味。

再者,游戏往往围绕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展开,例如拯救世界、成为最强者、或者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为了达成这些目标,玩家会主动去研究游戏机制、了解背景故事、甚至学习与之相关的真实世界知识。比如,一些策略类游戏要求玩家理解地形、资源分配、外交策略,这些都与历史、地理、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玩家在追求游戏胜利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

更重要的是,游戏提供了一个安全、低风险的试错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犯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游戏里,你大可以大胆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能快速从头再来,吸取教训。这种“错了不怕,再来一次”的自由度,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不怕困难。

正是因为游戏拥有这些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何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游戏设计之中,创造出所谓的“游戏化学习”体验。这并非是简单地在游戏中塞入几个问答题,而是要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游戏的核心玩法、剧情设定和角色扮演之中。

想象一下,一个历史游戏,玩家不再是死记硬背朝代顺序和皇帝名字,而是扮演一位穿越时空的探险家,需要通过解开古代遗迹中的谜题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在一个模拟经营游戏中,玩家需要管理一个虚拟城市,学习城市规划、经济运行、甚至环境保护的知识,通过城市的繁荣与否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科学知识同样可以被游戏化,例如一个探索宇宙奥秘的游戏,玩家需要学习物理定律来驾驶飞船,了解天体运行来导航,在探索星辰大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宇宙学知识。

这种“游戏化学习”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够:

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当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公式,而是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挑战之中时,学习自然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年轻人会更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游戏中,知识往往通过实践、互动和情境化的方式来呈现,这比单纯的记忆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理解。玩家在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时,实际上是在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许多游戏都要求玩家分析情况、制定策略、并做出决策。这些过程能够有效地锻炼年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游戏中的挑战足够复杂时,他们甚至会开始质疑游戏规则,思考更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通过在游戏中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年轻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种正向的反馈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循环。

当然,要做好“游戏化学习”并非易事。它需要教育者和游戏开发者之间的深度合作,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游戏设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更不能为了教育而牺牲游戏本身的乐趣。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让知识的融入恰到好处,让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让游戏体验依然精彩纷呈。

总而言之,年轻人热爱游戏,是因为游戏恰恰满足了他们对即时反馈、挑战、目标感和沉浸式体验的渴望。与其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不如正视它,并积极探索如何将教育的智慧注入其中。通过“游戏化学习”,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更有效、更吸引人的方式,让知识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虚拟世界的冒险中,收获真实的智慧与成长。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更可能是一种革新,让学习变得真正有趣,让未来人才的培养更加多元和高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P社游戏,其实真可以调侃一句:

玩P社游戏的人选一个国家开始玩后,往往有一瞬间希望自己把相关知识全忘了(你没看错);但如果此人真的没相关知识,他一开始就不会玩。我称之为绝活之P社悖论。


说实话如果你真的能把二战历史全忘了,那开钢铁雄心史实路线玩个苏联/美国/哪怕是常公说不定破防得眼泪都落下来,毕竟确实是“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

所以,就别给游戏赋予那么多负担了,玩得开心+PVP别开挂,那就没人应该指责你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通过玩电子游戏学知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但是这种思路是有效的。就好像我们的中小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个的关卡。大Boss就是中高考。刷题和下副本没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介绍几款游戏:

《Human Resource Machine》—— 手游

给定一系列的输入,然后要求你按照给定条件输出

你需要在过程中设计交互逻辑,

随着游戏的深入,输出逻辑会变得很复杂,

这就是面向过程编程的学习模式,在游戏中学知识~


《City: Skylines》—— PC

学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必备神器,

作为一个广受爱戴的市长,

每天体验入不敷出的财政、堵到高速的交通流量;

