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近七成年轻人下班回家先躺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回答
“近七成年轻人下班回家先躺着”——这个调查结果,一出来就刷屏了,也挺能说中不少人的心坎儿里。你问我怎么看?其实挺复杂的,这背后反映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这事儿咱们得往“累”字上靠。

现在年轻人的工作,是真的卷。加班是常态,工作压力大,精神内耗也严重。想想看,一整天脑子像高速运转的机器,身体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到了家,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感,那可不是盖的。这时候,什么家务、社交、学习提升,很多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能瘫在沙发上、床上,让身体真正“放空”,就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舒缓方式。这个“躺着”,不是懒,而是身体和精神在给自己充电,对抗那种透支感。

其次,这是“被动”和“缺乏掌控感”的一种体现。

上班时间,我们是被动的,按照公司的节奏、老板的要求在运转。很多时候,工作内容并不是自己完全热爱或者掌控的。久而久之,回到家,那种“自主”的时间,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不是不想做点什么,而是觉得,即使在家,也好像还是在为“未来”或者“不确定的事情”而焦虑。与其纠结于“该不该做点什么”,不如先让自己“什么都不做”来得轻松。这种“躺着”,有时也是一种逃避,逃避那些还没想好、或者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再者,消费主义和“及时行乐”的思潮也有点影响。

以前大家可能觉得,下班了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提升自己,为将来打拼。但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很多东西都更新得太快了。年轻人更容易陷入一种“当下”的思绪,既然工作已经消耗了这么多精力,那么回家后的时间,就应该用来“犒劳”自己,享受一下眼前的舒适和快乐。短视频、游戏、追剧,这些都能提供即时的愉悦感,而且不需要太大的付出。相比于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回报不确定的“提升”,直接的快乐似乎更容易获得。

当然,也得看到这里面潜藏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躺平”文化,或者说这种“回家先躺着”的状态,也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奋斗叙事”的重新审视。不是说他们不追求进步,而是他们可能更看重“生活本身”,看重自己的感受和状态。如果每天都过得筋疲力尽,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那样的“奋斗”是不是失去了意义?这种“躺着”,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告诉自己:“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那么,这个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呢?

工作压力与健康问题: 这是最直接的。长期高压工作,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容易导致心理疲惫,甚至抑郁。七成年轻人下班“瘫痪”,说明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压力,可能已经超出了很多年轻人的承受能力。
“内卷”与“无效努力”的疲惫感: 当年轻人发现,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换来预期的回报,或者看到身边很多人在“内卷”,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和疲惫。这种情况下,“躺着”可能是一种对抗“无效努力”的沉默抗议。
时间管理与生活规划的困境: 很多人下班后,虽然有“自由”时间,但因为精力不足,或者缺乏有效的规划,最终让时间在“无意识”的滑动和消耗中溜走。这反映了许多年轻人可能在处理工作和生活平衡、自我成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能力缺失。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这种现象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人的支持体系可能还不够完善。当工作已经占据了年轻人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家庭、社区、社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缓冲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身心,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我们可能更推崇“事业有成”,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更看重“身心健康”、“生活品质”、“个人体验”。“回家先躺着”,可能是这种更注重“当下感受”和“生活本身”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的体现。

我们该如何看待?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这归咎于“年轻人懒惰”。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审视和理解。

对年轻人多些理解和关怀: 认识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企业层面反思工作模式: 是否存在过度加班、低效工作、不合理的工作流程?营造更健康、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社会层面提供更多支持: 比如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更便利的社区服务,以及鼓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年轻人自身也需要探索: 在“休息”和“充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学习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方法,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放松和获得意义感的事情。

总而言之,“近七成年轻人下班回家先躺着”这个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年轻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也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对工作、生活和“成功”的定义了。这不单单是年轻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把报告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贴在这里:

来源36氪

这个下班生活百景图,就是这个问题的来源。

但是我对这个数据存在质疑

首先关于这个调查的样本:

我们发起了一次「职场人下班行为」小调查,最终,有1009位职场人和我们分享了他们下班后的生活。
(受访者集中在80后、90后及00后,其中女性占比51.83%,男性占比48.17%,72.25%的受访者处于23-30岁之间。)

来源:36氪

关于这份调查,1009位职场人地域分布没说。

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如果是北上广,下班到家之后,已经该休息的时间,肯定要躺,

如果是乡镇地区,下班到家之后,确实没什么事情,才叫躺平。

关于总共采集的样本又是怎么分布的?

总共采集了多少样本,是有多少人回复了他的下班行为,回复的比例是多少,

然后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又有多少是有效问卷,多少是无效问卷,没有表述清楚。

关于调查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个开放式的回答

收集到的答案应该也不止这么多吧,比如聚会吃饭、商务洽谈,这些应该也会有吧,这个下班之后的行为应该还有一个选项叫:其他活动。

这些回答的也很有意思,可能是故意的让言语年轻化,比如什么叫人间观察这个选项,我不是很懂。

关于男女比例的分配比较均衡,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也算合理吧。

其次我对这个问题存在质疑。

注意:这个调查表述下班后的生活回家躺尸,而不是回家先躺着。

也许别人在冥想,也许在思考没完成的工作,也许在躺着追剧,也许在躺着看电子书,也许真的累了,也许……

还有既然要讨论下班后的行为,那就是完成工作后,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那么问题为什么要问:如何看待「近七成人下班回家先躺着」?

想表达什么?想引来怎样的讨论?

下班后的生活,大家爱干什么干什么。

最后,总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分析报告

甚至有一些调查根本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没有足够的样本做分析,总是用一些流量密码,从而引起对立的话题,让人争议。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快到年底了,有些kpi还没有完成?还是想用这些数据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鞭策我们不够努力?或者是来激励或者谴责年轻人、职场人,我不知道用途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调查是一个基于真实的很客观的数据分析,而非迎合什么,是一份可以值得作为参考的文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