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仅三成 95 后每天工作超 9 小时,95 后比 85 后更爱摸鱼,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

回答
这组调查数据挺有意思的,说95后每天工作超过9小时的只占三成,而且比85后更爱“摸鱼”。如果咱们细琢磨一下,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咱们这代人(或者说咱们身边那些95后)的现实想法和生活态度。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每天工作超9小时”的数据。三成,听起来不算特别高,但也不能算低。这里面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有一些行业或者岗位,工作强度就是大,不管哪个年代的人,碰上就得硬扛。但更多的情况,可能是95后在工作时间分配上,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一些。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信息爆炸,对时间的概念和利用方式可能和85后那会儿不太一样。95后可能更倾向于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而不是把时间填满。他们可能更看重“质”而不是“量”。比如,能在4小时内把活儿干完,剩下的时间就不想浪费在低效的重复劳动或者无效的会议上。这种精明,放到85后那个时代,可能就会被贴上“不认真”的标签,但放在现在,随着工作理念的更新,这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能力。

再来说说“95后比85后更爱摸鱼”。这个“摸鱼”啊,其实是个挺微妙的词。在咱们父辈那辈人看来,工作时间就是用来工作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但对95后来说,他们成长在一个更开放、信息更自由的环境里,工作不一定是生活的全部,他们更希望工作能和生活平衡,甚至在工作时间里也能找到一些个人价值的实现。

所以,他们所谓的“摸鱼”,可能并不是真的在偷懒,而是:

更注重效率而非时长: 就像刚才说的,把该做的事情高效做完,剩下的时间,他们可能用来看点行业相关的文章,学点新技能,或者做点能提升自己未来价值的事情。这从长远来看,对个人和公司都是有利的,只不过方式上不那么“传统”罢了。
对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更模糊: 95后很多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手机不离手。他们可能在工作之余,顺手刷刷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新闻,或者回复一下家人的信息。这种行为,在上一辈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放松,一种让大脑短暂休息,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工作的方式。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摸鱼”行为可能并不影响他们本职工作的完成。
更追求个性化和自我实现: 95后是看着互联网内容从小长大的,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他们可能不愿意被固定模式束缚,如果工作内容枯燥乏味,或者没有上升空间,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拼命”。相反,如果工作能让他们学到东西,或者有成就感,他们反而会投入更多。那种“只要你在工位上,我就觉得你在工作”的观念,在95后这里可能不太奏效了。
职业倦怠的早期表现? 这也可能是另一种解读。如果大部分95后都想着“摸鱼”,那会不会是因为工作本身让他们觉得压抑、无聊,或者压力太大,以至于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毕竟,如果一份工作真的能让人充满热情和动力,谁还会想着去“摸鱼”呢?这可能也提醒着企业和管理者,需要关注95后员工的工作体验和心理状态,是不是工作内容、企业文化或者管理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对比85后,85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压力可能更大一些,职业发展机会不像现在这么多,很多人可能更愿意“埋头苦干”,用时间来换取稳定的职业上升。他们可能更看重资历、稳定性和“老板认为”的勤奋。而95后,他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接触了更多元化的信息,他们不缺机会,也不那么容易被传统观念束缚。他们更希望工作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生存或者填满时间。

所以,这组数据并不是说95后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方式、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高效工作,同时也在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寻找工作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旁观者,或者同在这个职场里的人,我们不妨更深入地去理解这种变化,而不是简单地用“摸鱼”来标签化他们。这背后可能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工作模式和价值观的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随着土壤、水域的环境整治,国内环境越来越好。

鱼越来越多了。

所以95后更爱摸鱼了。

user avatar

仅三成,说法不对,应该是居然还有三成。

还有三成的打工人在长期职场脱敏文化和诱骗式薪资构成下,依然被迫违反1994年就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里面明确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长不超过8小时的要求。

这和能不能吃苦没有任何关系,是大家在回归正常态的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在国家三番五次的劝说、引导、甚至抽耳光之下,在让曾经「走过的弯路」变成正途。

而且,Z世代不如前辈「肯」吃苦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因为从数据上来看,虽说9小时以上的00后比例少,但是8小时到9小时工作时长的00后是最高的。

肯,是一个意愿问题,而数据显示的,是一个实际问题。

只能说00后经受的职场洗脑文化更少,虽然身体被限制,依然要超时工作,但是心里知道这是不对的,是不可持续的,是违反国家政策和精神的。

至于说赚钱和自我实现的冲突,我觉得是真没必要摊在桌面上说,因为很残酷。

75后”(35.5%)、“85后”(33.7%)追求理想者占比更高

废话,职场上35岁到50岁的,还能留下的 ,要么是有技术要么是做管理,对他们来说,手上有点小权利了,手下有些小兵兵了,自然可以追求理想,知道自己还能在职场生涯里面翻出多少浪花。

