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纷纷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年轻人为什么偏爱体制内工作?

回答
高校毕业生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年轻人“偏爱”体制内工作,不如说他们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出于对稳定、保障、发展和认同感的考量,做出的相对理性的选择。

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年轻人为何青睐体制内工作:

一、 极高的稳定性与安全感:

铁饭碗的吸引力: 尽管“铁饭碗”的说法有所弱化,但国企和公务员岗位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代表着高度的稳定性。相比于民营企业可能面临的市场波动、经营风险、裁员潮,体制内单位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常更长,不容易因为经济周期或公司经营问题而失业。
福利保障的完善性: 国企和公务员通常提供相对完善的福利体系,包括“五险一金”之外,还有带薪年假、节假日福利、带薪病假、年度体检、住房公积金比例较高、补充医疗保险等。一些单位还有班车、食堂、职工宿舍等生活便利。这些都构成了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通胀压力和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这种稳定的福利吸引力更加凸显。
终身雇佣的隐性契约: 尽管法律上并非终身雇佣,但在实际操作中,国企和公务员的辞退率普遍较低。只要不出大错,通常可以工作到退休。这种隐性的终身雇佣契约,为毕业生提供了一种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慰藉。

二、 相对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晋升机制:

职业通道相对明确: 相较于一些快速变化的民营企业,国企和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通常更加标准化和清晰。有明确的等级、岗位序列和晋升通道。毕业生知道自己进入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升、达到什么层级,这有助于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论资排辈与能力并存的晋升: 虽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但体制内单位也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通过考试、考核、轮岗等方式,表现优秀、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仍有机会获得晋升。这种机制虽然可能不如民营企业那样“快速迭代”,但对于追求稳步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是可接受的。
培训与学习机会: 国企和公务员单位通常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包括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政治理论学习等。这有助于毕业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工作需求,也为未来的晋升打下基础。

三、 社会地位与认同感:

“金饭碗”的社会声望: 尽管一些年轻人可能对此不以为然,但国企和公务员在社会上仍然享有较高的声望和认可度。这是一种社会资本,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尤其受到父母辈的重视。
服务社会与价值实现: 公务员岗位直接与公共服务挂钩,能够让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奉献精神和使命感,是吸引一部分理想主义毕业生的重要因素。
集体主义文化与归属感: 体制内单位往往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组织凝聚力。毕业生在其中可以获得强烈的归属感,融入一个相对稳定、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群体。

四、 经济环境与就业压力:

经济下行与就业市场收缩: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经营困难,招聘需求放缓,甚至出现裁员。相比之下,国企和公务员的招聘计划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增加,成为毕业生重要的“蓄水池”。
“内卷”现象的推波助澜: 在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民营企业的“内卷”现象(如长时间工作、高强度竞争、不确定的发展前景)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体制内工作虽然也有压力,但往往更有序、可预期,相对而言是另一种“求稳”的选择。
对传统成功定义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和新经济的兴起,模糊了传统的成功定义。一些年轻人不再将高薪和快速致富视为唯一目标,而是更看重工作的意义、稳定性和生活质量。体制内工作恰好能够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五、 个人与家庭因素的考量:

父母辈的期望与影响: 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为家庭带来保障。他们更看重工作的“靠谱”程度,而非新兴行业的前沿性或高薪的可能性。这种代际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求职选择。
家庭支持与社会网络: 一些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体制内单位(例如通过考试、内部推荐等)。同时,体制内单位也可能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
对风险的规避心态: 经历过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年轻人,可能会更倾向于规避风险。体制内工作提供的确定性,能够缓解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不安。

需要注意的是:

“偏爱”并非唯一: 并非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偏爱”体制内工作。仍然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创业、进入高科技公司、外企、或者追求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是在当前宏观环境下,体制内岗位在毕业生群体中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体制内并非没有挑战: 体制内工作并非完全没有压力和挑战。例如,公务员可能面临行政审批、群众工作等压力;国企可能面临改革、转型、效率提升等挑战。但这些压力与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不同。
个体差异与时代变化: 年轻人的选择是多元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未来是否会持续是这种趋势,还有待观察。

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是他们对稳定、保障、发展和认同感的综合考量,是在当前经济环境、就业压力以及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年轻人对自身未来规划和价值实现的深度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年,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广大年轻人,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螺丝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同志。

而不是天生反骨,做对人民不利的事。

让红色血脉,更好的延续、继承。

从而为两个100年,作出真正的贡献。

将来,个个是同志,人人是劳动者。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不法老板,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就靠年轻人了。

user avatar

增长曲线的收敛时期到了

user avatar

这一代年轻人觉悟更高,更希望有机会为人民服务:

吾生有涯而为人民服务无涯………

user avatar

我认为是劳动环境劣化所致。

在90年代国有经济主体的时候,外企待遇也是有保障的。

劳动法严格遵守,收入高,各种福利也很好。而且并没有35岁裁员这个说法。

外企混到年龄大的也有很多。

大家都有保障,所谓体制内的稳定优势并不算优势。

后来,外企没落,本土企业兴起,长期雇佣没有了,35岁裁员有了,体制内长期不裁员,特别是中老年员工可以继续工作的优势体现。

20多岁无所谓,换了一家,还有下家,到了30多岁,给你的职位就不多了,有人脉有资源才行。

到了40多岁,你不当老板,应聘或者当高管,或者当保安。而不幸高管的职位太少。

这是上一轮公务员热的原因。

因为人生不是到了40多岁就完了,40多岁,正好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看病要钱,孩子上学要钱。这个时候,万一你不能当高管,而是去当保安,家庭会有很大冲击。