满足每天指点政治江山的愿望,让键盘侠每天碎碎念的福利都可以在这座属于自己的小城镇里拉满,

但是然后呢?财政吃紧、商业低迷、工厂需求减少倒闭,工人没有收入离开城市。

真研究透都能抵上一本正经教材了。


《Muse Dash》—— 手游 + 端游

传统入门难度的音游作为训练节奏感的工具想必不用过多探讨了~


游戏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重视起了故事性和文化性

视觉小说类的游戏更是将传统的故事情节用探索的形式展开,

游戏的维度(视觉、听觉、文字内容)比传统书本(文字内容)能承载的信息量大太多,

未来一定会出现题主想象中那种知识类的游戏,

而且不会是那种知识问答的普通版本。

user avatar

我见过很多人看日本低成本欢片觉醒了肾亏技能,但是我没见过有谁看日本低成本欢片觉醒日语技能的。当然,嵌入式局部按摩他们也没学会。


这和游戏是一样的,看欢片和打游戏只是为了释放欲望,是一个放松的过程,脑袋放空,不去想问题,而学习知识是一个精神集中,消费脑力的事情,如果你玩的不是益智游戏解密游戏,而是拿着枪无脑乱射,能学会BGM就不错了,玩了多年的合金弹头,才知道游戏里面H标志的枪,阿尼玛性感是heavy machine gun,学会三个英语单词真不容易。


把知识植入游戏,能够植入的并不多,不如课堂教学来的快,效率比较低,很难成为主流。个人认为,发明人脑数据线,链接电脑和人脑,将知识点通过数据线传输到人脑都比通过打游戏学习知识要实际一点。

user avatar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是教育内容的可控性。因为所有的知识传播都应该以可控性为前提,也就是当你想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到最后你学到的果然是这些知识。只有保证了可控性,那么寓教于乐也才有意义。但是在游戏中灌输要学习的知识,学生玩完了游戏获得的知识,很可能不是你想让他们掌握的这部分。如果你的目的是寓教于乐,但学生掌握的内容并不是你希望他们掌握的那些,那这个做法就是失败的。

