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对国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而对自己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呢?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是见过不少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纠结。感觉挺普遍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说呢,就是心里那个天平,好像总是倾向于一边。

先说说为什么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抱有乐观吧。

一方面,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网络,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看那些基建狂魔的称号,高铁、港珠澳大桥这些实打实的工程,确实会让人觉得国家在进步,在变得更强大。特别是跟国际上的一些对比,你很难不觉得咱们国家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向上的。这种宏观的、看得见的进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信心。

再有就是,国家整体的社会稳定度,相较于很多其他地方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在生活环境、公共安全这些方面,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能感受到一份踏实。虽然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小摩擦,但大的框架是稳固的,这种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让人觉得未来是有保障的。

另外,我也观察到,政府在很多议题上,尤其是跟国家发展相关的,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宣传。这种信息“潮水般”的涌入,潜移默化地就会塑造一种“一切都在变好”的认知。大家会听到很多积极的故事,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这种集中的正面信息,自然会让人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积极的联想。

然后,国家层面的一些战略规划,比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等,这些长远的目标,听起来就很有方向感,也很有前景。即使我们具体参与不到,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大方向在努力推进,也会觉得国家是有未来的,是有希望的。这种集体的愿景,有时候会盖过个体的渺小感。

但是!一转头说自己的未来,那就不太一样了。这里的悲观,也不是说完全绝望,更多的是一种迷茫和焦虑吧。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竞争太激烈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开始就各种补习班,高考压力,然后大学毕业又要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感觉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冲,稍微松懈一点就被甩下去了。这种内卷的氛围,让人觉得即使自己很努力,也很难脱颖而出,更别说实现什么“躺赢”或者舒适的生活了。

然后是经济压力。房子、车子、结婚、育儿,这些生活中的大宗支出,对我们来说门槛越来越高。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高得离谱,感觉拼搏一生也难以企图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种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品质感到担忧。就算现在收入不错,也难保明天会发生什么。

还有就是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今天学的知识,明天可能就过时了。加上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有一些传统行业的衰落,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变数。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不是正确的,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岗位会不会被AI取代,这种职业上的焦虑,也是非常真实的。

再者,很多年轻人会觉得,社会上的一些资源分配不太公平,或者说机会不是那么均等的。感觉一些好的资源和机会,往往被少数人掌握着,普通人很难触及到。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下,努力往上爬,却发现顶端遥不可及。

同时,互联网的发达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和成功案例,但这同时也放大了“别人家的孩子”效应。别人的光鲜亮丽,在社交媒体上一览无余,这很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成功,从而加剧了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对国家未来乐观,对自己未来悲观呢?

我觉得更多是一种宏观与微观的认知错位。

宏观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它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有大量的正面叙事,而且它总是在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势”是强大的,是让人感到希望的。就像看一部史诗电影,你知道主角(国家)最终会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但微观上,我们作为个体,面对的是具体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学业、工作、生活琐事而烦恼。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个体力量的渺小,是竞争的残酷,是生活成本的高昂,是前途的不确定。就像电影里的配角,即使知道主角会赢,但自己的命运还是充满了变数,甚至可能成为垫脚石。

更何况,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很多时候是基于信息和期待,是一种“相信”;而对自己的未来,却是基于现实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知道”。这种从相信到知道的转变,自然就带来了预期的落差。

所以,不是说年轻人不爱国,也不是说他们不思进取,而是说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份安稳和幸福,这些个体层面的困惑和挑战,显得更加真实和迫切。当宏观的进步与个体的感受产生落差时,悲观的情绪自然就容易滋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不矛盾,就是分配问题。


我坚信我军一定能拿下塔山,但我本能地不想成为那个伤亡数字。

可为什么永远健康能喊出那句话?

因为红军分配公平,因为红军不扣你的菜饭钱,红军教你这个睁眼瞎识字,给你组织文娱活动,还把你村里放驴打滚租子的地主给废了,给你家分了地。

你说冲,我就冲,因为你给了我一切,这一切是我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而且指战员也一块冲了,有啥好抱怨的?


都知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都知道前后动员了543万名支前民工。

可别忘了,这些支前民工是管饭的,每天两斤加工粮;淮海战役冬天打的,还管发袜子和棉衣。沿途的兵站,民工要油盐还是要药品,都可以进去按份额领。

彼时我党就是粮棉本位,发粮发衣就是发钱。而且发得起,新的社会结构解放了生产力,我党彼时在实际物资上是土豪,打完淮海战役各兵站还有超过600万斤的余粮。

而果党那边的民工,人是拉壮丁来的,吃馊米烂菜干活,到了目的地不被匪兵们打死就万幸,还指望发钱?