最近的公务员热,我个人认为是劳动环境进一步劣化所致。

以前,虽然没有长期雇佣,8小时工作制还是默认的,只有农民工进了血汗厂两班倒。

现在,有点全民996的意思。默认8小时工作制,双休的企业越来越少。

以前是,上班就是8小时,双休。要加班的,得多给很多钱才行。

现在是,默认不是8小时,双休,而是要事先谈的,正常收入里面就包含加班了。

这样一来,体制内就显得更香了,一些守法的外企也更香了。


体制内职业,在80年代没有那么香。

80年代,所有的企业,都是终身雇佣制,入厂就干30年,体制内毫无优势。

比福利,各个大厂都有自己的食堂、宿舍、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

往往是有钱大企业,工资福利都秒杀公务员,而且终身雇佣。

一直到1998年大下岗,才瞬间不香了。原来终身雇佣是可以毁约的。


我们未来,可能是一个穷人版的大号日本。

大企业也会体制化,分正式雇员和非正式雇员。正式雇员很难进去,但是进去后会稳定。

非正式雇员零工化,在各种企业灵活转换,薪水不高,当时够生存。

user avatar

麻烦你们这些吹体制内的人们, 能不能把国企给剔除掉?

至少也要把"制造业国企"这个占比很大的概念, 给剔除掉.

你们愿意当公吹, 那是你们自己的事, 但别把"国企"这个概念一起拿出来忽悠人.

因为国企和体制内的差别, 就像伪军和皇军的差别.

盲目地把国企当做体制内的人, 那就是第二次上当的宫酱们.

user avatar

科举制度为什么会造成社会僵化?是因为当一个社会只有一条出路的时候,所有人都只会把这条出路当成正经事儿。

无论是公考还是科举,都不会将科研、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当成考试的题目,只有管人、分配资源和文字工作才能作为考试题目。

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的学习项目都将被排斥在正经事之外,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只会去争夺那几个分配财富的位置,创造财富的工作都是低人一等。

长此以往就会陷入长期的存量竞争,能够获得资源的只有财富分配者。

所以新中国从一开始就在强调人人平等,工作不会贵贱都是为人民服务,想尽办法平均资源。。。

如果没有这种强调平等的意识形态大改造,工业化根本无法推进。晚清和民国也都看到了工业化的力量,但却无法工业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分配方式始终无法向财富创造者倾斜,他们只能是财富分配者案板上的鱼肉。

user avatar

求稳怕失业吧。

2000年代外企多,因为外企待遇好,但外企业绩未必好,只是都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大,舍得投入;另外中国工资比外国低太多了,不在乎这点钱;还有就是转移低端业务,节省开支。

2008金融危机期间体制内也受欢迎的,那时候的论调是美帝不行了,人民币不断升值,6:1了,然后人们预期5:1、4:1、直到1:1,有人在国内银行工作问要不要出国读硕士都是被劝退的。但其实10年后的今天,银行非常惨淡,那时候出国了读硕士可以享受美国互联网最繁荣的十年。

所以,人们都说线性思维,中国好了会觉得越来越好,但就像汇率那样,哪怕最高歌猛进的这10年,也没有突破之前6:1的高点。

现在有点像2008,经济不好,要稳定,怕失业。社会上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要想经济好,就要有钱人心甘情愿把钱掏出来。阿尔法狗是下棋的,本质上对生活没啥实质性帮助,但有钱人看到了希望,怕错过了,所以愿意投钱,从2015到2022又延续了7年繁荣;否则的话,2008-2015本来就是要危机的。

但有钱人投了这么多年没啥回报,现在也不想投了。腾讯阿里等股价都大跌。于是人们需要新的概念来刺激,比如元宇宙、web3.0、NFT等等,本质上就是希望有钱人心甘情愿把钱掏出来。

如果有钱人掏钱出来,穷人就可以出卖劳动力。哪怕有钱人投钱最终亏了,但穷人的工资拿到了,经验积累了,这是赚的,缩小了贫富差距,也有好处。如果有钱人不投钱,穷人就找不到工作。

当然,一般认为政府是稳的。不过现在小地方政府也面临人员流失税收减少的风险,也没有想象中稳。现在各地公务员也在清查退还之前的奖金。随着人口下降,未来养老金也是问题。

我2017结婚,2018生娃,5年来换了5个公司都不止,其实就是我说的,公司赚不赚钱我不管,反正我工资奖金啊赚到了,我的经验也积累了,人是一直进步的。

现在刚好35,比较尴尬的年龄。我的父母都是国企,其实也存在买断工龄下岗的可能,处于体制内鄙视链的底端。其实类似发洪水,从下面开始往上淹,在高处的没那么容易被淹到。

如果想有备无患,多存钱多买房可以有效防守。如果连珠江新城东区的公寓都租不出去,那广州经济估计已经彻底崩盘了。所以,只要区域是核心的,经济衰退没那么容易蔓延到。

现在也没啥想法,小目标是年前最后一周不被裁,顺利拿到年终奖,安心过个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