第二,学习有个效率的问题。比如一堂英语课,他让你系统的学习了一些英语的知识,但是通过打游戏学习英语,那么你要获得同样的英语知识,可能要打的游戏时间就会长得多。知识传播也是有效率的,你让学生寓教于乐学知识固然可以,但同样的时间你如果专门用来学知识,那掌握的知识就会多得多。因此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话,你会选择让学生少打游戏,而把时间匀给那些学习效率更高的活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游戏化学习”:年轻人为何钟爱游戏?教育能否借力打力?放眼当下,年轻人的世界仿佛被屏幕点亮。手机、电脑,甚至是VR设备,都成了他们探索虚拟世界的乐园。游戏,这个看似纯粹的娱乐方式,却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魅力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如此热衷于此,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将知识的种子撒进这片沃土.............
  • 回答
    这年头,说起教育,那真是锣鼓喧天,声势浩大。家长们恨不得从孩子抓周那会儿就开始规划博士后之路,学校里也是教材更新换代比时装发布会还勤。在这种“知识就是力量,学历就是敲门砖”的氛围下,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怎么游戏这个“玩物丧志”的行业,不但没被扫进历史的尘埃,反而越做越大,成了吞金吐银的巨兽?这背后的原.............
  • 回答
    《双人成行》:爆火中国的背后,是两个中国玩家的心声当《双人成行》制作人Josef Fares语出惊人地说出“半数玩家来自中国”时,相信不少玩家都会像我一样,先是詫异,然后是会心一笑。毕竟,在这个以“内卷”著称的国度,能有一款游戏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坐到电脑前,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沉浸其中,这本.............
  • 回答
    《模仿游戏》的结尾,那触目惊心的数字——1950年代,英国有49,000名同性恋者被起诉。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于同性恋的深深的压迫和误解。你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性恋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误会。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关键点:1950年代英国“被起诉”的同性.............
  • 回答
    结婚都不爱办酒席了,这届年轻人怎么了?最近听到不少声音,说现在结婚,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大操大办酒席了。以前结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桌桌的宴席,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那叫一个热闹。可现在呢?很多年轻人选择领个证,办个小型的聚会,甚至有人直接“登记完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届年轻人,是不是真的.............
  • 回答
    2017年5月5日,网易云音乐的那条推送——“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当时正值青春激荡、或是正经历生活不易的人们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它依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足以证明其传播力和引发的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条推送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具话题性,短小精.............
  • 回答
    成龙大哥一席话,直接点燃了舆论的导火索,也让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年轻演员不如前辈努力”的猜测,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这话虽然糙,但确实戳中了当下娱乐圈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年轻演员似乎与“敬业”、“吃苦”这些词渐行渐远。成龙批评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缩影成龙大哥的抱怨,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他从业几十年,从.............
  • 回答
    这届年轻人对人口调查报告的关注度之所以如此之高,可以从 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层面 来解读,并且这种关注度是 前所未有且极具深度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一、 社会与经济现实的直接影响:1. 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与个人发展焦虑: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人口调查报告中的年龄结.............
  • 回答
    “丧”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年轻人嘴里出现的频率有点高。它不像那种绝望到要放弃一切的“丧”,更像是一种淡淡的,或者说是一种不那么热烈,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调调。你会发现他们可能一边说着“我好丧啊”,一边又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有趣的梗图,或者约朋友出去玩。这种“丧”,其实挺复杂的,背后折射出的东西也挺多,.............
  • 回答
    “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里的“丧”,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低落、缺乏热情、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力感的状态。为什么曾经被寄予厚望、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如今却呈现出如此“丧”的面貌?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
  • 回答
    宠物用品市场的“春天”与年轻人的“心之所向”最近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宠物相关的产品似乎总能抓住你的眼球?从猫粮狗粮、精致的猫爬架、智能喂食器,到各种铲屎官必备的清洁用品、可爱的宠物服饰,甚至是宠物零食、玩具、美容洗护,这个市场简直像一夜之间“爆”开了一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种现象.............
  • 回答
    嘿,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辞职的年轻朋友越来越多了?以前觉得一份工作能干到老是挺酷的,现在好像大家都在“打卡—思考—辞职—再打卡”的循环里。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被“一口吞下”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咱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的世界比父辈们要.............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现在一些年轻人体质确实不如从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社会现象。要说原因,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听了觉得就是身边人聊天的感觉。首先,运动量锐减,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想想我们小时候,放学后不就是一窝蜂地冲出教室,在操场上疯跑?跳房子.............
  • 回答
    这年头,但凡走到哪儿,你总能看到一堆人,低着头,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尤其是年轻一辈,手机简直成了他们身体的延伸,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和身边的人在一起,眼睛也离不开那块发光的屏幕。尤其是聊天这事儿,更是把手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喜欢在手机上聊天呢?这事儿说起来,可.............
  • 回答
    最近几年,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年轻人的社交媒体、网络段子,甚至日常聊天,很可能你会听到一些听起来“丧丧的”词句,比如“我好累”、“人间不值得”、“躺平”之类的。这些词汇背后,其实是近年来一个叫做“丧文化”的现象在年轻人中悄然蔓延并受到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丧文化”会在当下年轻人中如此流行呢?这背后其.............
  • 回答
    癌症治疗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对于年轻人来说,倾家荡产去对抗癌症是否值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涉及到生命的价值、个人的选择、家庭的责任、社会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的认知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回答
    年轻人“躺平”,这事儿啊,现在说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往一个油锅里扔水,噼里啪啦,溅得到处都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顺眼,非得要抨击几句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里面掺杂着各种情绪、价值观,还有现实的考量。首先,得说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听到的声音,就是“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咱们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
  • 回答
    《我在他乡挺好的》之所以能深深触动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绝对不是偶然。这部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是因为它太懂得年轻人的痛点、渴望和迷茫了,并且用一种异常真实、毫不回避的方式,将这些情绪具象化,让你看着看着,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藏在心底、不敢轻易示人的感受。首先,它撕开了“北上广.............
  • 回答
    在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确实存在一种对美国负面看法增加、对俄罗斯态度相对积极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输出、信息传播以及代际差异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并非简单的“亲”或“反”,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的沉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百年国耻”与美国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