而且,房也买了,车也有了,钱虽然还很重要,但是不会对生活品质的影响没那么高了。

所以75后85后追求理想的比例更高,第一是幸存者偏差,第二是经济收入边际效益递减。

还有一个隐藏的第三个,他们都已经从被人画饼的,变成开始给别人画饼的,屁股决定脑袋。

而对Z世代来说,职场还没有混太久,追求理想说白了,就是看企业文化里面忽悠成分有多高,饼画的是不是够圆,上升通道是否顺畅。

这些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但是钱对他们来说,效果很直接,什么时候能开始贷款买房,什么时候能搬出出租屋,什么时候能达到丈母娘的最低要求,都建立在收入之上的。

而这些,对于95后来说更加紧迫,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数据:

93.4%的95后关注薪资水平、福利待遇,该比例比00后高出近5个百分点

所以Z世代如果还带着单纯的理想主义色彩进入职场,那只能说还有资本洗脑的余毒没有完全肃清。

同样一份报告,很有深意的地方在于,列出了被采访的人的平均薪酬,6726元。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大学生期望薪酬的报道大家还记得吧,这种撕裂感的背后,自然会有将近5成的Z世代觉得工作强度太大,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

很有意思的是,每一份报道,都会有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标从不同的方向上去解读。

题目里面关于「仅三成」「更爱摸鱼」「不肯吃苦」的说法,还是一个老角度了,那就是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而大家如果随便搜一下,就能看到现在铺天盖地铺开的,是另外一个角度,灵活就业。

现在是九月份,每年九月份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大家知道是什么么?

统计高校毕业就业情况……

去年同样是九月的新闻,大家回溯一下就知道: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但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去年大家都知道,疫情影响很大,那今年呢?

同样是智联招聘的数据,大家细品。

user avatar

额外的工作时间是义务劳动,这是gong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体现。95后工作时间短,而且爱摸鱼,说明当代年轻人主人翁意识淡泊,缺少为国奉献的勇气与力量!也行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敌特势力正在煽动、分化我国青年,妄图打“劳工牌”,遏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建议郭嘉尽快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建设,早日铲除动漫、游戏等宣扬zcjj腐化思想的颠覆工具,将以某乎大威为代表的敌特势力坚决消灭!倾听青年一代的心声,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为shzy建设添砖加瓦!

user avatar

原来不加班就叫摸鱼?资本家扣帽子的本事真厉害。

user avatar

只能说95后干的漂亮

比80后有志气多了!

user avatar

这个报告中,与「常态化摸鱼」相对应的有一个重要的信息,被很多人忽视:

最让95后职场人困扰的,是工作没有意义,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人。

我的结论,也是我日常观察的结果是:

95后不是不愿意努力,而是不愿意付出无意义的努力


之前去过一场HR峰会,有一位嘉宾扔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

企业可以雇佣一个人,但唯有这个人自己能决定他为企业奉献10%,还是90%的努力。

嘉宾说原话出自管理之父德鲁克,我没查到英文原文,暂且存疑。

但这个观点我是极其赞同的。

在996最猖狂的时候,我曾经在知乎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老板敢于鸡贼滴欺负员工加班,员工就敢养身996忽悠老板。

如今的年轻人确实不好忽悠了。

如果想要说服他们加班、努力、奋斗,最好的方法不是画大饼,不是威胁辞退,而是让他们感觉他们的付出有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直观的加班费,也可以是这份工作做得很有意义,对他们未来成长很有帮助。

95后不肯吃苦?

知乎的标题其实只是报告的一部分,只看了标题就夸夸其谈,我觉得不合适。

毕竟只是一家机构的一份调研,做这个调研的负责同事,不是95后,估计也是90后,也不见得字字玑珠,咱没有必要把一份企业的调研报告奉为标准答案。

但建议大家读一读,做判断的时候,结合多个数据来看。

比如:

关注工作强度、加班时长的95后、00后分别达到62.8%和61.3%,明显高于95前群体:65后(29.3%)、75后(41.5%)、85后(44.8%)

新闻报道中,对于这一数据的解读结论是:一定程度反映了Z世代不如前辈「肯吃苦」

这个解读是不恰当的。

结合另一个调研结论一起看:

报告显示,最多困扰Z世代的是,5成以上Z世代“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感觉自己是‘工具人’”

一方面,95后想要从工作中获得意义,不甘于做工具人,另一方面又不肯吃苦。

结合在一起看,大致就能有一个结论:

如今的95后,更看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就可以加班。如果觉得没价值,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人,工具人就不愿意加班。

这一点我最近看了好些案例,的确是这样。

有一位负责带互联网电话客服团队的Leader和我吐槽,她的95后绝对不加班,一分钟都不加。上司觉得加班正常,下属觉得电话客服有啥前途,工具人一个,必须准点下班。结果她受夹板气。

另外,我在四大的朋友也提到过,他们之前招年轻人做审计,不肯加班都会逐渐淘汰。现在招进来的95后,到点集体走人,合伙人简直要发疯,总不能全部都开了吧。

当然,什么班可以加,什么班不能加,我也分享过自己的观点,可以参考这个回答的第二条:


