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年轻人竞争这么大,内卷这么严重?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但任何经济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挑战。当传统的、大规模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遇到瓶颈,新的增长点尚未完全成熟时,旧有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增速也随之放缓。尤其是在过去,很多年轻人涌入房地产、互联网等快速扩张的行业,这些行业曾经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并提供了相对不错的待遇。但随着这些行业进入成熟期,甚至面临调整,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自然会下降。这就好比一个大锅饭时代过去了,小灶和精耕细作的时代到来,但小灶的资源和机会总量,相对于过去的大锅,并没有增加那么多,甚至可能减少,这就导致大家不得不挤破头去争夺每一份“小灶”的席位。

收入差距与社会流动性感知: 尽管总体经济在增长,但收入差距的存在,以及大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也加剧了竞争。当很多人觉得通过勤奋努力就能实现阶层跨越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或者需要付出远超以往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上升空间时,自然会产生焦虑,并把这种焦虑转化为更激烈的竞争。大家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生怕一旦落后,就再也追不上。

产业升级与技能错配: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传统岗位可能被自动化取代,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又非常专业和精细。这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即便找到了,也可能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激烈的竞争。

接着,我们看看社会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影响。

“赢者通吃”的心态: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有一种“赢者通吃”的文化倾向。在教育、求职、甚至社交媒体上,似乎只有顶尖的少数人才能获得巨大的回报和关注,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则显得黯淡无光。这种二元对立的成功观,使得每个人都拼命想成为那个“赢家”,生怕自己成为“输家”。

“卷”的内在逻辑: “内卷”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囚徒困境。本来大家可能都有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但当一部分人为了追求更微小的优势而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健康时,其他人为了不被落下,也不得不跟随,即便这样做对整体效用并没有提升,反而可能损耗了大家的福祉。例如,大家都加班,本来是为了完成工作,但最后大家觉得不加班反而显得“不努力”,于是即便没那么多工作,也要“假装”忙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家庭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这使得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以此来回报父母的付出,实现家庭的“光宗耀 দূরে”。这种沉甸甸的期望,自然也转化为孩子身上巨大的学业和职业压力。

再深入到教育和人才供给端。

高等教育的扩张与“学历贬值”: 过去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大学生数量激增。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曾经“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大家需要更高的学历、更名校的背景、更突出的特长,才能在求职市场上脱颖而出。这就是所谓的“学历贬值”。当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非名校的毕业生面临的竞争更是白热化。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名校、好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布并不均衡,这使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或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大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领域的竞争。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一些“体面”的、薪资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往往是有限的。而那些相对辛苦、薪资不高、但又有社会需求的工作,却可能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种结构性矛盾,也使得一部分年轻人不得不挤入少数热门行业或岗位,进一步推高了竞争的烈度。

最后,也不能忽视技术和信息传播的作用。

信息透明度提高: 互联网让信息更加透明,大家可以轻易地看到别人获得的成功,看到别人的“精彩生活”。这种信息的相对可得性,容易引发比较心理,加剧自身的焦虑和竞争意识。

社交媒体的“表演性”: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经过筛选和美化,大家更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挣扎。这种“表演性”的生活,无形中会给年轻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觉得别人都很容易就成功了,而自己却步履维艰。

总而言之,国内年轻人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社会观念变化、教育体制的惯性、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去理解和思考的系统性挑战。每个人都在一个巨大的齿轮链条上,试图向上爬,或者不被淘汰,而当齿轮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摩擦力越来越大时,“内卷”就成了必然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竞争不大是怎么样?