这543万吃饱穿暖的老百姓,就是“战争之伟力”,这是蒋委员长靠沿海买办那点收益买不来的东西。


现在很多年轻人有“变焦滤镜”功能:

看大的画面,滤镜很鸡血;看自己身边的近景,滤镜很咸鱼。

说白了,分配问题嘛。

有全球独一份的中央集权动员体制,有多个门类垄断的工业能力,有快千万的每年毕业大学生,大的画面肯定美好。

只要持续平A,总能A赢。

但“人口红利”,年轻人就是拿去A的素材。这时候他们肯定会和当年的民工一个想法:

管饭不?

来的车票谁给报了?

入关之后有我那份吗?

朴实无华,直击灵魂深处。


这两天我看政策口开始提“需求侧改革”,强调关注分配问题,表态要加强制度治理,内心有点感动。

(大概以后这类词能被少夹点?)

这是事实,从出生率到工资中位数都无处可躲的事实。

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内需。外贸固然是最舒服的增量,但是中美对峙大环境,变数极多,拿下东南亚吃下非洲,这要看时代气运;

投资的增长立杆见影,但中国家庭负债率已经55%了,很多地方已经是投资1块钱才拉动1块钱的GDP,不能还指望债务经济挑大梁了;

那就是内需嘛。

而内需市场很简单:百姓有钱,内需就会起来。你可以靠发钱,你也可以靠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平均的分配,但总之,百姓得有钱。

哪怕没办法让他们多出来钱,至少让他们在刚需上少花点,这样才能有闲钱花在内需上。

这就是“需求侧改革”。


所以,悲观乐观,都是现实。

我们就身处在这个一个复杂的时代里,将起未起,似强非强,说富腿软,喊穷脸红。

民众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之间摇摆不定。

到了点改革决议的时候啦。

user avatar

偷懒一下,复制粘贴一个自己之前做的小视频吧,希望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嬉皮士最开始流行的时候阿波罗计划还没结束呢。

这问题下怎么这么多历史的回音,无聊。

user avatar

还记得B站上那个后浪的视频吗?

你如果觉得备受鼓舞,那你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得到的未来,

你如果觉得抽离陌生,那你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

user avatar

年终了,又又又又被吊了一通,就扯扯公司,牢骚一下算了。

我在台资、外资、民企都做过,就我实际感受而言,民企对员工是最差的,压榨起来是最狠的。

就凭这种放纵和这股狠劲,我都对我们民企能干倒台企、韩企、日企、欧美企等充满信心。

这么多年下来,也确实沿着这条路走下来。

反正就在本行业,国外企业基本上都差不多被干倒完了。

我们以低成本的优势直接强吃了市场,一步一步把那些外企逼了出去。

但反过来,我甚至被削得厕所都不提供厕纸,要自备厕纸上厕所。

副总恨不得每个人都天天通宵,一堆人都干秃头了,就这劲头,那帮人凭什么跟我们竞争?