当然,不仅是中国的95后(Z世代)员工,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类似的调研发现。

最近看Mercer 美国的同事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

随着疫情的来到,企业发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因为疫情一来企业太容易失去人才了,远程办公一来,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也让企业挠头。所以HR的价值越来越高了。

我刚刚读完老东家Mercer最新的《全球人才趋势报告》,这个数据特别有意思,相比普通公司

  1. 能为员工提供靠谱职业发展路径的公司,受欢迎程度要高8倍;
  2. 能为员工提供适应未来趋势的岗位的公司,受欢迎度要高7倍;
  3. 能为员工分享实时职业发展信息的公司,受欢迎度要高4倍;
  4. 能对员工保持透明度 ,提前告知岗位变化的公司,受欢迎度要高2倍。

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件事:未来。

随着VUCA时代的来临,95后很清楚,他们如今做的工作很可能未来5-10年后就消失了,做这种工作没有价值,只是一个工具人。

所以95后希望要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其实不仅是眼前的收入,也包括未来的钱(职业发展前途)。

而对于企业来说,拥抱95后职场人,最好的方式是:

  • 透明的分享机制;
  • 平等的沟通机制;
  • 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70后进入职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进入一家公司能干一辈子,他们不会质疑工具人;

80后进入职场的时候,GDP蒸蒸日上,外企百花齐放,他们不会担心工作消失;

90后进入职场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互联网公司高薪吸引人才,还有期权,让他们感觉很顺利。

然后当95后进入职场时,他们看到了互联网寒冬,看到了违规裁员,经历了贸易战,体验过996。他们是体验过时代的PUA的。

所以这一代年轻人,更不能接受「工具人」的身份,因为做两年工具人,以后再想扳回来就更难了。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课题。

我们怎么做才能让95后相信,和我们一起干,是有前途的?

user avatar

这个调查应该招聘网站的网上问卷。

很多设计指标都没脑子。

新职业你把大码服装模特放进去,点了不就承认自己胖了吗?

工作时间这个设计也有问题。9小时这个分档次就离谱。

从结果看,午休一小时没说清楚,65后以为8小时,95后以为这是9小时。

9小时以上有意义。

9小时以上,很可能是12小时工作。

这个数据,75后明显高,95后,00后低。

这个调查还有个行业分布

9小时以上,制造业,房地产最高,互联网比例反而不高。

00后这个分类,在2021年,基本就是职业学校和大专大中专劳动力。

他们长时间工作意愿低。

但是00后的爹妈,应该是75后。

75后9小时以上工作比例最高。

00后的底气,在于他们爹妈的负重前行。

user avatar

证明现在的小青年现代经济学都学得透啊。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是交易的结果。所以为什么要劳动呢?只要有交易就行了。你是劳动还是还是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摸鱼还舒服,对吧?

user avatar

摸鱼好啊,摸鱼才能活得久。怕死不是坏事。牢记划水协会口号:上班有害身心健康,划水治愈心灵创伤。打工要打几十年,只要你想,有的是工给你打。没事的时候抽根烟,提神醒脑保平安。

图片看到吧?抽烟会引发肺癌,但是有时候不抽,你可能会死于非命。划水摸鱼有多重要,知道了吧?


你上班兢兢业业,对老板言听计从,然后升职加薪没你份,老板今天换了法拉利,明天换了大豪斯,后天换了二奶。你呢?换了个出租屋,离公司近的,这样可以加更多的班,干更多的活。


头发掉了,拿加班费去植发。羊毛出在羊身上,拿钱去补掉下的羊毛,这叫内循环。听说过干活猝死的,没听说过摸鱼猝死的。你的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一目了然。


摸鱼,不仅是职场中保命的法宝,对你个人生活的影响也很重大。比如,你遇到网络诈骗,叫你转账,但是你摸鱼了没认真听,也不转账,骗不到你。有些女生很难撩,你摸鱼了,你就避免了当舔狗。你看到主播吆喝,你摸鱼了,你就不用花钱去打赏。


刘慈欣摸鱼,写出了三体。如果刘慈欣不摸鱼,埋头苦干,那还会有三体么?摸鱼的过程中,你可以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说不定哪天就变现了,受益终身。某种程度上来说,摸鱼是一种投资,投的是你自己。


至于工作不被老板看重,不被看重就不被看重呗,难道你还指望打工发财?做自喜欢己的事情认真做,其他情况,不用那么认真。认真就输了。

摸鱼,不务正业,才是自我救赎的正确道路。继续摸,摸到工作时间减少为8小时以内。加油!

摸鱼有多重要,有时候真的能让你的人生改变。比如这个抖音的广西老乡,叫做韦木木(ID:7014026w),她是留守妇女,都37岁了,但是她喜欢跳舞,然后自己学,自己拍视频,然后还火了,引起了关注,后来连工作都换了,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她的视频都是古风舞蹈,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是也是很有模有样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251698920239513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