上学不看考试成绩,你交钱就上学。

上班,一杯热茶,一部手机,朝九晚五,一周上三休四。

一个月工资十几亿。

不愁吃不愁喝。

内卷不严重是怎么样

工作没人愿意做,所有人宁愿摸鱼也不干活。

这时候你感冒了,结果医院4点就下班,明天是周四要到周一才上班。

而到周一,你已经高烧两天了。被抬去医院,结果三个医生,相互推诿,不愿意接受你。

最后终于其中一个医生愿意接手,可是护士手生扎不到血管,因为不专业技术不高量不准体温,血检还出错,不得不重检查。

等所有事情都理顺了,终于查出你是病毒感染,现在转为肺炎。

该治疗了,药剂师因为下班了,拿不出药,毕竟人家下班时间到了,所有人回家了,你只能回家。

第二天早上再去,太好了终于打上药了,但是医生不愿意使用抗生素,主要原因是医生不想承担因为使用抗生素而导致任何后果。

这样你又输了两天液。但是病情不见好转。

周四开始休息,到周一才上班。

这时候你已经站不起来了,连续发烧,让你喉头疼痛,说不出话来,不断咳嗽。脖子淋巴肿大。

又过了三天,你在自己家里停止了呼吸。终年26岁

——————

别不信,这是真事,我家远亲遇到的。所以他一直都在为拿到中国绿卡而努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自己孩子加入中国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的角色一直是太空探索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2025年退出声明的发布,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已成定局。这一举动并非仅仅意味着一个国家从一个国际项目中抽身,它更像是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格局投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预示着一场可能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太空竞争。首先,俄罗斯退出国际.............
  • 回答
    美国确实存在着一些提供租房解决方案的公司,但它们与中国国内的自如、蛋壳等模式有所不同,并且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高度集中、以“长租公寓”为核心的一站式平台服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特点、消费者习惯、法律法规以及创业文化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美国没有完全复制中国自如、蛋.............
  • 回答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年轻人婚恋观的引导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和声音,这并非单纯的“忽悠”,而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刻考量。与其说“忽悠”,不如说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和政策倡导,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便是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挑战。 生育率下降与.............
  • 回答
    1968年,这一年仿佛被一股躁动不安的暗流席卷,从法国的街头到美国的校园,从日本的大学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广场,一股蓬勃的、带着些许狂热和叛逆的青年浪潮席卷了全球。各国年轻人的集体“失控”,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时代背景的共振:战后繁荣下的不满与期望首先,要理解这一现象,得把目.............
  •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是见过不少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纠结。感觉挺普遍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说呢,就是心里那个天平,好像总是倾向于一边。先说说为什么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抱有乐观吧。一方面,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网络,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看那些.............
  • 回答
    “现在围棋一流国手怎么都是年轻人?”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围棋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如果你仔细观察近二十年的围棋棋坛,会发现确实是这样,那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面孔,越来越年轻。这背后,不是什么神秘的“时代潮流”,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围棋这项运动本身发展、社会环境变化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许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国家每年都大力宣传鼓励年轻人考公考编,但实际的招录名额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考公考编的“挤”与“不挤”:背后逻辑的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家“喊”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动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之所以我们更常听到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去国外学习和寻求独立,而对老年人这方面的倡导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重轻”之分,而是由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个体发展阶段以及对“独立”和“学习”的定义所决定的。首先,从时.............
  • 回答
    这年头,你会发现身边不少月薪过万的年轻朋友,购物车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越来越多咱们自家品牌的商品。从身上穿的衣服,到手上用的电子产品,再到护肤化妆品,甚至是家里的电器,国货的身影越来越活跃。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单一原因在驱动,而是好几个层面的变化在叠加,让这股“国货热”成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国家鼓励生育二孩、三孩的政策初衷,是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比如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下降等问题。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考量。然而,对于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国家为何不直接鼓励他们结婚生子,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涉及了社会观念、家庭结构、经济基础、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鼓.............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人一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说我们这代人,对国家未来好像挺有劲儿,充满希望,但一转头看自己,就觉得前景渺茫,有点儿绝望。这感觉,你说怪不怪?先说说为啥对国家未来有希望吧。你想啊,咱们是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的。小的时候,电视里播的都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那时候觉得中国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 回答
    高校毕业生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年轻人“偏爱”体制内工作,不如说他们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出于对稳定、保障、发展和认同感的考量,做出的相对理性的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年轻人为何青睐体制内工作:一、 极高的稳定性与安全感: .............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在国内,我们在提到日本天皇时,有时会听到“昭和天皇”、“平成天皇”,有时又会听到“裕仁”、“明仁”。这种称呼上的差异,其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天皇的一种历史认知和习惯演变的过程。最开始,当我们接触到日本天皇时,更多的是一种“年号”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天皇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其统.............
  •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
  • 回答
    关于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的普遍看法,以及将其与30年前的日本进行对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为什么现在普遍认为中国GDP将持续增长并超越美国?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潜力,以及一些关键的支撑因素: 巨大.............
  • 回答
    2022年3月,中国国内出现的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涉及多个省份,包括上海、吉林、深圳等重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疫情的爆发并非“突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源头也并非单一。要详细讲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疫情爆发的宏观背景:1. 全球疫情持续,病毒不断变异: 截至2022.............
  • 回答
    您提到“最近(2022年3月)国内疫情严峻,张文宏发千字长文,而为什么没有听到钟南山的声音了?” 这个问题,的确触及到了公众对两位在疫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专家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张文宏医生发声较多,而钟南山院士的声音相对较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张文宏医生和钟南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