副总说,我们就像国乒队,对手都是国内的,国外的完全不是对手,他这么说也有他的底气。

我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老板和高管的发财致富充满信心。

但回过头来,这种“胜利”对我来讲还不是什么好事,连下班都不敢走。

即使我们公司做的行业第一,我怕是都没有可能发财,但是有可能会秃脑壳会透支身体得慢性病。

这两种态度不矛盾~

正如我对副总未来的成功和发财非常确定,但只要我不提桶跑路,他成功地光芒下就是我的失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是见过不少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纠结。感觉挺普遍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说呢,就是心里那个天平,好像总是倾向于一边。先说说为什么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抱有乐观吧。一方面,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网络,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看那些.............
  • 回答
    很多时候,当我们身处社会洪流之中,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社会、还在摸索前行阶段的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境,以及对外界回应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打个比方,我们就像站在一片广阔但有些坎坷的土地上,前面有目标,也有渴望。我们期待有人.............
  • 回答
    1968年,这一年仿佛被一股躁动不安的暗流席卷,从法国的街头到美国的校园,从日本的大学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广场,一股蓬勃的、带着些许狂热和叛逆的青年浪潮席卷了全球。各国年轻人的集体“失控”,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时代背景的共振:战后繁荣下的不满与期望首先,要理解这一现象,得把目.............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感慨的。回想当年,那些如今被奉为“老戏骨”的前辈们,很多也是从青涩的年纪走过来的,当年也曾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享受过万千宠爱。然而,现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演员,尤其是新人,似乎大家少了几分耐心,多了几分严苛,甚至到了“可劲喷”的地步。这中间的落差,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时代的洪流与.............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好像总笼罩着一层“丧”的滤镜?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年轻一代“矫情”或者“不懂感恩”。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体因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当下年轻人的心境。一、 经济的“紧箍咒”:内卷与“躺平”的双重压迫首先,我们绕不开的.............
  • 回答
    在我看来,现在这帮年轻人不爱下厨房,这事儿吧,也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这背后啊,是生活方式变了,想法也变了,而且这“变”得还挺彻底。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时间成本”。大家现在都讲究效率,讲究“性价比”。做饭这事儿,从买菜、洗菜、切菜、烹饪、洗碗,这一套流程下来,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吧?尤其要是想.............
  • 回答
    夜猫子现象在当下年轻人中愈发普遍,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如果非要剖析,我想从几个大方向来谈谈,希望能勾勒出一个比较真实的画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爆炸和娱乐至死。现在的年轻人,活在一个信息洪流里,手机就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连接着整个世界。从短视频、社交媒体、直播到各种追剧、打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有趣,不是简单一句“他们不想了”就能概括的。我觉得,与其说当代年轻人不想改变世界,不如说他们改变世界的方式、关注点,以及面对的现实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世界本身就复杂得令人头晕。以前那种黑白分明、一呼百应的“改变世界”的口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有点过时。年轻人.............
  • 回答
    宠物用品市场的“春天”与年轻人的“心之所向”最近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宠物相关的产品似乎总能抓住你的眼球?从猫粮狗粮、精致的猫爬架、智能喂食器,到各种铲屎官必备的清洁用品、可爱的宠物服饰,甚至是宠物零食、玩具、美容洗护,这个市场简直像一夜之间“爆”开了一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种现象.............
  • 回答
    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确实抱持着一个观点:父母的财产,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己的财产。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啃老”或贪婪,而是深刻的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变迁以及代际观念交织的复杂体现。首先,我们要从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孝道的重视 说起。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几千年来,血缘关系和家.............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你是不是也发现,身边不少年轻人都开始聊什么塔罗牌、占星术、甚至什么“显化”、“吸引力法则”了?以前觉得这些都是些老掉牙、或者说很“小众”的东西,现在倒好,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年轻人社交圈里挺热门的话题。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琢磨了半天,感觉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更像.............
  • 回答
    当代年轻人尿酸升高是一个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其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遗传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 这是导致尿酸升高的最直接原因。嘌呤是体内代谢的产物,也会通过食物进入体内。 红肉及内脏: 牛肉、.............
  • 回答
    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懒,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无奈吧。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逛市场和下厨做饭?1.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逛市场是体力活,更是时间活。 以前大家住在社区里,菜市场就在楼下,走几步就到了。现在.............
  • 回答
    父母与当代年轻人之间存在隔阂,尤其是在理解年轻人的绝望感方面,这背后涉及多重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代际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差异: 父母辈的集体主义和集体奋斗史: 许多父母辈经历过物质匮乏、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们成长于一个更强调集体主义、牺牲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年代。他.............
  • 回答
    关于“当代年轻人是否变得越来越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确实感受到经济压力显著增大,甚至觉得比父辈年轻时更“穷”。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结构、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越来越穷”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如古人”,这种论调,说起来就像一种代际间的“陈年老醋”,总在不经意间被端出来品鉴一番。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种“怀旧滤.............
  • 回答
    1998年印尼发生的那场惨剧,确实让海内外华人为之震惊和悲痛。在那样的动荡和血腥之中,许多在印尼的华人之所以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援助和声援抱持着一份复杂甚至不信任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根植于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的交织。首先,历史的印记和“不被认同”的集体记忆是重要因素。自殖民时代以来,印尼的华人群.............
  • 回答
    土耳其房价飙升,2020年涨幅近30%,这个数字确实惊人,放在全球范围来看都算是领跑者。这背后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涨这么快,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房价飙升的“推手”们:1. 持续的货币贬值与避险需求: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土耳其里拉近年来持续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维护”来概括,因为“维护祖国利益”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它的理解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当代年轻人之所以会表现出一些看似“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或态度,其根源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获.............
  • 回答
    谈到当今不少年轻人对满清的抵触情绪,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民族认同、现实社会观感以及网络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厌恶”,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夹杂着反思、质疑、不解,甚至是有一定程度的排斥。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1. 被“丑化”的历史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的觉醒首先,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