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日本人对中国人讨厌的比例超过80%,不是应该中国人更讨厌日本人吗?怎么调转了?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关于中日两国之间在好感度上的数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可能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

数据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民意调查的数据往往是“一时的快照”,它反映的是特定时间点、特定群体(通常是抽样调查的民众)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事件发生而发生变化。而且,不同调查机构的问卷设计、抽样方法、以及提问的具体措辞,都可能导致结果上的差异。

你提到的“日本人对中国人讨厌的比例超过80%”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在理解这个数据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审视:

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感知: 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历史伤痕,对中国民众来说是难以磨灭的。尽管时间流逝,但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影响,通过教育、文化作品、家庭传承等方式,依然深刻地存在于很多中国人心中。而对于日本民众而言,他们可能更多地是从历史教科书、媒体报道,或者一些相对抽离的角度去认知这段历史。

2. 媒体报道的影响: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对日本的报道可能更侧重于历史问题、日本国内的右翼言论、领土争端(如钓鱼岛/尖阁诸岛问题),以及日本在国际场合的一些立场。这些报道很容易引起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负面情绪。

反过来,在日本,对中国的报道也可能侧重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国内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一些政治事件。如果这些报道也经常带有批评性或负面色彩,也同样会影响日本民众对中国人的好感度。

3.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在政治和国家利益上也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关系。领土争端(钓鱼岛/尖阁诸岛)、在地区影响力上的竞争、以及在一些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差异,都可能成为加剧两国国民负面情绪的因素。当国家层面的矛盾被媒体放大并传递给民众时,很容易转化为个人层面的不信任甚至厌恶。

4. 国民心理与自我认同: 在任何国家,国民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本国中心主义”色彩。当本国在某些方面受到挑战或感到威胁时,国民情绪很容易变得敏感和排斥。例如,中国强大的经济崛起在某些方面可能被一些日本人视为一种潜在的压力或挑战,而日本在某些方面(如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优势在中国民众那里,也可能被视为是一种值得学习或骄傲的参照。这种心理上的参照和互动,也会影响好感度。

“怎么调转了?”的思考

你说“怎么调转了”,这暗示了一种期待——即中国人的讨厌比例应该更高。为什么会出现你观察到的这种“调转”现象?

历史记忆的强度和延续性: 如前所述,中国对于日本侵略的历史记忆,其痛苦性和集体性可能比日本人对中国抱有的负面情绪更深厚和持久。这种历史伤痕的“压舱石”作用,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警惕和反感,在某些时刻会比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反感来得更为强烈和普遍。
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在表达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存在文化差异。中国的社会氛围有时更倾向于直接地表达不满或批评,尤其是在网络空间。而日本社会可能更注重表面和谐,或者在公开场合表达负面情绪时更为含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没有负面情绪,只是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民族主义情绪的对比: 在两国都存在民族主义情绪,但其表现形式和触发点可能有所不同。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可能更多地与历史屈辱感、国家复兴的诉求以及对外来“不公”的反应相关。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与历史认知、对周边国家崛起的不安,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愿望有关。哪一方的民族主义在调查时被更能被激发出来,也会影响数据。

一个更细致的视角

将“讨厌”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单一的情绪可能过于简单化。民意调查中的“讨厌”可能包含了多种复杂的情感:

对历史罪行的不满: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对当前政治立场的不认同: 例如日本对某些历史问题的态度,或者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
对文化差异的不适应或误解: 比如生活习惯、价值观上的差异。
对经济竞争的焦虑: 担心本国经济受到冲击。
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 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放大冲突和负面新闻。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这简单地视为“中国人应该更讨厌日本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即便在两国国民好感度数据上存在差异,这也不代表其中一方的感情就“更正当”或“更不合理”。它只是反映了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两国国民对彼此产生的普遍感受。

总而言之,你观察到的这种民意差异,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它,需要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去深入分析历史、文化、政治以及媒体传播等层面的多重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犯了中国人最常犯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我们的思维去套日本人的行为,这当然解释不通了。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去理解哪个文化主体,都会用我们的想法去套他们的行为模式,这就会导致无数的偏差。

我们近代以来吃的所有的亏都有很大一部分这种因素。

比如我们是内陆农耕文明,而西方是海洋贸易文明,文明内核都不一样。

内陆农耕文明的脉络是什么?

农耕,需要有水,那就要依水而居,而耕种土地是一种长周期的收益方式,所以需要定居,耕种土地需要劳动力,那就需要开枝散叶,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必须讲究个人丁兴旺,否则你和邻居打架都打不赢。

而西方的海洋贸易文明脉络呢?

地中海不产粮食,只有搞经济附加值的作物,毕竟橄榄油不能当饭吃,所以就需要交易,而贸易就需要开拓线路,发现新的交易对象,就需要探索与冒险,喜欢到处跑,而资本是需要规模的,规模越大越有优势,所以西方是长子继承制,所有资源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而其他孩子去到处探索开辟市场,自生自灭。

这只是最浅显的差异,还有东西方历史上的各种大事件导致的历史拐点的大大小小的区别还有无数个。

所以,你用一个内陆农耕文明,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信仰共产主义的无神论世俗化社会的脑子,去思考一个传承自海洋贸易文明基因的,讲究“资本家的最大道德就是尽最大努力让资本增值”的资本主义社会,且信仰闪米特一神教这种二元对立世界观的文明?

而日本呢?更是一个怪胎,东方文明的基因却学的扭曲残缺,半路转向西方却又融入不了,成为了一个文明弃儿,别以为他们成天吹嘘发展出了什么独特的文化,那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呢,一个从古时的“蕞尔蛮夷”到如今的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还尝过了血腥味,拥有这种扭曲疯狂的国族历史的国家,是我们这种正常国家的没特殊研究过的普通百姓能理解的吗?

你能逻辑自洽那才出了鬼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