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年收入 12 万增长到 100 万时,幸福感比例相差并不十分明显,你怎么看?如何提升幸福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幸福?

从调查结果来看,年收入从12万增长到100万,幸福感的提升幅度“并不十分明显”,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对吧?毕竟,100万的年收入,在大多数地方都意味着相当宽裕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富裕”的阶层了。为什么幸福感的增长没有那么爆炸式的呢?

我想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

1. 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经济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思是你拥有的东西越多,每多获得一份,它带给你的满足感就会越少。

12万到100万的差距: 从12万到100万,这个跨度很大。最开始,收入的增加能极大地改善生活。比如,从刚够温饱到可以轻松支付房租、改善伙食、偶尔旅行,这种“脱贫致富”的感觉会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100万之后: 然而,当你的年收入达到100万时,你的基本需求可能早就被满足了。你可能已经住上了不错的房子,开上了不错的车,也能负担得起品质生活。这个时候,再往上增加收入,虽然可能意味着更豪华的住所、更高端的消费、更优质的投资,但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对于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可能就没有那么“质”的飞跃了。

就好比你口渴的时候,喝一杯水能让你从极度不适变得舒适,幸福感爆棚。但当你已经喝饱水了,再给你一杯水,虽然还是好的,但带来的幸福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2. 适应性:

人是一种非常适应的生物。当我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后,我们会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状态。曾经让我们觉得“哇!太棒了!”的事情,慢慢就变成了“哦,这样也很正常”。

“新常态”的形成: 100万年收入的生活,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你的“新常态”。你可能会习惯性地购买更贵的商品,享受更便利的服务,拥有更充裕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是“加分项”的东西,会慢慢被你视为理所当然,也就难以再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3. 幸福感的来源是多元的:

收入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很多研究都表明,除了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健康、工作意义感、个人成长、自由度等等,也是决定幸福感的重要基石。

钱买不到的东西: 100万的年收入,可能让你有能力去实现一些物质层面的愿望,但它不一定能直接买来深厚的友情、牢固的爱情、健康的身体、对工作的热情,或是内心的平和。如果一个人在这些非物质层面存在短板,即使收入再高,幸福感也可能受限。
“有钱人的烦恼”: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财富的增加还会带来新的烦恼,比如担心财产安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借钱)、或者在消费和投资上面临更多的选择困难和压力。

4. 期望值和攀比心理:

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期望值往往也会水涨船高。同时,“社会比较”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心理现象。

“我本应拥有更多”: 即使已经拥有100万年收入,如果身边的人都拥有200万甚至更多,你可能还是会感到不够满足,幸福感自然难以显著提升。
目标实现后的空虚: 有时候,我们追求某个目标(比如达到某个收入水平)的过程,本身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感。一旦目标达成,如果缺乏新的追求,可能会感到失落。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幸福感呢?

既然钱不是万能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

1. 巩固和深化人际关系:

投入时间和精力: 把时间花在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上,用心去维系和经营这些关系。高质量的陪伴、真诚的交流,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替代的。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加入兴趣小组、参加社区活动,认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拥有一个支持你的社交网络,能让你在遇到困难时获得力量,在开心时有人分享。
学会表达爱与感激: 经常向身边的人表达你的爱和感激,这不仅能让他们感到温暖,也能让你自己感受到被爱和被需要的幸福。

2. 关注身心健康:

规律运动: 运动是天然的“快乐药”。它可以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减轻压力。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运动,跑步、瑜伽、游泳、或者只是简单的散步,都能带来积极影响。
健康饮食: “病从口入”不仅指疾病,也可能影响心情。均衡的饮食能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保持精力充沛。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极大地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让你更容易烦躁、焦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
管理压力: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比如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或者通过爱好来转移注意力。

3. 寻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

明确职业目标: 即使收入很高,如果工作内容让你感到乏味、没有挑战,或者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为社会带来价值,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发挥个人优势: 找到自己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情,并将其与工作结合起来。当你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看到自己的贡献,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持续学习和成长: 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挑战自己。个人成长带来的满足感是持续且深入的。

4. 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

“玩”的力量: 爱好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放松的出口。无论是音乐、绘画、阅读、园艺、烹饪,还是收藏、旅行,找到那些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活动。
发掘创造力: 很多爱好都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5. 拥抱“活在当下”的心态:

感恩: 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你所拥有的,而不是你所缺失的。感恩的心态能让你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减少不满。
正念: 练习正念,让你更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或担忧未来。吃饭时就好好吃饭,走路时就好好走路,感受每一个瞬间。

6. 适度消费,避免过度攀比:

理性消费: 认识到物质的满足是有限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为了追求虚荣或赶时髦而过度消费。
关注内在价值: 将重心放在提升内在品质,比如知识、品德、技能上,这些比外在的物质财富更能带来长久的幸福感。

