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总体处于新冠病毒低感染水平,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看到关于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总体感染水平处于低位的调查结果,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不过,这件事也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

首先,这个“低感染水平”是如何定义的? 调查方法、抽样规模、检测的灵敏度以及采样的代表性都会影响最终结果的解读。是基于大规模人群的血清抗体检测,还是针对特定时期内新发病例的监测?抑或是两者结合?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这个“低”的含金量。例如,如果调查主要基于有症状报告的病例,那么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患者的情况,这些人虽然症状不明显,但仍然是病毒传播链的一部分。

其次,“低感染水平”并不等于“零感染水平”。 这只是说明整体上,目前正在传播的病毒数量相对较少,或者检测到的感染病例比例较低。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在我们的人群中已经消失,或者不会再出现新的感染高峰。新冠病毒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它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变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低感染水平”呢? 我认为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疫苗接种的广泛覆盖: 我国在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方面投入巨大,大部分人群已经接种了疫苗,特别是加强针。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效果显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虽然疫苗并非百分之百有效,但其普遍接种无疑为构建人群免疫屏障奠定了基础。
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尽管一些强制性措施有所放松,但经过几年的抗疫,许多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减缓病毒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病毒变异株的特点: 近期流行的病毒株,比如一些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虽然传播速度快,但其致病性相对早期毒株有所减弱,重症比例有所下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就不会对脆弱人群造成严重影响。
区域性疫情的控制能力: 我国各地在应对区域性疫情爆发时,通常能够快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精准流调、隔离、临时性封锁等,及时阻断传播链,避免疫情大规模扩散。虽然大范围的“清零”政策已经结束,但各地在出现零星病例时,仍然有能力进行控制。
生活节奏的恢复: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恢复,人们的出行和社交活动增加,这本应是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但如果上述的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能够有效对冲这些风险,那么整体感染水平仍然可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对这个结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保持警惕,而非松懈: 低感染水平不代表可以完全放松警惕。我们仍然需要关注病毒的变异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可能导致感染人数的回升。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关注重点人群: 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他们是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
加强监测和预警: 持续进行病毒监测,包括对新变异株的监测和对人群感染率的动态评估,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科学科普,理性对待: 对于公众来说,需要基于科学的认知来理解疫情和病毒。避免过度恐慌或过度乐观。了解疫苗的保护作用,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理性对待疫情信息。
做好医疗资源的储备和应对准备: 即使在低感染水平下,也需要确保医疗系统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病例激增,包括ICU床位、药物和医护人员的储备。

总的来说,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总体处于低感染水平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是有效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科学应对,并保持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病毒还在,风险未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关注公共卫生信息依然是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这个问题下,对于“武汉总人口”,某些大v们纷纷使用了“1400万”这个奇怪的数据。

我寻思着,5月普测写的很清楚,封城的是900万人口。9000000*4.43%=40万。

40万死亡3800,很契合对于病毒实际死亡率约为1%的判断。

作为对比,纽约、伦敦之类的地方,在3月初“还没感觉到爆发”时候的抗体阳性率,大约是6%。

武汉4.43%的时候已经如临大敌,而这些城市6%就是岁月静好,4%更可以说是抗疫成功,只有到20%抗体阳性率的时候,才会开始秃鹫乱飞,责怪中国。

只能说这些“民主”国家捂盖子的能力实在太强了,不得不服。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一下 @贱贱 老师的结论。他认为:

这对4.43%这个“武汉社区感染率”是一个误读。把4.43%等同于对1400万武汉人进行筛查所得到的结果,或者是等同于平均抽样得到的结果。

而实际上,这个所谓“武汉地区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的采样,是一个大约2.2万人的湖北地区社区采样中体现出来的结果(参见以下截图:3.4万-1.2万=2.2万)。

此前有任纠正我说,“君不见武汉已经进行过全城筛查?”

但是这份披露出来的调查,其时间点是“我国遏制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月后开展”。并不等同于武汉全城的普筛。[1]

根据这份报道,我觉得这份武汉的抽样,很可能是对当地敏感地区的一个抽样。这些社区本身就有新冠高发的情况。社区内的抗体阳性率偏高是可以解释的。

这份报道中没有报道具体是哪些社区,估计还是因为怕引发歧视等问题,做的打码。再去追问是哪些社区没有意义。但可以推测是早期感染率较高的社区。

用这个数据等同于武汉全城的平均水平,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把4.43%等同于武汉平均感染率,然后拿这个乘以1400万人口,得出武汉实际潜在感染达到62万人,就可以进而指向什么数据隐瞒之类的结论。

实际上,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潜在感染者,最终的结果必然不是现在的情况。

至于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全城采样的感染率是多少,只怕还要等很久才能看到数据。

实际上,靠这份披露出来的资料,我们真正能比较肯定的数据是,在上述2.2万武汉社区调查中,抗体阳性介乎于974-975人之间 (用2.2万人来套,是974.6人,但是当然不会有0.6个人,而我们知道,这里的2.2万人是一个不精确的数字,所以,大概也就是975人左右吧……) 。至于是不是能同比放大到武汉……你咋不同比放大到全中国呢?

武汉全城的普筛,检验的内容是抗原而不是抗体。是不是能有抗体的数据,我们无由得知。

武汉地区的真实的“平均感染率”或者“平均抗体阳性”,可能需要另外一场抽样调查才能得到可靠的数据。


再补充一句吧,数据这东西,只要解读就存在曲解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拿不了解不掌握的数据来作为证据。很可能会出事儿。

参考

  1. ^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人群总体处于低感染水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10898114368456&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cnn第一时间报道了,角度还是那么刁钻,选了最严重的那个数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