总结来说, 年收入从12万增长到100万,幸福感比例相差不十分明显,恰恰说明了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非常个人化的体验。金钱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基本需求,甚至带来一定的便利和舒适,但它并不能直接购买到深层的快乐和长久的满足。真正提升幸福感,需要我们在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工作意义、个人成长以及心态上多下功夫,去构建一个更丰富、更有韧性的内心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应该将年收入12万以上的居民尽调,找到收入与幸福感的边际点,然后将他们的收入转以慈善的名字交付给收入不足12万的人,这样,一方面收入不足12万的人获得了收入提升的巨大幸福感,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也过得了参加慈善活动的心理满足感……

user avatar

收入上升,就像坐电梯,天花板在上升,地板也在上升,结果电梯厢的层高并没有变化。你的压抑感跟原来一样。就比如,985硕毕业,你只会拿自己跟硕士同学比,不会跟保安比。你工资是保安的四倍,但比同学低三成,你照样咬牙切齿。跟同学工资一样高总好了吧,人家房子买得比你早,你又追不上了。你混上别墅总人中龙凤了吧,圈子里孩子都走体制外,太太都在加拿大陪孩子读中学,你们家又老土了。说到底,是人心贪,眼睛永远往上看。以为楼上不用竞争啊?

user avatar

将客观的物质财富转化为主观的心理效用,这是一项个人能力,因人而异,有人转化效率高,有人转化效率低。中国的做题家圈子在这项能力上普遍转化效率奇低,但不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都低,只不过你每天都接触这个做题家圈子,就误以为中国人都这样。

说的明白一点。我们都见过有一些人,挣得是不少,钱也没少花,结果实际生活水平奇低。有些人挣得确实不多,但就是能把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各方面质量都贼高。这个说白了就是客观财富到主观效用的转化效率差异。我甚至一度怀疑,做题家正是因为转化效率奇低无法挽回才被迫去做题来提高绝对收入的,就像大熊猫对竹子的能量利用效率极低,所以必须吃几十公斤的竹子才能不被饿死一样。

这种转化效率不仅仅是主观的,更是一种客观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这里可以以我大舅哥为例来讲。我大舅哥就是我笔下那个“一米九的炼化倒班工人”,将将巴巴念完高中,去当了两年兵,然后趁着当年的政策专业来炼化厂当工人。最普通工人的收入和辛苦程度不用我多说,显然,他不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家庭条件极其一般,没有任何背景,但凡有点背景也不会走这条路。

然而人家那是啥生活质量?大庆一套学区房才二三十万,清华北大升学率跟深圳差不多的那种学区。这年头车才值几个钱?大庆几乎从来不堵车,也永远不缺地方停车,这才值钱。找对象方面,我大舅哥找了个八分小护士。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多亏他妹长得也还算不错,我这个心态还算有救,不然我看到他领着这个对象,我tm心态真的要崩了,我肯定要想,我做了这么多年题究竟是图个tm啥。

然后他还有个和姐姐长得很像的小姨子。一到周末,大舅哥就开车带小护士和小姨子去松原看低俗二人转。大舅哥有一次试图邀请他妹和我同去,我跃跃欲试,但被他妹断然拒绝。

好,我大舅哥的生活质量就谈到这里。显然,虽然他的收入连北美程序员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但他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北美程序员的十倍不止。那在座的朋友们肯定心里刺挠了,心想我比大舅哥挣得多几倍,我要是去了大庆,那岂不是可以比大舅哥多几倍大房子,多几倍八分小护士?那大舅哥能走的路子你也能走呗?

别做梦了,你还真以为钱万能?你做题,大舅哥是一辈子也赶不上的,但他的本事,你也学不来。就说在部队,人家就是聪明伶俐,“会来事儿”,领导也喜欢,在同级兵里地位也高。而就我所知,就这群做题家,在学校都天天挨熊,真要让你去部队,仨月就能被活活熊死。你以为当兵就人人都能当好?再说找对象,就你那青春期熬夜做题睡眠不足导致的一米六十多的个头以及见到异性就脸红的语言能力,你以为八分小护士会正眼看你吗?再说社交,大庆倒是不存在任何排外的问题,但老百姓喜欢的娱乐方式你清高跟人家玩不到一起去,交流也交流不起来,喝点酒你也不行,炊个牛啤你也不会,最后很自然地你就没有社交。这还是在大庆,这要是个别的小城市,再排外一点,那你一点社交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

这你说你物质——效用转换能力低,奇低无比,很冤吗?

你青春期做题,做题,做题,做题,是努力,是别人一朝一夕追不上的;人家青春期吃肉、睡觉、泡妹子、交朋友,就不是努力了?就能一朝一夕追上了?

顺便,我大舅哥一年可挣不到十二万。

user avatar

人的收入过了小康线之后,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就变成了:

1,自由闲暇时间的充沛度

2,工作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匹配度

3,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感

4,压力合理不夸张的程度

5,两性生活的丰富度

6,亲人之间的融洽度

7,预期未来大发达的可能性

8,预期未来很稳定的可能性

......

......

......

N,收入的边际增长


其余变量都固定,仅是收入不同,那么显然,100万一定比12万更幸福。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从12万到100万的过程中,以上多个变量的变化,都是有很显著的相关性的,结果也就很难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